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0752006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1/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gif)
![DBJ410752006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1/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2.gif)
![DBJ410752006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1/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3.gif)
![DBJ410752006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1/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4.gif)
![DBJ410752006河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1/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1b6394b0-3242-4b72-bca5-0abd6228da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41/075-2006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54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84.1 建筑设计8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94.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124.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135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145.1 一般规定145.2 采暖145.3 空气调节165.4 通风225.5 冷源与热源235.6 监测与控制286 建筑照明节能316.1 照明功率密度值316.2 充分利用天然光33附录A建筑外遮阳系数计算方法34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38附录C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经济绝热厚度43附录
2、D节能屋面用料参考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44附录E节能墙体用料参考做法及热工性能参数65附录F河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热工登记表74本标准用词说明78条文说明791.0.1为贯彻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我省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1.0.2本细则适用于我省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按本细则进行的建筑节能设计,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3、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有关规定。1.0.4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透明幕墙transparentcurtainwall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2.0.2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透过透明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透射到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3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ntegratedpartloadvalue(IPLV)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的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机组部分负荷时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计算获得。2.0
4、.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rade-offoption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5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参照的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值。2.0.6设计建筑designedbuilding正在进行设计、需要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建筑。2.0.7遮阳系数(SC)sun-sha
5、dingcoefficient实际透过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与透过3mm厚透明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的比值。2.0.8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powerconsumptionofunitairvolumeoffan空调和通风系统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率,单位W/(m3/h)。2.0.9耗电输热比(EHR)ratioof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iedheatquantity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与全日系统供热量的比值,无因次。2.0.10输送能效比EERratioofaxialpowertotransferiedheatquan
6、tity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的显热交换量的比值,无因次。2.0.11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refrigeratingcoefficientofperformance在名义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与其净输入能量之比,无因次。A.2.0.12建筑物体形系数(S)shapecoefficientofbuildingA.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隔墙和户门的面积。A.2.0.13窗墙面积比arearatioofwindowtowallA.窗户洞口面积与
7、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2.0.14照明功率密度lightingpowerdensity(LPD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nf)。2.0.15照度illuminance表面上一点的照度是入射在包括该点的面元上的光通量d除以该面单元dA所得之商,即E=d/dA,该量的符号为E,单位为勒克斯(lx),1lx=1m/m2o3室内环境节能设计计算参数3.0.1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宜符合表3.0.1-1的规定;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宜符合表3.0.1-2的规定。表3.0.1-1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
8、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C)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C)1办公楼:6体育:门厅、楼(电)梯16比赛厅(不含体操)、练习厅16办公室20休息厅18会议室、接待室、多功能厅18运动员、教练员更衣、休息20走道、洗手间、公共食堂16游泳馆26车库52餐饮:餐厅、饮食、小吃、办公187商业:营业厅(百货、书籍)18洗碗间16鱼肉、蔬菜营业厅14制作间、洗手间、配餐16副食(油、盐、杂货)、洗手间16厨房、热加工间10办公20干菜、饮料库8米面贮藏53影剧院:百货仓库10门厅、走道148旅馆:观众厅、放映室、洗手间16大厅、接待16休息厅、吸烟室18客房、办公室20化妆20餐厅、会议室184交
