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化学品安全知识简介教师: 安林坤 中山大学药学院2本课程的内容 一、简介 二、化学品危害程度的评估及量化 三、化学危害的控制 四、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操作安全 五、有机溶剂的安全使用 六、化学品安全资料的来源 七、紧急事故的应急措施 八、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存放及处理3一、 简介41.1 危险物的定义 中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从运输的角度对危险货物定义为: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均属于危险货物。 通常把危险性特别大的物质称为危险物(dangerous substance
2、s or hazardous materials)。5相关名词(一) 活性化学品活性化学品(reactive chemicals):具有易发生火灾爆炸性的化学品。其危险性来源于本身具有的热能,大多具有不安定的结合,在不太高的温度下,就能开始发热分解,因此也称为不安定物质不安定物质(unstable substances)。如乙炔在高压下易分解,而引起爆炸。molkJHHsCHCC/9 .225,)(225222n不相容配伍不相容配伍(incompatible combination):将两个以上的活性化学品混合而具有更大能量危险性的配伍,称作不相容配伍。如酸和碱的配伍。6相关名词(二) 混触发
3、火混触发火(hypergolic ignition):混合时立刻发火的现象。如氧化剂和可燃物的配伍 自燃自燃(spontaneous ignition):在常温或略高于常温的温度下,可能会引起自燃发火。如黄磷、碱金属。7 化学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4月到2001年11月,我国共发生化学品重大事故364起。 在化学实验室,操作人员与各种化学品“亲密接触”,极易受到危害。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化学实验室突发事件日益增多。8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二)事故: 实验室下水道破裂,喷射污水事故原因: 有机废液被倒入下水道,密度大,不溶于水而聚集在下水道,腐蚀塑料管。
4、 行政管理不到位9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三) 在关闭窗户(密闭)的通风橱内蒸馏乙醚,使用电热套加热。结果:爆炸 可能原因:1)乙醚蒸气浓度达到爆炸点,高温引爆2)不能及时发现蒸馏瓶内液体的残留量,液体量过少,生成的过氧化物易爆炸3)人为因素10 因此,对初次进入化学实验室人员,在操作化学实验之前进行安全培训十分必要。11二、化学品危害程度的评估及量化n毒性 (量化内容)n化学品的种类 (决定伤害性)n数量n物理状态 n操作特点 n操作时限 n接触途径122.1 化学品的毒性与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关13化学品的毒性与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关 呼吸 实验室最常见新陈代谢血液循环 皮肤 实验室常见 吞咽
5、与个人习惯与工作环境有关 这些就是毒理学家所指的“进入人体途径”,不包括故意行为,如注射。142.2 化学品的危害程度 没有好与坏的化学品 任何化学品在一定的剂量内都具有毒性, 如酒精等剂量决定程度15剂量越高风险越大16致命剂量各有不同(一)材料半致命剂量(mg/kg)乙醇10,000食盐4,000硫酸亚铁1,500硫酸吗啡900苯巴比采钠150滴滴涕10017致命剂量各有不同(二)材料半致命剂量(mg/kg)硫酸马钱子碱2烟碱(尼古丁)1古柯碱0.5二恶英0.001肉毒杆菌毒素0.00001毒性可以相差109倍182.3 毒性的分类分类剂量平均每个成人一般毒性15 g/kg1 L轻度毒性5
