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乡集镇控规说明书(控规)_第1页
马街乡集镇控规说明书(控规)_第2页
马街乡集镇控规说明书(控规)_第3页
马街乡集镇控规说明书(控规)_第4页
马街乡集镇控规说明书(控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第一章规划背景2一、马街乡发展概况2二、 规划背景3三、 关于控规4第二章现状分析5一、规划范围5二、土地使用现状5三、道路交通现状分析5四、现状存在的问题5五、集镇现状用地一览表5第三章 技术路线6一、技术路线6二、规划指导思想6第四章 规划原则及规划依据6一、规划依据6二、规划原则6三、规划目标7四、规划内容7第五章 用地功能布局7一、规模预测7二、空间结构7三、土地利用规划8第六章 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9一、道路系统规划9二、静态交通规划10三、竖向规划10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10一、给水工程规划10二、排水工程规划10三、电力工程规划11四、电信工程规划11五、管线综合规划11第八章

2、 环卫设施规划12一、垃圾处理12二、公厕12三、废物箱12四、街道保洁12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12一、防洪规划12二、抗震规划12三、人防工程规划13四、消防工程规划14五、地质灾害防治14第十章 集镇景观风貌规划15一、集镇景观规划15二、集镇风貌特色规划15第十一章 建设控制规划15一、地块划分原则15二、编码方式16三、地块控制指标16四、指标确定原则16五、土地使用强度控制16六、建筑建造控制16七、“五线”控制18八、建筑用地相互适建规定18九、重点地段规划设计19第十二章环境保护规划19一、环境保护控制目标19二、环境保护措施20第十三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0第十四章绿

3、地系统规划21一、绿地结构21二、绿地指标21第十五章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21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21二、停车位设置21三、用地平衡表21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建议22第十七章 奖励与处罚22图纸目录2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马街乡集镇规划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马街乡集镇内基础设施不全并逐渐老化,拆迁改造项目陆续实施,已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指导马街乡集镇的规划建设。为提升马街乡集镇整体空间形象,强化马街乡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美化集镇环境、改善人民生活,马街乡集镇急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马街乡经济发展的契机,受文山市规划局的委托,云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马街乡集镇控制性

4、详细规划进行编制。本规划是在麻栗坡县马街乡集镇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进行,符合麻栗坡县马街乡集镇总体规划(20102030)的总体思路、定位和用地布局。第一章规划背景一、马街乡发展概况1.区位马街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113公里(公路里程),东与董干镇董来、马龙村委会接壤,南与铁厂乡木扭、太和、坪子村委会相连,西与西畴县董马乡、鸡街乡相邻,北部黄家坪村委会过南利河插入广南县地界。全乡国土面积170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蒙古等民族。2. 自然资源乡域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土石山交错,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为普留塘村委会的马贵大山,海拔1791米,最低为品乐,海拔1155米。全

5、乡8个村民委,其中四个村民委山峦起伏连绵、坡大谷深、土地宽阔肥沃。有四个村民委尖山颓岭、石头多、土地和森林较少。全乡属低纬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为1390毫米,雨量集中于6月至8月,气候特征是春暖、夏凉、秋令早、冬干燥。乡域地层为寒武系,属土石山区,土壤多为黄壤。农作物生产玉米、水稻、油菜、花生和小麦、薯类等,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杉木等。水利资源:乡域内有普留小型水库一座,库容35万立方米,有地下人工河隧道一条长198米,高2米,宽2米,使常年被水淹的1800亩土地得到受益。主要河流有达马河,属红河流域沪江水系。另有四条小河流,在乡域

6、东面有一条普元河与董干镇为界河,在达马河上建有者鲁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400千瓦。土地资源:全乡有各类土地255000亩,其中耕地30159亩,占11.7%,森林面积83640亩,占32.8%,其它用地141525亩,占55.5%。3.社会经济现状马街乡的经济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县委工作思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以畜牧园区建设为中心,做好种植业、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三篇文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认真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