9、通:走道、楼(电)梯间16民航候机厅、办公室20公共浴室25候车厅、售票厅16公共洗手间16公共洗手间169图书馆:5银行:大厅16营业大厅18洗手间16走道、洗手间16办公室、阅览20办公室20报告厅、会议室18楼(电)梯14特藏、胶卷、书库14续表3.0.1-1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C)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C)10学校:11医院:教室、实验室、教研室18医院门诊楼22行政办公、阅览室18人体写生美术教研室模特27所在局部区域风雨操场14表3.0.1-2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参数冬季夏季温度(C)一般房间202527大堂、过厅1827风速(u)(m/s)0.10<u
10、<0.200.15<u<0.30相对湿度()30604065注:具体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设计计算参数见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3.0.2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应符合表3.0.2的规定。表3.0.2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量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旅客房5星级504星级40游3星级30旅5星级30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4星级25馆3星级202星级15大堂、四季厅45星级10商业、服务45星级2023星级10美容、理发、康乐设施30续表3.0.2建筑类型与房间名称新风量m3/(hp)旅店客房三级30四级20文化娱乐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20游艺
11、厅、舞厅(包括卡拉OK歌厅)30酒吧、茶座、咖啡厅10体育馆20商场(店)、书店20饭馆(餐厅)20办公30注:学校的新风量设计在经济条件具备时,可参照GB50189执行4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4.1 建筑设计4.1.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4.1.2 建筑的主体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最多频繁风向和夏季最大日照朝向。4.1.3 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4.4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4 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
12、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o当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小于0.40时,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4.4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5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必须按本细则第4.1.6 规定进行权衡判断。4.1.7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透明幕墙应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4.1.8 高层建筑的平面布置宜采取防止烟囱效应的措施。4.1.9 寒冷地区北向外门应设门斗或应采取其他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门也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
13、。4.1.10 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通风空调机房的位置,制冷和供热机房宜设置在空调负荷的中心。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 各城市的建筑气彳区分应按表4.2.1确定。表4.2.1主要城市所处气候分区气候分区代表性城市寒冷地区郑州、安阳、濮阳、新乡、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许昌、周口、潺河、济源、鹤壁、焦作夏热冬冷地区南阳、驻马店、信阳、平顶山4.2.2根据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2.2-1、表4.2.2-2以及表4.2.2-3的规定,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值小当本条文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必须按
14、本细则第4.4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表4.2.2-1寒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K)(体形系数00.3)传热系数KW/(m2K)(0.3V体形系数00.4)屋面<0.55<0.45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0.60<0.5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0.60<0.50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1.5<1.5续表4.2.2-1外窗(包括透明幕墙)传热系数KW/(m2K)遮阳系数SC(东、南、西/北向)传热系数KW/(m2K)遮阳系数SC(东、南、西/北向)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窗墙面积比00.2&
15、lt;3.5一<3.0一0.2<窗墙面积比<0.3<3.0一<2.5一明幕墙)0.3窗墙面积比0.4<2.7<0.70/<2.3<0.70/0.4窗墙面积比0.5<2.3<0.60/<2.0<0.60/0.5窗墙面积比0.7<2.0<0.50/<1.8<0.50/屋顶透明部分<2.7<0.50<2.7<0.50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X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上数。表4.2.2-2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围护结
16、构部位传热系数KW/(m2K)屋面<0.70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1.0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1.0外窗(包括透明幕墙)传热系数KW/(m2K)遮阳系数SC(东、南、西/北向)单一朝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面积比00.2<4.7一0.2窗墙面积比00.3<3.5<0.55/0.3窗墙面积比00.4<3.0<0.50/0.600.4窗墙面积比00.5<2.8<0.45/0.550.5窗墙面积比00.7<2.5<0.40/0.50屋顶透明部分<3.0<0.40注:有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
17、X外遮阳的遮阳系数;无外遮阳时,遮阳系数=玻璃的遮阳系数。表4.2.2-3不同气候区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气候分区围护结构部位热阻R(IrfK)/W寒冷地区曲面:周边地区非周边地区>1.5采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5夏热冬冷地区地面>1.2担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1.2注:周边地面系指距外墙内表面2m以内的地面;M面热阻系指建筑基础持力层以上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地下室外墙热阻系指土壤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4.2.3 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2.4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外窗(包
18、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外部遮阳的遮阳系数按本细则附录A确定。4.2.5 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表4.2.5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分级12345单位缝长6Aqi>44>ql>2.52.5>ql>1.51.5>ql>0.50.5>ql分级指标值q1(n3/(mh)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q2(m/(m2h)18>q2>1212>q2>7.57.5>q2>4.54.5>q2>1.5q2<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不应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
