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ICS 91.140.30P45T/CABEE 031 202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of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with energy consumption quota2022 -01-05 发布2022-03-01 实施中国建筑节能协会 发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of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with energy consumption quotaT/
2、CABEE 031 2022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 南 大 学 批准部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施行日期:2 0 2 2年3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北京学兔兔标准下载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design of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with energy consumption quotaT/CABEE 031 2022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建筑工业印刷厂制版印刷厂印刷氺开本:850毫米XI168毫米1/32印张
3、:3'/4字数:85千字 2022年2月第一版2022年2月第一次印刷定价:49. 00元统一书号:15112 38358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图书出版中心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 /www. cabp. com. cn网上书店:http: /www. china-building, com. on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文件国建节协2022) 2号关于发布团体标准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的公告现批准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标准为中国建筑节能 协会团体标准,标准编号为:T/CABEE031 2022。自2022年 3月1日实施。现予公告。中国建筑
4、节能协会2022年1月5日学兔兔标准下载刖 S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国 建节协2017) 40号)及关于印发2020年度第二批团体标准 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建节协2020) 29号)的要求,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组建编制 组,经广泛调查研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考察有关国内外标准 和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方法;5.技术措施;6.监控与计量;7.评价。本标准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联 系电话 010-
5、57811483,邮箱:biaobancabee. org),由中国建筑设计研宄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建筑设计研宄院有限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本标准参编单位: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捷能易道能效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中电节能有限公司南京东达智慧环境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阮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曹荣
6、光黄世芳胡用 赵善国 杜玉吉 郑坤 晁江月张小松宋孝春杨强郑雪晶于航彭晋卿张培东钟凡张伦唐寅夏卓平董书芸龚德建李明霞王加李娟李远斌雷博刘苏吕伟华李德英 茅靳丰 徐 芬 丁勇那威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罗继杰 陈超_21111一般规定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负荷计算冷源与热源供暖 空气调节输配系统可调性设计运行设计能耗计算1112121415151620总则术语 基本规定 设计方法.4.1设计内容4.2设计流程 技术措施11022524监控与计量246.1 一般规定246.2监测与控制266.3 计量28 姗287.1 一般规定287.2评价方法与判定30附录A建筑面积传热系数计算附录B附录C附录D本标
7、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计算建筑的日运行时间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照明得热参数313334383941附:条文说明ContentsGeneral ProvisionsTerms_2Technical Measures11General Requirements11General RequirementsDesign Methods4.1 Design Content4.2 Design Process11Load Calculation12Cooling Source and Heating Source12Heating14Air Conditioning15Transp
8、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1510Adjustable DesignOperation Design1620Energy Consumption CalculationMonitoring and Metering. 1 General Requirements6.2Monitoring and ControlMeteringEvaluation 6.322242424267287.1 General Requirements287.2 Evaluation Methods and Judgment28Indoor and Outdoor Design C
9、onditionsAppendix A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of Floor AreaCalculation of Limit Value of Heat TransferCoefficient of Floor Area Daily Operation Schedule of the Building Heat Gain Parameters of Personnel, Equipment and Light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Room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10、Standard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Appendix BAppendix CAppendix D30313334383941学兔兔标准下载1总贝IJ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降低供暖空调系 统用能需求,提高能源利用率,逐步实现基于供暖空调能耗限额 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能耗限额 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1.0.3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学兔兔标准下载2术 语2.
