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八道题_第1页
免疫学八道题_第2页
免疫学八道题_第3页
免疫学八道题_第4页
免疫学八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试述T淋巴细胞的活化机制及其调节?活化机制:T细胞的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1、第一信号即抗原识别信号,来自于TCR与pMHC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来自于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配体的相互作用。(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将pMHC提呈给T细胞,TCR特异性识别MHC分子抗原结合槽中的抗原肽和自身的MHC分子,共受体(CD4或CD8)与MHC相应的分子结合,经CD3分子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第一信号的基本作用是使T细胞克隆被抗原活化后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或称为协同刺激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或靶

2、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如:B7-1、B7-2、ICOSL、CD40、ICAM-1等)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可视为受体)(如:CD28、CTLA-4、ICOS、CD40L、LFA-1等)相互作用而产生。(3)在协同刺激信号的作用下,已活化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T细胞活化需要第一,第二信号共同作用,两者缺一不可。2、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的活化:除上述双信号外,T细胞的充分活化还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如IL-1、IL-2、IL-4、IL-6、IL-10等。T淋巴细胞的调节:1、协同刺激分子介导的调节:协同刺激分子根据产生效应的不同可分为正性协同刺激分子和负性协同刺

3、激分子。其中如B7-1与CD28结合对T细胞早期活化起协同刺激作用,B7-2与CTLA-4结合为T细胞活化后起抑制性协同刺激作用。2、TCR下游信号传导分子的负调节: 除CTLA-4 外,TCR下游信号分子也参与T细胞的负调节,这些分子有Cb1 、CblB、SLAP、SAP等。Cb1作为TCR下游的接头分子,也是负调节信号传导代表分子,当TCR接受抗原肽刺激时,可使Cb1磷酸化并与磷酸化的PI3K、p85、Crkl、Vav等结合,起抑制性调节作用。3、Gab2/SHP2介导的免疫抑制性调节:当高表达Gab2时,可抑制T细胞活化核因子的活化以及IL2的转录,Gab2具有抑制性调节功能。二、试述N

4、K细胞的活化机制及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NK细胞的活化机制:NK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被活化:1、通过CD3分子的链:NK细胞不表达TCR/CD3复合物,但部分NK细胞表达CD3链,当用CD16抗体刺激NK细胞时,链发生酪氨酸磷酸化,引起胞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IP3水平增加,促进细胞因子合成和ADCC作用。2、通过CD2分子:CD2与CD58相互作用或用CD2McAb刺激NK细胞,CD3链发生酪氨酸磷酸化。3、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自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对NK细胞有刺激作用。4、通过MHCI类配基介导:NK细胞可表达两种不同的受体,即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某些异常细

5、胞表面MHC I类分子发生改变(减少或缺失),KIR不能与之结合产生抑制信号,KAR占主导地位,KAR与相应的糖类配体相结合后,可通过胞浆内ITAM激活信号途径,使NK细胞活化。5、通过Fc配基介导:IgG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决定基特异性结合,NK细胞借助其FcR 与结合于靶细胞上的IgG Fc段结合而激活,活化的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杀伤靶细胞使靶细胞凋亡。NK细胞的杀伤效应: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活化的NK细胞可释放穿孔素与颗粒酶,其中穿孔素可发挥类似补体攻膜复合物的功能,在有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水

6、电解质迅速进入胞内至靶细胞崩解破坏。颗粒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循穿孔素形成的“孔道”进入靶细胞内,通过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导致细胞凋亡。2、Fas/FasL途径:活化的NK细胞可表达FasL,其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从而通过激活胞内的胱天蛋白酶(caspase)级联反应而致细胞凋亡。3、TNF-/TNFR-1途径:活化的NK细胞可产生TNF-,其可与靶细胞表面的TNFR-1结合,通过招募胞内的TNF受体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TRADD),继而也是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而致细胞凋亡。三、试述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及相关转录因子的作用?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1、此过程的发育为

7、抗原非依赖期,导致B细胞的成熟并对抗原具有应答能力,可经过祖B细胞(pro-B)、前B细胞(pre-B)、不成熟B细胞(immature B)及成熟B细胞(mature)几个阶段。成熟B细胞迁移到外周,在抗原刺激下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2、B细胞在骨髓内分化各阶段的主要变化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和膜表面标志的表达,同时经历选择作用,以除去非功能性基因重排B细胞和自身反应性B细胞,形成周围成熟的B细胞库,具体如下:(1)祖B细胞:骨髓中早期祖B细胞先后发生Ig重链D-J和V-D-J基因重排,并开始表达Ig/Ig异源二聚体,丢失CD43,转化为pre-B细胞;(2)前B细胞:前B细胞经

