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_第1页
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_第2页
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_第3页
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_第4页
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证据法与证据法学复习提要 绪论 证据法与证据法学第一节证据法概述一 . 证据法的概念、宗旨和立法体例(一)证据法的概念(简)证据法: (本书中主要指)诉讼证据法,指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等确定案件事实真伪时应遵守的法律规范。包括民事诉讼证据法、刑事诉讼证据法和行政诉讼证据法。( 1 )证据裁判原则:必须依据经过法定的正式的证据审查程序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 2)证据法的具体运作环境是诉讼,目的在于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为法院判决提供事实方面的根据,所以证据法律制度是诉讼制度所固有和既成的规则。( 3)证据法和实体法之间的联系:证据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即证明对

2、象是由实体法做出具体规定;就证明责任上说,举证责任的分配和承担主要是由实体法来规定的。根据证明责任的规定,在审理终结时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的,则判决证明责任承担主体败诉。(二) 证据法的宗旨:证据法律制度必须遵守宪法,充分保障诉讼当事人的证明权,保证法院公正、及时地认定案件事实,从而为法院适用法律作出裁判提供事实方面的根据。P2-4(三)证据法律制度的立法体例( 1 )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分散于三大诉讼法典及其他的法律相关的司法解释之中。相关法律:“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3、诉讼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条)司法解释:民事诉讼证据规定( 2001 年) 、 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2002 年)( 2)本书学者观点:主张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但并不认为有关诉讼证据或诉讼证据的所有规范都规定在证据法典之中,如证明责任分配或承担应当由实体法作出具体规定,这样更适当、适时地体现和实现实体法的价值和目的。二 . 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 . 两次重大的进化:第一次是以 “神判” 为主的证明方法进化为以 “人证” 为主的证明方法;第二次是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进化为以物证和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

4、单选)2 .西方国家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神示证据法律制度、法定法律制度、自由心证法律制度(这个不是很重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关注一下“法定法律制度” “自由心证法律制度”的评价)3 .我国证据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1 )古代: “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礼法” -“八议” 、 “亲亲相隐” “贵族特权”( 2)近现代: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无罪推定-直接言词辩论原则-举证责任-证据种类( 3)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特点A.以查明案件真相为目的B.严禁刑讯逼供,重证据不轻口供,废除“罪从供定”等不合理原则C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被告对作出的具体D.举证责任方面: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

5、,有责任提供证据(民事) 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行政)第二节证据法学一 . 证据法学的学科特点:是专门研究诉讼证明问题的具有高度专门性和高度应用性的法学学科。二 .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1 . 诉讼证明和证据的原则制度;2 .诉讼证明的实践和经验3 .诉讼证明的基本理论4 .诉讼证明和证据的立法环境和适用环境5 .有关证据法和证据法学交叉或边缘问题三 . 证据法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四 . 证据法学的体系结构这一章,从全书来看,我觉得不是很重要,主要记住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证据法的概念、宗旨、立法体例、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特点(呵呵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都用红色字体了) 、了解我国证据法学的有关内容第一

6、章 证明第一节证明概述一 . 日常生活中的证明和法律意义上的证明简答法律意义上的证明与证据的关系:P26在法律和法学上,证据是证明的根据和手段,凭借证据,当事人和其他有关的诉讼主体在诉讼过程中,证明或反驳某一事实主张的成立或不成立,存在或不存在;证明则是证据被运用的过程和结果。过程意义上的证明,与论证的含义相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是证据被运用后的效果,这种效果表明事实已被确认是事实的或虚假的。法律上的证明指证明的结果和证明的过程。二 . 证明的意义(多、简)P261 . 证明是判断案件事实的重要方法;(对法官而言,是认识案件事实和判断案件事实的最重要的方法)2 .证明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

7、重要方法;3 .证明为法官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了事实基础;4 .证明是诉讼程序的核心(诉讼程序本质上是证明程序)5 .证明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和基石;三 . 诉讼证明的特点1 . 诉讼证明指的是在诉讼过程中,由特点的诉讼主体,包括诉讼当事人、特定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为了说服法官作出对己方有利的事实认定,利用证据来论证案件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诉讼行为或活动。2 .特征(简答)P29( 1 )证明的主体是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的公诉机关和当事人( 2)证明的相对人是具有审判权限的司法者( 3)证明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审理案件的法官,追求有利的诉讼后果。( 4)证明的手段限于具有证据能力的证据( 5)证明