19、GB/T15225)规定的3级。4.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4.3.1 外墙应采用外保温体系。4.3.2 外墙采用外保温体系时,应对下列部位进行详细构造设计:1外墙凸出部位,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搁板、扶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2窗洞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4.3.3 围护结构宜采取以下保温隔热措施:1屋顶可采用通风屋面构造;2屋顶和外墙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如采用浅色涂料或浅色饰面砖,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框架结构建筑宜采用满足保温隔热要求的轻质墙体填充材料做外墙填充墙,但要考虑结构性冷(热)桥因素的影响。4.3.4 外门和外窗的设
20、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封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2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缝隙,应填充保温材料。A.4.3.5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况下,建筑物的屋面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满足下式要求0i.maxte-max(4.3.5)式中:9imax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C)。temax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C)。注:8-max、te,max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规定进行取值计算。4.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4.1 首先计算参照建筑在规定条件下的全
21、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然后计算所设计建筑在相同条件下的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当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时,应调整设计参数重新计算,直至所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4.4.2 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在寒冷地区,当所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大于本细则第4.1.3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面外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体形系数符合本细则第4.1.3条的规定。当所设计
22、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大于本细则第4.1.4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每个窗户(透明幕墙)均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窗墙面积比符合本细则第4.1.4条的规定。当所设计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大于本细则第4.1.5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应按比例缩小,使参照建筑的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符合本细则第4.1.5条的规定。4.4.3 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完全符合本细则第4.2.2条的规定。4.4.4 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的计算必须按照本细则附录B的规定进行。5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采暖、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进行
23、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5.1.2 对于寒冷地区,应根据建筑等级、采暖期天数、能源消耗量和运行费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是否设置热水集中采暖系统。5.1.3 冷量和热量的计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区域性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应设置热量和热量计量装置;2 公共建筑内部归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的计量装置。5.2采暖5.2.1 集中采暖系统的负荷计算,除执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外,同一管网系统的各采暖对象,应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和标准。5.2.2 集中采暖系统宜采用热水作为热媒。5.2.3 集中热水采
24、暖系统的管路,宜按南、北向分环供热原则进行布置并分别设置室温调控装置。5.2.4 集中热水散热器采暖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系统;2 采用双管式系统时,应采取防止重力作用水头引起的垂直水力失调的可靠措施;3 垂直单管式系统应采用跨越式,不应采用顺序式;4应按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规定,严格进行水力平衡计算,且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15。4 .2.5集中采暖系统常用的系统制式如下:1 上供下回垂直双管系统;2 下供下回水平双管系统;3 上供下回垂直单双管系统;4 上供下回全带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5 下供下回全
25、带跨越管的水平单管系统。5.2.6 散热器宜明装,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5.2.7 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应根据热负荷计算确定。确定散热器所需散热量时,应扣除室内明装管道的散热量。5.2.8 公共建筑中的较大空间如大堂、候车(机)厅、展厅等处,宜采用辐射采暖方式,或采用辐射采暖作为补充。5.2.9 公共建筑集中热水采暖系统的每组(或每个房间)散热器或辐射采暖地板每个环路,应配置与系统特性相适应的、调节性能可靠的自立式温控阀或手动调节阀。5.2.10 采暖供热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应符合下列要求:1耗电输热比(EHR的限值,应不大于按下式计算所得数值:<(5.2.10
26、-1)式中At设计供回水温度差(C)。系统中管道全部采用钢管连接时,取t=25C;系统中管道有部分采用塑料管连接时,取t=20C;NL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当!0500m时,a=0.0115;当500<NL01000m时,a=0.0092;当NL>1000m时,a=0.0069。2工程设计的实际耗电输热比(EHR,可按下式计算:(5.2.10-2)式中N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建筑供热负荷(kW);ri考虑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当采用直联方式时,T=0.85;当采用联轴器连接方式时,T=0.83;3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应按下式计算:(5.2
27、.10-3)式中p水在工作温度下的密度,kg/m3;g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流量,m/s;H水泵设计工况点的扬程,m;刀一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水泵效率,%。5.2.11敷设于不采暖房间采暖管道的绝热层厚度,应按照本细则附录C要求选用。5.3空气调节5.3.1 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5.3.2 房间面积超过300m2,且人员较多,空间较大,可开启外窗面积小于2%且有必要集中进行温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当空气调节区对湿度有明确要求时,其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系统应采用全空气系统。5.