11、 0.1 供暖空调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fo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在设计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供冷的终端能耗量, 数值用标准煤当量总和表示。2. 0. 2 供暖空调能耗限额 energy consumption quota fo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空调能耗的最大允许值。2. 0. 3基于供暖空调能耗限额的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 oriented design based on energy consumption quota for heating
12、 and air conditioning在满足室内热湿环境及空气品质需求前提下,以供暖空调能 耗限额为目标,利用建筑能耗模拟工具,采用专业协同设计方 法,分阶段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 求的设计过程。2. 0. 4 建筑面积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floor area (.HTCFA)在稳态条件下,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围护结构两侧空 气温度差为1K时,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与该建筑物总建筑面 积的比值。2. 0. 5 建筑面积传热系数限值 limit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floor
13、 area (LHTCFA )在满足供暖空调能耗限额条件下,HTCFA的最大允许值。2. 0. 6 建筑能源云平台管控系统 cloud platform of building energy control system通过能源管理专业技术软件,融合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 等多项技术,对建筑的水、电、气、热、油等能源的消耗情况进 行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对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电梯、照 明等建筑用能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具备建筑能耗管理、用能设备 管控和系统运行优化等多种功能的平台/管控系统。3 基本规定3.0.1供暖空调系统设计能耗限额,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14、55015、民用建筑能耗 标准GB/T 51161及项目当地要求,区分不同气候区及不同建 筑类型,综合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确定。3. 0. 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工作范围应包括系统设计和 运行设计,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设计应以室外气象参数、室内环境参数及供暖空调 系统能耗限额为约束性指标,综合确定建筑围护结构、供暖空调 系统等的性能参数,给出具体的设计技术措施;2运行设计应以室内环境参数及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为 约束性指标,根据室外气象参数的变化划分系统运行工况,编制 各工况的运行策略。3.0.3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定 量分析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供暖空调能耗的
15、影响,并以此为 基础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综合确定满足供暖空调 系统能耗限额的技术措施。3.0.4性能化设计宜按下列程序进行:1确定供暖空调能耗限额和当地典型气象年参数; 2根据建筑使用需求确定室内环境参数;3制订建筑及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方案;4对设计方案进行全年能耗计算和方案优化;5分析评估设计方案的能耗指标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耗 指标大于能耗限额时,修改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定量分析和方案 优化,直至满足要求;6当有符合要求的多个方案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最优方案;7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4设计方法4.1设计内容4.1.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宜划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 计和施工图
16、设计三个阶段,各阶段设计内容及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方案设计文件应对拟建项目的总体布局、功能安排、建 筑造型、可再生能源利用、供暖空调系统等提出可能且可行的技 术文件;应满足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需要,应满足方案审批或报 批的需要。注:本规定仅适用于报批方案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对于投标方案设计 文件的编制深度,应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相关规定。2初步设计文件应在方案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 解决总体、使用功能、建筑用材、工艺、系统、设备选型等工程 技术方面的问题,满足环保、节能、防火、人防、能耗限额等技 术要求;应满足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应满足初步设计审 批的需要。3
17、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在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基础上进行 深化设计,提出各有关专业详细的设计图纸,应满足设备材料采 购、非标准设备制作、施工和供暖空调系统运行的需要。 4.1.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应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报 告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注明如下设计依据:1)预定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2)项目当地典型年气象参数;3)建筑使用功能、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4 )供暖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时刻表;5)项目可用外部能源及其价格。2应包含如下性能化设计内容:1)供暖空调系统,包括冷源与热源、输配系统及末端设 备的全年运行策略;2)供暖空调系统全年能耗计算,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 第5.10节的规定。4
18、.2设计流程4. 2.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 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不同的设计流程。I方案设计4. 2. 2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协同设计流程宜按规 定步骤进行(图4.2.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专业应将建筑方案和使用功能提给暖通专业,并计 算建筑面积传热系数(参考本标准附录A);2暖通专业应根据建筑方案和室内、室外计算参数提出供 暖空调系统方案;3暖通专业应根据供暖空调系统方案和能耗限额计算建筑 面积传热系数限值(参考本标准附录B);4当KTCM不大于LKTCM时,则应得到一组满足供暖空 调系统能耗限额要求的建筑-暖通方案;当HTCFA大于LHTCF