6、-15 g/kg0.5-1 L中度毒性0.5-5 g/kg0.03-0.5 L强度毒性50-500 mg/kg5-30 ml极强度毒性5-50 mg/kg7滴-5 ml超强度毒性5 mg/kg微量 (7滴)19按照反应速度分类(一)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反应很快,很快会不省人事(几秒钟至几天)包括:1,简单窒息: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如N2浓度过高)2,化学窒息:身体里的氧气无法正常循环(如CO代替氧气进入血液)3,麻醉作用:许多有机溶剂会引起这种症状4,腐蚀作用:酸、碱对肌体的腐蚀5,过敏和刺激作用:20按照反应速度分类(二)慢性中毒慢性中毒:反应很慢(几个月至几十年)经过一段时间,自己才会发现包
7、括:1,致癌作用:如丙稀腈、石棉、苯和氯乙烯是已知的致癌物质2,诱变作用:改变细胞基因3,致畸作用:威胁正在发育的胎儿,使胎儿变成畸形4,生育系统中毒作用:破坏生殖系统5,具体器官中毒:破坏具体器官,如CCl4能引起肝脏的损坏212.4 职业卫生标准(OEL) 一、时权平均值(TWA)在每星期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情况下,悬浮于空气中化学品浓度的时间加权平均数称为时权平均数。在一个8小时的工作日内,任何人所暴露其中的化学品浓度必须低于职业卫生标准时权平均值(OELTWA)22计算时权平均值的例子暴露时间(h)浓度(单位)11012065时权平均值正确的计算方法:(10
8、X 1) + (20 X 1) + (5 X 6) / 8 = 7.5 单位如一位工人在一下的工作时间暴露于化学品”X”23图例1污染物浓度工作时间OEL-TWA工厂TWA实测浓度结论:TWA OEL-TWA表示符合标准24职业卫生标准(OEL)二、短暂暴露限值(OEL-STEL)是一种悬浮于空气中化学品的浓度,以15分钟时权平均值计算。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15分钟都不应该超过这个限值,即使在平均浓度低于时权平均值的情况下。25图例2污染物浓度工作时间OEL-TWA工厂TWA实测浓度结论:尽管TWA OELSTEL表示超标OEL-STEL26职业卫生标准(OEL)三、最高暴露限值(OEL-C)在
9、任何工作时间内都不应该超过的空气污染限值。一般对于高毒性污染物而言27图例3污染物浓度工作时间结论:有测得浓度 OEL-C表示超标OELC测得浓度高于OELC28暴露限值的例子(百万分)化学品时权平均值 短暂暴露限值 最高暴露限值乙醇1000丙酮500750硫化氢1015硝酸24苯0.52.5氰化氢4.7二异氰酸甲苯酯0.0050.0229三、化学危害的控制3.1 工程控制措施 通气通风橱(柜) 隔离/密封手套箱 应急设备灭火器、淋浴器等 远距离遥控 使用危害性小的物料30工程控制措施的优点 工程控制措施是最可取的运作成本低容易操作防护性能最强313.2 行政管理措施 安全操作程序 设备安全程
10、序 培训 警告标志与警示装置 将危险品分类存放人为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防护性能不及工程控制措施323.3 个人防护装备(一) 安全眼镜 手套 面罩 实验服 鞋*33个人防护的优缺点3.3.1 优点: 可以防护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装备便宜3.3.2 缺点: 个人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不舒服、不方便及效率低等因素,不进行个人防护 保护性能差 需要严格监督 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34安全眼睛的防护功能35耐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材料性能参照表(一)物质名称 浓度() 氯丁橡胶 腈橡胶 聚氯乙稀 天然橡胶 丁基橡胶 氟橡胶1)酸类)酸类/矿物质矿物质铬 F F F NR P E氯化氢(HCL) 10 G G