7、略,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思考,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调结构,实实在在建支柱,团结干事兴作风,培养人才作保障,民族团结保稳定,努力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201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49元,完成粮食总产量1080.24 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679公斤。2、 规划背景1.编制背景1.1战略重点转移和宏观发展形势的转变1.1.1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山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她东临广西、南壤越南,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最前沿,也是泛珠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市作为云南与东南亚、珠三角连接的重要节点城市门户,需要进一步发挥战略性作用。同时,国家加快了区域性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8、,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滇中城市群规划、滇东南城镇群规划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文山市未来发展也将更多的融入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桥头堡”战略近年来,国家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也开始向内地转移,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当前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加速发展阶段,中央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要求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特色发展,同时要求改善民生、加强保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被确定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从开放的末梢走向前沿。云南省确定2020年基本建成连接国内外的重大交通通道。1.1.3云

9、政发2011185号文为文山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提出新要求2011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云政发2011185号)出台,对全省山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坚持多利用坡地、荒地搞建设,谋划“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城乡统筹格局,创造山水城市、田园城市、山地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云政发2011185号文对文山州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充分考虑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鼓励和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利用城区周边低丘缓坡用地。1.1.4文山州建设“开放新高地

10、”战略文山州委七届六次全体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根据自身优势,明确提出了“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的发展战略。建设“开放新高地”,既是文山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延伸和丰富、提升文山整体实力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文山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实要求和新的动力,必将有力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2科学发展观对城乡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民生及城乡统筹。文山市,有着优良的生态景观和文化资源,但也存在着市域城镇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意味着以后应从统筹的角度,在推进重点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强化民

11、生、城乡、生态的统筹发展。云南省已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省份,并颁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作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向山地发展,努力探索总结用地发展的“十大类型”模式,创造山水城市、田园城市、山地城市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1.3新型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把新型城镇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

12、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和新一届政府的重要政策着力点。1.4区域交通系统的变化随着泛亚铁路的建成,滇东南连接东南亚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文山作为滇东南的中心城市之一,必将发挥重要的区域作用。强化文山与蒙自、广西的交通联系,使得文山融入到滇东南区域交通体系之中,将成为未来文山建设发展的重点与必由之路。文砚平城市群的建设,整体交通体系的变化,为文山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5麻栗坡县马街乡集镇总体规划(20102030)对接1.5.1集镇职能马街乡集镇是马街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2

13、乡域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28284人;远期2030年为:30829人。1.5.3集镇用地选择和空间发展方向集镇发展方向是以老城区为中心,规划向四周扩展。1.5.4中心城区布局结构根据马街乡集镇的地形地貌、集镇特色、发展条件和基础,按照强化集镇综合功能的发展思路,继承和深化现状集镇的空间布局。3、 关于控规1.控规的作用1.1成为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基本依据;1.2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城市建设思路的多元化对城市规划的冲击;1.3满足了乡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和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1.4增强了规划管理部门对各项用地和建设活动的有效控制,保证了规划意图的顺利实

14、施。实践证明,在城市各项建设活动、招标活动、土地开发等活动中,控规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当前控规中存在的弊病2.1规划指标与地方实际情况脱节,不能科学指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2.2规划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可操作性,有时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2.3强制性内容不够,对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力不够。3. 控规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控规属于从宏观控制转向微观控制的规划编制层次,包括以土地使用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控制综合环境质量为重点的六个方面:3.1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及其兼容范围控制;3.2主要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控制;3.3道路及其设施与内外道路关系控制;3.4城市特色与环境景观控制;3.

15、5土地使用强度控制;3.6工程管线控制等。第二章现状分析一、规划范围以集镇规划确定的远期规划范围相一致。马街乡规划范围为:东至金庸加油站出口,南至农田,西至新街西侧耕地,北至街背后以北农田,总控制面积0.74平方公里。二、土地使用现状1.用地规划区内用地混杂零碎,集镇建设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交错。马街乡现状建成区主要依托陈茅段公路,公共设施主要集中于镇中老街道上,镇内有小学一所,中学一所。现状总人口3915人,现状建成区面积11.1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0.42平方米。2. 功能业态规划区现状功能业态较为低端。规划区内以市民的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公共绿地、居住区级公共服务用地等较为缺失。零售商业业

