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高一政治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了解四个阶段: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2)流通手段: 充当此职能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其它职能:货币除了两大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

2、、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纸币的不能任意发行的原因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5、理解金钱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金钱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6、信用工具(1)信用卡: 是一种信用凭证。(2)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 类型: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7、知道外汇的用途,了解汇率的含义及其升高、跌落的表现(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理解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的道理了解价格的含义:

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反过来,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3)价值决定价格:1)商品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的价值量不同,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2)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

5、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4)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动对生活

6、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2)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了解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1)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2)物价

7、水平。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反之。.2、了解消费的主要类型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的含义(1)类型:1)按消费对象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如家政、维修等服务);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贷款消费要考虑自已的收入状况)3)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2)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3、认识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践行正确的

8、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消费心理: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2)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

9、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1】原因(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

10、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通过改革,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了解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形式、地位和作用(1)公有制: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允许有些地方、

11、有的产业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2)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在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2)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2、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1、了解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2、了解公司的基本形式(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2)基本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3、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4企业的兼并与破产:在激烈

13、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破产。1)实行企业兼并的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2)企业破产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破产,及时调整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5.、理解就业对生产发展和劳动者自身的意义,懂得就业是民生之本(1)就业对生产发展的意义: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就业对劳动者的意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6、如何解决就业(1)党和政府 1) 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2)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2)劳动者 1)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2)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7、了解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1)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15、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学会维权:1)自觉履行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3)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犯时,可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六课:投资的选择1、了解储蓄存款的机构、目的及主要种类,了解存款利息的计算(1)我国的储蓄机构 主要是各商业银行。(2)目的: 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3)主要种类 1)定期储蓄 2)活期储蓄(4)利息: 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2、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三大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其中基础业务是储蓄业务,主要业务

16、是贷款业务3、投资和理财比较几种主要的投资方式、特点,原则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和意义(为什么)及其地位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7、,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2、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依据(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依据: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生产力现状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3、我国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4、理解收入分配公平及其实现途径

18、(1)收分配公平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实现的途径: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19、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5、理解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2)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2)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

20、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八课:财政与税收1、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2)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3)财政支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2、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渠道和财政支出的种类、(1)财政收入的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2)支出的种类(按具体用途分):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

21、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1)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2)分配政策: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了解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2)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3)财政盈余: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22、5、理解财政的重要作用(1)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分配,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对基础设施等的投资)(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6、了解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税收的含义:人们习惯将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了税收,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2)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3)固定性

23、(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转不能随意改变)。(3)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7、明确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含义(1)个人所得税: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2)征收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2)增值税1)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2)征收的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8、公民要树立纳税人意识(1)树立纳税义务意识 因

24、为: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的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交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2)

25、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和竞争来实现的。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因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3)市场的重要作用:合理配置资源配置; 有效利用资源。2、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1)市场调节解决不了国防、治安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危险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3、市场秩序的规范(1)规范市场秩序的原因: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

26、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措施(即如何规范):1)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3)市场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要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树立诚信观念。4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内在要求)5、宏观调控1)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调节

27、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2)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

28、要手段,行政手段是辅助手段。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1)总体小康水平的特点: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2)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

29、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3)建设生态文明。3、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内涵(1)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载体主要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