11、G _ _ _ 氯化氢(HCL) 36 F F P F E E 氟化氢 10 G G G F G G盐酸 G G G G E _硝石 10 G F G F F G硝石 20 F FF P F G硫磺 10 E EE G G E硫磺 20 E EE F G EE:耐化学物质性能强,F:耐化学物质性能一般,G:耐化学物质性能较强,P:耐化学物质性能弱,NR:不推荐此材料 36耐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材料性能参照表(二)物质名称 浓度() 氯丁橡胶 腈橡胶 聚氯乙稀 天然橡胶 丁基橡胶 氟橡胶2)酸类)酸类/有机酸有机酸乙酸 84 F F E G G P柠檬酸 G GG G E E甲酸 G FG G E
12、 F乳酸 88 G EE E E E酢浆草酸 G GG G E E3)醇类)醇类苄基 G GG F G E乙烷基 E EE G E G甲基 G FF G E P4)醛类)醛类乙醛 G FG F E P苯甲醛 P GF P E P甲醛 G G E G E PE:耐化学物质性能强,F:耐化学物质性能一般,G:耐化学物质性能较强,P:耐化学物质性能弱,NR:不推荐此材料 37耐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材料性能参照表(三)物质名称 浓度() 氯丁橡胶 腈橡胶 聚氯乙稀 天然橡胶 丁基橡胶 氟橡胶5)脂肪溶剂)脂肪溶剂 矿物精油 EEE P _ _6)碱金属)碱金属 氢氧化铵 26 GEE G E G氢氧化钾
13、 45 GEE G E F氢氧化钠 50 G E G G E G7)芳烃溶剂)芳烃溶剂 苯 PFPNR P G斯托达德 GGFP P E甲苯 PFPNR P E二甲苯 PEFNR P E8)含氯溶剂)含氯溶剂四氧化碳 FFPNR P E氯苯 PFPNR P E全氯乙烯 PPPNR P E三氯乙烯 PPFNR P EE:耐化学物质性能强,F:耐化学物质性能一般,G:耐化学物质性能较强,P:耐化学物质性能弱,NR:不推荐此材料 38耐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材料性能参照表(四)物质名称 浓度() 氯丁橡胶 腈橡胶 聚氯乙稀 天然橡胶 丁基橡胶 氟橡胶9)酯类)酯类乙酰丁基乙酸酯 F FP P G P乙酸
14、乙 F FP P G P10)胺类)胺类二乙胺 G GG F G P甲胺 F FP F G -11)乙醚)乙醚乙基醚 G GP F G P12)油类和脂肪)油类和脂肪飞机液压油 F FP P P E动物脂 G GG P G E切削油 10% F GE F F E亚麻籽油 F GF P G E 矿物油 G G F P P E植物油 F GF F E EE:耐化学物质性能强,F:耐化学物质性能一般,G:耐化学物质性能较强,P:耐化学物质性能弱,NR:不推荐此材料 39耐化学物质的防护手套材料性能参照表(五)物质名称 浓度() 氯丁橡胶 腈橡胶 聚氯乙稀 天然橡胶 丁基橡胶 氟橡胶13)氧化物)氧化
15、物二氧化碳G GGG - -一氧化二氮F FGF - -14)酮类)酮类丙酮F PPG E P甲基乙烷基P NRNRG E P甲基异丁基F PNRG G P15)无机盐)无机盐硫酸铜G GGG - -E:耐化学物质性能强,F:耐化学物质性能一般,G:耐化学物质性能较强,P:耐化学物质性能弱,NR:不推荐此材料 403.4 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工程控制措施行政管理措施个人防护装备41四、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及操作安全 易燃物(包括自燃物质) 窒息气体 腐蚀性物质酸碱 氧化剂(过氧化物) 有毒物质 与水反应的物质 振动敏感物 光敏物 压缩气体 超低温液体 粉尘 辐射性物质424.1 易燃物 易燃液体: 大
16、多数有机溶剂 易燃固体: 镁、铝、铁及硫磺粉末极易燃烧,并发生爆炸;活性炭以及各种催化剂容易燃烧。43燃点:对于液体来说,它的燃点就是这种液体释放出的气体与空气形成的可燃烧的混合物出现燃烧源的最低温度。燃烧极限:每种可燃气体和液体(出于气态下)在与空气混合的情况下,都有一个易燃蒸气浓度极限。包括较低极限和较高极限。4.1.1 名词:44易燃物品在一定浓度范围才会燃烧45 易燃液体本身不会燃烧,它们的蒸气才会燃烧,但是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蒸气浓度必须在较低极限和较高极限之间2)有氧气,或者空气3)燃烧源4.1.2 预防易燃液体的燃烧46预防易燃液体燃烧 1)避免蒸气浓度过高。良好的通风、在
