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树600分考点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3_第1页
【理想树600分考点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3_第2页
【理想树600分考点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3_第3页
【理想树600分考点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3_第4页
【理想树600分考点700分考法】2016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考点43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考点45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理想树出品理想树出品考点考点464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1 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考法考法2 2 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考点考点43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

2、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及食物链食物链( (网网) )构成的营养结构成的营养结构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主要组成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无机盐等)和能量(阳光、热能)绿色植物动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地位必要成分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但非必要成分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作用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的

3、来源,为消费者提供栖息场所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畅进行,有效地控制生产者的数量,使之维持在无机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有助于生产者传粉、受精和种子的传播分解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特例生物光能自养蓝藻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特点:生

4、产者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营养结构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返回考点目录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级级别所属成分生物类型一生产者绿色植物二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三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四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五四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1 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误区与特例分析角度角度1

5、1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理解与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种成分中最主要成分是生产者,物质循环中关键成分是分解者。注意:温度既非物质又非能量,故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误区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鹫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

6、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2)生物成分与代谢类型及生活方式的关系植物:自养型生产者(如:各种绿色植物) 异养型消费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动物:异养型、营捕食或寄生生活消费者(如:绝大多数动物)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解者(如:蜣螂)微生物:自养型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异养型、营寄生或共生生活消费者(如:根瘤菌)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解者(如:绝大多数细菌、真菌)角度2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图示分析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2)关系图中四种成分的判断方法如图:先找出双向箭头,确定“

7、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从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分

8、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考法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2 2 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角度角度1 1食物链食物链( (网网) )的相关分析与判断的相关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为止。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食物链中包含4个营养级,即树蝉螳螂黄雀。(2)食物链中的成分:只包含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和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及之后各营养级生物),不包含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分解者不占据营养级。如阳光草兔细菌不是食物链。(3)食物链(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和捕食)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故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4)食物链(网)中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的判断: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5)丰富度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丰富度越大,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也

10、越复杂。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2食物链(网)中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变动分析(1)一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例:草羊狼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他的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如:草的数量减少,羊和狼的数量均会随之减少。“天敌”减少的情况: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原因是被捕食者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最终种群数量比原来要多。如:狼的数量减少,则羊的数量会随之先增

11、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草的数量也减少。“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在食物链中,中间某一营养级的数量减少,导致前一营养级的数量增加、后一营养级的数量减少。如:羊的数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增加,狼的数量会减少。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2)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以中间环节少的途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同

12、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发生连锁性变化,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角度分析: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考点考点43 43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考点43 43 结束结束 返回返回 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3 3 能量流动的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图解分析考法考法4 4 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应用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应用考法考法5 5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及特点生态系统信

13、息传递的作用及特点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考点考点444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功能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1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输入、传递传递、转化转化和散失散失。(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源头:太阳能。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途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量。(2)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

14、化学能。(3)生态系统能量的转化转化形式: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生态系统能量的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形式:以热能热能形式散失。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单向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逐级递减。单向流动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逆转,也不可循环流动循环流动。单向流动的原因:a.食物链中生物间捕食关系不可逆;b.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后,不可重复利用。逐级递减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

15、程中传递效率大约为10%10%20%20%。逐级递减的原因:a.自身呼吸作用消耗;b.分解者利用;c.未利用。(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由低到高到高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能量金字塔一定为正金字塔形,而数量金字塔一般也为正金字塔形,但也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况,这取决于生物的体型大小,如“树昆虫”。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生态农业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注意:不能叙述为“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2)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

16、益的部分。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理解,如图甲。循环的对象: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化学元素,而不是具体化合物化合物。循环的过程: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到无机环境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到无机环境。循环的范围:生物圈生物圈。(2)特点:全球性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反复利用。(3)实例碳循环,如图乙。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主要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来源于无机环境或生物。化学信息:如动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化学物质,主要由动植

17、物代谢产生。行为信息:如求偶炫耀、蜜蜂跳舞等,主要来源于生物的行为特征。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可分别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归纳)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返回考点目录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3 3 能量流动的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图解

18、分析角度1定量不定时模型即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如图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的定量分析:(1)各营养级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本图中,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2定量定时模型即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如图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的定量分析:(1)各营养级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

19、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2)各营养级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3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图示分析(以初级消费者为例)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

