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复习题_第1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_第2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_第3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_第4页
运动生理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绪论名词解释1. 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周围环境 物质与能量交换 实现 自我更新2. 刺激与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 环境条件变化时 组织细胞发生的相应的改变3. 兴奋性:组织cell具有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4. 应激性:接受刺激 产生反应5. 适应性:机体或组织cell 在 其长期生长的环境中 通过自身形态与功能变化 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6. 稳态:内环境 各个理化因素 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7. 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下 通过神经反射活动 实现生理共能调节8. 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cell 所分泌的激素 经过血液循环 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 靶组织 而产生的生理效应的调节机制

2、9. 自身调节:组织cell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 而产生的适应性的反应10. 反馈与前馈:控制系统中 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调节结果)反过来回输给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 前馈:在控制部分还没有发生作用之前,干扰信息通过体内的感受装置器作用于控制部分,对输出变量加以限制,以防患于未然,干扰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室温20-25度,清晨、空腹、清醒、安静的状态下简答题 1. 运动生理学的学科性质2.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3. 反馈与前反馈作用的生物学意义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名词解释1.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 以ATP为

3、中心进行2. 能量统一体: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各个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的所形成的整体3. 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中北分解的过程。机械性消化:把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送向消化道远端 吸收小肠上皮cell 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4. 脂肪动员:FFA水平下降储存在脂肪cell中的脂肪 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释入血液 被氧化利用5. 磷酸原系统:ATP ADP CP6. 乳酸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在cell浆内无氧分解成乳酸的过程7. 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蛋白质在cell内(线粒体)彻底氧化成水 二氧化碳8. 呼吸商:机体在同一时间内 呼出的co2/摄入的o29.

4、食物热价:1g食物完全氧化分解产生的热量10. 氧热价: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没消耗一升氧气,所产生的热量简答题1. ATP分解与再合成的途径 ATP atp-酶 ADP+Pi+能量再合成:2ADP MK(肌激素) ATP+AMPATP在cell内的储存很有限,必须一边合成 一边分解再合成的三个途径:1. 磷酸肌酸分解2. 糖酵解3. 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2 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血糖动态平衡调节 1.糖原的形式储存在组织cell浆内 2.葡萄糖形式储存在血液中 血糖血糖在进食、肌肉活动条件下会产生变化,空腹时稳定在80-120mg/100ml平衡有赖于体液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

5、质激素/生长素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肌肉收缩名词解释1. 阈值:在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下 引起组织cell兴奋的必须的最校刺激强度2. 强度时间曲线:在固定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cell兴奋的各个不同的与强度 与它们相对应的时间 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3. 时值:基于两倍的基强度的电刺激作用于组织cell,引起组织cell兴奋所需持续的最短时间4. 基强度:将刺激的强度由大到小,直至一个强度 无论再怎么延长时间,也无法引起组织兴奋的强度5. 局部兴奋:组织cell在阈下刺激作用下 受刺激的局部产生膜的轻度去极化6. 运动终板:神经肌肉接点区 cell膜的增厚部分7.

6、肌小节: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Z线之间7. 三联管:每一横管 与其相邻的两个纵管的終池8.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其支配的所有运动神经纤维9. 兴奋 收缩 偶联:把肌cell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 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10. 单收缩:肌肉一次短促刺激 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进行一次收缩11. 强直收缩:给与肌肉一连串的时间间隔很短的刺激,收缩出现融合现象 肌肉不能完全舒张12. 缩短收缩:肌肉收缩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长度缩短13. 等动收缩:肌肉在缩短收缩时,整个运动范围都已恒定的速度进行14. 拉长收缩:日肉张力小于外部阻力,肌肉收缩 却被拉长15. 等长收缩:

7、等于 积极收缩 长度不变16. 肌肉收缩力量:肌肉收缩时 本身的技能状态17. 绝对力量:单位生理横断面积19. 静息电位:cell静息时膜电位。Cell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离子的跨膜运动Cell膜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内钾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cell在有效的刺激作用下,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到一定水平,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下降,复极相。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名词解释1. 前庭反应:人体前庭感受器受

