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_第1页
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_第2页
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_第3页
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_第4页
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试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化设计内容摘要: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应从国情现实、教学现实和学校定位的现实出发,总结吸收境外或国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经验,以社会工作服务市场的变化为依据,走“整合共通”的道路,在社会工作课程专业化设计中注重特色,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微观课程的训练,提出把基础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技术性课程,逐步提高研究性课程的内在含量的课程建设思路。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设计体系,整合共通模式当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

2、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单单把一个专业突出到如此高的地位,这还是第一次。这既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任务。在社会变迁急剧、社会问题增加,进而对社会工作的需要也更加迫切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何回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是必须讨论的问题。人才培养体系由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等基础要素构成。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课程设计体系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是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预先向学习者提供准备好了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是一系列课程。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是专

3、业教育发展的蓝图,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正处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尽管创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经突破了150多所,不可否认很多院校都是在选择出路、寻找生存下转向的。其中一个突出的现实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与现行的社会工作实践不协调;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课程内容缺乏整体性与内在连贯性,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我们的国情现实、教学现实和学校定位的现实出发,总结吸收境外或国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经验,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科学、完整、具有特色和针对性,又符合国际社会工作通则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一

4、、中国社会工作课程体系面临的三重现实教育是为当下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根据社会现实需要而调整。国情现实、教学现实和学校定位的现实是课程设计时必须面对的三重现实。课程体系应从中国社会工作实践需要出发,提高专业化水平。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工作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协助有困难的个人、群体及社区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达到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实际上,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工作单位和诸多群团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来分担的,他们凭借奉献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

5、神,在照顾和保护困难群体、化解各类社会问题,为民众排忧解难,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也就不断的复杂化。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使原有的仅凭经验和热心的社会福利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无法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地讲,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实际是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几乎所有的资源由政府提供,采取行政性的手段、社会动员的方式解决各类问题。这说明社会服务尚处在初始阶段,还不存在国际上公认的那种专业化水准。而且大多数没有受过社会工作所要求的专门训练。因此,社会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员来从事社会福利服务工作,来解决社会所

6、面临的新问题。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也就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其次,课程设计应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国际化专业首先有一个本土化过程,所谓本土化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我们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包括教材、教法等方面都应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二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整体水平比较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4年5月份的一项统计显示,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到2003年就达到152所。其中有49所理工科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这是否说明我们社会工作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受过专业化正规训练的教师比较少,大多是转行

7、或半路出家的,由此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低下,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理论水平,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课程发展;同时教材缺乏,也表明专业研究水平的低下,从已经发表的社会工作研究文献浏览就可发现,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不多,表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很薄弱。另外,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由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而且大部分社会工作教育者缺乏专业实务的经验,或者说对实务缺乏兴趣,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专业实习,都明显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使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停留在学院当中。另外,课程设计还需要从本校的实际定位和学生就业需求出发,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8、不同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一般大致相同的,但也应有所侧重,反映所在高校的实际定位。如有的侧重教学或研究,形成所谓研究型或教学型的大学;有的侧重培养某一行业如妇联系统、民政、共青团等系统的社会工作者,反映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形成特色。从社会工作发展趋势来说,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如医疗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其中企业在社会工作服务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还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社会工作服务市场的这些变化和每个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素质及其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考虑,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中

9、国的现实,或者从本土实践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积累经验。总之,社会工作专业要满足中国现实的需要,要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化趋势,要突出特色,才能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二、国外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从欧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历程看,起始于19世纪末期的慈善训练。首先是“学徒式”的经验教育,这种训练还不能称为专业教育,只是个人志愿经验的交流、传递和积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组织的慈善服务机构以及受薪社会工

10、作者开始取代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同时社会服务机构开始关注对贫民服务的质量和连贯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适应这种要求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专业教育开始从生活性向学术性转变,形成了一套以“控制” 为旨趣的 “技术理性”取向的课程体系,并逐步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主流。20世纪九十年代,欧美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技术理性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否真正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发现:一是由于实践场景中的问题常常不明确,课程无法提供在不确定情景中工作的知识,也无法从一般理论中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二是专业课程无法满足学生面对不确定工作环境所需能力的要求,质疑专业教育培养的“工具性的问题解决者”是否能够解决复杂事务的能力