16、态较为低端,体系不健全、定位模糊,无法满足集镇发展的需要。三、道路交通现状分析规划区内主要道路宽度4-8米,陈茅段公路东西横穿马街乡集镇。四、现状存在的问题1、功能分区不明,公建设施不配套、不适应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2、建成区街道狭窄,交通不畅;3、建成区土木结构房屋多、密度高、消防等级低;4、开敞空间缺乏、无停车场、无防灾疏散场地,不适应未来生活的发展要求;5、供水管网管径小,不利于消防栓的配套建设;6、排水未实施达标排放、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现象依然存在;7、供电、通信线布局混乱、镇容、镇貌差;8、无专门的环卫管理机构、无垃圾处理设施、环卫设施不配套、公共区域卫生保洁措施不力,“脏、乱、差

17、”现象依然存在;9、集镇无公共绿地,人居环境差。10、目前采用的“二元”结构双轨制政策,对农村公建设施、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差距大、城市环境明显优于农村环境、导致人口向城区流动的倾向,依然明显。五、集镇现状用地一览表现状用地一览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ha)比例(%)R居住用地7.6464.15C公共设施用地1.8115.20M生产设施用地0.070.59W仓储用地0.090.76S道路用地2.0417.13U工程设施用地0.252.18建成区用地11.91100E水域和其他用地61.85第三章 技术路线一、技术路线1.规划从整个马街乡集镇的功能结构来分析,积极探索具有特色、活力的城镇

18、发展之路。结合整个马街乡集镇的功能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科学的集镇生长模式,寻求具有特色、活力的城镇发展之路。2.规划针对马街乡集镇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划对策。功能调整对策提出基础设施的改造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交通疏解排堵保畅、公交优先居住质量提升改善环境、完善配套集镇特色塑造绿水映辉、魅力马街乡二、规划指导思想1.整体性:规划将整个马街乡集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考虑,从功能结构至空间景观形象逐一进行详细的研究,做到整体协调一致。2.动态性:考虑到整个规划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需要,规划对整个马街乡集镇动态研究并作动态规划,逐步引导集镇进行功能提升,品质提升。3.近期的实施性,远期的弹性:规

19、划在保证近期能够实施的同时,考虑到远期实际实施的不确定性,并保证远期的弹性。4.空间特色性:规划当突出独特的山水空间结构,打造极其具有”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特色的空间。第四章 规划原则及规划依据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麻栗坡马街乡集镇总体规划;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7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8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4号);9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1由委托方提供

20、的地形图及其他资料。二、规划原则1、遵守总体规划的原则规划区内的土地布局与使用、路网形式、开发强度等应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化。2、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的大框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开发与建设的具体依据,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改变传统规划中偏重计划经济模式,积极探讨市场经济下土地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模式,并在规划成果中予以反映。3、模块化设计的原则规划区面积较大,开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因此在规划中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模式,既整体统一,又运作灵活。4、开发建设结合生态的原则规划尽可能尊重场地的生态要求。在满足

21、集镇建设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建设性破坏,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提倡采用生态的技术手段,建设生态社区。三、规划目标 1、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本规划立足长远,本着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建设完善的设施以满足现代集镇居民居住、生产、生活的需求。 2、生态的自然环境 本着严格保持规划区生态平衡的原则,强化环境观念,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结合地形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3、协调的功能布局土地使用和交通的协调布局,构成合理的功能结构。 4、有效的规划管制有效的规划实施,在于有效的规划管制,本次规划科学、合理、有弹性地提出各地块的开发控制指标,为规划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先决条件。四、规划内容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除

22、了确定规划区内各级道路的宽度、走向及路网密度外,还有以下地块控制内容:1、规划地段各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土地使用性质规定);2、规划地段各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地块的容积率);3、规划地段各地块允许的建设高度;4、规划地段各地块的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配套设施等指标规定;5、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6、城市设计示意,包括轴线、节点、界面、高度等元素及局部地段空间形态的示意,诠释本规划区的城市设计构想。第五章 用地功能布局一、规模预测根据总规确定的远期规划范围,用地规模0.74平方公里。由于集镇属喀斯特峰丛地貌,坡度大和改造投入大的不可建设的山地有38.29公顷,可利用地有3