8、的活动具有规范性( 6)证明的过程具有对抗性( 7)诉讼证明有特殊的时空限制,并且证明过程原则上要在公开原则下受到监督,法官要对证明活动进行诉讼指挥和调空等。综上, 司法证明是特殊的诉讼主体在特殊的时空状态、针对行使着特殊权利的裁判官、能够立即产生实际效果的诉讼活动。论述证明的相对性原理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的一个基本功能是认识案件事实,且这种被认识的案件事实最好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相一致,这便是诉讼制度的理想价值。然而, 追求客观真实的愿望和动因与这种愿望的能否实现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实现是很难统一的。因此, 诉讼中的证明只能采取相对性的原理。证明的相对性原理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证明相对性的实质

9、含义及其诉讼表现;二是证明相对性的原因解析。从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含义上看,诉讼中的证明只要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就可以结束;而法定的证明标准便是这种用来维护案件真相的最低限度的证明要求;同时, 诉讼中的证明是一种对案件事实的实质性的证明。可见证明的相对性包括两层主要的含义, 即一是所证明的案件事实只是相对的真实,而不是绝对的真实。二是所证明的案件事实仅是实质的事实,而不是全面的事实。在这两层含义中,前者的相对性隐含着许可一定范围内的差错率,后者的相对性隐含着读棵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所以, 诉讼证明所达到的结果是有可能出错的事实判断。证明的相对性原理所产生的事实在客观上既有可能是符合客观真相的事实,也

10、有可能是不尽符合客观真相的“事实”,然而,在证明的相对性原理的作用下,这两种事实都是法律事实,都可以同样地产生法律效果,这便是证明的相对性原理的价值所在。证明相对性原理之所以能够成立,主要有以下原因:A.从哲学上看,客观事实一经发生,就成为永恒的过去,不可能完全复现。对纠纷事实的当下认识,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这便是认识论上的相对观。B.从认识案件事实的主体上说,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推断性。直接的认识与客观真相是可能契合的,但间接的认识对客观真相的把握只能来源于推断,而推断是主观的认识,因而受到主观影响的事实,其真实性只能是相对性的。C从认识的手段来说,证据本身具有局限性。法

11、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只能依赖证据,而证据都有可能发生扭曲或遭受歪曲甚至伪造,依赖这种可能具有残缺性、虚假性、片面性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是不完全可靠的。这也反映了证明的相对性。D.从诉讼的价值和政策上说,诉讼证明对案件事实的认识受到诉讼多元化价值和诉讼政策的影响。 现代诉讼制度以多元化的价值为追求目标,诉讼的结果既要最大限度地发现这种客观真实的经济成本和诉讼政策。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同时兼顾,也是证明的相对性原理的根据。第二节 证明的分类(选择)1 . 行为意义上的证明与结果意义上的证明2 .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简答区别 P35-36)3 .刑事诉讼证明、民事诉讼证明、行政诉讼证明(选、简三者之间的差

12、异P37)4 .实质证明和形式证明5 .对实体法事实的证明和对程序法事实的证明6 .宏观意义上的证明和微观意义上的证明第三节证明的构成环节(重要章节)(论述题)诉讼证明的构成环节所表达的意义是,证明是一个连续的动态推进的过程,它一环扣一环,为实现诉讼的目的和任务服务。它一旦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便宣告结束。可见,证明必有其开端和终端,在开端和终端之间是完整而连续的证明过程。证明过程之所以存在于这个过程, 是因为证明的各种构成因素或环节持续性地存在;如果构成证明的各种因素或环节由于其中一个或多个宣告消失,证明程序也就结束。一般认为,诉讼证明由五个环节或要素构成1 . 证明主体证明主体是用证据进行说

13、服活动的主体,是能动的主体;接受证明的主体是接受证据、形成确信从而作出事实判断的主体,是被动的主体。它通常存在与三方主体之间。证明主体指的是对立的双方当事人。其中负有证明责任、有义务提供证据案件事实进行证明的当事人,是占主导地位的证明主体,而另一方当事人在必要时需要提供证据进行反驳的,在其产生提供证据进行反驳的责任之时,便成为证明主体,否则只是潜在的证明主体。存在着对立的证明主体是诉讼证明的显著特点。2 .证明对象(证明客体)当诉讼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案件事实,这个案件事实需要有证据使之清晰时,便构成了证明对象。证明对象在本质上不属于证据法调整的对象范围,而是有实体法和程序法所共同决定和规制的