19、A 时,则应通过调整建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 比以及建筑层高等参数,或通过修改供暖空调系统设计,重新开 始设计流程,直至满足要求;5如有多个方案组合满足要求,应通过增量投资分析法确 定最终优选方案;6应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建筑专业提出/修改 建筑方案提出/修改供暖空调系统i暖通专业!I国,I建筑方案 ,/室内、室外/j 使用功能 计算参数/:否是J供暖空调 能耗限额图4. 2.2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和暖通专业协同设计流程4. 2.3方案设计阶段互提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所在地区、建筑规模及规划要求;2 )市政规划条件,包括市政冷热源、燃
20、气条件等;3)建筑方案,包括总平面图和建筑平、立、剖面图;4)建筑围护结构方案,包括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 面开窗面积等。2电气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1)室内电气设备功率及使用率;2)室内照明功率及照明开启时间表。3暖通专业向建筑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1)LHTCFA ;2)建筑方案优化建议,包括建筑外形、围护结构、遮阳 系统,以及自然能源利用等。n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4. 2. 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和暖通专业协同设 计流程宜按规定步骤进行(图4.2.4),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专业 J暖通专业I I图4. 2.4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和暖通专业协同设计流程
21、1建筑专业应将建筑详细设计和使用功能提给暖通专业;2暖通专业应根据建筑详细设计和室内、室外计算参数计 算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并提出优化建议;3暖通专业应基于建筑详细设计,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要求计算设计 冷热负荷,并结合方案设计成果进行供暖空调系统详细设计;4暖通专业应根据全年逐时冷热负荷和供暖空调系统详细 设计进行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计算供暖空调全年能耗值;5当供暖空调能耗计算值不大于能耗限额时,则应得到一 组满足供暖空调能耗限额要求的建筑-暖通设计组合;当能耗计9算值大于能耗限额时,则应通过修改建筑详细设计,或通过修改 供暖空调系统设计,重新
22、开始设计流程,直至满足要求;6如有多个方案组合满足要求,应通过增量投资分析法确 定最终优选方案;7应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4. 2. 5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阶段互提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所在地区、建筑规模及规划要求;2)市政规划条件,包括市政冷热源、燃气条件等;3)建筑方案,包括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 间划分和使用功能,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4)建筑围护结构方案,包括传热系数、丁法、外窗(包 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 面积等,供暖季和供冷季的遮阳系数;5)大型设备机房条件,包括制冷机房、换热站、锅炉房 和空调机房等。
23、2给水排水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水箱间 等特殊房间的温、湿度要求。3电气专业向暖通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1)变配电室等特殊房间的温、湿度要求;2)室内电气设备功率及运行时间表;3)室内照明功率及照明开启时间表。4暖通专业向建筑专业提资应包括下列内容:建筑方案优 化建议,包括建筑外形、围护结构、遮阳系统,以及自然能源利 用等。105技术措施5. 1 _般规定5. 1. 1供暖空调系统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热源设备应根据系统设计负荷进行选型,在设计条件 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 机容量与计算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1 ;2连续运行的供暖空调系统,末
24、端设备容量应为所服务区 域设计负荷,不得另作附加。间歇运行的供暖空调系统,在确定 末端设备容量时,为使室内温度快速达标,应考虑间歇运行对 冷、热负荷的附加;间歇附加负荷应由计算确定,当计算条件不 完备时,可取设计负荷的50%。当末端设备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值 的要求时,所选择设备应为容量超出计算值最少的型号。5.1.2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有关规定。在技术 经济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 用设计温度。5.2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5. 2.1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应综合考虑当地气 候特征和居民习惯确
25、定,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规定选取。5. 2.2建筑室内设计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 规定。5.2.3室外设计计算参数的选取,应根据供暖空调系统的工作 时间段,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 50736的规定选取。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 应另行确定室外计算参数。仅在部分时间工作的供暖空调系统,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室外计算参数。5. 2.4冬季供暖及空调室外逐时计算温度应按蓄能空调工程 技术标准JGJ 1582018附录A选取。5. 2. 5全年
26、能耗评估所用的典型气象年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的规定选取。5.3负荷计算5.3.1供暖空调负荷计算,除在方案设计阶段可使用冷热负荷 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 逐项逐时的冷负荷和热负荷计算。5.3.2对于只在使用时间要求保持室内设计参数,而非使用时 间不要求的建筑空间,应对供暖空调负荷进行间歇附加。间歇附 加负荷应考虑室内温、湿度,室内家具设备热惰性,围护结构热 惰性及预热/预冷时间等参数的影响,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计算软 件进行计算。5.3.3供暖空调区的冬季设计热负荷,应按供暖空调区各项逐 时热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计算时应扣
27、除室内设备形成的稳定 散热量。5.3.4供暖空调系统的冬季设计热负荷,应按所服务各供暖空 调区热负荷的累计值确定,宜考虑所服务各供暖空调区的同时使 用系数。5.4冷源与热源5. 4.1供暖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规模、用途、建设地点 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 规定,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宜采用地源热泵、工业余热等低 碳排放热源形式,并采用低温供暖方式;122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宜采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 热源塔热泵等冷热源形式;3宜采用变频机组、磁悬浮机组等高能效的供冷设备;4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5.
