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 无机盐( Na+, Cl- ),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 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等 激素, 抗体, 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
2、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功能:是维持细胞
3、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
4、堵塞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低等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应激性 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条件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刺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个神经元)静息状态(未
5、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静息状态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a+内流外正内负a+外流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突触的结构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
6、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7、,(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婴儿排尿反射)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饿觉,温觉,冷觉)躯体运动中枢,)语言,学习,记忆,思维,言语区:,区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体液调节概念:激素,CO2、H+、乳酸,和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本质:有
8、机物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最大的区别液体进入实例内分泌腺 无导管 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内环境(甲状腺)外分泌腺 有导管 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 (消化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 (重点掌握)内分泌器官激素种类作用激素失调症垂体生长激素促激素(促鱼产卵)催乳素促生长发育促其它腺体发育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产热)促进生长发育(脑)提高神经兴奋性少年少:呆小症多:甲亢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肾上腺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 醛固酮 促进新陈代谢;心跳加速;升血糖;调节水盐平衡保
9、N a 泌k 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升血糖糖尿病低血糖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 (-)关系: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激素 酶 性质 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10、少数是RNA 产生 内分泌腺细胞 机体内所有活细胞 作用部位 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活动 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 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血糖平衡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合成糖原:场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蛋白质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11、有关血糖病知识低血糖血糖浓度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头昏、心慌、高血糖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 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三多一少的原因: 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所以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所以多尿,又因为失水很多,所以要多饮,葡萄糖都从尿液排出,所以细胞供能不足,使患都经常出现饥饿,表现为多食。糖代谢也现障碍,供能不足,所以改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所以消瘦。检验
12、: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Cuso4,Na2co3)呈蓝色-(临床应用),较稳定;斐林试剂(Cuso4,aoH)呈蓝色;尿糖试纸防治: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意义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水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重点知识:抗利尿激素(保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 体液调节途径神经调节途径无机盐调节重要知识点:醛固酮激素:保a+泌k+钠盐
13、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正常人容易流失)钾盐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进食人容易流失)以上均指通过肾脏这条途径的排出特点 人体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 排水与排盐相伴相随(除通过口腔排出水蒸汽不排盐)() 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分泌钾)体温调节重点知识点: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
14、液次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调节方式: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效应器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调节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1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特异性免疫
15、(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最主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殖器官)。抗原(抗原决定簇) 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本质 :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特异性) 抗体: 分
16、类: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功能: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淋巴器官胸腺 T细胞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体液免疫抗原吞 噬细 胞(处理)(呈递)T细胞B细胞(识别)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识别别识别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二次免疫)吞噬 5.细胞免疫抗原吞 噬细 胞(处理)(呈递)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二次免疫) 识别抗体与抗原结合(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
17、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过敏原理: 刺激 吸咐 过敏原 抗体 细胞 再次 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
18、强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畅炎)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来 源:都来源于效应B细胞成 分:都是球蛋白分 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作用机理:
19、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7、免疫失调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8,免疫学的应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1.向性运动:植物受到一定
20、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4,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5,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运输: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
21、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 > 芽 > 根,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
22、可以自己站起来,ABCDD>C, B>A, 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都积累在近地面,D点和B点和生长素都高于C点和A点,又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长的慢,而C点浓度低促进生长,长的快。根向下弯曲(两重性)。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进 生长的快,而A点促进生长的慢。所以向上弯曲。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
23、剪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NAA,乙烯利)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脱落酸 (ABA)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
24、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细胞分裂素(CK) 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练习题1. 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诱导成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将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可使患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鼠胚胎干细胞可来自对囊胚内细胞团的分离培养B.移植前,患病小鼠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C.移植后,小鼠体内靶细胞加强了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D.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2
25、.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3. 下表选项中, 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A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B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4. 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饮
26、食过咸, 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 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 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5. 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 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 min, 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不可推测出()A. 餐后60 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B. 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C. 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 血糖浓度下降D. 餐后适度运动可
27、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6.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4)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
28、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型糖尿病是由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免疫导致的。7.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8. 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
29、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9.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10.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c段的
30、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11. 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 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 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 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12、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
31、转变是_。(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直接促进_对水的重吸收。(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13. 将蛙脑破坏, 保留脊髓, 做蛙心静脉灌注, 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 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 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 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
32、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 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 电位计有波动, 电位计未出现波动, 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其原因可能有: ; 。. (12分) 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1) 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 和鳜鱼(肉食性), 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 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2) 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3) 研究池塘生态系统不同水层光合速率, 对确定鱼的放养种类和密度有参考价值。从池塘不同深度采集水样, 分别装入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