17、通风橱中操作。注意! 多数可燃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水 平移动相当远的距离。 2)避免燃烧源。明火、静电、热表面。使用水浴、油浴、加热套、和沙浴给易燃液体加热。474.2 窒息气体 可引起窒息的气体,例如:氮气、氩气、氦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排出了生命所必须的氧气。 冷冻气体的密度大,迅速下沉。 在密闭的空间内可引起危害,如:小型实验室地下室、储藏室48严重缺氧的情况 呼吸困难 头痛 恶心 神智不清 肌肉乏力 失去协调能力 视力、听力丧失 失去知觉、昏迷、死亡轻微严重49我们需要多少氧气 氧气浓度作用 16%感到头晕 15%肌肉失去控制 12%永久的大脑损伤 10%可能引致瘫痪
18、 7%失去知觉 6%6至8分钟死亡 50注意 上述症状不一定会出现,一个人可能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昏迷过去51预防一般性窒息的方法 注意通风 避免压缩气体泄漏 在密闭的空间工作要加倍小心 进入长时间密闭的房间前,充分通风52一氧化碳尤其危险n一氧化碳阻止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受害者皮肤通常会呈现鲜红色。 n无臭、无色及无味气体,不易被察觉。53一氧化碳尤其危险 最低致死浓度(人体)4000ppm 最低毒性浓度(人体)800ppm 一氧化碳也属于易燃物,爆炸下限12.554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n密封或排除一氧化碳 n实验室的抽风橱 n气体储存柜 n未经使用的气瓶必须储存于通风的仓库内 n恰当地设
19、计及装置气体管道 n使用一氧化碳时,必须远离火焰、火花或炙热物55氰化氢极其危险n空气中含有270 ppm的氰化氢,通常已足以致命。氰化氢阻止氧气从血液运送到细胞组织(氰化氢与细胞结合在一起) n氰化氢的爆炸性浓度在614之间56氰化氢的预防措施n避免产生氰化氢气体(切勿将酸加入到氰化物中,注意含腈基有机物的分解) n确保适当的通风及排放 n急救时,必须尽快 n迅速将受害者从暴露区移走n及时寻求医疗救护574.3 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物质的主要危害为:灼伤人体组织刺激眼睛、黏膜,吸入会中毒破坏容器,引起火灾 实验室常见腐蚀性物质:酸(注意氢氟酸)碱其他(如苯、苯酚等)58腐蚀性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20、使用前了解化学品的性质 做好个人防护护目镜实验服防渗透手套鞋 接触后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 立即求医59例如: 氢氟酸的危害浓度危害50%急性烧伤,迅速破坏组织,立即感到疼痛20%-50%慢性烧伤(1-8小时)20%皮肤在烧伤24小时后出现红肿,并感到疼痛2%慢性烧伤,组织坏死,恢复很慢60氢氟酸烧伤的症状及后果 “疼痛”是接触氢氟酸的关键词 接触低浓度氢氟酸的症状可能是缓慢而不易被发现的 损伤通常是长期的例如,手指甲缝的污染,不但可能会引起长期的疼痛,甚至会导致切除手指 受伤之后恢复通常很慢61氢氟酸的急救方法 1)皮肤接触氢氟酸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在接触氢氟酸后数秒钟内) 冲洗时脱去所有被污
21、染的衣物 只用5分钟冲洗,过多时间会延误治疗 戴上不渗透手套,用葡萄糖酸钙凝胶(2.5%)迅速反复擦拭烧伤处 应尽快求医62氢氟酸的急救方法 2)眼睛接触氢氟酸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同时要揭开眼皮冲洗,由医护人员滴入葡萄糖酸钙液(浓度不超过1%) 立即求医63氢氟酸使用的特殊要求n所有有可能接触氢氟酸的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有关氢氟酸事故急救措施的培训。 在使用氢氟酸之前,应预先做好急救计划,在使用氢氟酸的场所须准备好可以随时取用的葡萄糖酸钙凝胶。644.4 氧化剂 多为碱金属、碱土金属的盐或过氧化基所组成的化合物。 特点:氧化价态高,金属活泼性强,易分解,有极强的氧化性;本身不燃烧(有机物除外