8、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2. 前庭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的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3. 本体感觉:肌梭和腱器官是存在于骨骼肌中的感受器,成为本体感受器,由于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的本体感觉 1.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发育、生长等具有营养作用的蛋白质2. 突触延搁:3. 肌梭、;骨骼肌内的高度特化感受器,梭状,当被拉长时,发放牵拉长度和速度的变化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7. 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19. 电突触:27.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外力

9、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牵扯引起同一块肌肉收缩31. 交互抑制:牵拉肌肉引起某些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另一拮抗肌运动神经元抑制这一生理现象32.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收到伤害性的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34. 脑干网状结构:36. 大脑僵直:在中脑的四叠体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造成去大脑动物,此时全身伸肌紧张性亢进,变现为四肢僵直,颈背肌肉过度紧张,头部向背面弯曲,尾部也向背面翘起 呈背弓反张38. 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中枢系统不断调整不同骨骼肌的张力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个部分的位置39. 迷路紧张反射: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 对

10、 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40. 颈紧张反射:颈部扭曲时,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41. 脊髓反射: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把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 和 屈肌反射42. 反射运动:脊髓作为初级反射活动功能的中枢,有复杂的活动内容,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和姿势反射)43. 高位中枢对躯体的控制:A. 最高水平:大脑新皮质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地神经节,负责运动的战略B. 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运动的战术C. 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运动的执行高位中枢轴突:一条为外侧通路,肢体远端肌肉装置的随意运

11、动,受皮质控制 另一通路:腹内侧通路,身体姿势和行走运动,受脑干控制内分泌、酸碱平衡还没做.血液名词解释1储存血量:安静时 一部分血液潴留在肝、肺、腹腔静脉,流速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2. 红细胞比容:红cell在全血中所占的比容百分比3. 血型:红cell膜上的特异抗原的类型4.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5. 晶体渗透压:电解质6. 胶体渗透压:蛋白质7. 血红蛋白氧容量:血液中的Hb的氧饱和度为100%时,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气量8. 血红蛋白氧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气量9.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气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

12、白氧容量10. 氧离曲线:11. 氧用系数12. 波尔效应:PCO2和血液中H+浓度增加时,均可使氧离曲线右移,Hb与氧气的亲和度减小。反之,则左移动。13. 碱储备:碳酸氢钠的储备 每100ml的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14. 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15. 内环境:cell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16. 内环境稳态: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17. 缓冲对:弱酸与盐18. 贫血.:红cell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19.血液的功能:在机体物质运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机体的防御和保护等发面。呼吸与运动名词解释1. 呼吸:机体与

13、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2.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3.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4.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5. 内呼吸: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cell间的气体交换6. 腹式呼吸:膈肌运动为主7. 胸式呼吸:以肋间内外肌8.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9. 时间肺活量:吸气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10.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时,留在肺部的 余气量+补呼气量11. 深吸气量:补气量+潮气量12. 每分最大通气:在递增运动中,每分钟通气量随强度增加而增加,其最大时13. 每分最大

14、随意通气量:实验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做快而深的呼吸,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14. 肺泡通气量:没分钟吸入肺部的新鲜空气15. 氧通气当量:每分钟通气量/每分钟吸气量 VE/VO216.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通气量/肺血流量(心输出量)17. 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 引起的 反射性 呼吸变化18. 胸内压:胸膜强内的压力运动是呼吸加深,胸内压起伏幅度随之增大,促进静脉血回流。血液循环与运动名词解释1. 自动节律性:心肌cell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2. 期前收缩:3. 代偿间歇:4. 心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5. 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和收缩一次,所出现的机械

15、性活动周期6. 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7. 心排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8.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9. 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10. 心力储备: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11. 异长自身调节:12.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性能的一种特性13. 最佳心率范围:14. 心电图15. 血压:血液对血壁管的侧压16. 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管内血压达到最大17.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内血压最低18.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21.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22. 减压反射:血压突然升高

16、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至延髓心血管,导致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心交感中枢神经减弱,动脉压下降23. 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但并非平均地分给了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小,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24. 离心性肥大:耐力运动员 变现为全扩张,左心室室壁厚度轻微增加25. 向心性肥大:力量运动员 以心室为主 左心室室壁厚度增加 心腔扩大不明显 26.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贝塔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cell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

