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复习资料_第1页
摄像复习资料_第2页
摄像复习资料_第3页
摄像复习资料_第4页
摄像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固定加运动,推拉摇移跟,稳平准匀清,远全中近特,正侧 逆,平俯仰,白加黑,看色温,三角形,主辅轮。 复习范围:林渊渊提供详细内容:文聪1 摄像机的基本技术操作(聚焦、变焦、光圈等) 。P36-P40、 P80-81Focal length 焦距: 指镜头设在无限远时,从光圈焦点瞄准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常以毫米 或英寸来测量。Zoom range 变焦幅度: 也叫变焦比率 (zoom ratio) ,指运用变焦镜头从最远的广角位推到 最近的长焦能得到的景象。幅度通常用比率来表示;假如是20: 1,叫“变焦比例” 。Zoom lens 变焦镜头: 焦距可以变化的镜头,是所有摄像机的必备设备。F 光圈

2、: 在镜头内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F-stop 光圈值: 判断镜头能进多少光的标准,例如光环上所刻有的数值:1.7 、2.8 、4、5.6 、8、 11、16 光圈值数字越小,光圈孔径越大,进入的光越多,大口径镜头的光圈最小。 光圈值数字越大,光圈孔径越小,进入的光越少,大口径镜头的光圈最大。聚焦:聚焦就是旋转聚焦环,使被摄物的影像清晰(通过改变成像面的位置,使 之与聚焦点重合)变焦: 调解焦距,使不必改变拍摄距离而变化景别摄像机的自动对焦方法: 把摄像机镜头对准被摄物, 片刻, 摄像机就能聚焦清晰2 固定画面和运动镜头的概念 固定画面:(固定镜头) 摄像机的机身、

3、机位、镜头焦距,在拍摄中均 不发生变化 。 画面带来的效果:1. 稳定的视觉感受2. 提供客观的参照物3. 观众视线可以在画面上随意浏览4. 镜头可塑性大,容易形成 稳定的 视觉节奏感运动镜头: 推、拉、摇、移、跟、甩、升、降(运动画面) 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在拍摄中 发生变化 的镜头。 画面带来的效果: 增强画面动感, 扩大镜头视野, 影响着响应的速度和节奏,赋予画面独特 的感情色彩。3 推拉摇移跟镜头的拍摄要求和画面特点 P68-71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 一般,有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

4、景色。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恰到好处 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精确。推拉: 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沿光轴方向,推近 / 远离被摄主体拍摄的镜头。 画面特点:A、当主体物位置不变时推:逐渐 接近 被摄主体拉:逐渐 远离 被摄主体B纵深运动时1. 运动物体由远及近推:冲击力最强 拉:具有很强震慑力的展示效果2. 运动物体由近及远推:伴随和尾随深入 拉:表达意境,长于抒情摇: 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机位不变,机身作上下、左右等方向的均匀摇动。 画面特点:1、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2、不通过剪接而

5、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3、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具某种强制性)4、表示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5、通过某个活动物体的追摇,引出被摄主体6、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镜头内形成注意力的起伏7、表现一种主观镜头 , 模拟主观视线8、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移: 、 摄影机沿水平面作各方向移动时所拍摄的镜头。 (新的书本上的定义)旧的书本 、 借助移动式摄像机支架使摄像机在一条大概的直线上移近或移开被拍摄物。 上的定义)画面特点:1、人不动,摄影机动2、人和摄影机都动。 (接近“跟” ,但是,速度不一样)3、展示事件的规模、气势4、表示处于上升或下降运动中

6、人物的主观视象跟:摄影机镜头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拍摄, 使运动的被摄主体始终被保留在画面之内, 且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画面特点:1、突出运动中的主体,交代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运动 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2、改变空间4 摄像的基本要领:稳平准匀清,如何达到? P70-P781、要架设摄像机:、手持或肩扛特殊支撑架装置、用三脚架、演播室台座、利用其他一些稳: 拍摄时,应当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晃动,保持画面稳定,可以利用三脚架,当没有三脚架 或者无法使用三脚架时,就应当尽量利用各种支撑物,控制好呼吸,使用广角端摄取画面。平:是指所摄画面中

7、的地平线一定要平, 不能倾斜。 拍摄的画面要摆平即换面中的水平性质 的横线如地平线等应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性质的直线如旗杆等应与寻像器的竖边平 行。调节三脚架上的气泡水平仪, 使气泡至水平仪中央。 肩扛拍摄时可寻找有明显水平垂直 性的景物,使之分别于画框的横边和竖边平行。准:一般指落幅要准。 当某个运动镜头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等应该是最佳 的。任何落幅之后的修正,都会明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如运动镜头的拍摄中,画面的构图、焦点都在不断变 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画面清晰,常常结合多种技巧,结束时落幅应当是最佳的。一旦操 作出现失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当重新拍摄。 另一方

