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hapter 7 接口与输入输出接口与输入输出 接口接口(Interface)是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的总称,也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是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的总称,也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接口和接口技术将会显得尤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接口和接口技术将会显得尤其重要。它与计算机主机的速度、处理能力、实用性、兼容性等各项性能都其重要。它与计算机主机的速度、处理能力、实用性、兼容性等各项性能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主机的工作效率,组织合理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主机的工作效率,组织合理的I/O系统、配备系统、配备先进的先进的I/O技术
2、及接口部件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性能必不可少的条件。技术及接口部件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性能必不可少的条件。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I/O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组成程序控制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方式中断方式 DMA方式方式通道方式通道方式7.1 接口接口 一、接口的组成一、接口的组成二、端口的编址方式二、端口的编址方式三、端口的译码方法三、端口的译码方法一、I/O接口组成接口组成 I/O接口由硬件和软件构成。I/O接口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寄存器组、译码电路、总线接口和读写控制逻辑;I/O接口的软件是指接口的驱动程序。为了区别CPU内部的寄存器,我们把I/O接口电路中所包含一组寄存器称为I/O端口,简称为端口(
3、Port)。端口分为数据端口、状态端口和控制端口。二、二、 I/O端口编址端口编址n I/O端口统一编址:端口统一编址:是对I/O端口和存储单元按照存储单元的编址方法统一编排地址号,由I/O端口地址和存储单元地址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地址空间。nI/O端口独立编址:端口独立编址:建立了两个地址空间,一个为内存地址空间,一个为I/O地址空间。 I/O端口的译码方法端口的译码方法n固定式地址译码固定式地址译码 固定式译码的端口地址由硬件连线决定,不能更改,适用于不需改变端口地址的场合。若地址信号A9A0=2F8H时,选中此端口,并进行数据输入。 I/O端口的译码方法端口的译码方法n可选地址译码:可选地
4、址译码:这种译码方式可通过开关使接口卡的I/O端口地址根据要求加以改变而无需改动线路,电路有以下几种形式。 1 1 1 1 1 & 1 AEN A9 A8 A3 A2 A0 & 74LS30 74LS30 1 Y 74LS20 7.2 输入与输出输入与输出 一、程序控制方式一、程序控制方式二、中断方式二、中断方式三、三、DMA方式方式四、通道方式四、通道方式一、程序控制方式n无条件传送方式无条件传送方式:无条件传送方式又称同步传送方式。 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外设,如开关、继电器、数码管、发光二极管等,CPU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IN或OUT指令直接对这些外设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由于在这种方式下CPU对
5、外设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时无需考虑外设的状态,故称为无条件传送方式。 一、程序控制方式n查询传送方式查询传送方式:NYY取 外 设 状 态外 设 准 备就 绪 ?N开 始传 送 数 据传 送 完 否 ?结 束二、中断方式二、中断方式 n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是指当CPU正在执行程序过程中,由于某一突发事件的发生,CPU暂时中止正在执行的程序,转去处理突发事件,待处理完毕后,再返回到原来被中止的程序继续执行。可见中断是一个过程,能够引起中断的突发事件称为中断源,根据中断源不同,可以将中断分为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n中断系统的功能1)CPU和外围设备并行工作2)分时操作 3)增强系统的可靠