28、 4.2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 (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 负荷要求。机组不宜少于2台,且同类型机组一般不宜超过4台。 5.4.3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 周期时间的20% ;2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 衡点温度时,或当室内温度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时,应设置辅助 热源;3对于同时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5. 4.4空气源、风冷、蒸发冷却式冷水(热泵)机组室外机的 设置,除应满足与室内机间冷媒管配管长度和高差要求外,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1为保证
29、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 发生气流短路,室外机的设置应满足如下规定:1)室外机宜设置在建筑的边角处,分别从不同方向进风 和排风;不应设置在建筑凹槽或天井内;2)当不接排风管时,室外机的出风口须直接对着室外; 排风口的风速,顶出风机型宜为4.5m/s6.0m/s、侧 出风机型宜为3.5m/s5.0m/s ;3)室外机位装饰性排风百叶间距不应小于80mm,净流 通面积不应小于80% ;百叶方向水平或向下、向外倾 角应小于10° ;4)进、排风在同侧时,进风百叶(扣除排风百叶及大的 遮挡)的面风速应为不大于1.6m/s ;进、排风在不同 侧时,进风百叶的面风速应为不大于2
30、m/s ;135)设备机房内,进风百叶与设备进风口之间的进风通路 的任何一处的风速均应小于1.6m/so2应避免污浊气流的影响。3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4应便于室外机检修及对换热器进行清扫。5. 4.5热源塔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冬季系统总热负荷选择热源塔热泵机组容量,夏 季制冷量不足时设置单制冷机组补充;2热源塔热泵系统设计时,应校核热源塔机组和热泵机组 在最低环境温度下的取热和供热能力,保证机组选型满足系统总 热负荷需求;3热源塔机组设置位置应保证通风良好、远离高温或有害 气体,并避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冷水、热水循环泵应采用变频泵。5. 4.6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
31、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 降温;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利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 或使用具有同时制冷和制热功能的空调(热泵)机组。5. 4.7应设置保证冷热源系统水质的在线监控系统;采用管壳 式换热器的冷水(热泵)机组,宜设置自动在线清洗装置降低换 热器的污垢热阻。5.5供 暖5. 5.1居住建筑能耗限额供暖系统宜按非连续供暖设计;非运 行时间内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C以上,重新启动后应能在30min 内快速达到设计温度。5. 5.2对设置供暖系统的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设门斗 和热空气幕以减少冷风渗透。5.5.3散热器供暖系统中的散热器宜明装,应设置散热器恒温 控制阀或其他
32、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5. 5.4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具有分室温控功能。145.6空气调节5. 6.1空调系统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 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和能源状况,以及 设备价格、能源预期价格、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限额等,经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5. 6.2采用局部性空调能满足空调区环境要求时,不应采用全 室性空调。高大空间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应 采用分层空调。5.6.3舒适性空调和条件允许的工艺性空调,可用新风作冷源 时,应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风。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 量的需要。进风口处应装设能严密关闭的电动阀门。5. 6. 4
33、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降低人员数小于设计值时的新风负荷。 5. 6.5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全空气空调系统宜设回风机或排 风机。设置回风机时,新回风混合室的空气压力应为负压。1过渡季节或过渡时段的新风量变化较大且总运行时间较 长、其他排风措施不能适应风量的变化要求;2回风系统阻力较大,设置回风机经济合理。5. 6.6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 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5.7输配系统5. 7. 1输配系统设计除应符合供暖空调系统负荷调节的要求外, 还应满足项目运行管理的要求。5. 7.2集中供暖系统应采用变流量水系统,循环水泵应采用变 速调节控制。5.7.3集中
34、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所有区域只要求按季节同时进行供冷和供暖转换 时,应采用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当建筑内一些区域的空调系统需 全年供冷、其他区域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暖转换时,可采15用分区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当空调水系统的供冷和供暖工况转换 频繁或需同时使用时,宜采用四管制空调水系统;2冷水水温和供回水温差要求一致且各区域管路压力损失 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宜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 率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 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空调冷水可采用冷水机组和负荷侧均变 流量的一级泵系统,且一级泵应采用调速泵;3系统作用半径较大、设计
35、水流阻力较高的大型工程,空 调冷水宜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 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 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系统分 别设置二级泵,且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4提供冷源设备集中且用户分散的区域供冷的大规模空调 冷水系统,当二级泵的输送距离较远且各用户管路阻力相差较 大,或者水温(温差)要求不同时,可采用多级泵系统,且二级 泵等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调速泵;5管网循环泵(二级泵)应多台并联设置,不考虑备用时 的水泵台数宜为算式/ZM的值向上取整,其中参数氏I、s0 分别为二级泵运行时管网侧的最大阻抗值、设计阻抗值,单位为
36、 kg/m2。5. 7.4空调系统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5.8可调性设计5. 8.1应根据系统全年负荷变化对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进行 可调性设计,可调性设计内容包括冷源与热源系统、输配系统、 末端系统中所有负荷调节设备的选型和控制策略。5. 8. 2供暖锅炉和换热器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通过改变投入燃料量,改变锅炉 供水温度;2根据系统热负荷的变化调节锅炉的投运台数和供水温度;163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通过调节换热器一次侧电动阀开 度,改变换热器二次侧供水温度;4根据系统热负荷的变化调节换热器二次泵投运台数和供 水温度。5.8.3冷水(热泵)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