8、面,必须要正确地重现彩色,白平衡调整要正确;聚焦要准确;光圈调整要准确等。匀: 指运动镜头的速度要匀,不能时快时慢、断断续续。无论是推、拉、摇、移、跟,还是 其他运动镜头,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加速或减速缓慢、均匀,中间运动过程必 须是匀速的。推、拉镜头要匀速,最好使用电动变焦装置。而摇镜头时,要注意均匀。清:指摄像机拍出的画面应该是清晰的, 不能模糊不清。 为了保证画面的清晰,首先要保证 摄像机镜头清洁, 其次是调焦时, 无论是拍摄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 都要先将镜头推到特写 景别(焦距最长)进行聚焦,P51-P525 景别的概念?各种景别的区分和作用?Field of view 景别

9、: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即拍摄者的镜头中包含了场 景的多大范围。距离区分:大远景、远景、中景、特写、大特写镜头区分:P51的5张图、P52的6张图 镜头内 人物的区分:1. 半身像,拍摄人体的上半部分2. 齐膝拍摄,拍摄人体的膝部以上3. 双人像,镜头里有两个人或物4. 三人像,镜头里有三个人或物5. 过肩拍摄,镜头越过一个人的肩部拍摄另一个人的影响6. 交叉拍摄,交替地拍一个人或另一个人, 靠近摄像机的那人不在镜头中出现。6 拍摄角度(正侧逆、平俯仰、主客观)不同,画面有什么 不同?水平角度1、正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 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 正面角度能表达 人

10、物的本来面貌。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 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 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 果。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 有平等的含义。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3、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 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 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 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 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 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 叫做过肩镜头。4、背面角

11、度 (逆)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 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 所以这种角度拍的 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 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 就有 这种效果。垂直角度1、平摄角度 (平摄)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 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 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是一种纪实角度。 、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得到正常再现,水平线条则容易重叠。 、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适合拍摄图案、照片。 、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不利于空间层

12、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如果追求构图平稳, 不要大的透视 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2、俯角度 (俯摄) 上往下看 、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平面拍摄 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 侧、 顶三个面, 从而增强了物体的 立体感。 、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 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 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 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俗话说“站得高,看 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俯角可以

13、渲染情绪。造成压抑的气氛。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 采用俯角处理, 能使地面扩大, 人物变小, 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 产生萎缩、 矮低的视觉效果, 造成一 种 情绪上的压迫感。 、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如果标准 镜头 ,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 常用这 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 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3. 仰角度 (仰摄) 下往上看 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

14、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如果前景是主体,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 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 达到突出主体 的目的; 、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 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 、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 敬仰英雄人物。 、仰摄拍摄人物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 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比如身材矮 小的可以显得高些, 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 对于脸颊 (腮帮子 )宽的脸型, 如采用仰角会 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

15、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角度。 、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 、仰角拍摄时,摄像机的光轴和水平线形成向上倾斜的夹角,镜头到人物头部(或其它物体顶部 )和脚部的距离,产生远近不等的差别,影像将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形现象,近而 产生人眼不常见的奇形效果。大俯大仰角度表现的是人眼不常见的视点, 其影像往往是变形的, 故称大俯、 大仰角度 为两个特殊角度。稍俯、稍仰角度则是常用角度。大俯、大仰角度如果和镜头的焦距、拍摄 距离结合起来,变形效果将更加明显。 、主观角度主观角度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 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 如果有意从剧中 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 意

16、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 这时拍摄角度称为主 观角度。 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和客观角度相比, 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 的视觉心理, 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主观角度是体现作者丰富想像的创造性角度。 主 观角度也可代表动物或其它任何物体的“视线” 。 、客观角度客观角度不代表任何人的主观视线, 是代表客观纪实的角度。 客观角度依据生活中观察 习惯而进行客观表现。 它的原则是在哪里拍摄能简练地、 明确表达对象就在哪里拍。 客观角 度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主客观角度在一个镜头里, 角度的主客观性质有时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拍摄一个人在看画展, 通过 他的后背