17、能力减弱运动与免疫名词解释1. 免疫:对自己 或非己成分的识别 并排除非 己成分2. 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 过分引起超敏反应 过低则为免疫缺陷病3.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免疫 自身耐受状态4. 免疫监视:5.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 的 特异性免疫系统应答6. 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7. 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8. 细胞免疫:免疫cell发挥效应 以清除异物9. 运动性免疫抑制: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下,机体出现免疫功能抑制,感染性疾病率上升肌肉力量1. 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18、2. 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3. 快速肌肉力量: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4. 力量耐力: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5. 相对力量: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6. 中枢激活:中枢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7. 超负荷原则: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力量训练负荷不断超越平时以往所用的负荷,包括 负荷强度、负荷量、频率8. 肌肉横断面积: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的9. 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在超等长练习之前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重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动员运动单位参加随后

19、的运动10. 力量训练的特异性:被训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11.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力量 速度 柔韧 灵敏 协调 平衡 耐力12. 肌肉力量分类:静力性力量/动力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13. 等长练习:长度不变对抗阻力14. 等张练习:15. 等速练习16. 超等长练习:离心收缩之后,在向心收缩有氧运动能力1. 需氧量: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气2. 吸氧量/摄氧量: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毛细血管中,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气量3. 氧亏:运动后,由于吸氧量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出现的养的亏缺4.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

20、的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运动后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需要消耗的氧量。5. 最大摄氧量:大量肌肉参与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极限水平,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量6. 有氧工作能力:人的有氧功能能力7.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能力8. 乳酸阈:人体在有氧功能时,强度较小,血乳酸与安静时相近,当强度祝建增加,乳酸浓度祝建增高,当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开始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标着从有氧进入到无氧工作10. 通气阈:递增负荷中,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11. 氧的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12. PWC170:心率在

21、170次/min时,身体的工作能力运动中的人体机能状态变化1.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 器官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变化2. 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工作能力不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这一段机能变化3. 准备活动:比赛、训练、体育课基本部分之前 有目的地进行身体练习4. 极点: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久的剧烈运动中,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并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联系着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现象,例如呼吸困难、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5. 第二场呼吸:极点出现后,如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就

22、会减弱消失。此时呼吸变得自如,运动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6.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变化不大7. 真稳定状态:中小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8. 假稳定状态: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之后,机体的摄氧量已经稳定并在最大摄氧量之上,但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 ,运动中的氧亏不断增多。9. 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机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10. 运动负荷阈

23、:体育课、训练中 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11. 氧脉搏: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每分摄氧量/心率12. 最大氧亏积累:人体从事极限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 与 实际耗氧量之差运动性疲劳1.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订的运动强度2. 心理疲劳:3. 脏腑疲劳4. 神志疲劳5. 生理性疲劳:6. 运动性力竭: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7. 自由基:外层电子开窗理论:持续耐力运动后3-72H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并且感染几率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之间存在J曲线关系8. 体力疲劳:9. 脑力疲劳10. 整体疲

24、劳11. 骨骼肌疲劳:12. 点机械迟疑13. 恢复过程: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14. 超量恢复:人体在运动中消耗中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水平。15. 主观感觉判断:16. 积极性休息17. 整理活动简答题肌肉收缩1. 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之间的关系一定的时间、强度、时间强度变化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强度的时间,刺激的阈强度也会发生改变。如果把每次的阈强度和时间都描记在坐标系上,那么就可以得到强度-时间曲线。2. 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特点 局部:阈下刺激、钠通

25、道开放缓慢、钠内流量少、电位变化幅度小、 动作电位: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与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区别神经纤维传播:电信号、双向性、传到速度快、相对不疲劳性神经肌肉接电:化学信号、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作用和终板电位的、单向性的、易疲劳,受药物环境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冲动作为信息单位,必须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链接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效应器称为突触,分为化学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合成并在末梢出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并使突触后神经产生一定效应的神经传递物质。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和长度的关系后负荷作用下,一定范围内,张力与收缩速度成反比。原