23、5.47公顷,按人均80 的建设用地指标计算,总用地35.2公顷。规划区内总人口为4400人。二、空间结构以旧城区为依托,规划向四周拓展。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核心”的集镇空间格局,以旧城区为核心,规划向四周发展,形成了以商业区、居住区和行政区混合发展的乡镇。在新一轮的规划实施下,马街乡将结合边贸市场,将集镇主街道打造成为中越边贸街,提升边贸气氛,突出边贸优势,成为边贸业的载体和集镇的亮点。集镇的公共设施及服务设施也将随着新规划的实施而更加完善,使其形成商贸繁荣、充满活力,吸引和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边贸产业型集镇。三、土地利用规划1.1居住用地1.1.1一类居住用地规划考虑保留现有一类居住用地,同

24、时对部分用地根据道路的调整进行整合,增配居住区级服务设施用地。1.1.2二类居住用地幼儿园及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缺乏,规划区内根据服务人口和半径配置幼儿园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整合现有居住用地为主,合理增加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规划将逐步置换三类居住用地。规划区类居住用地规模为17.53公顷。1.2行政管理用地在原有的行政管理用地的基础上,规划向东扩展,主要集中于老城区,集中布局便于集镇行政管理。用地面积1.18公顷。1.3教育机构用地根据集镇发展的需要,集镇中学、小学将保留,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现状用地进行适当拓展,并在适当位置增设托幼设施,以满足学龄前儿童的需求。用

25、地面积1.97公顷。1.4文体科技用地规划在老城区将中学结合小学进行规划,配置广场、图书、休闲活动、绿化等设施,形成老城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并在老城区东面以体育场馆为主的文体设施用地,完善集镇功能。用地面积0.47公顷。1.5医疗保健用地规划保留现有卫生院设施并完善其功能,用地面积0.20公顷。1.6商业金融用地规划沿老城区中部主要道路和商贸街两侧设置一些高标准的商业金融设施(包括酒店、银行等)。用地面积2.04公顷。1.7集贸市场用地规划将结合老城区现状设置综合农贸市场,结合交通设施条件在老城区南部设一个集贸市场,一个牲畜交易市场。用地面积1.06公顷。1.8生产设施用地规划保留原有生产设施用

26、地并完善其功能,用地面积0.14公顷。1.9对外交通用地规划在供电所东侧设置客运设施用地,用地面积0.55公顷。2.1道路广场用地 2.1.1道路用地包括道路绿化在内的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用地面积9.30公顷。2.1.2广场用地在集镇西、中、东部各设置一集景观、游憩、集会的广场;平衡了随着集镇发展居民对休闲、游憩、集会的场所需求。同时考虑到集镇景观的需求,在适宜位置设置广场,广场同时兼具停车场功能。用地面积1.03公顷。2.2绿地加强集镇内街头绿地、道路绿化的建设。集镇东北部设小游园一个;干道街头500米设1000平方以上的公共绿地;集镇周围山体众多,对其进行封山育

27、林,加强保护,使之形成集镇的绿色背景。用地面积39.17公顷。2.3水域保护政府西北部的水塘,用地面积0.04公顷。第六章 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一、道路系统规划规划将路网采用自由式路网结合布局。1. 内部交通1.1主干路集镇主干道路主要解决组团间及组团内的交通联系,以服务各组团内部的交通联系为主。集镇主干路是集镇各组团用地功能布局的重要网络系统,承担组团内不同功能用地之间的交通集散,并且以承担客运交通为主。作为集镇次干路之间的衔接,集镇主干路既要满足主干路通畅的要求,又要与集镇次干路间有着便捷的可达性。规划区内主干路宽度为12-14米。1.2次干路集镇次干路主要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分配功能分区内部

28、交通,既要对主干路交通进行集散分流,又要汇集支路的交通,其服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规划区内次干路宽度为7-9米。2. 重要交叉口控制与设计2.1集镇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路口应进行渠化组织车流,并通过信号灯控制交通。表3-1交叉口控制形式道路等级主干道次干道主干道BB或C次干道B或CC或D注:A-互通式立交;A1-分离式立交;B-展宽式信号平交;C-平面环交;D-信号平交;E-无控平交。2.2道路转弯半径控制平交路口的转弯半径控制如下表。表3-2道路转弯半径控制一览表(单位:米)道路等级主干道次干道主干道96次干道66注:(1)道路宽度变化超出原建筑退缩线或线路走向有变化的,参照上表确定转