6、性 4)实时处理 5)人机交互 总之,中断系统在计算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断系统和操作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多方面,操作系统是借助中断系统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 中断处理过程中断处理过程 CPU从接受中断请求信号到中断服务结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断响应;第二个阶段是中断处理。 中断基本接口中断基本接口 n中断基本接口 该接口至少包括:中断请求逻辑、中断响应逻辑、数据端口 BS外设接口忙(BuSy)标志、 RD外设准备就绪(ReaDy)标志 、EI(Enable Interrupt中断允许触发器) IR(Interrupt Request)中断请求触发器 、IM(Interr
7、upt Mask)中断屏蔽触发器 1、单级中断、单级中断 n单级中断与中断优先权单级中断单级中断 n按中断优先权响应中断实例 中断请求 3 级,2 级 4 级 1 级 主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时间 t 单级中断单级中断 n中断源识别方法(1)软件查询法(2)硬件菊花链式法2、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n多级中断优先权n对于n级中断,在CPU中就有n个中断请求触发器,总称为中断请求寄存器中断请求寄存器 ;与之对应的有n个中断屏蔽触发器,总称为中断屏蔽寄存器中断屏蔽寄存器。与单级中断不同,在多级中断中,中断屏蔽寄存器的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现场,因此在响应中断时,需要把中断
8、屏蔽寄存器的内容保存起来,并设置新的中断屏蔽状态。一般在某一级中断被响应后,要置“1 ”(关闭)本级和优先权低于本级的中断屏蔽触发器,置“0”(开放)更高级的中断屏蔽触发器,以此来实现正常的中断嵌套。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n多级中断中的每一级可以只有一个中断源,也可以有多个中断源。在多级中断之间可以实现中断嵌套,但是同一级内有不同中断源的中断是不能嵌套的,必须是处理完一个中断后再响应和处理同一级内其他中断源。n设置多级中断的系统一般都希望有较快的中断响应时间,因此首先响应哪一级中断和哪一个中断源,都是由硬件逻辑实现,而不是用程序实现。另外,在二维中断结构中,除了有中断优先级排队电路确定优先响应中
9、断级外,还要确定优先响应的中断源,一般通过链式查询的硬件逻辑来实现。显然,这里采用了独立请求方式与链式查询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决定首先响应哪个中断源。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n每个中断请求信号保存在“中断请求”触发器中,经“中断屏蔽”触发器控制后,可能有若干个中断请求信号IRi进入虚线框所示的排队电路。排队电路在若干中断源中决定首先响应哪个中断,并在其对应的输出线IRi上给出“1”信号,而其他各线为“0”信号(IR1IR4中有一个信号有效)。之后,编码电路根据排上队的中断源输出信号IRi,产生一个预定的地址码,转向中断服务程序入口地址。n在多级中断中,如果每一级请求线上还连接有多个中断源设备,那么在识
10、别中断源时,还需要进一步用串行链式方式查询。这意味着要用二维方式来设计中断排队逻辑。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中断屏蔽中断屏蔽 (1)为每个或每级中断源设置一个中断屏蔽位,改变屏蔽码后处理机响应各个中断源的中断请求和实际中断服务的先后次序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2)改变处理机优先级 处理机优先级改变后响应中断过程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例【例1】对于二维中断系统。请问: (1)在中断情况下,CPU和设备的优先级如何考虑?请按降序排列各设备的中断优先级。 (2)若CPU现执行设备B的中断服务程序,IM2,IM1,IM0的状态是什么?如果CPU执行设 备D的中断服务程序,IM2,IM1,IM0的状态又是什么?
11、 (3)每一级的IM能否对某个优先级的个别设备单独进行屏蔽?如果不能,采取什么办法可达到目的?(4)假如设备C一提出中断请求,CPU立即进行响应,如何调整才能满足此要求?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解】【解】(1)在中断情况下,CPU的优先级最低。各设备的优先次序是:ABC DEFGHICPU。(2)执行设备B的中断服务程序时IM2IM1IM0=111;执行设备D的中断服务程序时,IM2IM1IM0=011。(3)每一级的IM标志不能对某个优先级的个别设备进行单独屏蔽。可将接口中的EI(中断允许)标志清“0”,它禁止设备发出中断请求。 (4)要使设备C的中断请求及时得到响应,可将设备C从第2级取出来