26、因:根据肌丝滑行理论,肌肉收缩时张力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后负荷增加时,横桥数目增加,但是抑制了能量释放速率,使收缩速度下降。在适宜的肌肉长度下,肌肉张力最大,此时粗肌丝与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是收缩时活化的横桥数目最多。7. 快慢肌的生理特征及其机制 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大、容易疲劳 慢肌纤维:力量小、速度小,不易疲劳原因:快肌纤维粗、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神经元支配、 慢肌纤维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胞体小的运动神经元 快肌纤维ATP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无氧代谢、糖原储备多 慢肌纤维有氧代谢论

27、述1. 训练能使肌纤维产生适应性变化 一.肌纤维类型改变长期大强度耐力训练可以使快肌变成慢肌,但速度和力量只能改变微结构和代谢功能二.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力量和速度训练是快肌纤维增粗、耐力训练是慢肌纤维面积增大 三.提高肌纤维代谢能力 耐力提高快肌和慢肌的有氧,但力量减弱有氧 四.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2. 肌肉收缩形式的分类 A.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加阻力,长度缩短,正共 B.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加阻力,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C.等长收缩:做功为0,运动环节固定、支持、保持身体姿态3. 无髓鞘神经上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递的?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兴奋与邻近的静息区由于电位

28、差出现了局部电流4.神经肌肉接头与中枢突触相比的功能特点A.一根肌纤维只与一个神经元轴突的一个分支形成一个接头 一个中枢神经元与多个神经元末梢形成突触,并且其轴突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B.骨骼肌终板只能接受兴奋性传入,中枢神经元也接受抑制性传入C.肌肉一种递质和激活一种受体,而中枢却多种递质和受体D.中枢神经有高度可塑性5. 躯体运动的分类 按照主管意识的参与度A. 反射性运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反应快捷,运动形式固定B. 形式化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的起始,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C. 意向性运动:明确的目的性、全程均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形式复杂,需要后天学习所得6. 血液的生理功能A. 运输作用:

29、血液携带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氧、水、电解质;代谢产物运输到体外;携带各种激素和酶活性物质到达靶细胞,参加体液调节B. 调节作用:缓存酸碱、调节体温、防御-保护7. 氧解离曲线的特点以及生理意义 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的关系曲线 S状 上 6 0-100mmHg中40-60mmHg下15-4-mmHg变化特点降幅不大,90%以上稍有下降,降幅明显曲线陡坡更陡含义氧分压影响不大曲线较斗显著下降生理意义血液的携氧能力,为机体摄氧提供保障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cell氧气供应氧的储备使机体能适应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要 右移时,血氧饱和度降低,亲和力下降8. 运动训练对血液的影响 A.一次性运动对血量

30、、血浆酸碱度、血浆渗透压、血细胞等的影响 B.长期运动训练导致的血液的适应性的变化9. 血液与运动能力 A.缓冲系统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的关系 B.红cell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与长时间有氧强度运动的关系10. 呼吸的过程A. 外呼吸: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而气体交换)、肺通气(肺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B. 气体的血液运输:外呼吸的氧气送到组织、组织的co2运出身体C. 内呼吸:组织与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11. 气体交换的过程动力:分压差肺泡内的氧压高于静脉中的氧压,但二氧化碳压强低于静脉高压流向低压影响因素:一.气体扩散 A.呼吸肌面积 B.呼吸膜厚度 C.毛细血管开放数量 D.温度 E.

31、运动-分压差 二.通气/血流比值 过高 肺泡得不到血液的灌溉,以至于气体不能和血液充分交换,气体交换率下降。换气功能的评定:氧扩散容量、PWC17012. 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 时间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13. 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与每分最大通气量 前者是在实验中、后者在运动中14. 过度通气 Co2与氢离子浓度下降、降低了肺通气的动力、不能是血液中的氧含量增高、还使肺泡与动脉血中的氧含量下降,不利于肌肉能量物质的氧化15. 胸内负压成因 胸膜内腔的压力。造成肺的回缩力,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16. 两种呼吸形式、憋气的利弊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

32、膈肌憋气的利:反射性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的支撑弊端:胸内压呈负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知识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头晕、耳鸣、恶心及头晕眼花的反应。 17. 深而慢的呼吸 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约呼吸机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真正参加气体交换量。频率过时,气体往返于解剖无效腔,很少真正进入肺泡。18. 如何评定肺通气A. 肺总容量:肺所能容最大气体量B. 肺活量、时间肺活量C. 每分最大通气量和每分随意通气量D. 肺泡通气量 第一.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最大随意通