29、弯半径。 (2)道路未调整的或扩宽占用原建筑退缩位时,维持原转弯半径不变。 (3)若用地许可尽量取上限,所有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特殊情况特殊控制。2.3交通出入口控制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允许的适宜机动车开口位置,在以下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出入口:距相邻集镇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50米,次干路不小于30米。3. 道路建设的管制3.1道路红线管制应严格执行管理文件确定的主、次干道红线。支路网的道路红线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必须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政府保留在主、次干道红线退缩范围内增加港湾式公交车站和人行过街设施(包括空中和地下)的权力。3.2新建道路应按文山市统

30、一的城市道路断面、路网间距、道路退让距离实施。3.3特殊管制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为人流集散和沿街绿化用地,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和用作停车场用地。靠近交通干道的大型公共建筑物,应修建过街人行天桥或隧道,以及汽车专用道或立交。二、静态交通规划静态交通:规划农贸市场、商业中心区、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一切群众活动频繁处,规划进行停车场设置。集镇东部设客运站。三、竖向规划在竖向设计上,结合现状地形和已建道路标高,在满足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前提下力争使场地挖填方最经济并有利于城市景观的形成,同时满足道路雨水排放和城市污水干管的埋设要求。规划设计中控制最小纵度为0.2%,最大为8.0%。具体道路标高、坡度、

31、坡向及道路长度详见集镇竖向设计控制图。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规划区给水管网布置以环网为主,近郊区先为枝状,远区再逐步环通。1供水厂选址位于集镇东北部的金庸加油站北面,不在规划区范围内,选址建设供水处理厂,保证用水安全。2.建设规模:根据国家镇规划标准表10.2.3的规定,规划取人均综合用水量150L/日, 进行用水量计算,用水规模为:2030年:660m/日。3.水厂工艺流程 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清水池加压高位水池用户二、排水工程规划规划区排水体制原则为雨、污分流制体系。1.污水处理厂选址规划在集镇西南部,选址建设污水处理厂。2.建设规模规划污水量按供水量的80%计算确定为:203

32、0年:528m/日。3.处理标准处理标准按一级B标准执行。 三、电力工程规划1.规划保留原有供电所并完善其功能,用地面积0.19公顷。. 2.10KV电网规划2.1对供电要求高的区域逐步实现10KV双环网供电方式。2.210KV变电装置本着小容量、多布点的原则,在负荷较大的区域采用10KV/0.4KV变配电室,变配电室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且进出线方便的位置,在负荷较小的区域采用占地面积较小且较为经济的10KV箱式变电站供电,低压供电半径控制在250米以内,局部地段可适当延伸至300米,但需保证末端额定电压不得大于6%.四、电信工程规划整个规划区采用地埋光纤网络。1. 弱电管线敷设1.1弱电管控的

33、确定主干道弱电管为14孔,支路的弱电管6孔。2. 1.2弱电管线敷设市政道路上所有的电视线路、电话线路和宽带网络线路均敷设于同一弱电管群中。弱电管均采用PVC-U管材,管群在人行道下的埋深不小于0.5米,过街管埋深不小于0.7米。所有的弱电管群外部加混泥土包封。3. 有线电视规划规划范围内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部实现数字化。4. 宽带网络规划在规划区内采用光纤接入网。规划区内的星级酒店、金融服务网点及大型商务楼采用光纤到楼(FTTB),光网络单元(ONU)设置于楼内,并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业务集成在同一系统上。规划区内的居住用地和零星商业网点采用光纤到户(FTT

34、H)。5.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5.1在规划区内建设无线3G基站,基站尽量设置于山地及建筑密度小的区域。在人口集中、建筑密度大基站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基站尽量结合周边的构筑物、市政设施设置。5.2移动电话普及率按105卡号/百人考虑。五、管线综合规划1.新、改建集镇道路,应作管线综合规划设计;2.各类管线应当平行道路中心线敷设,并有各自独立的敷设带,尽量避免横穿道路。确需横穿道路的,应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3.由于乡镇道路红线都小于30米,所以管线都单侧布置。给水、电力管线宜在道路西侧或北侧敷设,电信管线(含广播电视线路)、燃气管线宜在道路东侧或南侧敷设。从道路边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管线次

