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6/4/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1.gif)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6/4/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2.gif)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6/4/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3.gif)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6/4/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gif)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6/4/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46cedfa5-257c-424e-ad39-10bce14cdf0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现代文阅读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第一部分(必做):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
2、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的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一、文章阅读策略
3、: (1)边阅读边勾画。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比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每读完一段,边归纳出段意。文章读完,文章的基本结构便总结出来。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划出选项对应的区域,标出1A1B等字样,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内容。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
4、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错误。 (6)选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作品的表达
5、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高考常考),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
6、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1、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2、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3、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
7、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各自的作用,如: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
8、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
9、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2阅读策略(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
10、的合理性探究。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解题思路: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社会意义)。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
11、象) (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考查情节的主要方式: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解题思路: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
12、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性格等);5、突出、深化主题
13、。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解题思路: 1 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2 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3.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
14、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4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1.顺叙2.倒叙 3.插叙 4.补叙 5.平叙 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纲陈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有关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15、神。1、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五: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1、作品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
16、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第四、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形象生动,或幽默诙谐 2、考查点侧重: A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B人物的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 C对传记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3、阅读基本方法: A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B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C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 4解题技巧 简答题尽量做到“以文解文”,答题时要紧扣文本,组织答案: A.扣题意(审题) B.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句段) C.分表里(去粗取精) D.重条理
17、(分条作答) 探究题要做到“内引外联”,展开论述分析,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A“内引”依据:立足文本,引信息、材料、观点等形成论证依据。 B“外联”分析:联知识:文体知识、 分析鉴赏知识;联实际:现实情况、社会影响联自身:生活体验、阅读感受;“外联”应立足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不能任意延展。 C、答题规范:答对所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集中准确。 探究题答题基本思路: 观点句,分析句:“内引”文本(信息、材料、观点),“外联”理由(视题目需要展开),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总结句。六、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1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
18、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
19、步整合答案。 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
20、:(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抓题目。
2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三)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
22、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和插叙 (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23、: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3. 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2.词句考查题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问“××”词好在哪里?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用了“×
24、;×”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问词序能否调换,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25、,表达了 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能否调换另一词题型答题模式:(1)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强 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6、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答题模式:(1)能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词语:为何
26、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4)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问句子能否调换: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7、问某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7、。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内容上)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结构上)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注: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
28、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句: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中心)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句:前后照应,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为下文作辅垫3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4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9、;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5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3.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 1.修辞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
30、、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
31、,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3.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32、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4结构型: 提问方式: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题模式:(1)划分文章层次(2)
33、归纳层次层意(记叙文:归纳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归纳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归纳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么样用什么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过渡连缀层意(可以借助“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词语) 提问方式: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结构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前后照应,使得文章首尾勾连,结构圆合,浑然一体;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提
34、问方式:文章已经写了(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 答题模式:(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对比、反衬。.突出、强调等手法。) 例: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答: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例: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答:
35、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例: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答: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例:作者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 答:作者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张家界的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文章结构: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
36、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位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
37、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5、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38、:做题时要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方法有: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6、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解题思路: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
39、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
40、、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7、探究(评价)及个人观点(该题型为开放性试题,但答题时也要注意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提问方式:结合文章,简要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答题方法: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题模式:(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
41、(某件事)写起,运用了);(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3)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提问方式: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答题思路: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提问方式:阅读文章,请谈谈你的看法(观点,评价,感悟等) 答题思想: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1)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店铺转租双方责任划分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估合同模板
- 2025年度财务合同签订与履行管理合同
- 2025年度铸件研发与生产承包协议
- 2025年度员工敬业度提升与企业文化融合合同
- 艺术创作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计划
- 现代青年财务观念调查计划
- 财务内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计划
- 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规划计划
- 报表审核流程的优化研究计划
- 51个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重点检查事项汇编
- 塑料 聚氨酯生产用聚醚多元醇 碱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2024年高二化学教案 选择性必修2(配人教版)第1课时原子结构与性质
- 2024-2030年中国空气阀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配合
- 英文版中国故事绘本哪吒闹海
- (正式版)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门禁系统技术要求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设计一年级《欢乐购物街》
- 一年级口算天天练1(打印版)
- 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