8、历大前B细胞和小前B细胞两个阶段。pre-B细胞中的大前B细胞表达BCR,BCR由链和替代轻链所组成,同时小前B细胞的轻链发生V-J基因重排,进而发育为mIgM+未成熟B细胞;(3)未成熟B细胞:未成熟B细胞可以表达完整mIgM,经历阴性选择后发育为成熟B细胞;(4)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成熟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淋巴器官,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相关转录因子的作用:参与B细胞这个发育阶段的转录因子有PU.1/spi-1、Ets-1、Ikaros、E2A、EBF、BSAP、NF-B/Rel、Sox-4等。1、Ets转录因子家族:这个家族参与B细胞早期发育的主要为

9、PU.1和Ets-1。 2、Ikaros:在B细胞的早期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参与限定祖细胞向B细胞方向发育,在它的作用下产生B前体细胞。3、E2A:E2A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增强子基因结合能激活其转录和基因的重排。4、EBF:EBF在pro-B向pre-B的发育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EBF和E47能协同诱导免疫球蛋白替代轻链5和Vpre-B的表达。5、BSAP/PAX5:BSAP与ETS协同调节Ig的表达,BSAP还抑制未成熟B细胞中J 链的表达。6、NF-B/Rel:最近发现,NF-B/Rel对B细胞的分化十分必要。7、Sox-4:Sox-4是一种Sry样的可溶性HMG盒蛋白,是调节淋巴细胞的一种转

10、录激活子。上述的转录因子在B细胞早期发育的不同时期发挥作用,主要调节着两个过渡点,即限定祖细胞向B细胞发育和pro-B向pre-B发育两个关卡。目前已知PU.1和Ikaros在第一个关卡起作用,而E2A、EBF、BSAP可能在第二个关卡起作用。四、何谓肿瘤干细胞?如何分离及鉴定该群细胞?定义:肿瘤干细胞是指肿瘤中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出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其特性为自我更新、分化潜能、高致瘤性及耐药性。这类细胞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密切联系,因这类细胞的很多性质与干细胞类似,因此将其称为肿瘤干细胞。分离:1、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进行分离:特异性标志物与相应的单克隆抗体或

11、荧光素标记物结合,再应用一些分离技术手段将肿瘤干细胞分离、筛选出来。可分为磁性活化细胞分离法、流式细胞分选法。2、根据生物学特性分离肿瘤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核对核染料的拒染性质、肿瘤干细胞体外培养所需的特殊条件等特性,分离出肿瘤干细胞。如旁群细胞分选法、无血清培养基分选法。3、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分离肿瘤干细胞:在目前的研究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选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分离方法,以获得数量更多、纯度更高的肿瘤干细胞。可以通过无血清培养法,将肿瘤干细胞培养至一定数量之后,再利用FACS技术或MACS技术对所获得的肿瘤干细胞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和筛选。鉴定:1、利用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

12、面标志物进行鉴定:是目前肿瘤干细胞最为广泛且可靠的鉴定方法。就是利用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将分离出的肿瘤干细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等方法测定阳性或阴性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进而鉴定是否是肿瘤干细胞。2、异种移植成瘤性实验鉴定肿瘤干细胞:将分离出的肿瘤干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后种植到异种动物体内,观察其能否形成肿瘤病灶,且异种动物体内形成的肿瘤病灶在组织学结构上与原发肿瘤病灶类似,则可鉴定为肿瘤干细胞。3、肿瘤干细胞的其他鉴定方法:如根据肿瘤干细胞增殖、多向分化的特点,利用放化疗相抵抗的特点等进行鉴定;根据肿瘤干细胞核对核染料拒染的性质进行鉴定;根据肿瘤干细胞长期处于静止状

13、态的特性,应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法进行鉴定等方法。五、试述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为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调控生长分化的多种因子,另一方面它也为肿瘤细胞抵抗外界损害提供了有利的屏障。对于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的T细胞亚群主要是CD4+Th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CTL)和调节性T细胞(Treg)。1、 CD4+Th细胞:CD4+Th细胞可增殖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1) Th1细胞:Th1细胞的主要效应功能是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这些免疫效应功能与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14、当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D4+Th1细胞与APC提呈的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可被激活,分化为CD4+效应Th1细胞克隆,其可分泌IL-12和IF-等多种细胞因子,增强NK细胞、CD8+CTL的杀瘤作用;此外,局部分泌高浓度的TNF-可直接发挥杀瘤作用。(2)Th2细胞:Th2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诱导和促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CD8+CTL细胞:可通过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提呈的肿瘤抗原肽而被激活,并在CD4+Th细胞提供辅助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CD8+效应CTL克隆,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发挥细胞毒作用:(1)分泌穿孔素、颗