35、序应当为:给水配水、电力电缆、再生水管道、污水管道、燃气配气、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管道;4.集镇道路上的管线应当在道路红线内敷设,且尽可能安排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尽可能避免安排在机动车道下;5.建设用地内部的管线不得进入集镇道路红线内,且距离道路红线应大于1.5米;6.管线之间应尽量减少交叉,如交叉时,管线之间的避让如下:临时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压力管线让自流管线,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拟建管线让已建管线;7.市政管线垂直交叉时,自地表向下的排列顺序以为:电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电信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8.给类管线之间、各种管线与建筑物

36、之间的最小水平和垂直净距离,应当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因客观因素限制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由集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管线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后,可适当减小其最小净距离;9.地下管线检查井的横向尺寸应当按行业标准和规范设置,且不得建在其他管线之上;10.在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地下空间资源紧张的路段,宜建设综合管沟集中敷设各类管线;11.地方和部队各单位的电信电缆,按照规划要求统一布置。第八章 环卫设施规划一、垃圾处理1垃圾卫生填埋场(1)选址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建于集镇外陈茅段公路侧,距集镇3公里处,公路侧建20米防护绿带隔离。(2)建设规模

37、按人均日垃圾产生量1kg计,现状为3.9T/日,1423.5T/年;远期2030年垃圾量为4.4T/日,1606T/年;垃圾的年均增长量为5.5%,按填埋量0.8T/计算,建设用地为0.2亩。考虑到公路旁建20米绿带和场区有部分道路建设的实际,用地规模按1亩确定。二、公厕每个居住组团应当配置一坐一定规模的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应当结合商业设施或其它服务设施布局。主次干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商业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支路公厕之间的距离宜为750-1000M。三、废物箱在商业大街及接待设施等大型公共活动区域内,按标准配置废物箱,相邻果壳箱间距为25-50M/只;交通干道

38、果壳箱间距50-80M/只;一般道路果壳箱间距80M-100M/只。四、街道保洁加强规划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广场的保洁工作,逐步实现清扫洒水机械化,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一、防洪规划1.防洪标准:在中心城区山脚边设置防洪沟排除山洪,山洪按5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防;2.积极预防不良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所有新建项目必须有相关地质勘察报告。二、抗震规划据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马街乡按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

39、、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生命线工程是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规划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1. 规划目标抗震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尽可能提高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和损失。2. 避震疏散规划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疏散场地,疏散半径在1-1.5公里以内。按规范避震疏散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3平方米,马街乡集镇

40、规划人口4400人,避震疏散场所不少于13200平方米。避震疏散通道:以规划区主干道为主要避震疏散通道。3. 工程抗震规划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的抗震设防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标准;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4. 防止次生灾害高度重视可能发生次生灾害部门的抗震设防,如化工系统、燃气系统、供电系统、危险品仓库、供水系统等,防止地震诱发火灾、爆炸、溢毒、泄毒、泄污、放射性辐射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灾害。5. 主要措施规划区生命线工程的设

41、防标准按提高一度设防。对生命线工程的要求如下:交通系统:以规划区主干道为避震疏散通道,需保证震后7米以上的宽度,道路中心线至建筑红线距离一般应大于建筑高度的一半。对新建、改建的主干道设计,施工标准应严格把关;强化交通指挥和管理,保证救灾指挥用车。供水系统:采用多水源环状管网系统,并采用抗震柔性接口,地震时保证供水需求。供电系统:采用多电源环形供电网,要害部门要设置备用电源。通讯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并配备必要的自备电源,在震害期间,应确保政府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及要害部门的电话畅通。粮食系统:应做好救灾用粮的加工储存。医疗系统: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疗器戒和急救药品物资,更新添置救护车