12、,单独放在第3级上,使第3级的优先级最高,即令IM3=0即可。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例【例2】参见例1所示的系统,只考虑A,B,C三个设备组成的单级中断结构,它要求CPU在执行完当前指令时对中断请求进行服务。假设:(1)CPU“中断批准”机构在响应一个新的 中断之前,先要让被中断的程序的一条指令一定要执行完毕;(2)TDC为查询链中每个设备的延迟时间;(3)TA,TB,TC分别为设备A,B,C的服务程序所需的执行时间; (4)TS,TR为保存现场和恢复现场所需的时间;(5)主存工作周期为TM。 试问:就这个中断请求环境来说,系统在什么情况下达到中断饱和? 多级中断多级中断 【解】【解】参阅8.2
13、.1小节的中断处理流程,并假设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也为TM。如果三个设备同时发出中断请求,那么依次分别处理设备A、设备B、设备C的时间如下: tA = 2TM + TDC + TS + TA + TRtB = 2TM + 2TDC + TS + TB + TRtC = 2TM + 3TDC + TS + TC + TR处理三个设备所需的总时间为:T=tA+tB+tCT是达到中断饱和的最小时间,即中断极限频率为:f=1/T三、三、DMA方式方式 直接存储器存取(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控制的)方式,是一种完全由硬件控制的输入输出工作方式,用于实现存储器和外设之间、存储器和输入
14、输出工作方式,用于实现存储器和外设之间、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送存储器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送(如磁盘与内存间交换数据、如磁盘与内存间交换数据、高速数据采集、内存和内存间的高速数据块传送等高速数据采集、内存和内存间的高速数据块传送等),传送,传送过程无需过程无需CPU介入,这样,在传送时就不必进行保护现场介入,这样,在传送时就不必进行保护现场等一系列额外操作,传输速度基本取决于存储器和外设的速等一系列额外操作,传输速度基本取决于存储器和外设的速度度 DMA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DMA控制器和CPU分时使用总线的方式有: 停止CPU访问、周期挪用、DMA控制器和CPU交替
15、访问内存。(1)停止CPU访问:所谓停止CPU访问方式,是指在DMA传输过程中,CPU释放总线的控制权,处于不工作状态或者叫保持状态。DMA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 (2)周期挪用:在周期挪用方式中,当外围设备没有DMA请求时,CPU按程序要求访问内存;当外围设备有DMA请求时,则由外围设备挪用一个或几个内存周期,实现外围设备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DMA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控制器对总线控制方式 (3)DMA控制器和CPU交替访问内存:总线控制权分两个周期分时由DMA控制器和CPU控制,由一个多路转换器在DMA控制器和CPU之间切换总线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转移几乎不需要什么时间
16、,所以对DMA来说效率是最高的。交替访问内存的方式又称“透明的DMA”方式,该名称的来由是这种DMA传送对CPU来说是透明的,没有任何感觉和影响。在透明的DMA方式下工作,CPU既可不停止程序的运行,也不进入等待状态,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DMA控制器控制器n DMA控制器的组成:DMA控制器可以作为主控部件控制总线实现内存与外围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因此,它具有总线请求和响应,总线控制,传送地址,对传送的字数据计数等功能。 DMA传输过程传输过程nDMA传输过程:一次传输过程:一次DMA的数据传输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的数据传输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DMA传输前的预处理阶段和传输前的预处理阶段和
17、DMA数据传输阶段。数据传输阶段。(1)预处理:预处理是对)预处理:预处理是对DMA控制器的初始化操作。初始化控制器的初始化操作。初始化命令字主要包括下列命令字主要包括下列6个方面个方面 :设置DMA传输方式的数据传输方向 、设置DMA的数据传输方式 、设置DMA各通道的优先级 、开放或屏蔽DMA通道 、设置DMA传输的字数 、设置DMA传输的内存初始地址 。(2) DMA数据传输:在DMA数据传输阶段,DMA控制器作为主控部件,控制总线实现数据传输,具体包括:外围设备向DMA控制器请求DMA传输 、DMA控制器向CPU发总线请求信号 、CPU释放总线的控制权 、DMA控制器获得总线的控制权