20、同化能量。如图分析,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呼吸消耗量、净同化量的关系消费者的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消费者的同化量(b)呼吸消耗量(d)净同化量(e)。净同化量(e)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i)未被利用的量(j)。总结:上图中各部分能量的含义可概括如下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返回考法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1有关能量传递效率的应用与计算(1)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的区别在生态农业中,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

21、能叙述为“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3)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因此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有关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的“最值”计算方法总结如下:考法考法4 4 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应用能

22、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应用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2有关碳循环的图示分析及应用(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存在形式CO2、碳酸盐。(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形式CO2。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4)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形式CO2。主要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5)碳循环的范围:生物圈。特点:具有全球性。总结: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

23、角度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解分析:(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考点考点44 44 生

24、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被反复利用,即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联系二者都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则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返回考法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1实例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考法考法5 5 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及特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及特点举例作用蝙蝠依靠“回声定位”实现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开花需光信息刺激昆虫分泌性外激素

25、,引诱异性个体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草原上,草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与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反捕食烟草释放化学物质调控害虫天敌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2模型解读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特点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物理模型:(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两方面。(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5)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

26、信宿反馈作用(信息接收)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考点44 4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考点44 44 结束结束 返回返回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6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考法考法7 7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保持或恢复恢复自身结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功能相对

27、稳定的能力。(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注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3提

28、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适度利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低生育水平平国家的行列。措施a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c

29、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前景a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持续增长。b目标:2010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要控制在13.6亿以内;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耕地减少,粮食需求粮食需求量增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加剧。(3)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继续控制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海域

30、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过多释放CO2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燃烧煤、石油等过程中释放的SO2造成的。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海洋污染: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造成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为破坏栖息地环境及过度捕猎造成的。6生

31、物的多样性与保护(1)概念:生物圈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层次:分为基因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不同层次。(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直接价值、间接间接价值和潜在潜在价值。(4)保护措施最有效的措施:就地就地保护(最常用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其他措施:易地易地保护(如建立动植物繁育中心);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7可持续发

32、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实施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返回考点目录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6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角度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理解(1)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这一阶段就是生态系统的成熟阶段。(2)概念解读:五个关键词“保持”:指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恢

33、复”:指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网)构成的营养结构。“功能”: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的,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包括生物圈。一是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结构稳定的标志是相关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二是功能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的标志是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物质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考法突破

34、高考考法突破角度2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理解(1)整体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自我调节能力。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包括:自身净化能力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自身的反馈调节,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归纳: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2)实例分析河流森林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由以上图示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高考考法

35、突破高考考法突破(3)对反馈调节的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如上图: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正反馈调节则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如:水体的富营养化。角度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辨析(1)两种稳定性的判断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联系一般呈负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

36、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3)图形解读: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图示分析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值的大小表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正常的作用范围越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x值的大小表示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2)稳定性高低的比

37、较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返回考法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7 7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1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几种常见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1)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仍比较快。人口增长与其他物种种群增长率的相互关系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

38、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a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b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殊的方面,如实行计划生育。(2)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净化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排入水体,使藻类等大量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水华,发生在

39、海洋中叫赤潮。污染物来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过程分析: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3)三种常见的水体污染问题分析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后果: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生物富集作用农药、重金属盐等难以降解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集聚的过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越多。物种入侵原因:入侵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缺少天敌的控制。后果:入

40、侵物种短时间内有可能呈现“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4)三种大气污染的分析与比较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增多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氟利昂增多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水体酸化;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伤害植物的叶和芽;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导致人患皮肤癌等疾病;农作物减产防治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

41、能源;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脱硫煤;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减少氮氧化物和氟利昂的排放角度2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考查(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从分子水平看,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判断:如果是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如果功能不明确,属于潜在价值,其他均属于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锐减的4个主要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

42、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析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迁地保护)(主要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考点考点45 4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考点考点45 45 结束结束 返回返回考点考点46 4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考法考法8 8 关于种群、群落和生

43、态系统的综合考查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考点考点464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角度1基本概念的辨析(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均只指生物个体,种群强调同种生物,群落强调所有生物,而生态系统除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外,还包括无机环境。(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物种的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考点考点46 4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法考法8 8 关于

4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考查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5)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考点考点46 4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范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角度2以食物链(网)为载体的综合知识考查不同信息呈现形式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都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是解答此类题目的捷径。(1)食物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图曲线图如图1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果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般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相对数量与种群的能量呈正相关。从图示三条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可以看出,此生态系统中乙的相对数量最多,能量也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丙其次,甲最少,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则食物链是乙丙甲。高考考法突破高考考法突破柱形图如图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