22、),但与易燃物作用能发生着火和爆炸易分解65 分类:1)硝酸及其盐、亚硝酸盐:硝酸钾、钠和锂盐,亚硝酸钠等2)卤素、氯氧酸及其盐、溴酸盐:氟、氯、溴、氯酸钠和次氯酸钠等3)高锰酸盐:高锰酸钠和高锰酸钾等4)铬酸盐:重铬酸钾和氧化铬等5)氧气:6)过氧化物: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臭氧、有机过氧化物等7)其他:浓硫酸等66氧化剂的防护(一)n研究化学活泼性 n减少使用量 n实验区内不要摆放其他化学品 n如果预计实验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须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 n操作过程中确保足够通风67氧化剂的防护(二)n正确的储存,特别是氧气和醚类 n与其他碱或还原物质分开摆放 n与其他有机化合物分开摆放(特别是易
23、燃物) n使用抗腐蚀性的容器 n使用溢盘68氧化剂的防护(三)n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n配戴防护眼镜 n戴防护手套(其种类取决于所要处理的化学品) n穿防护衣物(取决于周围环境) n配戴呼吸罩(其种类取决于周围环境及所要处理的化学品) 69氧化剂的防护(四)n特殊对待可生成过氧化物的有机物,如醚及环醚放置后形成过氧化物,易发生爆炸记录可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被放入实验室的日期(在18个月后没有打开使用,则应弃置)记录物质开放的日期(使用3个月后,应测试是否产生了过氧化物)当发现盖子上出现结晶体时,不要试图将容器打开采用正确的储存方法(避光)704.5 有毒物质的使用安全 实验室常见的剧毒物质:氰化物、
24、砷化物、乙啶(EB)等 使用前了解该化学品的性质 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有毒物质进入人体(三种途径) 按要求处理废弃物(相关手册) 接触后迅速求医71例子 氰化物的使用: 在通风橱内操作,因为氰化物分解可释放出剧毒气体氰化氢(因此不要将氰化物与酸混合) 使用防渗透手套 实验结束后,用硫酸铁溶液清洗所用用具 废液处理后才可丢弃724.6 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 固体液体 碱金属乙酰氯 碳化钙氯磺酸 镁四氯化硅 顺丁烯二酸酐 氯化锡 无水氯化铝氯化硫 五氯化磷二氯亚砜 五硫化磷磺酰氯73使用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品如何保护自己(一) 使用小量 减少产生碎片 立即清理碎片并放入适当的容器内 清除明火来源
25、 在惰性气体氛围内使用,防止接触水 避免金属或碎片的污染 避免在密闭空间内散布微小粉末 按要求处理该类化学品74使用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品如何保护自己(二) 碱金属储存在远离腐蚀物的地方储存在干燥、防火以及无喷湿器的房间 非自燃金属储存在冷却剂或油内储存在有盖、不易燃烧的容器内754.7 震动敏感物 例如:硝基化合物:苦味酸(三硝基苯酚)硝酸酯:硝化甘油、硝化棉叠氮化合物:叠氮化钠、叠氮化铅高氯酸盐:高氯酸钾、高氯酸铵76使用振动敏感化学品注意事项n识别振动敏感化学品的危害 n只用小量的化学品 n使用防护工具(屏障,护面罩) n使用特殊工作程序,谨慎操作774.8 光敏物溴 油酸 乙醚银盐 柠檬酸铵铁碘化钠 氢溴酸汞盐硝酸亚汞 78如何处理光敏性物质n记录购入及接收日期 n储存在有色的玻璃瓶內,放在黑暗、清凉而又干燥的地方n说明:光敏性物质对操作者的直接危害不大(不包括进入人体后的危害)794.9 压缩气体 危险性:容器破裂造成气浪,甚至爆炸。高速气流对人体造成伤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