42、辆。三、人防工程规划1.疏散通道规划主要疏散干道为主干道,主要疏散主干道两侧建筑物高度需进行必要控制。2. 人防工程建设规划 2.1留城人员比例按照国家人防办相关要求,确定马街乡集镇中心城区人口的60%疏散,40%留城。2.2人防工程指标(1) 人员掩蔽工程:按人均1.5平方米计,规划区人口达到4400人,人防工事将达到6600平方米。(2) 指挥工程:马街乡集镇现有的人防指挥所(马街乡政府)为战时指挥中心。3.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结合广场、绿地、街道、交叉路口等,履行与修建平战两用地下工程,通过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区地下空间来提高规划区的综合防护能力。四、消防工程规划1. 规划原则、依据消防站、消防

43、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等规范制定本规划。2. 规划区总体布局的消防安全要求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应设在规划区边缘的独立安全地段,规划区建设应严格按规定控制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3. 消防站布局消防站布局以接到报警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责任区边缘为原则,每个消防队责任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规划保留原有消防站,用地面积0.13公顷,满足规划区消防要求。4.消防供水消防供水主要以规划区自来水为水源,要求市政给水管网实现供水,保证足够的水量、水压,道路建设中严格按照12

44、0米以内间距布置消火栓。此外,要创造条件利用规划区的天然河湖水系,在合适的位置建设取水点作为备用水源,并配备相应的取水设备。5. 消防通讯系统应逐步建设现代化的消防通讯指挥系统。6. 通道建设新建、扩建道路时应按照规范设置或履行建设消防通道。7. 消防设备为加强规划区消防救灾的综合能力,应按照消防站建设标准配置较先进的消防设备、消防人员防护设备和消防车;并根据需要配置特殊消防车,满足特殊企业及高层建筑的消防需要;结合规划区道路的新、改建,按标准建设消火栓;为充分利用天然水体,可在适当位置建设取水平台,取水平台应有消防车通道与之连接,并能保证枯水期可满足需要,提高消防用水的可靠性。8. 防火宣传

45、教育积极开展居民、企业防火知识宣传,提高集镇整体的消防意识。五、地质灾害防治由于规划区内缺少详细地质勘察报告,规划区内的用地在地质情况不明晰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不良地质情况。在建设中应对规划区内用地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测和地质状况评价,对于不可利用土地应在建设中对规划进行调整,避免灾害的产生。第十章 集镇景观风貌规划一、集镇景观规划(一)景观结构规划规划根据片区现状景观背景和未来打造的景观特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形成“以点构线,以线呈面”的“点、线、面”景观系统。(二)建筑界面控制集镇景观的塑造,包括轴线、节点,很大程度上是集镇空间的塑造,因而有必要对其周边的建筑物实行界面控制,确定开放空间界面的

46、围合程度和关联程度。界面围合控制分为连续度和贴线度两种要求。贴线度较高一般指一定范围内,贴地块界线建筑面宽长度与地块界线长度的比值大于80%以上;贴线度较低一般指一定范围内,贴地块界线建筑面宽长度与地块界线长度的比值小于50%以下。连续度较高一般指一定范围内,建筑物间距与建筑物长度的比值小于20%以下;连续度较低一般指一定范围内,建筑物间距与建筑物长度的比值大于50%以上。在规划中处理好贴线度、连续度的界面关系,使山体、水系、建筑相互交融,形成规划区通透、自然、生态的建成环境。(三)局部景观示意 1.各类建筑景观规划区内各类建筑的单体设计应符合各类建筑的功能用途、建筑特点,充分体现建筑的民族特

47、色。2.广场景观广场既是集镇社会公共活动的中心,又是集中反映集镇景观的主要场所。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形,并与集镇功能相结合,规划一定数量的绿化小广场,提高集镇的景观,提升绿地的使用率。 3.历史文化景观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规划充分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亲切、生态的历史文化空间环境。 4.道路环境景观道路景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集镇的形象,规划对不同性质的道路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使之成为视觉景观的走廊和集镇的“呼吸空间”。使其既丰富集镇景观,又增强其识别性,对生活性道路,还可营造舒适的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空间。二、集镇风貌特色规划规划尊重集镇的历史文脉,集镇现状的老街坊

