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运动观+书32页(1)物质和运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
2、的统一性。提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意识的能动作用+书56页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机能的作用。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书57页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3、,“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矛盾分析法的步骤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矛盾分析法的特点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
4、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的要求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
5、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
6、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
7、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
8、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即是说,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的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有关
9、矛盾的其他相关知识点: 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防止形而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提示:逻辑矛盾是指人们
10、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地发展。(2)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3)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矛
11、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也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提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
12、点。具体表现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提示: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3、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 度及认识度的意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提示: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把握适度原则。6、 社会生活的本质+书37页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
14、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唯物主义本身正是人类全部实践所提供的普遍的必然的结论,不以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
15、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有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
16、、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17、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7、 认识的本质+书66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书64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体。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提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
18、定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书68页(1)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导致实践失败。(2)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应走在实践前头;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创新。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书71页(1)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
19、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反对认识落后于实际的右的错误,也要反对认识超越实践的“左”的错误。9、 群众史观及其意义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
20、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 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书130页(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
21、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书186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一战爆发前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至现在得到广泛迅速的发展。(2)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通过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2、和提高。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经济动因:输出剩余资本,谋求高额利润;转移非要害技术,取得垄断优势;争夺商品销售市场;确保原材料和能源来源。经济动因与政治等其他利益因素相交织,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2)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3)经济社会后果:为资本输出国带来巨额利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对资本输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4)国际垄断资本的扩大和相互竞争促使其结成联盟,即
23、国际垄断同盟。当代国际垄断同盟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国际协调。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1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书194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生产、贸易、金融和企业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书196页(1)动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后果: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给
24、发展中国家带来积极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后果。1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书242页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1) 条件:一是阶级基础;二是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2)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提示: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政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根本宗旨是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
25、过程中的领导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相联系,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13、联系实际需要准备:民生问题,中国梦民生问题具体内容: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26、,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第一: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第二: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
27、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第三: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
28、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当前我国民生问
29、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2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3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生不起病的反映强烈。 4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 5分配领域存在不公问题,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6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一些基本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民生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0、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民生问题的由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GDP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民生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民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性成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某些民生问题还因政府实施的政策导向所致。如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的。(2)结构性成
31、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一、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施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相对来说,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较少。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把社会成员摆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点上,而且由于制度、习惯的刚性使这种不平等具有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平稳态势,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自我内循环。二、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时,如果弱势群
32、体对其受损利益,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三、民生政策的短缺。一方面,民生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是出现大量社会问题进而导致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民生政策的执行存在梗阻现象。职能部门和利益集团谋取自身利益,干部民生政绩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障碍。 (3)变迁性成因。这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就因此产生。这类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往往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扭结在一起。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33、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使得公共资源大多优先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的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民生改善滞后。第二,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社会资源被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解构和分割。整个社会追求效率优先,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 民生问题与中国梦相结合新闻 民生保障和改善成绩巨大,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仍然有相当距离。“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
34、实现”十八大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也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还是要将“蛋糕”做大,在发展中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那么改善民生就是“中国梦”的终极追求。衡量“中国梦”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逐步提高,能否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圆梦,为民生需要在执政理念上真正
35、将民生工作放在优先位置。圆梦,为民生需要高度关切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圆梦,为民生要求领导干部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圆梦,为民生需要从实际出发,不跟风、不攀比、不急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将有限的资源首先用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形成持续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只要将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送向基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就能成为“追梦”途中最大的受益者。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稿版 天津分公司9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标书2014.5.6
- 翻译劳务合同范本
- 沙子购进合同范本
- 时尚签约合同范本
- 齐齐哈尔大学《材料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乙醇汽油市场分析:乙醇汽油中国市场规模为2733.5亿元
- 2024年热电偶行业政策分析:热电偶行业标准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品牌收购合同范本
- 房屋购贷款协议格式2024
- 美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模拟预测(共500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公务员制度、职业生涯发展及工作方法
- 水球(集体球类运动)
- T-JLA 003-2023 高速公路车距抓拍系统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 玄学净明明派丹法转自万景元
-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 斯派克直读光谱仪
- 数学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完整版课件
- 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 《网上图书销售系统(设计论文)》
- 装卸工考核评分表〔月度〕(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