37、规定:1根据系统负荷的变化,采用冷量(热量)优化控制方式 调节冷水(热泵)机组的投运台数和供水温度;2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调节冷却塔风机的投运台数,冷却 塔风机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进行变速控制;3根据单台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间的轮换使用, 保证每台设备的年累计运行时间相同。5. 8. 4输配系统管网循环泵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配系统为一级泵系统时,循环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泵)机组或锅炉连锁;运行时宜通过变频调速和管网始端旁通阀 门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同时保 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2输配系统为二级泵系统时,一级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泵)机组或
38、锅炉连锁,保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 二级泵运行时应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 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为保证二级泵运行效率处于高效 区,运行中各投运水泵的转速应相同,随着管网阻抗的增大/减 小,应实时减少/增加水泵运行台数;3输配系统为三级泵系统时,一级泵启停与对应冷水(热 泵)机组或锅炉连锁,保证冷源与热源设备流量大于安全流量。 二级泵运行时应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管网压差,满 足三级泵前的资用压头需求;为保证二级泵运行效率处于高效区, 运行中各投运水泵的转速应相同,随着管网阻抗的增大/减小, 应实时减少/增加水泵运行台数。三级泵承担末端供暖空调系统
39、流量和压头,运行时宜通过变频调速和台数调节控制末端系统管 网压差,满足各末端设备的流量调节需求。175. 8.5供暖散热器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或其他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 温调控;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本条规定;2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应在每组散 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安装高阻恒温控制阀;超过5层的垂直双管系 统应采用有预设阻力调节功能的恒温控制阀;3单管跨越式系统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或三通恒 温控制阀;4当散热器有罩时,应采用温包外置式恒温控制阀;5恒温控制阀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质量检测 部门出具的性能测试报告,其调节性能等
40、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GB/T 29414的有关要求。5. 8. 6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温控制器宜设在被控温的房间或区域内;自动控制阀 宜采用热电式控制阀或自力式恒温控制阀;2自动控制阀的设置应满足分环路控制的要求,在分水器 或集水器处,分路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房间或区域保持各自的 设定温度值;自动控制阀也可内置于集水器中。5. 8.7风机盘管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宜设置常闭 式电动通断阀;2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控制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 行限制。5. 8.8全空气空调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
41、列规定:1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量相结合的方式自动调节室内温度;2当采用加湿处理时,加湿量应按室内湿度要求和热湿负 荷情况进行控制;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露点温度不 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相对湿度;3制冷工况下,当室外空气焓值小于室内空气焓值时,应 关闭回风,采用全新风运行;184送风末端宜采用人离延时关闭的控制方式。5. 8.9新风机组的可调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新风送风量;制冷工况下, 当室外空气焓值小于室内空气焓值时,最大新风量运行;2通过水路电动阀控制送风温度设定值,送风温度设定值 应根据新风承担室内负荷情况进行确定;3当新风系统进行
42、加湿处理时,加湿量的控制和调节可 根据加湿精度要求,采用送风湿度恒定或室内湿度恒定的控制 方式。5. 8.10水量调节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风机盘管用电动水阀应采用常闭式电动通断阀。电动通 断阀的允许工作压差应符合系统运行工况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 应优化系统压差控制方式或设置自力式恒压差阀稳定阀门两侧的 工作压差,保证电动通断阀的稳定运行。2全空气空调机组、新风机组用电动水阀应采用电动调 节阀。3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应按下式计算:(5.8.10)式中:S'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APmin在被控设备的设计流量下阀门全开时的压力损失 (Pa);APmax作用在调节阀上的最大资用压差(Pa)
43、。4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应根据调节对象特性和最小阀权度选 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路两通阀应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门;2 )水路三通阀应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阀门;3)蒸汽两通阀,当最小阀权度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 用线性特性的阀门;当最小阀权度小于0.6时,宜采 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门。5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通过计 19算选择确定。6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S'应大于或等于0.3 ;当不满足要 求时应优化系统压差控制方式或直接设置自力式恒压差阀稳定阀 门两侧的工作压差,使调节阀的最小阀权度满足要求。5. 8.11风量调节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全空气空调机组、新风
44、机组用电动风阀应采用调节型;2变风量末端装置应选用压力无关型。5. 9运行设计5. 9.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针对建筑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节能系统,以及建 筑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输配系统、冷热源系统的调节与控 制制订专项运行策略;2应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需求,借助供暖空 调监控系统的自动运行,动态选择最优运行策略;3应包含投入运行初期的系统调适要求。5. 9.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调适应符合如下规定:1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应覆盖控制系统所有子系统和部件;3系统调适应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系统达到满负荷 的完整年度结束。5.9.