14、。3 .证明责任证明责任解决的问题是从事证明活动、完成证明过程的证据,应当由何方诉讼主体提供。证明主体是证明责任的实际负担者,缺乏证明主体的证明责任和缺乏证明责任的证明主体都是难以成立的。证明责任产生于诉讼之初,存在于诉讼的全过程,消灭于争议事实获得证明之时。4 .证明标准证明标准是指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所应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对证据的量和质的要求和对全案事实认定的要求。最 “质” 的要求表现为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量”的要求是充分 。对全案证据的认定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 “排除合理怀疑”“占优势的盖然性”。由于证明主体提供的证据在质与量上达到了证明标准的要求,因

15、而解除了证明责任。5 .证明手段即指用什么来作出证明,即现代证据。综上,证明是由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和证明手段等五个要素组成的。证明主体在证明责任的支配下,利用证明手段、针对证明对象,提供证据达到证明标准,就是诉讼证明的实质内容和运行过程。第四节 证明的原则和方法一 . 证明的原则P421 . 证据裁判原则:2 .自由证明和规范相结合的原则3 .当事人自治原则4 .遵循逻辑法则和经验法则原则二 . 证明的方法:指证明主体利用证据对象对争议的案件事实进行论证,与对方当事人进行论辩并且说服裁判者作出对己方有利认定和裁判着确认案件事实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直接观察法:指证明主体直接将案

16、件事实提交于法庭或者由审理案件的法官亲临案件事实发生的现场,直接观察案件事实,从而得出案件事实结论。逻辑推论法:法律嫁接法第二章证明对象(重要章节)第一节证明对象的概念与特征一、证明对象的概念证明对象既是证明的出发点,又是证明的落脚点。证明是围绕证明对象进行的,证明对象是证明的中心环节。证明对象又称证据标的。证明对象,指的是由实体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对诉辩请求产生法律意义的、应当由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二、证明对象的特征:证明对象是与诉讼人和当事人的诉辩请求相联系的概念;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联系在一起;证明对象是与实体法律规范相联系的概念;证明对象是指有必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第二节 程序法律

17、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一. 程序法律事实与证明对象二. 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 为什么说证据事实不能成为证明对象?第一、 证据事实和案件事实从其概念的缘起就被假定为处在特定事实关系的两个极端,证据事实被假定为已知事实,案件事实被假定为未知事实。第二、证据固然需要查明,但不是凡是需要查明的东西都能成为证明对象。第三节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一 . 构成犯罪的要件事实1 . 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具体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2 .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3 .犯罪的客观方面:指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以及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各项客观事实;4

18、.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七何”:何人、何种动机与目的、何时、何地、何种手段、何行为、何种危害结果;即何人基于何种动机与目的,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实施了何种行为,产生了何种危害结果。二、作为罪行轻重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1 . 从重处罚的事由2 .加重处罚的事由3 .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事由三、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但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包括以下几方面:1 . 排除违法性事实2 .排除可罚性的事实3 .排除或减轻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第四节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一、民事唢呐感中研究证明

19、对象的意义二、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分类第五节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1 . 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权的事实2 .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事实3 .行政机关采取具体行政行为的要件事实4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5 .规范性文件比较一下三种诉讼中证明的异同第三章证明责任(重要章节)第一节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罗马法时代的证明责任制度证明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于古代罗马法时代,它所规定的证明责任制度比较偏重于近代所谓的主观举证责任,而客观举证责任的含义尚不明显。二、德国普通法时代的证明责任制度采取宣誓制度作为法官解决疑案的配套和补充三、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证明责任制度及其理论德国学者古拉色于

20、1883 年率先提出证明责任概念的分层理论:一是形式的或主观的证明责任;二是实质的或客观的证明责任四 . 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概念第二节 我国证明责任概念及其理论一 . 我国立法和理论对于证明责任概念的界定我国采纳了证明责任的 “双重含义说”: 即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是指公诉人或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案件实体事实,有责任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后者是指在案件审理终结时,案件实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提出或主张该事实的公诉人或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诉讼结果。这种不利的诉讼结果既表现为实体法上的权利主张或者诉讼请求得不到人民法院的确认和保护,又因为败诉而负担诉讼费用。二 . 行为责任