17、拍摄, 这显然是客观角度, 如果镜头随着观者的视线摇向另一幅画,人物出画,这 时客观角度就变成了主观角度。 相反由一幅画拉出来, 一人进画面, 这时主观角度又变成了 客观角度。7 色温和白平衡的概念?如何调白?为什么调白?P67、P85Color temperature 色温:以开尔文( kelvin )温标度量的光中红光和蓝光的相 对比例。室内摄像照明的色温标准为 3200K,室外为5600KWhite balance 白平衡:对摄像机中的色彩路线进行调整,使之在各种色温下都 产生白色。调白:自动系统调节:调整摄像机内的红绿蓝(RGB色度讯道,使白色无论是在烛光 偏红的照明条件下,还是在室外

18、光偏蓝的条件下都能在 电视屏幕上呈现为白色。半自动系统调节: 将焦距对准一张白纸,白衬衫,或者洁净的卫生纸,然后按下 白平衡按钮。直到寻像器提醒白色正确为止。为什么调白: 为了确保在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 白色保持不变, 图像色调依然保 持自然。8 多机位的三角形原理(轴线、外反拍、内反拍三角形)原理 : 我们将所有的拍摄对象都可归纳等效为“两人谈话”静动场景,当我们在拍摄两 个人交流的场景时, 在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关系轴线, 也叫做关系线。 在关系线的一侧可 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 这三个顶端构成了一个底边和关系线相平行的三角形。 摄像机的机位 可以设置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位置上, 形成一个

19、相互连接的三角形机位布局, 这就是镜 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又称为三角形布局。三角形 机位 :1 、定位镜头机位:一般为全景或中景,从而起到确定人物空间位置关系的作用2 、平行机位: 与定位镜头相比,拍摄角度几乎不变,由定位镜头变为针对某一人的近景或 特写而成3 、内反拍机位:获得几乎正面的近景或特写4 、外反拍机位:一般为近景的过肩镜头,由两部摄像机完成5 、同轴镜头:通过摄像机焦距变化或机位移动来实现9 三角形布光方法(主辅轮)(1)主光:又称“塑形光”指用以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像的主要照明光。(2)辅光:又称“补光“用以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小影像 反差。(3

20、)轮廓光: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4)修饰光:又称”装饰光“指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发光、眼神光、 工艺首饰的耀斑光等。(5)背景光:灯光位于被摄者后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线,用以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6)模拟光:又称”效果光“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三点布光法: 三角形布光法,是摄影中传统的最常用的布光方法,由主光、辅助光、背 光组成。 三种光线分别置于一个基本的位置, 各司其职, 共同创造出具有三维幻觉的画面空 间由主光确立被摄物体的形态, 辅助光增加柔和的层次, 减弱主光造成的阴影, 背光则 把被摄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三点布光:

21、 主光、辅助光、背光的光比设置,习惯上沿用1:0.5 :1.5-2 的比例标准,即以主光为基准,辅助光的强度为主光的 1/2 ,背光为主光的 1.5-2 倍,并把它作为一种理 想的模式。 这是因为,如果主光太暗或辅助光过亮,画面造型效果就会削弱;而背光过弱则 主体与背景无法分离, 画面缺少立体感和深度感。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并没有一个绝对 不变的模式, 应根据拍摄场景在摄像机取景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对光效需求作出判断, 视 光比变化需要,依照明意图而定,使三光照明达到平衡的关系。10 长焦和广角镜头的运用。长焦镜头: 长焦镜头(也叫摄远景头) ,特点,焦距长、视角窄、景深短。可以把远处的

22、景 物比较清晰地拍入画面,但它有压缩透视的作用。长焦镜头适合跟踪、远摄。比如在岸边拍船上的景物,或者不易靠近的景物等。注意拍摄时的快门速度。应该不少于焦距的倒数。如用100mm的焦距,则快门速度选1/100 。如果速度慢了,容易因持机不稳定造成虚。当然用三角架或固定好相机就不存在这 问题了。 同时, 注意闪光灯的作用距离。 有时用长焦把主体拉近后, 相用闪光灯补光, 这时, 虽然在取景器中看着主体比较近,但实际闪光灯的作用距离不够而造成曝光不足。再次,是最大光圈会变小,注意满足暴光量;最后是景深会变小,对焦一定要准。广角镜头: 注意不要离人物主体太近,否则因为透视的原因,造成大鼻子。用遮光罩时

23、,注 意四角变黑色问题。 同时,如果闪光灯的角度是固定的, 则注意有可能范围不够, 也造成四 角发黑。广角镜头特点是:焦距短、视角广、景深长。但所摄的景物前景过分突出,背景被远远 推向后方,透视上形成的近大远小的的比例得到极大的夸张。广角镜头适合在无法移动的地方拍摄物体, 如地道, 车厢内, 以及抢拍新闻人物 (保镖、 人群、记者云集无法移动,也不可能靠得太近)时使用。11 构图:理解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空白等构图 元素。理解电视画面的构图要求。摄影构图,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摄影画面中,依据一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的 要求,将要表现的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进行有机而合理的结构和布局。1.