45、3冷热源设备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非高温高湿的室外工况下,应结合末端需求,适当提 高冷水供水温度以提高冷源能效;2在满足系统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效率高、经 济性好的冷热源设备投入运行;3应根据系统负荷变化实行合理的群控措施,使每台冷热 源设备均在合理的负荷率下运行,避免冷热源设备低负荷低效率 运行;4有条件的情况下,过渡季或冬季应采用冷却塔直接供冷;205冷水(热泵)机组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 冷凝器的冷凝温度与出水温度之差应在正常范围内,当超出时应 及时检查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结垢情况,并采取措施消除结垢。5. 9.4冷却塔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综合考虑冷却塔的
46、性能对冷水机组耗能的影响,使冷 却塔出水温度接近室外空气湿球温度;2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应充分利用冷却塔换热面积, 开启全部冷却塔,同时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风量调节; 3应保持各冷却塔之间水量均匀分配;4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并采用风机台数启停控制时,应关 闭不工作冷却塔的冷却水管路的水阀,防止冷却水通过不开风机 的冷却塔旁通;5应保持冷却塔周围通风良好。5.9.5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水泵和冷却水泵的运行台数应符合冷水机组的运行 需求;2供暖空调变流量冷热水系统的压差控制值,应根据管网 实际阻力、系统负荷率等实际情况进行再确定;运行时应按系统 设计要求采用循环水泵台数控制+调速控
47、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 调速水泵的效率处于高效区;3在部分供暖空调末端设备出力不满足环境控制要求时, 应首先核查该末端设备的水力平衡情况,如其回水温度严重偏离 系统总回水温度,应通过调整末端设备的水力平衡改善该部分末 端设备的空调效果,不能单纯地增加系统总流量;4变流量水系统,夏季供冷冷水的总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 4°C ;冬季供暖热水总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设计工况的80%。5. 9.6空调机组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间歇运行的空调系统宜在使用前30min启动空气处理机 组进行预冷或预热;除夏季室外空气焓值低于室内时段外,新风 风阀应先关闭,预冷或预热结束后再开启;在空调房间停止使用2
48、1时,宜提前15min30min关闭空气处理机组,避免浪费;2室温的控制由送风温度或/和送风量的调节实现;根据 室温实测值与目标值的偏差对送风温度设定值不断进行修正;3在夏季空调过渡季节或时段,室外空气焓值低于室内, 空调机组应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4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大的房间,应采用新风需求控 制,降低人员较少时的新风负荷;5应减少风道漏风,保持过滤器、表冷器清洁。5. 9.7新风机组的节能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根据新风承担室内负荷情况进行确定; 2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3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49、;4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焓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5.10能耗计算5.10.1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1应能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 通风等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考虑供暖空调系统间歇运行时由于 建筑热惰性引起的附加负荷;2应能计算新风热回收对通风负荷的影响;3应能计算当夏季室外空气焓值低于室内时,利用室外新 风降温对建筑空调冷负荷的折减;4应能计算室外气象参数、设备负荷率、设备运行工况等 对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能效的影响;5应能计算供暖空调末端设备及系统调节控制方式对输配 系统能耗的影响。5.10. 2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
50、耗计算内容应包括供暖空调冷热源、输配系统、末端 22设备三部分;2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室外气象参数、室内空气参数、 房间使用时刻表及人数等计算输入条件;3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计算新风热回收量,折减相应时刻 的空调负荷;4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计算室外自然冷源利用量,折减相 应时刻的空调负荷;5室内灯光得热的计算应考虑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动控 制的影响。5.10. 3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耗计算参数的选取应满足下列要求:1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做法、外窗(包括透光 幕墙)太阳得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屋面开窗面积等参数应与建 筑设计文件一致;
51、2建筑遮阳系数应与设计文件一致;3建筑功能区除设计文件中已明确的非供暖空调区外,均 应按设置供暖空调计算;供暖空调运行时间应按建筑设计条件确 定,条件不具备时可参考本标准附录C选取;4建筑室内供暖空调设计温、湿度参数应与设计文件一致;5房间人员密度及在室率、电气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 照明开启时间等参数应按建筑设计条件确定,条件不具备时可参 考本标准附录D选取;新风开启率应根据系统设置情况确定;6照明能耗计算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与设计文件一致;7供暖空调系统的系统形式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5.10.4在方案设计阶段计算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全年能耗时,可 将建筑整体作为一个大房间考虑,忽略全年太阳辐射得