21、与结果责任的联系和区别(简答)联系:1.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均市政们责任概念内涵的组成部分,它们在证明责任的外化过程中相继呈现出来6 .在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结果责任是根本的和本质的责任7 .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相互之间可能影响各自内容的设定区别: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所赖以产生的法律根据不同在诉讼过程中,能否发生责任转移的现象有多不同两种责任存在的时间有所不同能否由律师和法院协助履行不同由此来看,证明责任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形式与内容、动态与静态的关系来说,证明责任具有双重含义,即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它们是同一个责任的两个方面。从调整它的法律规范以及能否成为法官的裁判规范上来说,证明责任又是一

22、个包含两种独立责任的总概念。这双重责任或两种责任既有联系又区别,而且还处于交错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重点章节大题)一 .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的承担1 . 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证明责任,由控方承担证明责任是一项基本原则。2 .在刑事公诉中,由控方承担证明责任的根据是:“无罪推定原则”要求, 承担控诉职能的公诉人在提出被告人承担罪刑的诉讼请求时,必须就肯定被告人罪刑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同时,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检察机关具有更强的收集证据能力,切有侦察机关的协助,由公诉人承担证明责任更体现公平。3 .在刑事自诉中,自诉人承担证明责任4 .在刑事公诉中,

23、原则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明责任P77:因为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要求的;同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常不具备收集、调查证据的条件和能力二 .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承担1 . 由被告承担,是一项基本原则2 .行政诉讼中以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原因P79 (简)行政诉讼中所针对的诉讼标的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该具体行政行为是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作出来的;被告相对于原告而言,有更优越、更现实、更充分的举证条件,让被告负责举证不会与公正、公平原则相冲突让被告负证明责任,还有立法政策上的理由和行政方面的意义三 . 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 我国关于证明责

24、任分配的理论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的分配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内容包括: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当事人应当就合同的订立事实和生效事实负担举证责任特殊的举证责任的分配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因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合同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担举证责任裁量的举证责任分配第七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

25、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论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原则”比较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明责任第四节证明责任的倒置(重点章节大题)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简答)(1) 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3)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

26、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4)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 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5) 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6) 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7) 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8)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有特

27、殊规定的,从其规定。一 . 证明责任倒置的概念:应由当事人承担的证明责任被免除,由彼方当事人对本来的证明责任对象从相反的方向承担证明责任。1 . 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是一般原则的例外法则,它的提出是和理论前提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存在2 .从产生的时间看,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比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法律要件分类说要晚;从诉讼机能看,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属于个案决定的衡平规则;从其适用逻辑看,举证责任倒置是在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无法适用时才予以适用的3 .特征:P89基本规范上的前置性倒置对象上的局部性待证事实上的相反性承担主体上的对换性二 . 举证责任倒置与相邻概念的辨证关联P93-9

28、81 . 举证责任倒置和举证责任的转换:从理论上可以将两者的概念等同使用2 .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移:举证责任转移是在举证责任既定的前提下因当事人举证行为而产生的具体的证明现象(详见P95)3 .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免除:举证责任免除指当事人对其诉辩请求所依赖的要件事实,仅需负主张责任而无需负举证责任4 .举证责任倒置与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推定三 . 举证责任倒置的分类第四章证明标准第一节证明标准概述一 . 证明标准的概念及其与证明责任的关系1 . 负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在诉讼的某个阶段达到了某个状态,这种由证据所形成的客观状态,称为证明程度。2 .理论上广泛用“证明标准”一语的

29、原因P1133 .证明标准指证明主体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同时也是法官确定案件事实是否真实的标准,昭示着当事人的证明责任能否解除。4 .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联系和区别P115二.诉讼法规定证明标准的意义P115 (了解)A.对事实认定者来说,证明标准是他决定具体事实能否认定的行为规范B.对相对方当事人来说,证明标准对他也有同样的指针作用1 . 举证行为究竟应当由双方当事人的哪一方事实,关键看双方当事人所举之证与证明标准之间的距离2 .证明标准的“双面性”和“三方性”第二节我国关于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及其特点一 . 立法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30、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 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第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第一百六十二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31、;(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 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二 . 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1 . 以客观真实为诉讼审判的最终追求,任何案件的事实如果没有达到客观真实程度,法官均不得作出有利于主张者的认定;2 .个案中的最低证明标准和最高证明要求是竞合的,客观真实既是诉讼制度所着力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法院解决任何具体案件的基本要求3 .客观真实是最高的证明标准4 .三大诉讼都实行相同的证明标准,即实行“一元化证明标准”第三节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探讨P121第四节英美诉讼法上的证明标准P125第五章推定第一节推定概述一 .

