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习题_第1页
神经解剖学习题_第2页
神经解剖学习题_第3页
神经解剖学习题_第4页
神经解剖学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解剖学一, 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传统的组织染色技术,用以了解各种神经元的形态、神经核和神经束之间的联系;2, 神经通路追踪技术,主要是利用轴突运输的已知分子进行逆行和顺行追踪;3, 化学神经解剖学法,常用诱发荧光法;4, 放射自显技术;5,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过程,损伤后修复和对药物等因素发生反应时的基因表达变化。二,神经系统的发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有哪些?由网状神经链状神经管状神经网状神经特点:可将感觉引起的冲动传至肢体各部,引起广泛的反应,但是是弥散的、无方向性的;链状神经特点:由弥散到集中,出现神经链,初步具有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

2、内脏神经的基本特征。管状神经特点:运动神经细胞和中间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管状的中枢神经,感觉神经细胞向中枢靠拢。三,神经管的结构和形成,脊髓的发育及脑泡的发育分化如何?1, 神经管的发生:从胚胎第三周开始,位于原条前方的胚盘外胚层在脊索的诱导下增厚形成一波板,即神经板。以后,神经板的边缘部位增厚,中央凹陷的纵沟为神经沟,神经沟向脊侧卷曲形成一管状结构即神经管。神经管包括:室曾膜层、套层、边缘层。2, 脑的形成:胚胎第四周神经管前端部分膨大为三个脑泡,即前脑泡、中脑泡、后脑泡,同时神经管向腹侧弯曲,在第五周时前脑泡前部向两外侧膨大形成左右大脑半球,后部形成间脑,前脑泡的内腔同时形成第三脑室和两侧大脑

3、半球内的侧脑室。中脑泡的发育最快,形成中脑部分,其内腔即为中脑水管。后脑泡演化形成菱脑峡,菱脑峡之后的膨大部为菱脑,进而发育成小脑、脑桥、延髓。3,脊髓的形成,神经管的后段分化成延髓,其中管腔演化为脊髓中央管,套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边缘层分化成白质。四, 脊髓前柱、侧柱及后柱的神经核团各有哪些?有何功能?脊髓前柱:前角内侧核,支配颈部、躯干部的固有肌 中央柱,副神经、膈核、腰骶柱、前联合柱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脊髓侧柱:中间外侧核,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内脏感觉有关 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处脊髓后柱:胶树核,温痛觉传导 后联合核,接受盆腔内脏器的传导 后角边缘核

4、, 后角固有核,部分神经元起中间联络的作用,发出的纤维联络脊髓 胸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神经,发出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五,脊髓白质内主要的上下行传导束有哪些?各有何功能?脊髓上行的传导束:1,薄束和楔束,传导来自同侧上、下半身的肌、腱、关节的本体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2,脊髓小脑束,包括:脊髓小脑前束、后束、嘴侧束和楔小脑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非意识性本体觉和来自皮肤的部分触、压觉信息到达小脑。3, 脊髓丘脑束,分为丘脑侧束和丘脑前束,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温痛觉。4,内脏感觉束,发出的纤维伴随脊髓丘脑束上行至脑。脊髓下行传导束:1,皮质脊髓束,分为侧束、前束、前外侧束,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

5、元只接受对侧半球的纤维;而支配躯干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2,红核脊髓束,支配屈肌的运动3,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平衡。4,网状脊髓束,参与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的活动6,内侧纵束,协同眼睛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7,下行的内脏通路六,脊髓横断性损伤和半横切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1,脊髓横断性损伤:当外伤致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面一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又称脊髓休克。数周或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感觉和肌张力比正常时

6、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2,脊髓半横切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的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对侧身体温痛觉丧失。发病机理:主要因为脊髓的功能受到影响,脊髓白质中上下行传导束受到影响,使得高级神经中枢的信息不能传递,因为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才出现了脊髓反射。七,脑干内的脑神经核及主要的非脑神经核各有哪些?有何功能? 1,脑神经核: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