33、玻璃瓶, 黑瓶为黑布包裹的玻璃瓶) 并密封。然后, 将黑白瓶对应悬挂于原水样采集位置, 同时测定各水层剩余水样溶氧量, 作为初始溶氧量。24 h后, 测定各黑白瓶中溶氧量。若测得某水层初始溶氧量为A mg·L-1, 白瓶溶氧量为B mg·L-1, 黑瓶溶氧量为C mg·L-1, 则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 cm处时, 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 短时间内, 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4) 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 立体养殖可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合理密养可以。14.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
34、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分泌过多B. 缺碘时激素和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 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 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15. 图中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方式的信息传递缓慢, 方式传递迅速B. 方式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三种传递方式D. 方式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 存在反馈调节16. 下图为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1)细胞a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细胞b分泌的激素对细胞c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则这两种激素对细胞c分泌生长激素的调节呈_关系
35、。若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将_(填“促进”或“抑制”)细胞b的分泌。(2)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如发生急性低血糖时,对血糖浓度敏感的神经元可通过细胞a促进细胞c分泌。在这个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是将_转变为_。(3)激素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如生长激素可与全身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等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这是因为_。(4)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原因之一是生长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分化。17.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B.患者血浆蛋白
36、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8.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19. 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 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 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37、C. 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 体液免疫无法产生D. 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 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20. 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21.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如图为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B.蔗糖可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C.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D.第5天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应该是清水组最低22. 某
38、种蔬菜离体叶片在黑暗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t1、t2表示1030之间的两个不同温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与t1相比, 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 不利于叶片贮藏B. 与t2相比, 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 有利于叶片贮藏C. 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 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D. 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23. 下列有关番茄代谢或调节的变化趋势图, 正确的是()24. 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
39、顶端2.5 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1)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的分子。(2)本实验中,试管用滤膜封口是为了在不影响_通过的情况下,起到_的作用。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_(填“培养液中”或“茎芽尖端”)。(3)图2数据显示,GA3和IAA对离体茎芽的伸长生长都表现出_作用,GA3的这种作用更为显著。(4)植物伸长生长可能是细胞数量和/或_增加的结果。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GA3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被抑制了54%,说明GA3影响茎芽伸长生长
40、的方式是_。(5)从图2中B组(或C组)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GA3单独处理的_倍、IAA单独处理的_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在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上存在_的关系。(6)A组数据未显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关系,原因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_的量较高。答案: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胚胎干细胞来自早期胚胎(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A正确;将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移植给患糖尿病小鼠,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说明患病小鼠体内缺少胰岛素而不是体内靶细胞缺失胰岛素受体,B错误;移植后,小鼠体内的胰岛素促进了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41、C正确;小鼠体内血糖浓度对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均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2、A解析: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3、A解析: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逐项分析: 若甲为消费者, 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CO2库,CO2库中的CO2又可以通过生产者(丙)的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 消费者通过摄食, 碳元素又可进入消费者, 故A正确;若甲为血浆, 根据题意中的箭头
42、指向分析乙不可能为淋巴, 故B错;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分解者(丙)中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费者(乙)利用, 故C错; 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乙应该为垂体, 丙为甲状腺,故D错。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据图可知: 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D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 Na+进入血浆, 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 会使组织液pH降低。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胰岛素是唯一降低
43、血糖浓度的激素。分析题图可以看出血糖浓度的降低先于胰岛素, 故A的推测错误;运动组血糖比对照组血糖相对低, 餐后相对对照组的胰岛素浓度, 运动组的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 升高幅度降低, 故B、C的推测正确;餐后适度运动, 血糖浓度相对降低, 由此可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 故D的推测正确。6、(1)甲状腺和肾上腺(2)抗利尿肾小管和集合管(3)神经体液细胞膜上(4)遗传(基因)自身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解析:(1)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调节垂体产生促激素,促激素的靶器官有甲状腺和肾上腺。(2)人体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
44、的生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二者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3)血糖(化学物质)浓度上升,刺激下丘脑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上述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与其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调节作用。(4)抗胰岛B细胞抗体(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决定的。型糖尿病是由于抗胰岛B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破坏了胰岛B细胞而导致的,故属于自身免疫病。由题干信息可知,胰岛B细胞损伤过程中有抗胰岛B细胞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故此过程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7、D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
45、,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机理的相关内容。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根据题图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C正确;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神经递质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引起Cl-内流,D错误。9、B解析:由图示知,物质a作为抗原激活了B细胞,B细胞增殖
46、、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抗a抗体与物质a特异性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被吞噬细胞清除;因抗a抗体可与突触后膜的AChR结合,故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10、C解析:在神经纤维膜上有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 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顺浓度梯度运输, 不消耗能量), 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a-c段)。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又重新关闭, 钾离子通道随即开放, 钾离子又很快流出膜外(顺浓度梯度运输, 不消耗能量), 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的状态(c-e段)。故C项正确。11、C解析
47、:神经元细胞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 Na+通道打开, 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所以曲线a可以表示正常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是相同的, 均为“外正内负”。12、(1)传入神经内正外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
48、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由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先起作用;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13、. (1) 方法和现象: 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 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 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1)(2) 竞争(3) B-C增加(4) 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 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解析:.
49、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图示反射弧为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1) 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需在同一神经元中完成, 设计思路: 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 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 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有电位波动, 刺激点右侧的左后肢屈腿, 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需跨突触检测,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 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左后肢屈腿, 可验证兴奋只能在反射弧中进行单向传递。(2)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完成, 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 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 电位计有波动, 电位计未出现波动, 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 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 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相关知识。(1) 绘制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先要明确生产者: 水草和绿藻, 再确定以水草为食的草鱼, 及以绿藻为食的轮虫和水溞为初级消费者, 鳙鱼捕食轮虫和水溞, 鳜鱼捕食草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