24、 电视视频画面构图不完整性 构成一幅画面的主要因素有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及空白等;影响一 幅画面的主要因素有影调、形状、线条、色彩等。画面构图就是要通过合理选择拍 摄角度、拍摄方向、拍摄距离,把这些因素进行比较、搭配、组合与结构,使它们 具有一种和谐的关系。画面构图是决定影视造型的基础,不同的表现目的和审美要求是需要不同的 构图来表达的,构图中主体与陪衬的位置安排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思想的。影视摄影艺术的创作,在充分运用光学镜头、光线、色彩以及运动等造型手段 的同时,很大程度是在表现形式上通过一定的构图方式、布局技巧这一造型手段, 将具有三维空间特性的现实中的形象再现在二维的画平面上,使画

25、面的构图形式和 所要表达的内容达成和谐统一。而由于影视画面具有单独分切拍摄,组接连续叙述的特点,“故蒙太奇镜头画面构图不要求完整性, 但表达一个完整情节内容的蒙太奇场面, 构图处理必须有整体性。 这样单独拿出 一个镜头画面来看可能其空间安排、 构图不符合美的规律, 甚而单独的视觉效果也是不舒服 的,然而一旦和上下镜头画面组接起来, 就去失去原来的感觉,而且有审美价值” 。就是说, 影视画面构图的完整性是通过组接形成的。 除了电视新闻节目中短消息报道以外, 用一个镜 头表现一部完整作品是极少见的。 这些镜头画面经过组接, 才能完成对情节的叙述, 这就是 组接叙述的含义。2. 电视画面构图视点多变

26、、构图多变的特点 一切静态造型艺术的视点基本上都是单一的。雕塑、建筑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赏, 但最佳的观赏角度也只有一个。 视点对影视摄像来讲就是拍摄角度, 影视艺术多变的视点显 示了和其它造型艺术及戏剧艺术的根本区别。 戏剧演出受舞台限制, 演员活动不能超越舞台, 视点只限于舞台前方。 影视则把镜头深入到被摄对象的各个角落, 对摄像师来讲把握这一特 点,目的是为了用灵活变化的角度去拍摄一场戏, 善于利用景别的变化, 角度的变化来表现 特定内容,达到耐人寻味的视觉美感。在影视领域里,视点是指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镜头; 视点还指故事讲述者的观点角度, 是事件目击者的叙述, 还是讲述者思想与理念的

27、表达, 还 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事件的过程呢?在这里,它其实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称” ;第三种 解释就是它的本义, 即与人物或群体特定的观点有关的兴趣、 态度和信念。 影视构图视点多 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几何视点,即水平视点、垂直视点。 水平视点就是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的朝向在水平方向上构成的角度,也就是拍摄方 向,主要包括正面(被摄对象正面对准摄像机镜头) 、侧面(含斜侧面,被摄对象侧面对准 镜头)、背面(被摄对象背向镜头)三个主要方向。垂直视点就是摄像机镜头的高度与被摄 对象的高度垂直方向构成的角度,也就是拍摄高度,大致有三种: 仰拍(摄像机的镜头处于 低位置,视轴偏向地平线上方)

28、 、平拍(摄像机的视轴与视平线同一) 、俯拍(摄像机的镜头处于高位置,视轴偏向地平线下方) 。 心理视点,包括主观视点,客观视点,主客转换视点。 主观视点是指以主体人物的视点进行拍摄的镜头画面,主体人物在拍摄的画面外不出现;客观视点是指以第三人的视点观看被拍摄的主体人物的镜头; 主客转换视点是镜头画面 在主体人物视点到第三人视点间不断转换。 有多少镜头就有多少视点。如果采用运动摄影拍摄,在一个镜头里不只一个视点,其方位、 角度、景别会发生不断变化。视点的多变,给画面构图带来无穷的变化,即视点变构图变; 影视画面的画内运动和画外运动:画内运动 (是在相对空间里被摄对象的运动) 和画外运动 (是摄影机的运动) ,在拍摄 过程中可以不断改变主体、改变环境、改变构图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改变视点。主体1、定义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画面主体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 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2、表现方法 、直接表现法一一运用一切可能因素在画面中给主体以最大的面积、最佳的照明、最醒目的位置将主体以引人注目、一目了然的结构形式直接突出呈现在观众面前。 、间接表现法间接突出主体一般以远景表现主体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并不大侧重 于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来间接地映衬和强调主体。陪体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