7、核、疑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背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核、前庭神经核 2,非脑神经核:中继核:延髓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楔束副核、弓状核 脑桥的中继核:脑桥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核、蓝斑核 中脑的中继核:中央核、下丘周灰质、红核八,下橄榄核群、上橄榄核群、面神经核群、三叉神经核群、前庭神经核群及动眼神经核群的构成及功能如何?上橄榄核群:内外侧上橄榄核和斜方体核;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重要中继核之一,共同参与声音的空间定位。面神经核群: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二腹肌肌

8、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三叉神经核群:包括三叉神经中脑核:接受本体感觉和压觉冲动。三叉神经脑桥核:主要接受三叉神经内传递牙齿、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触觉、压觉的初级感觉纤维;还接受来自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神经传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头面部的温痛觉、接受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前庭神经核群:包括前庭上核、前庭下核、前庭内侧核和前庭外侧核。主要接受经前庭神经传入的初级平衡觉纤维,还接受来自小脑、大脑的前庭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动眼神经核群:包括外侧核和中央层核。支配眼的上下内直肌及下斜肌和上睑提肌的随意运动。九,黑质的分布及分泌激素、传入神经及传出神经各有哪些?位于中脑的大脑脚

9、底和被盖之间,见于中脑的全长并延伸至间脑尾部。黑质致密部的神经元合成多巴胺,经黑质纹状体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传入神经:新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皮质、下丘脑、中脑的中缝核。传出神经:新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皮质、嗅节结、杏仁核、背侧丘脑、下丘脑、红核、网状结构、脊髓。十,脑干白质内主要的感觉传导束和运动传导束有哪些?各有何功能?感觉传导束: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温痛觉和粗略触觉。 三叉丘脑束,传递对侧头面部的皮肤、牙齿以及口鼻腔粘膜的温痛觉和触压觉。 外侧丘系,传导双侧耳的听觉冲动。 脊髓小脑前后束,参与非意识性本体觉的反射活动

10、。 内侧纵束,协调眼外肌之间的运动,调节眼球的慢速运动和头部的姿势。运动传导束:锥体束,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 皮质脑桥束,十一,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核柱构成及主要功能如何?分区:正中区、内侧区、外侧区。主要核柱: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外侧网状核、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 中缝核群,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脑桥中缝核、中央上核、中缝背核、中间线型核、吻侧线型核。 内侧核群,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核、嘴侧网状核、楔形核、楔形下核 外侧核群,腹侧网状核、背侧网状核、小细胞网状核、臂弯核、外侧核、脑桥被盖核主要功能:1,对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2,对肌张力的调节 3,对躯体感觉的调节 4,

11、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5,参与内分泌活动及生物节律的调控十二,脑干各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机理如何?机理:除外伤因素外,脑干损伤通常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的梗塞和出血等累及供血区神经核和纤维束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13,小脑下、中、上脚内的主要传入、传出神经各有哪些?14,背侧丘脑各核群及传入传出神经有哪些?15,后丘脑、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主要核团及神经联系?16,下丘脑各区的主要核团、传入、传出神经各有哪些?17,下丘脑的主要功能及下丘脑病变的主要特征?18,大脑皮层的层次细胞构筑、类型及皮质柱的形成?19,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感觉区、视区、听区及各语言区各在何处?有何特点和意义?20,基底核的构成、神经联

12、系如何?损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21,大脑髓质主要的联络神经、联合神经有哪些?内囊损伤主要表现基发生机理?22,杏仁体的分布分区、主要传入、传出神经各有哪些?考试题目判断题:1,非对称性突触为抑制性突触。错2,背侧丘脑联络核团构成了左右丘脑间联系纤维。3,大脑动脉均可分为皮质枝和中央枝两部分。对4,听觉传道路可由四级神经元构成。对5,一侧视束的交叉纤维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的2,3,5层。6,齿状回由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构筑而成。错7,穹隆为大脑髓质的连合纤维。对8,背侧纹体即是新纹状体。9,额眼区损伤,两眼转向病灶对侧。10,颗粒型皮质是大量颗粒细胞构筑而成的,所以很厚。11,下丘脑