18、、DMA传送 、修改寄存器和计数器内容 、DMA结束 。DMA传输过程传输过程nDMA传输过程:传输过程:四、通道方式四、通道方式n通道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因为通道是一个特殊功能的处理器,它有自己的指令和程序专门负责数据输入输出的传输控制,而CPU将“传输控制”的功能下放给通道后只负责“数据处理”功能。这样,通道与CPU分时使用内存,实现了CPU内部运算与I/O设 备的平行工作。n 它具有两种类型的总线,一种是存储总线,承担通道与内存、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另一种是通道总线,即I/O总线,承担外围设备与通道之间的数据传送任务。这两类总线可以分别按照各自的时序同时进行工作。
19、通道方式通道方式n通道总线可以接若干个设备控制器,一个设备控制器可以接一个或多个设备。因此,从逻辑结构上讲,I/O系统一般具有四级连接:CPU与内存通道设备控制器外围设备。为了便于通道对各设备的统一管理,对同一系列的机器,通道与设备控制器 之间都有统一的标准接口,设备控制器与设备之间则根据设备要求不同而采用专用接口。另一方面,具有通道的机器一般是大、中型计算机,数据流通量很大。如果所有的I/O设备都接在一个通道上,那么通道将成为限制系统效能的细脖子。因此大、中型计算机的I/O系统一般接有多个通道。当然,设立多个通道的另一好处是,对不同类型的I/O设备可以进行分类管理。通道分类通道分类(1)字节
20、多路通道:字节多路通道主要用于连接大量的低速设备。由于外围设备的工作速度较慢,通道在传输两个字节之间有很多空闲时间,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字节多路通道可以为其他外围设备服务。因此,字节多路通道采用分时工作方式,依靠它与CPU之间的高速总线分时为多台外围设备服务。(2)选择通道:选择通道用于连接高速的外围设备。高速外围设备需要很高的数据传输率,选择通道在物理上可以连接多台外围设备,但多台设备不能同时工作,一旦选中某一设备,通道就进入“忙”状态,直到该设备数据传输工作结束后,才能为其他设备服务。(3)数组多路通道:当某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时,通道只为该设备服务;当设备在进行寻址等控制性操作时,通道暂时断开
21、与该设备的连接,挂起该设备的通道程序,去为其他设备服务,即执行其他设备的通道程序。由于数组多路通道既保持了选择通道高速传输数据的优点,又充分利用了控制性操作的时间间隔为其他设备服务,使通道效率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数组多路通道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中应用得最多。 通道的流量分析n通道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启动通道、数据传输、通道程序结束三个阶段。n通道流量是指通道在数据传输期间,单位时间内传输的字节数。字节多路通道每选择一台设备之传送一个字节,故通道极限流量为:DSbyteTTf1max通道的流量分析数组多路通道每选择一台设备只传送k个字节,若要传送n个字节,其通道极限流量为:选择通道每次选择一台设备把
22、n个字节全部传送完毕,故其通道极限流量为:DSDSblockTkTkTTkf/1maxDSDSselectTnTnTTnf/1maxSCSI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简称,其设计思想来源于IBM大型机系统的I/O通道结构,目的是使CPU摆脱对各种设备的繁杂控制。它是一个高速智能接口,可以混接各种磁盘、光盘、磁 带机、打印机、扫描仪、条码阅读器以及通信设备。被应用于工作站、网络服务器和pentium系统中,并成为ANSI(美国国家标准局)标准。SCSI性能特点: (1)SCSI接口总线由8条数据线、一条奇偶校验线、9条控制线组成。使用50芯电缆,规定了两种电气条件:单端驱动,电缆长6m;差分驱动,电
23、缆最长25m。 (2)总线时钟频率为5MHz,异步方式数据传输率是2.5MB/s,同步方式数据传输率是5MB/s。 (3)SCSI接口总线以菊花链形式最多可连接8台设备。在pentium中通常是:由一个主适配器HBA与最多7台外围设备相接,HBA也算作一个SCSI设备,由HBA经系统总线(如PCI)与CPU相连.(4)每个SCSI设备有自己的唯一设备号ID。ID=7的设备具有最高优先权,ID=0的设备优先权最低。SCSI采用分布式总线仲裁策略。在仲裁阶段,竞争的设备以自己的设备号驱动数据线中相应的位线(如ID=7的设备驱动DB7线),并与数据线上的值进行比较。 (5)所谓SCSI设备是指连接在SCSI总线上的智能设备,即除主适配器HBA外,其他SCSI设备实际是外围设备的适配器或控制器。 (6)SCSI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