11、,进而对专业教育产生信心危机。于是他们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向注重人的实际经验。基于“沟通理性” 的经验学习理念逐渐渗透到课程设计之中(Schon, 1987)。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但在泰勒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当今比较有影响的经验取向的交互式反思方法,来回应面临的挑战。回顾近百年发展进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沿着治疗预防发展这一脉络发展的。由此形成课程设计三种形态:其一是专才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的指导思想是社会工作将立足点置于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训练社会工作者以协助受助者的技术,基本上从微观入手。课程内容注重医疗知识、精神病理学知识、个案工作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形成专业

12、教育的治疗学派的课程体系。其二是通才模式的课程体系。关注问题的出现系社会环境、社会体制所至。因此,强调要改变困难者的处境,应该从改革社会环境、社会政策入手。课程设计注重有关社会知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侧重“社区发展”、“社会政策”等课程的学习,和政策倡导能力的训练,增进社会工作者的社会知识,训练其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通才模式的课程体系。其三是整合共通模式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课程设计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承,专业的训练,看轻实务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说时天下无敌,做则有心无力”的困境。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实现从狭隘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把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融为一体,不断

13、创新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体系。概言之,当今课程设计发展的趋势是:课程整体从结构分散向整和的转变;教学内容从学术性向生活性、再从生活性内容向学术性内容两次场域的转换,突破了“教材统治课程”的传统;课程展开方式从注入主义转变为尊重学习者自我活动的变革;课程设计注重教育的过程训练,强调教育即成长。欧美一些社会工作学院试图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课程架构,转变社会工作课程过分集中于临床社会工作的偏好,突出实践方法类课程、辅导实践技巧类课程、证据为本的研究性课程的分量,增加宏观实践类课程如社会事务管理、社会项目管理等课程的学分等。目的在于培养富有个性、注重合作和创造性的身心和谐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比较不同

14、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发现各国各校社会工作教育的方案设计显示出明显的同质性,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并列为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三要素。正是这些构成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学的基础,成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现在,这种模式业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计体系的主流。尽管课程编排按这样一个知识层级来设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内容等方面高度划一。相反,社会工作实践性的特点和突出特色的追求,决定了不同定位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设计培育方案、教学计划。有的突出医疗社会工作的课程,有的强调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课程等,专业方向不同,使得课程体系也有所差异。三、我们的选择

15、基于上面的分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面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缺少和社会问题繁杂的现实。我们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应采取“整合共通”的教育模式,整合专才与通才教育,突破文科与理工科的限制。即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个案工作等微观课程的教学与训练,希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能承担多种任务,满足我国城乡社会多层次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工作课程专业化设计中,融入本土性的特色课程,希望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行业单位就业的适应性和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了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1、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课程。一般来自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

16、理学等六大学科。每种学科选取其核心课程作为我们的基础。同时重点选择经济社会学、科技社会学、交通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讲清楚“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突出教师“自上而下推着走”的主导作用。社会工作价值的培养作为隐含课程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之中。2、专业技术性课程。以社会工作四大方法(个案、团体、社区、行政)为核心,突出学生解决问题、控制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下而上强化竞争”自主作用的发挥。同时适当增加如“市场调查方法与技术”、“Spss数据分析技术”、“心理测量与诊断”等应用性课程。3、整合性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课程和专业实

17、践课程。如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养成研究的习惯,同时在二年级到三年级时间专门安排“学年论文”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400小时的专业实习,同时在社会工作理论教学中增添实验课程。突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行动的能力。4、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定位和行业特色,在必修课中安排“科学技术史概论”、“社会福利学”等课程,在专业选修中设计了“交通社会学”等课程,同时设计了三个方向的选修课模块,增加他们在行业的单位就业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这样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经验取向的交互式反思。即强调专业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下完成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

18、以直接运用于实践,已有的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选择和再造,专业教育是建立在经验、反思、概念化、与采取行动四个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依照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实施(观察行动方案)、总结(对新的经验重新概念化)、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在这些课程中,(1)强调个体经历对学习的意义,关注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行动,而且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2)突出了老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协同行动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不仅是老师要反思,也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经验,形成交互反思的课堂教学机制。而这种成长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3)课堂教学成了实务操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简单传授一般原理和知识或通过实务操作说明社会工作基本规律的过程,而是寻找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近受众的对话过程。同样学生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不仅是在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在积累经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过程。(4)非常注重经验研究能力的培养,理论需要不断地被验证和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