13、前区和视前区是体温的散热中枢。错12,松果体在人类钙化较早,通常称之为“脑砂”。对13,小脑齿状核为小脑最古老的核团。14,“丘脑手”即为常说的“助产士手”。15,红核的大细胞部为旧红核,小细胞部为新红核。16,副神经脑根发出的纤维参与构成迷走神经,支配喉内肌。17,下橄榄核群的纤维参与构成傍绳状体。18,网状脊髓内侧束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19,皮质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同时损伤可出现屈曲型瘫痪。20,神经管的基板分化成运动性的神经核团,翼板分化成感觉性神经核团。简答题:一,脊髓后柱的神经核团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脊髓后柱:胶状核,温痛觉传导 后角联合核,接受盆腔内脏器的传导 后角边缘核, 后

14、角固有核,部分神经元起中间联络的作用,发出的纤维联络脊髓 脊髓网状核, 胸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神经,发出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二,黑质的分布及分泌激素、传入神经及传出神经各有哪些?位于中脑的大脑脚底和被盖之间,见于中脑的全长并延伸至间脑尾部。黑质致密部的神经元合成多巴胺,经黑质纹状体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传入神经:新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皮质、下丘脑、中脑的中缝核。传出神经:新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皮质、嗅节结、杏仁核、背侧丘脑、下丘脑、红核、网状结构、脊髓。三,小脑上脚内的主要传入、传出纤维各有哪些?小脑上脚:传出神经: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丘脑束、小脑网状束、三叉小脑束、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和顶核

15、延髓束。 传入神经:顶盖小脑束、三叉小脑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四,下丘脑三带四区的主要核团有哪些?三带:室周带、内侧带、外侧带四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十六核团:视前核、室周核、正中视前核、腹前室周核、交叉上核、下丘脑前核、室旁核、视上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结节核、漏斗核、乳头体前核、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下丘脑外侧核。五,海马结构的细胞构筑及其纤维联系如何?海马结构:海马, 下抚:包括:穴下抚 下抚大细胞套小细胞: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前下抚 后下抚海马的纤维:隔核海马纤维、内嗅下抚海马纤维、杏仁体内嗅海马纤维、乳头体海马纤维、丘脑海马纤维、脑干海马纤维、海马丘脑束、穹隆。

16、六,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产生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叫神经递质。其特点是:含量多;以氨基酸和酶作为基础;贮存在神经元末梢小囊泡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后膜有受体与之结合发生生理效应;通过突触后膜重吸收、再利用进行循环;释放量多、失活快、分子量小作用迅速。神经调质调节神经的反应性和递质不同。含量少;以核蛋白作为前提;贮存于大泡内;具有调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不直接和受体结合,作用是提高神经递质的反应性;不可重利用;有旁逆性;释放量少、滞留时间长、作用比较缓慢。论述题:一,脊髓颈膨大左侧半横切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脊髓颈膨大左侧半横切损伤

17、主要临床表现为:布朗色夸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的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左侧肢体硬瘫,(下肢强直、巴氏征阳性,本体感觉消失)损伤平面以下右侧身体温痛觉丧失。发病机理:主要因为脊髓的功能受到影响,脊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和反射中枢。脊髓白质中上下行传导束联系着脊髓和脑的不同部位,脊髓反射是脊髓的固有反射,其反射弧不经过脑,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才出现了脊髓病理反射。二,试述脑桥右侧半血管栓塞后可出现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机理。脑桥右侧半血管栓塞后可出现:左半身痉挛,肌张力增高、肌早期不萎缩、深发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巴氏征阳性;右侧表情肌核下瘫,面肌瘫痪(口角偏向病灶对侧)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左侧半身深、浅感觉丧失,右眼球不能外展,出现内斜视;左侧舌肌麻痹。发生机理为:血管栓塞后导致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病灶在脑桥右侧所以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