32、推定的概念和特点(简答)1 . 推定指事实裁判者依据法律规定或经验规则,从已知事实推断未知事实之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证明规则(基础事实-经验法则-结论事实)2 .特征:(简)在性质上,推定本身并非证据,而是一种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事实认定方法在适用上,推定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三个环节、两个阶段)在结果上,运用推定所认定的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事实从功能上看,推定与证据不同,它不仅仅是一种认定事实的方法,而且还是举证责任的调节器(立法上的推定决定了举证责任的分配)P1323 .推定和拟制的区别P132二 . 推定的意义1 . 推定是一种便捷的事实认定方法第一, 推定规则体现了立法

33、者的政策性选择,是一种克服人类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的人为制度设计第二,推定为查明未知事实设置了一种替代性方案,减轻了对特定待证事实的证明难度2 .推定具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的法律功能第一,对于主张适用推定的当事人而言,推定实质意义上意味着减轻了他的举证责任第二,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推定以为着举证责任的转换第二节推定的分类P136一 . 不可反驳的推定与可以反驳的推定二 . 无需基础事实的推定与需要基础事实的推定三 . 事实上的推定与法律上的推定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差额巨大的,1 . 根据刑法第 394 条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若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

34、,差额部分则以非法所得论2 .精神正常之推定3 .死亡推定4 .有关证据的推定 综上,由于证据法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案件事实的真实性,为法院判决提供事实方面的根据,所以证据法意义上的推定是指有关案件事实的推定,同时, 证据法意义上推定严格地说,指可反驳的、推论的推定,包括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实上的推定第三节推定的适用依据推定认定事实,必须具备的条件:1 . “基础事实已经得以确认”是适用推定的前提条件2 .“无反证推翻”是适用推定的必要条件第六章司法认知(重要章节)第一节司法认知的概述(简)一 . 司法认知的概念:指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直接确认特定事实的真实性,及时平息没有合理根据的争议,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35、的一种事实认定方法司法认知是一种事实认定方法;司法认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认定方法P144司法认知的目的是提高诉讼效率:对法院来说,司法认知可以免除不必要的证据调查过程;对当事人来说,司法认知可以免除不必要的举证负担1. 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的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九条 下列事实 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一)、 (三)、 (四)、 (五)、 (六)项

36、,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六十八条下列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五)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前款(一)、 (三)、 (四)、 (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六十九条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二 . 司法认知的特征司法认知的主体限于法院(行政认知的主体是行政机关。行政认知在诉讼中没有最终的确定性,对法院没有约束力)司法认知的客体是特定的事实(法院只能对明显的事实或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

37、事实采取司法认知,而不得对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存在合理争议的事实采取司法认知。)司法认知是一种简便的事实认定方法司法认知减轻了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三 .司法认知的种类(以英美为例):强制司法认知和任意司法认知P148第二节司法认知的范围一 . 司法认知的范围的涵义:指法院或可采取司法认知的事实的范围,具体表现为应当或可以采取司法认知的案件事实或证据事实的种类法院只能对客观的、真实的、明确的事实采取司法认知,而不能对存在合理争议或不真实的事实采取司法认知1 . 司法认知范围的确立标准:一是司法认知的事实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事实;二是不存在合理的争议(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司法认知的范围具体表现为应当或

38、者可以采取司法认知的证据事实或案件事实的种类。确立司法认知范围的意义在于:保证法院能够正确应用司法认知;确立司法认知范围,有利于明确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范围。同时, 司法认知的范围是对法院的制约,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二 . 英美法系国家有关司法认知范围的理论2 . 无争议的事实和有争议的事实:我国学者认为:法院只能对明显的、不可争议的事实采取司法认知,对于存在合理争议的事实,法院不得采取司法认知,而需要运用证据通过法庭调查辩论的方式予以查明3 .本国法律和外国法律:从维护我国司法主权的立场出发,外国法律对我国人民法院没有约束力,外国的法律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对我国人民法院来说不是法律问题。

39、人民法院在适用外国法律之前,首先应当进行严格的调查,确认外国法律的真实性,然后根据国际条约和管理及本国法律的规定来确认其适用性4 .法官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学者认为:法官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是法官个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办案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能采取司法认知三 . 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P156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科学定律;国家机关公报的事实;生效裁判、公证文书确认的事实和其他依法证明的事实当事人承认(或自认)的事实其他明显的、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第三节司法认知的规则一 . 司法认知规则的涵义:指人民法院在采取司法认识时应当遵守的程序规则程序规则是司法认知正确性的保障程序

