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1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2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3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4页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洗竹王贞白 道院竹繁教略洗 , 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 节下书。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 晓风交戛 碧琅玕。子猷 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注】 王贞白(公元875 年 公元 958 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箱筠 ”义同。 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交戛:交错缠结。 王徽之(公元38 年 公元 386

2、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 )两诗中“竹 ”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1)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 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 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 ”,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

3、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解析】【分析】(1 )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 ”“ 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 粉节霜筠漫岁寒 ”,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 ”,暗示他有高

4、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竹是唐代诗人罗隐所做,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高雅的情操。这首诗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罗隐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故答案为: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相同点: 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

5、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 ”,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

6、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 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 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释】 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

7、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答案】( 1 ) C( 2)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

8、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解析】【分析】(1) C 项, “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 “当时物议朱云小”中 “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 ”为之变小。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 “阳城驿 ”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 ”的

9、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故答案为:C;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

10、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注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B. 领联中 “红 ”、 “白 ”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 ”、 “迎风 ”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C.尾联中的 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

11、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答案】( 1 ) D( 2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 ”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 ”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 ”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

12、业的雄心壮志。【解析】【分析】(1 ) D 项, “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 “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 ”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 ”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 ”而 “抽 ”,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 ”,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 ”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

13、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

14、更是显出东坡“狂 ”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故答案为:D;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 ”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 ”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 ”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

15、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一般有: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3. 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

16、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4.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 (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释】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

17、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主总美景。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 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 ”,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答案】( 1 ) D( 2)【示例1 】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酣歌 ”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 ”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

18、,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解析】【分析】(1 ) D 选项 “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故选D。( 2)“野老 ”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

19、老此地。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 ”,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故答案为:D;【示例1】指诗人自己。 尾联中的 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 ”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20、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一般包括: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本题中,将“野老 ”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

21、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 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宏愿与胸襟。( 2)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答案】( 1 )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2) “人固已惧江海竭”是 “苦热 ”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 ”两句则联想到常

22、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解析】【分析】(1)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诗歌结尾运用反问的句式来表达情感。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当时的情境,诗歌颈联说“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诗人说即使有神山仙岛、清凉世界,但不能与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决不会独个前往,尾联直接展示诗人广大的胸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完全一致,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于天下”的品质的表现。同时

23、,“手提天下 ”,又展现了诗人勃勃壮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2)首先明确“虚实结合”这一概念,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然后到诗中圈出虚写的内容和实写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 ”,属于实写的内容;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

24、句写人面对“苦热 ”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 “河汉 ”指 “银河 ”,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如“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故答案为: 与天下同忧乐(与天下人共苦难)。 “人固已惧江海竭”是 “苦热 ”心情的实写,“天岂不惜洒汉干”想象上天也应忧虑河汉因热而竭,是虚写。“昆仑 ”两句则联想到常年积雪的昆仑山与留有寒气的蓬莱仙

25、岛两处清凉世界,是虚写,与前文的实写苦热结合。虚实结合渲染出暑旱之烈以及对清凉的迫切希望。【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

26、用。本诗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绣衣:官服。 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铜鞮陌:代指襄阳。(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

27、,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 1 ) D( 2) “呼啸龙吟”与 “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 ”“ 相如檄 ”等典故,

28、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 儿女泪 ”“ 须相忆 ”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1) D 项, “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 ”的表现。“虎啸龙吟”与 “和

29、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 ”、 “相如檄 ”等典故,“东北看惊 ”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 ”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 ”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 “更 ”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 ”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 ”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 “儿女泪 ”、 “须相忆 ”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

30、,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故答案为:D; “呼啸龙吟”与 “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 ”“ 相如檄 ”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 “中年多病”“ 儿女泪 ”“ 须相忆 ”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

31、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和 “和缓 ”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 ”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 ”之感。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 即事",吟咏眼前景物。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D. 诗中用 “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 ) 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33、和高洁的隐逸情怀。【解析】【分析】(1 ) C 项, “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2)颈联中“绿竹 ”对 “红莲 ”、 “新粉 ”对 “故衣 ”, “故衣 ”指莲花败叶。“新粉 ”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故答案为:C;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

34、: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

35、,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8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送潘上人刘商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释】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 “闲 ”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B. 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C.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D. 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

36、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答案】(1 ) C( 2)不同:甲诗 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 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解析】【分析】(1)C 项, “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表述错误,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故选C。( 2)本题中,甲诗后两句“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 ”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 ”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写眼看

37、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潘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故答案为:C;不同:甲诗 一一欣赏。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的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 诗 遗憾。表达了诗人对潜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

38、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秀才往连州 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注释】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 ”的原因。【答案】( 1)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 ”“ 湘云 ”“ 猿 ”“ 雁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意象); 视听结合:“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寓情于景(情景

39、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解析】【分析】(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 “楚雨 ”“ 湘云 ”“ 猿 ”“ 雁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2)此题概括“愁 ”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 ”“ 客愁 ”可知,

40、惜别友人。故答案为: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 楚雨“湘云“猿“雁“兼葭“星月”等景物(意象); 视听结合:“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本题中,颔联、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

41、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中, “客愁 ”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括即可。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竹石牧牛 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野次:野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

42、永。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2)引言中的“戏咏 ”,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 1 ) B( 2 ) 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 ”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 ”,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 ”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

43、切托之于“戏咏 ”,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解析】【分析】(1) B 项 “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 ”,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 ”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峥嵘 ”形容石头的奇觳觫 ”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牛砺角 ”和 “牛斗 ”痛惜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特,用 “阿童 ”写牧

44、童的稚气,用“幽篁 ”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时 ”,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 “残竹 ”,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故答案为:B; 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 ”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 ”,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 ”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

45、”,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 君王得

46、意,一战东归。追亡事, 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 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注】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 )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兴元,汉中。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车轮四角:车

47、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B. “一编书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

48、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1 ) D( 2)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

49、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分析】(1) 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选D。( 2)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想剑指三秦”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

50、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追亡事,今不见”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最后抒情:“胡尘未断”和 “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更草草离筵”三句,以“更 ”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安得车轮四角”,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

51、别苦情;“不堪带减腰围”,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 ”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故答案为:D;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

52、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3、。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首词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 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

54、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 ,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 颔联中 “威 ”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 ”指边塞 , “河 ”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2)本诗尾联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