33、气量 肺活量反应呼吸肌力量强弱、肺的胸廓弹性以及容量,但仅是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时间不仅反应肺活量容量,更反应通气速度和呼吸道通畅程度 随意:反映出肺通气的最大潜力19. 长期耐力训练对肺的影响 评定指标、正常值20.训练对肺换气功能的影响1 肺通气对运动的反应A. 运动时代谢旺盛,呼吸加快加深,肺通气量增加B. 每分通气量主要通过潮气量的增加,强度到达一定程度时,才依靠呼吸频率C. 通气量与强度呈线性关系D. 运动开始前,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突然升高,进而再缓慢升高。停止时,骤降,继而缓慢下降到达运动前水平。2 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A. 每分通气量的适应:肺容积增大、安静时不明显、亚极量

34、通气量幅度增家减少、极量运动,通气量明显增大B. 肺通气效率提高安静时:深度增加、频率下降运动时:深度增加,肺泡通气量与气体交换率加大C.氧通气当量下降每分通气量/每分吸氧量 变小 说明 氧的摄取率高20. 运动是呼吸的变化及其调节 A.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规律 B.多因素神经-体液学21. 呼吸的运动调节 中枢节律性活动的反映 A.肺牵张性反射 B.防御性呼吸反射肺通气的快速增长和减少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慢速主要是通过体液和温度22.心肌的生理特征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从而执行心脏的收缩,实现泵血自律细胞:特殊分化了的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心肌细胞,组成了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

35、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窦房结最高,是整个心脏活动的起搏点1.血液循环的功能 体内物质运输 营养物质 代谢物质 运输激素 体液调节 维护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 白细胞实现防御22. 2.心泵血功能的异长自身调节机制 回心血量越多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 初长度越长 心肌牵拉越明显 心肌收缩力量越大 由于出长度而改变搏出量 生理意义:对于出长度做出精细调节23. 3.最佳心率范围120-180 但运动员在心交感神经强烈兴奋,不仅增加心率,也增加心脏收缩能力心搏峰:110-130,搏出量达到最高心率是评价体育课的常用指标,要达到心搏峰24. 4.动脉血压的形成 25.7.减压反射

36、 当血液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传入冲动增加、延髓心血管活动改变、心交感中枢神经紧张性加强,心迷走神经紧张性衰弱、最终导致心理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26. 8.劲动脉体 主动脉体27. 9.血液的重新分配 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28. 2.心脏磊血功能心肌的舒张引起心腔内压力的变化,在瓣膜的配合下,压力梯度的变化推动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指标a.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搏出量:一次心搏,有心室射出的血量,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血量之差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 B.心力储备 C.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每分钟由心室搏出的血量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37、计算的心输出量29. 5. 加速疲劳的消除 根本目的:增加回心血量 A.慢跑或走一段时间,利用骨骼肌的肌肉磊作用,激素回流 B.加深呼吸,降低中心静脉压,增加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压力梯度 C.降低体位或平躺、举起双腿抖动,克服静脉回流是的阻力,利用重力作用,增加下肢回流。30. 7. 运动员心脏A.运动性心脏肥大耐力性运动呈现全心肥大,左心室室壁厚度轻度增加,离心性肥大力量性 心室厚度增加 心腔容积扩大不明显 向心性B.内部结构良好的使用: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小结长度增加、毛细血管增多变粗、线粒体变大、大大提高磊血能力C.变现为:安静时,心跳徐缓有力、心率慢于一般人;定量负荷运动时,高度节

38、省化,心率较慢;急量负荷运动时,高功能、高贮备31. 运动循环功能系统的主要变化 A.心排出量的变化B.血液的重新分配C.动脉血压变化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 搏出量A. 前负荷:心室收缩前所承担的负荷,决定心肌的初长度,相当于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和回心血量。 异长自身调节:初长度改变导致搏出量改变的调节机制B.后负荷 即动脉血压血压增高 后负荷增大等容收缩期增长 即是长时间收缩 但异长自身调节又会拉长 心室肌肉则会用力收缩 将会出现心肌肥厚的病理变化C.心肌收缩能力 等长自身调节2 心率心率加快,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加强-阶梯现象 150-18031. 影响静脉血回心血量的因素A,心肌收缩B.体位改变C

