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_第1页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_第2页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_第3页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_第4页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urinary system)二、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二、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组成:第二节第二节 肾脏的结构肾脏的结构一、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一、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和集合管 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v 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分布在肾皮质外层和皮分布在肾皮质外层和皮质中层,质中层, 85-90%,髓襻很短。髓襻很短。v 髓旁肾单位髓旁肾单位分布在靠近髓质的皮分布在靠近髓质的皮质内层,质内层,10-15%,髓襻很长。髓襻很长。3. 集合管集合管4. 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肾素

2、肾素肾素肾素肾小管液中肾小管液中NaCl变化变化肾小管液中肾小管液中NaCl变化变化肾血液循环特点肾血液循环特点(一)肾血流量大,血流分(一)肾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布不均匀(二)串联两套毛细血管网(二)串联两套毛细血管网(三)血流量相对稳定(三)血流量相对稳定(四)血管球内的压力高(四)血管球内的压力高第三节第三节 尿的生成的过程级原理尿的生成的过程级原理尿量:正常成年人每昼夜尿量:正常成年人每昼夜 1 000 2 000 ml,平均为平均为1 500 ml。尿的正常化学成分尿的正常化学成分 水水 95%97% 溶质溶质 3%5% 电解质(电解质(Cl-、a+、K+三种离子较多)三种离子较

3、多)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最多)为主。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最多)为主。 尿的尿的pH值:值:pH 5.07.0 尿的生成过程二、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滤液的形成(一)滤液的形成 微穿刺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微穿刺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的超滤液。的超滤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1. 1.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

4、小囊肾小囊内压内压 (一)重吸收的特点(一)重吸收的特点1.1.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2.2.有限性重吸收有限性重吸收3.3.各段肾小管的吸收能力不同各段肾小管的吸收能力不同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重吸收 (reabsorption)(reabsorption) 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分泌 (secretion)(secretion) 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二)肾小管重吸收的机制(二)肾小管重吸收的机制1. 被

5、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2. 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原发性:原发性:质子泵、质子泵、Na+-K+泵和钙泵泵和钙泵 继发性:继发性: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近端小管重吸收约近端小管重吸收约70% Na70% Na+ + 、ClCl- -、K K+ +、H H2 2O O 近端小管前半段,近端小管前半段,2/32/3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1/31/3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NaNa+ +、ClCl- - 和和H H2 2O O的重吸收的重吸收1. 1.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三)肾小管对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三)肾小管对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近端小管前半段近端小管

6、前半段 NaNa+ +主要与主要与H H+ +分泌分泌 及及G G、AAAA的转运相耦联的转运相耦联泵泵- -漏模式漏模式 钠泵钠泵 NaNa+ +- H- H+ +交换体交换体 NaNa+ +- X- X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NaNa+ +主要与主要与ClCl- - 一起被重吸收一起被重吸收 主要通过主要通过细胞旁路细胞旁路 ClCl- -是顺浓度梯度是顺浓度梯度 NaNa+ +是顺电位差是顺电位差 近端小管后半段近端小管后半段2. 2. 髓髓 袢袢 髓袢重吸收髓袢重吸收30%30%的的K K+ +、20%20%的的NaClNaCl和和15%15%的水。的水。 主要吸收部位主要吸收部位髓袢升

7、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NaNa+ +:2Cl2Cl- - : K K+ +同向转运模式同向转运模式 髓袢各段对水的通透性不同,与尿液的髓袢各段对水的通透性不同,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有关(后述)浓缩和稀释机制有关(后述)呋噻米、利尿酸等药物呋噻米、利尿酸等药物(-)3. 3.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约重吸收约12%12%的的NaClNaCl、不同量的水、不同量的水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盐的转运是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盐的转运是可调节的。可调节的。 水的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水的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ADHADH),),而而NaNa+ + 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

8、 通过通过NaNa+ +-Cl-Cl- -同向转运体,在同向转运体,在NaNa+ +泵供能下泵供能下, ,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NaClNaCl。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收量很少,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收量很少, 但其仍重吸收但其仍重吸收NaClNaCl,故而继续保持小管,故而继续保持小管 液低渗状态。液低渗状态。远端小管初段远端小管初段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重吸收重吸收NaNa+ +和和ClCl- - ,分泌,分泌K K+ + ;分泌;分泌H H+ +( (后述)后述)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取决于主细胞对水的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取决于主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通透性 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