28、3.3 设计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并当功能上无特殊要求时,应采用单风管送风方式。5.3.4 公共建筑内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建筑区域时,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室内进深、分隔、朝向、楼层以及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建筑物空气调节内、外区;2 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系统或末端装置;3 对有较大内区且常年有稳定的大量余热的办公、商业等建筑,有条件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等能够回收余热的空气调节系统;4 当建筑物内区空间采用全空气系统时,冬季和过渡季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风作冷源,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供应冷水。5 .3.5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其空气处理机组的风机,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6 .3.6设
29、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同时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新风和回风的焓值控制方法。7 .3.7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5.3.7-1)(5.3.7-2)(5.3.7-3)5.3.7-4)式中Y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ot修正后的总新风量(m/h);Vst总送风量,即系统中所有房间送风量之和(m3/h);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V on系统中所有房间的新风量之和(m3/h);Z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V o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量(m3/h);V
30、sc需求最大的房间的送风量(m3/h)。5.3.8 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即根据室内C0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新风量,使CC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5.3.9 当采用人工冷、热源对空气调节系统进行预热或预冷运行时,新风系统应能关闭;当采用室外空气进行预冷时,应尽量利用新风系统。5.3.10 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再送出。5.3.11 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或者吊顶空间较高时,不宜经过吊顶内空间组织回风,可采用回风箱、回风管将空气区域的回风与吊顶内空气隔离。5.3.12 采用
31、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新风系统,宜具备可在各季节采用不同新风量的条件。5.3.13 空调风系统应限制土建风道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应采用土建风道作为空调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进行过冷、热处理的新风送风道;2 当条件受限制确实需要使用土建风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漏风和绝热措施。3 .3.14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 除空气处理过程需要采用喷水室处理或水蓄冷等情况外,均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2 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式水系统;3 两管制空调冷热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差相差较大时,冷水循环泵和热水循环泵应分别设置;4 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
32、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宜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5 系统较大,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6 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尽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温差;7 应通过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并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减少各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相对差额大于15时,应在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8 .3.15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功能;2 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 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5
33、.3.16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焰湿图(h-d)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C;2送风高度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10C;3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限制。5.3.17 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10000ml时,宜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5.3.18 建筑内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节能要求:1作用半径不宜过大;2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W,不应大于表5.3.18中的数值。表5.3.18风机的最大单位风量耗功率(WWW/(m3/h)系统型式办公建
34、筑商业、旅馆建筑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粗效过滤粗、中效过滤冷热盘管合用的定风量系统0.420.480.460.52冷热盘管分设的定风量系统0.470.530.530.58冷热盘管合用的变风量系统0.580.640.640.68冷热盘管分设的变风量系统0.630.690.690.74普通机械通风系统0.32注:1普通机械通风系统中,不包括厨房等需要特定过滤装置的房间的通风系统;2当采用湿膜加湿方法时,单位风量耗功率可再增加0.053W/(m3/h);3当采用热回收装置时,Ws数值可根据热回收装置的阻力特性增加。3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应按下列计算:WP/(3600nt)(5.3.18)式中:W
35、单位风量的功耗,W/(m3/h);P风机全压值,Pa;7 t包含风机、电机及传动效率在内的总效率,%。5.3.19建筑内空气调节冷热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送能效比(ER应不大于表5.3.19中的限值;2工程设计的实际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5.3.19)式中:H循环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扬程,中T供回水温差,C;7)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表5.3.19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最大输送能效比(ER管道类型两管制热水管道四管制热水管道空调冷水管道ER0.004330.006730.0241注:1区域管道或最远环路总长度过长的水系统,输送能效比(ER的限值可参照执行