39、.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泵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用买血压迅速下降,是脑内供血不足,出现昏厥现象,此现象为重力性休克D.呼吸运动32. 心脏的神经支配A. 心交感神经 释放肾上腺激素 与心肌cell膜的贝塔受体结合,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增强B. 心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与M受体结合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是延髓33. 心血管反射1 劲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 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2 劲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使血压升高33

40、. 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对运动的反应A. 心输出量随着交感-肾上腺增强 输出量可增加一倍B.血液的重新分配C.血压的反应2. 心血管对训练的适应A. 运动性心脏肥大和维系结构重塑B. 心脏功能的改善1) .心动徐缓有力2) .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3) 极量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量大剧烈运动,骨骼肌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大,微下降32. 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 1).肌源性因素 A.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B.肌纤维类型 C.肌肉初长度 D.关节运动角度 2).神经源性因素 A.中枢激活 B.中枢神经对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C.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33. 力量训练的生理学

41、原则 A.超负荷原则 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 强度、负荷量、训练频率 B.专门化原则 C.安排练习原则34. 力量训练的方法 A.等长:肌肉能承受的负荷重量较大,因此发展肌肉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B.超等长:离心之后紧接着向心收缩,借助肌肉牵张反射机制和肌肉弹性回缩产生更大的力量。若先进行短暂的大强度负荷刺激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动员运动单位参加随后的运动,强化超等长的效果,复合超等长力量训练。 C.等动:肢体的运动速度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是恒定的,在各个范围角度上,只要练习者尽全力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也是最大的。实际上是一种可以使肌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呈“满负荷”工作。研究认为,是发展动态肌肉力量较好

42、的 D.等张 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肌肉运动形式与多数比赛项目运动特点一致,增长力量的同时,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缺点肌肉张力有“关节角度效应” E.离心(拉长) 动态力量训练,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大30%的张力,对肌肉造成更大的刺激,有利于发展横断面积和力量。但引起肌肉疼痛程度明显,易引起肌肉结缔组织损伤。35. 肌力的检测与评价1 最大肌力A. 等长肌力 静力性力量 握力计、背力计B.等张肌力卧推、蹬腿、曲臂、负重蹲起,一次完成,最大重量,1RMC.等速动态肌肉力量测试 30-60度关节运动角度2 肌肉耐力A. 等长肌肉耐力 一定负荷所能坚持的时间B. 等张肌肉耐力 以1RM肌肉

43、力量的百分比 通常70% 记录次数C. 等速耐力 等速测力仪肌肉做功的功率 36. 氧亏的形成 运动初期,随着运动强度负荷的增加,摄氧量与需氧量出现了差异。 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不能立即提高到相适应水平,真假稳定状态。37. 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1).儿茶酚胺的影响 2).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3).体温升高的影响38. 乳酸阈的因素、机制、意义 产生的机制:A.肌肉缺氧 B.摄氧量低于需氧量 C.运动纤维类型的动用 逐渐转为快肌纤维 D.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减弱 E.血乳酸浓度存在于能量物质的动用 影响因素:A.性别年龄 B.肌纤维类型与酶的活性

44、 C.训练水平的影响 D.运动项目的影响 E.环境39. 最大吸氧量、次最大吸氧量 心脏的泵血功能为中央机制 取决于 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 动静脉氧差 有肌肉的氧利用率决定 外周机制 肌纤维类型、遗传 巡林可以提高5-25%,氧化酶活性、毛细血管发达程度40.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 1).心肺功能:A.肺通气量越大,吸入的氧气越多,呼吸的频率与深度影响肺通气的变化。提高、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 B.泵血功能余有氧能录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的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 C.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携带氧气 2).骨骼肌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影响有氧耐力。 毛细血管网开放的数量,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携带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慢肌纤维,肌红蛋白、线粒体、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多 3).神经调节能力:长期耐力改善神经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中枢之间协调性的影响。 4).能力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的条件下,保持长时间的供能能力。小结:最大吸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 但是肌纤维、肌糖原、运动中水分的丢失、cell膜电解质紊乱、有氧氧化酶活性等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