15、粒酶、颗粒溶解素及淋巴毒素等物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2)高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激活caspase 8,导致靶细胞凋亡。3、调节性T细胞(Treg):根据其被诱导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和诱导性调节T细胞(iTreg),它们的表型特征为CD4+CD25+FOX3+,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因子来发挥肿瘤免疫负调节作用。六、结合肿瘤免疫逃避机制,阐述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策略?定义:肿瘤免疫逃逸(Tumor escape)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的现象。肿瘤免疫逃避机制:1、 肿瘤细胞

16、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故无法诱发机体产生足够强度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清除肿瘤细胞;2、 肿瘤细胞MHC类分子表达低下,致使肿瘤细胞内抗原无法提呈,从而导致CD8+CTL无法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3、 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不能为T细胞活化提供足够的第二信号,也就无法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4、 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通过分泌TGF-,IL-10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或其它免疫抑制物质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5、 肿瘤细胞的“漏逸”,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的限度,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生长的肿瘤细胞;6、 肿瘤细胞的凋亡抵抗作用,肿瘤细胞可高表达多种抗凋亡分子,不表达或弱表达Fa

17、s等凋亡诱导分子,从而抵抗凋亡的诱导,逃避CTL的杀伤效应。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策略: 结合上述免疫逃避机制,肿瘤免疫治疗基本思路为:通过体内或半体外方法来调动宿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消灭已形成的肿瘤细胞或者抑制其进一步发展。治疗关键在于,客服宿主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忽视状态。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大类,主动免疫治疗是利用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采用各种有效的免疫手段使宿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被动免疫治疗是给机体输注外源性的免疫效应物质,由这些外源性物质在宿主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具体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有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免疫导向治疗、细

18、胞因子治疗、免疫细胞的过继治疗和基因治疗等。1、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1)细胞疫苗包括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肿瘤抗原肽或基因修饰的抗原提呈细胞疫苗;(2)分子疫苗包括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病毒疫苗、重组病毒疫苗等;(3)基因工程疫苗。2、基于抗体的靶向治疗:抗瘤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包括免疫毒素导向治疗、双功能抗体导向治疗等。3、细胞因子治疗:外源性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导向疗法、细胞因子基因治疗。4、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即向肿瘤患者输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CTL、LAK细胞。5、基因治疗:免疫分子的基因治疗、与癌基因相关的基因治疗、与抗肿瘤化疗药物相关的基因治疗、其他抗瘤基因治疗

19、。七、试述自身免疫疾病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哪些?1、 抗原方面的因素:(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外伤、感染时,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可释放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得以与免疫系统接触,刺激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2) 自身抗原的改变:生物、物理、化学以及药物等因素可以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引起自身免疫病。(3) 分子模拟:有些微生物与人的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同或类似的抗原表位,在感染人体后激发的针对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也能攻击含有相同或类似表位的人体细胞或细胞外成分,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子模拟。2、 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1) MHC类分子的异常表达:除了

20、抗原提呈细胞之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类分子。若某些因素使非抗原提呈细胞表达出较高水平的MHC类分子,这种细胞就可能成为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靶细胞。(2) 免疫忽视的打破:免疫忽视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针对低水平表达或低亲和力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并未被删除,而保持着对这些自身抗原的反应性,是潜在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多种因素可打破这些淋巴细胞克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3) 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异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一种原因。(4)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21、发生障碍:激活的效应性淋巴细胞在行使效应功能后死亡的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AICD相关基因缺陷的个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5) 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可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自身抗体可识别并结合自身抗原,造成人体的免疫损伤。(6) 表位扩展: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可能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被称为表位扩展。表位扩展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3、 遗传方面的因素:(1) HL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和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相关:产生这种相关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特定的HLA基因编码的HLA分子能更好地提呈与自身抗原相

22、似的病原体抗原,以分子模拟的方式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二是特定的HLA基因编码的HLA分子在胸腺发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向发育中的T细胞提呈自身抗原使其经历有效的阴性选择,导致相应的自身反应T细胞克隆在个体发育成熟后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抗原发动免疫攻击。(2)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相关的其他基因:如补体成分C1q和(或)C4基因缺陷的个体、DNA酶基因缺陷的个体易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3) 性别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如女性发生多发性硬化(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比男性大10-20倍。4、 其他因素:年龄、神经内分泌因素等。8、 举例阐述抗体(多抗、单抗或基因工程抗体)在基础研究或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抗体技术是免疫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第一代抗体血清多克隆抗体开始,它就在疾病治疗和体外诊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免疫动物制备血清抗体的免疫原性和非均质性,给抗体研究和应用造成了困难,于是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即第二代抗体单克隆抗体(McAb),是均质的异源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均质性、高度特异性,促进了对各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体。20世纪80年代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研制抗体,并对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组等,制备出第三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GEAb)又称重组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主要对现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