36、;2循环水泵的扬程,应包括二次水泵系统中的一级泵和二级泵。当多台二级泵各自的扬程和效率不同时,二级泵的扬程和效率可按照流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3循环水泵的设计工作点的效率,应按实际选用水泵样本提供的设计工况点的效率确定。4两管制热水管道系统中的输送能效比值,不适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热水机组作为热源的空气调节热水系统。5.3.20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细则附录C的规定选用。5.3.21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21的规定。表5.3.21空气调节风管绝
37、热层的最小热阻风管类型最小热阻(mk/w一般空调风管0.74低温空调风管1.085.3.22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5.3.23采用热泵型空调机组的集中空调系统,主机选型时冬季制热能力应以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及除霜情况进行修正;末端选型时,应按热泵机组热水供应温度对风机盘管制热能力进行修正。5.4通风5.4.1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节能原则:1 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排除室内的余热、散湿量或其他污染物;2 体育馆比赛大厅等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应具备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的条件,以满足过渡季群众活动的需要;3 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空间的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风系统、机械排风
38、系统或机械进排风系统;4 应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以缩短需要冷却处理的空调新风系统的使用时间;5 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应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5.4.2建筑物内设有集中排风系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1 送风量大于或等于3000m3/h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8;2 设计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m3/h的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大于或等于8;3 设有独立新风和排风的系统。4 .4.3有人员长期停留且不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节区
39、(房间),宜在各空气调节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5 .4.3排风热回收装置的选用,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 冬季也需要除湿空调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2 根据卫生要求新风于排风不应直接接触的系统,应采用显热回收装置;3 其余热回收装置,宜采用全热回收装置。4 .4.5仅用于消除室内余热的通风系统,当采用直流系统时,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风计算温度。5 .4.6汽车库的进排风风机宜采用多台风机并联或采用变频风机,以适应通风负荷的变化。5.4.10建筑中庭应能够利用自然通风排除上部高温空气,中庭高度大于12m时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5.5冷源与热源5.5.1 空气调节
40、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6 .5.2除了符合下列情况
41、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4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5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6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5.5.3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5.3的规定。表5.5.3锅炉额定热效率锅炉类型热效率()燃媒(口类烟煤)蒸汽、热水锅炉78燃油、燃气蒸汽、热水锅炉895.5.4燃油、燃气或燃煤锅
42、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行;2锅炉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中、小型建筑设置1台锅炉能满足热负荷和检修需要时,可设1台;3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多种余热。5.5.5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5.5.5的规定。类型额定制冷量(kVV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w/vy<5284.47螺杆式52811634.81水冷>11635.13<5284.49离心式52811634.88>11635.42注:IPLV值是基于单台主机运行工况。表5.5.6冷水
43、(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5.5.7电动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宜按下式计算和检测条件检测:式中A100项荷时的性能系数(w/vy,冷却水进水温度30C;B-75须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C;表5.5.5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类型额定制冷量(kVV性能系数(w/vy活塞式/涡旋式<5285281163>11633.84.04.2水冷螺杆式<5285281163>11634.104.304.60离心式<5285281163>11634.404.705.1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5
44、0>502.402.60螺杆式<50>502.602.805.5.6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宜低于表5.5.6的规定。C-50%1荷时的性能系数(w/vy,冷却水进水温度23C;D-25%1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C。5.5.8 额定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时,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不应低于表5.5.8的规定。表5.5.8单元式机组能效比类型能效比(w/vy风冷式不接风管2.60接风管2.30水冷式不接风管3.00接风管2.705.5
45、.9蒸汽、热水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应选用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的机型,在额定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5.5.9的规定。表5.5.9漠化锂吸收式机组性能参数机型额定工况性能系数冷(温)水进/出口温度(C)冷却水进/出口温度(C)蒸汽压力(MPa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kg/(kW-h)性能系数(w/vy制冷供热蒸汽双效18/1330/350.25<1.4012/70.40.6<1.310.8<1.28续表5.5.9机型额定工况性能系数冷(温)水进/出口温度(C)冷却水进/出口温度(C)蒸汽压力(MPa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kg/(kW-h)性能系数(w
46、/vy制冷供热直燃供冷12/730/35>1.10供热出口60>0.90注: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5.5.10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的选择应根据不同气候区,按下列原则确定:1较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中、小型公共建筑;2在寒冷地区,当冬季运行性能系数低于1.8或具有集中热源、气源时不宜采用。注:制热运行性能系数系指冬季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时的机组供热量(。与机组输入功率(WW之比。5.5.11 冷水(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气调节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空气调节冷负荷大于