48、,原则上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建设,以利传承历史。新区应以现代建筑结合区域文化重塑新的建筑形式,在建筑细部刻画上注重吸取地方建筑、民族建筑的精华,使新区建筑既具现代气息,又不失地方特色。第十一章 建设控制规划一、地块划分原则(1)以明显的自然地貌和城市道路来划分。(2)考虑地块规模,适应规划要求和开发建设的需要。(3)规划用地性质相同或相近,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组织、管理。(4)主要建筑控制要素基本相同,如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及色彩等。(5)按国家镇规划标准划分到小类。本规划区按上述原则共分为2大地块,43个小地块。二、编码方式地块编码方式采用二段式,即:XYY,X表示大地块编号,YY表

49、示小地块编号。三、地块控制指标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大类。(1)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等。(2)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地价等级、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要求。四、指标确定原则(1)用地性质地块内的建筑形式、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指标都随着用地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各类建筑应符合各自的用地功能。(2)区位条件规划区内的土地因为区位、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不同,存在着级差地租,不同的土地价格决定了土地的开发使用强度。(3)开发成本规划区内用地起伏较大,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将影响到土地的

50、开发使用强度。五、土地使用强度控制1.容积率本规划中容积率规定上限值,一般为:(1)居住用地:1.8;(2)中学、小学、幼儿园:;(3)公共设施用地:1.21.4;(4)生产设施用地:1.2。2.建筑密度本规划中建筑密度规定上限值,一般为:(1)居住用地:35%;(2)中学、小学、幼儿园:3035%;(3)公共设施用地:3035%;(4)生产设施用地:40%;3.绿地率本规划中绿地率规定下限值,一般为:(1)居住用地: 35%;(2)中学、小学、幼儿园:3035%;(3)公共设施用地:3035%;(4)生产设施用地:25-30%;六、建筑建造控制1.建筑控制高度整个集镇建筑高度以多层建筑为主,

51、主要大型公共建筑和自然山体成为本规划区的主要制高点。最高处位于核心区,由乡政府和其他公共建筑组成,建筑高度控制在1620米之间;沿街商业建筑控制在15米左右;一般居住建筑控制在12米左右;园区厂房建筑高度控制在11米左右。沿街建筑高度应起伏有致,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沿街建筑控制:HW2S式中:H沿街建筑高度W规划道路红线S建筑后退红线距离2.建筑后退红线(1)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一般按下表控制:建筑退让规划道路最小距离表道路红线宽D(m)建筑退让距离(m)中高层、高层建筑主体多层、低层建筑和高层建筑裙房快速路1815D40121030D40108D305大型商场、影剧院、宾馆、饭店、中小学、

52、幼儿园等人流、车流聚集的公共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除满足上表规定外,还应满足人流、车流疏散的要求。(2)在居住小区、组团内,建筑退让无规划道路红线控制的道路边缘距离不得小于下表规定:建筑与道路关系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3.02.0有出入口5.0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2.01.5(3)建筑物退让无规划道路的建设项目用地边界距离在满足日照间距规定的同时, 不得小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集镇规划技术规定表73的规定。(4)当建筑用地界线另一侧为空地时,建筑退让按另一侧为多层建筑退让;当退让建筑与另一侧建筑成300夹角时,建筑按平行布置退让;当退让建筑与另一侧建筑的夹角300且

53、750时,建筑物离建筑用地界线最近点退让距离为平行布置时退让的0.8倍,当退让建筑与另一侧建筑成750夹角时,建筑按垂直布置退让。3.建筑间距(1)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交通、卫生、环保、抗震、工程管线、建筑保护和集镇空间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2)多层、低层住宅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下表规定:主城区内(含老城区)建筑大面对大面建筑山墙对大面建筑山墙对山墙点式建筑对建筑大面南北朝向LSH山墙在南侧9m多层对多层6m点式住宅在南侧LSH山墙在北侧6m东西和其它朝向L0.9HH山墙在东侧或西侧7m低层对低层4m点式住宅在东或西侧L0.8HH主城区外南北朝向LSH山墙在南侧9m多层对多层6m点式住宅在南侧LSH山墙在北侧6m东西和其它朝向L0.95HH山墙在东侧或西侧7m低层对低层4m点式住宅在东或西侧L0.85HHL为建筑间距;H为建筑高度;SH为南侧建筑高度;HH为较高建筑高度。山墙宽度不得大于14 m;点式建筑含长度不超过20m的条式建筑。对按上表规定计算的建筑间距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当按消防间距或通道的实际要求进行控制。(3)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