9、糖的重吸收100%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与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Na+同向;同向;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肾糖阈肾糖阈 (160(160 180 mg/100 ml)180 mg/100 m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近端小管、髓袢近端小管、髓袢 HCOHCO3 3- - 重吸收的机制重吸收的机制HCO3- 的重吸收的重吸收乙酰唑胺乙酰唑胺 钾的重吸收钾的重吸收 既有既有主动重吸收,又有分泌主动重吸收,又有分泌。 约约2

10、/3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其余在远端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远端小管被重吸收, 随尿排出的基本是由远端小管分泌的。随尿排出的基本是由远端小管分泌的。 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近端小管:67% 67% 被动被动其他物质的重吸收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氨基酸 重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基本相重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基本相似,也需要钠离子存在。似,也需要钠离子存在。 HPO42-、SO42- 与与Na+同向转运同向转运 蛋白质蛋白质 由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以由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胞饮方式被被重吸收(主动转运)。重吸收(主动转运)。 尿素尿素 约有约有30% 40%被动

11、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及其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及其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一)H+的分泌与的分泌与H+Na+交换交换(二)(二)K+分泌与分泌与K+Na+交换交换(三)(三)NH3的分泌的分泌1. H+的分泌及的分泌及H+Na+交换交换v H+的分泌的分泌H+Na+交换交换2.K+分泌及分泌及K+Na+交换交换vK+分泌分泌vK+Na+交换交换 的分泌同的吸收密切相关 3. NH3的分泌的分泌肾小管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细胞的代谢过程中能不过程中能不断地产生断地产生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透压与血浆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透压与

12、血浆渗透压(一般为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L300mOsm/L)相比较而确定的;)相比较而确定的;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 50-200mOsm50-200mOsm /L 毫渗单位 第四节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浓缩;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浓缩; 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尿被稀释;压,称为低渗尿,表明尿被稀释;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血浆渗透压,称

13、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减退。缩和稀释功能减退。原因:原因: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 此外,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由于此外,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由于ADHADH而对水通透性的下降而对水通透性的下降, ,有助于稀释。有助于稀释。一、尿液的稀释一、尿液的稀释 原因:原因: 小管液中水被重吸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而溶质留在小管液中。收而溶质留在小管液中。 动力:肾髓质渗透动力: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梯度的建立 髓袢是形成肾髓质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二、尿液的浓缩二、尿液的

14、浓缩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 髓袢、集合管排列有逆流倍增的作用。髓袢、集合管排列有逆流倍增的作用。 逆流倍增现象逆流倍增现象 逆流系统逆流系统: : 流体在两个相互平行且靠近流体在两个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的 管道中反向流动。管道中反向流动。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外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外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 内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内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NaCl和尿素的重吸收造成。和尿素的重吸收造成。三、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三、直小血管的

15、逆流交换作用 溶质:溶质:组织间液组织间液 直小血管直小血管 降支降支 升支组织间液升支组织间液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2.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五节第五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泌尿功能的调节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重吸收率始终近端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65-67%左右(即重吸收百左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分率为65-67%65-67%的现象。的现象。 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

16、致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球球- -管平衡管平衡: :肾动脉压(肾动脉压(80-180 mmHg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机制机制 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关。 球球- -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 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 重吸收百分率小于重吸收百分率小于65-67%65-67%;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吸收百分率将超过重吸收百分率将超过65-67%65-67%,导致水肿。,导致水肿。 肾交感神经兴奋

17、,可致尿量减少,机制如下肾交感神经兴奋,可致尿量减少,机制如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多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多 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NaCl和水和水二、肾小管及集合管机能的调节二、肾小管及集合管机能的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分泌分泌作用:作用:1.1.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增加髓袢升枝粗段对增加髓袢升枝粗段对NaClNaCl的主动重吸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收

18、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调节因素调节因素 体液渗透压、血容量和其他因素体液渗透压、血容量和其他因素 体液渗透压体液渗透压v渗透压感受器:丘脑第三脑室前腹侧部渗透压感受器:丘脑第三脑室前腹侧部机体缺水:晶体渗透压机体缺水: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大量饮水:晶体渗透压大量饮水: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和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胸腔大静脉)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其它因素其它因素v促进因素促进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血管紧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血管紧张素、低血糖、尼古丁和吗啡等低血糖、尼古丁和吗啡

19、等v抑制因素:心钠素(抑制因素:心钠素(ANPANP),乙醇等),乙醇等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十肽)(十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八肽)(八肽)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七肽)(七肽)2.2.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酶A 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醛固酮 刺激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刺激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 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Na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 使垂体后叶释放使垂体后叶释放A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