47、528kW时不宜少于2台。5.5.12 采用蒸汽为热源,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回收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下列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2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5.5.13 对于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物内区,当采用分区两管制或四管制风机盘管系统供冷时,宜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冷水。5.5.14 当冷却塔与冷却水泵的高差大于10m时,不应采用在冷却水循环泵处设置低位开式冷却水箱的冷却水循环系统。5.5.15 应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确定合理的
48、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保水泵设计工作点在高效区。5.6监测与控制5.6.1 集中采暖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进行监测与控制,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功能、相关标淮、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6.2 间歇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宜设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进行最优启停的功能。5.6.3 对建筑面积20000m2以上的全空气调节建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宜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5.6.4 冷、热源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
49、 对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冷水机组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2 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水泵、冷却塔等设备连锁启停;3 对供、回水温度及压差进行控制或监测;4 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5 技术可靠时,宜对冷水机组出水温度进行优化设定;6 集中采暖系统的热源,应采用根据室外气象条件自动调节供水温度的装置。7 多台压缩机工作的机房中,压缩机停止工作时,该机组相应的循环泵也能停止,通过蒸发(冷却)器,并有断流保护措施保护压缩机。末端风机停转时,水路也应配备电磁阀切断水路。8 .6.5总装机容量较大、数量较多的大型工程冷、热源机房,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9 .6.6空气
50、调节冷却水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 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2 根据冷却水出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转速或开启台数;3 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4 排污控制。5 .6.7空气调节风系统(包括空气调节机组)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 空气温、湿度的监测和控制;2 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方式;3 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4 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5 需要时,设置盘管防冻保护;6 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5.6.8下列系统的循环水泵,应采用自动变速控制方式:1.1.1 二次泵空气调节水系统系统,负荷侧的
51、二级泵;1.1.2 采用水/水或汽/水热交换器间接供冷供热循环水系统,负荷侧的二次水循环泵。5.6.9 对末端变水量系统中的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温控阀和三挡风速结合的控制方式。5.6.10 以排除房间余热为主的通风系统,宜设置通风设备的温控装置。5.6.11 新风量的控制与工况的转换,宜采用以下方式:1采用可调新风比运行的系统,宜根据室内外焰值的比较,实现增大新风比或新风量控制;2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采用新风需求控制。根据室内CO浓度检测值,实现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控制。5.6.12 采用集中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宜设置分楼层、分室内区域、分用户或分室的冷、热量计量装置;
52、建筑群的每栋公共建筑及其冷、热源站房,应设置冷、热量计量装置。6建筑照明节能6.1 照明功率密度值6.1.1 办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1的规定。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表6.1.1办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W/m2)对应照度值(lx)普通办公室11300高档办公室、设计室18500会议室11300营业厅13300文件整理、复印、发行室11300档案室82006.1.2商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2的规定。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表规定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表6.1.2商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W/m2)对应照度值(lx)一般商店营业厅12300高档商店营业厅19500一般超市营业厅13300高档超市营业厅205006.1.3 旅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大于表6.1.3的规定。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接触式异形块逆止器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办公楼装修改造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全屋整装售后保修合同模板
- 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定位与战略规划
- 粤教版(2019)必修二 2.3.1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作用-教学设计
- 2025年度演员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合同
- 保险居间合作协议模板
- 2025年船舶入股船舶安全监督与检查合同
- 亲子教育场地暖改造协议
- 2025年度股东股权分配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协议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小学部分)
- 2025年春季1530安全教育记录主题
- 川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 红色喜庆中国传统元宵节英文介绍教育课件
-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银行融资知识》课件
- 第四军医大学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意见表
- 环保机制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中式烹调技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