52、热负荷、 内墙负荷及建筑热惰性对供暖空调全年能耗的影响。具体计算参 数取值可按本标准第5.10.1条第5.10.3条的规定选取。236监控与计量6.1 _般规定6.1.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监控设备或系统,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1监控内容应满足系统自动运行、运行状态监视、故障诊 断以及能效评估的要求;2系统规模大、制冷空调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 较远时,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3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供暖空调系统,宜采用就地 控制设备或系统。6.1.2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监测内容除应满足本标准对各 项性能、能耗数据的监测要求外,尚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 情况。6.1.3能耗限额供暖
53、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宜采用建筑能源云 平台管控系统,提升日常管理与运营水平,降低监控系统的运维 成本。6.2监测与控制6.2.1应监测供暖、空调期室外温、湿度,风向,风速,太阳 辐射照度等气象参数,作为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运行、优化和 评价的依据。室外气象参数的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 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的规定。6.2.2供暖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锅炉设备的进出口温度、压力;2冷水(热泵)机组蒸发器和冷凝器进出口温度、压力; 3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和压力;244分、集水器温度和压力(或压差);5水泵进出口压力;6水过滤器前后压差;7锅炉设备、冷
54、水(热泵)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 备的启停状态;8冷热源的实时供能量和累计供能量;9冷热源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10冷热源所用燃料的实时消耗量和累计消耗量。6.2.3供暖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1供暖房间内空气的温、湿度;2热空气幕的启停状态;3供暖水系统各回水支路的水温;4供暖系统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6. 2.4空调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1空调房间内空气的温、湿度;2空气处理机组内换热器出口的水温;3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越限报警;4空气处理机组的启停状态;5空调系统的实时耗电量和累计耗电量。6. 2.5能耗限额供暖空调控制系统应根据末端用冷、用热需求, 自动调节主要供
55、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工况。6. 2.6建筑能源云平台管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以与现场测量仪表相同的时间间隔与测量精度连续 记录,显示各系统运行效率、参数和设备状态;数据存储介质和 数据库应能保证记录被存储连续三年以上;2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源消耗、各台设备性能与 效率、各台设备的连续和累计运行时间;3应能改变各控制器的设定值,并能对设置为“远程”状 态的设备直接进行启停和调节;4应根据预定的时间表,或依据节能控制程序自动进行系25统或设备的启停;5应根据运维人员的权限,灵活地设定不同的权限等安全 机制;6应有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并宜设 有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功能;7宜设置可与其他弱电系统数据共享的集成接口。6.3计 量6. 3.1能耗限额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计量系统设置应满足日常 能耗管理和能效评估的需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5009.307-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甲醛的测定
- GB 5009.30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左旋肉碱的测定
- GB 25596-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卓越教师综合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女子学院《果蔬加工工艺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理工大学《模拟电子技术仿真设计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区域经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水文学与水资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肯恩大学《工程伦理与艺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报告表
- 物业服务费用收支情况明细表
- 梅克尔憩室护理查房课件
- 六年级数学下册《连等式》专项练习
- 办公室防火制度
- 好书推荐读书分享名著导读童年PPT
- 无锡诺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及销售放射性药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计算机视觉40例从入门到深度学习OpenCV Python
- 铁路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单选、多选、判断)
- 07FK02 防空地下室通风设备安装
- GB/T 41888-2022船舶和海上技术船舶气囊下水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