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归纳 第3单元 测试题_第1页
知识归纳 第3单元 测试题_第2页
知识归纳 第3单元 测试题_第3页
知识归纳 第3单元 测试题_第4页
知识归纳 第3单元 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知识点归纳和测评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一、【考试说明】 1(识记层次) 了解慕尼黑会议。2(识记层次) 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3(识记层次) 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4(理解层次) 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二、【知识表解】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慕尼黑阴谋内容1938年9月,英法等国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慕尼黑阴谋”。影响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2、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同时,又加快了二战的爆发。二战的爆发与扩大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与反法西斯联盟(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规模最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

3、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时间地点参加国家内容意义(作用)华盛顿会议1942年1月美国的华盛顿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为彻底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联的雅尔塔罗斯福(美)丘吉尔(英)斯大林(苏)打败德国之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取代国联,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进一步协调了反法

4、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单元测评(三)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慕尼黑阴谋导致利益被牺牲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捷克斯洛伐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A.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英法的绥靖政策 D.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3.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一位英国政治家曾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这反映了英国当时考虑的是A. 英国无力帮

5、助波兰维持独立 B.英国想壮大德国实力以保持欧洲的均势C.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毫无关系 D.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4.1940年,对英国人民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的英国首相是A.张伯伦 B.丘吉尔 C.达拉第 D.撒切尔夫人5.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导致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B.苏徳战争爆发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第二次世军大战的亚洲战场揭开了序幕6.德国在二战中惯用的战术首推A.阵地战 B.运动战 C.闪击战 D.持久战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

6、人民的共同敌人8在下列哪次会议上提出战后成立联合国: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慕尼黑会议9.二战后期的哪一事件,形成了对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夹击的形势?A.华盛顿会议 B.柏林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10右图中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至今使日本人民心有余悸,你知道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是哪个?A. 美国 B. 德国 C.英国 D.日本 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C.英法等国放弃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D.美苏等工业大国参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12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

7、法之一。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相似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德国都是罪魁祸首 B美国都在参加了战争C日本都是战败国 D中国都被迫卷入战争13.在二战的危机关头,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统一战线。其标志是A.诺曼底登陆成功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雅尔塔会议召开14.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A.美国的参战 B.第二战场的开辟 C.世界反法斯联盟的建立 D.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15.邱吉尔在1941年6月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这表明A.邱吉尔想

8、以次讨好苏联 B.英国想威吓希特勒C.英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有意联合 D.英苏之间一切矛盾均已消失1620世纪30年代,成为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牺牲品的国家有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A. B. C. D.17对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日本袭击珍珠港 雅尔塔会议 斯大林格勒战役A. B. C. D. 18二战中,既在欧洲战场对德作战,又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反法西斯国家是A.中国、美国 B.英国、法国 C.苏联、美国 D.中国、苏联19斯大林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他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9、来保卫城镇和村庄。”下列战役中能够体现这一号召精神的是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 攻克柏林的战役A. B. C. D.20假如你是一位二战时期的摄影记者,你拍摄了许多国家的首都遭受法西斯国家攻击的纪实片,但是从这些纪实片中,不可能看到A.英国的伦敦 B.苏联的莫斯科 C.美国的华盛顿 D.中国的南京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战争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反攻的日子终于来了。英美盟军的战车抢摊登陆,苏联军队的进攻所向披靡,龟缩在柏林避弹室里的希特勒已成瓮中之鳖。随着日本法西斯发出“本土作战”的狂吠,苏联对日宣

10、战,美军重拳出击,中国抗日武装展开了全国反击。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请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是什么?(3分)美英盟军抢摊登陆于何处?(2分)其作用是什么?(3分)“苏联对日宣战”是根据哪一次会议的决定?(2分)“美军重拳出击”又指何事?(2分)1943年亚洲与欧洲两个战场状况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美苏两种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能共同作战?(3分)“正义,终于又一次战胜了邪恶”二战留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22(20分)用史实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徳、意、日法西斯专政”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间的因果关系。单元测评(三)一、选

11、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5 6-10 11-15 16-20 21-25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3分)法国北部诺曼底。(2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灭亡。(3分)雅尔塔会议。(2分)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2分)共同点:由防御开始了战略反攻,战争的主动权都已掌握在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手中。(3分)为反对法西斯侵略,打败共同的敌人,因而走在一起建立反法西斯联盟。(3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反思大战的历史,远离战争,拥抱和平;警惕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复活;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学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两条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说法,也可酌情赋分。)22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引发了各国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3分)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