40、规则是司法认知规范化的具体表现二 . 司法认知规则的内容采取司法认知之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采取司法认知时应当为不利于一方当事人提供反驳的机会人民法院依职权或申请采取司法认知司法认知应当采取裁定的方式第二篇证据总论第一章证据概述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与属性一 . 证据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的证据要实现其证明功能许具备的基本特征A.有一定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即以一定的形式客观存在B.证据应与被证明的事实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使得人们相信所需要证明的事实或主张是存在或不存在诉讼中的证据:对诉讼案件事实的证明乃至最终的确认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的运用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是否采信也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有关诉讼证据

41、的学说:P162原因说;方法说;证明说;两义说;反映说;信息说;多义说;统一说;事实说(我国)1 . 证据材料:指当事人提供或法院收集到的欲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诉讼证据来源于证据材料,即经过法定的程序由法院审查认定的并作为案件事实认定根据的证据材料就是诉讼证据。)2 .证据方法:指认定案件事实的人或物等客观对象。3 .证据资料:指法院通过调查证据方法而获得的有关案件事实的资料4 .证据能力,即证据资格,指作为法院认定事实或者作为判决根据的证据所须具备的资格或要件。5 .证据价值:即证明力、证据力。指证据资料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力。6 .证据原因:指法院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是否属实形

42、成心证的原因。二 . 证据的属性1 .论述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P165 (论述)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有三个,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诉讼证据的客观性(或真实性)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诉讼证据的本质特征,它要求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应该是对案件客观情况的描述或真实情况的反映,而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一直为转移的,任何主观的猜想都不具有客观真实性,由此, 主观的猜想不可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诉讼证据的关联性(或相关性)指诉讼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证据的关联性要求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联系,表现为该证据可以证实案件的全部或部分的存在与否; 证据的关联性中的关联,包括能够证明案件

43、事实存在的事实材料,也包括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不存在证据的关联性中关联既包括事实材料与待证对象的直接联系,也包括事实材料与待证对象的间接联系。诉讼证据的合法性指诉讼证据应当依法定程序取得并符合法律的要求。诉讼证据的取得应当合法,否则,所取得的事实材料就不可作为诉讼证据使用。诉讼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形式合法是指实体法要求某些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法定形式的,作为整整这些法律行为的事实材料就应当具备这些法定形式。2 .我国对于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的认识3 .对诉讼证据客观性的认识P169第一, 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诉讼证据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诉讼证据以一定的客观形式存在于世界上。第二, 诉讼

44、证据作为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事实材料,在诉讼中要实现证明的目的,就应当是被人们在诉讼中所认识或掌握了的事实材料。第三, 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在诉讼实践中为司法机关所采用的证据就一定是纯客观的,同时一些具有客观性的事实材料也有可能最终没有被作为诉讼证据的使用。诉讼证据的客观性要求有关的主体应当正确认识与案件相关的事实材料。4 .关于诉讼证据的关联性的几点注意第一,从形式上推论,诉讼证据应当与案件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 从内容上看,诉讼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能直接或间接说明案件的有关情况,而不论这种反映是内在的,还是本质上的或必然的关于诉讼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其根据主要在于诉讼和判决的合法性

45、、公正性和正当性等要求。第二节证据的种类和分类(详见第三篇)一 . 证据的种类1 . 证据的种类:指法律根据证据资料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对待证事实的证明作用方式而对证据所划分的类别。对于证据类别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对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应当进一步了解各类证据对待证事实所起的证明作用方式。我国对证据的种类的规定民事诉讼法: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坚定结论、勘验笔录刑事诉讼法: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和检查笔录行政诉讼法:物证、书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物证:指以自身的属性、特征或者存在状

46、况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或痕迹等。物证的基本特征在于物证是以其客观存在的形态来证明案件的待证事实,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性。书证:指以文字、符号、 图案等记载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者其他材料。书证的外在载体形式一般是各种书面文件或纸制的文字材料。判断某一证据是否是书证,要看这些载体所记载的内容或所表达的思想是否与案件的事实有关。视听资料:指以录音或录象资料储存的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有以下主要特征:动态直观性、高度科技性、高度准确性。证人证言:指当事人之外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人向司法机关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实所作的客观陈述。(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鉴定结论:指鉴定人运用自己

47、的专业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分析所作出的结论。一般有文书鉴定、印章鉴定、笔记鉴定、医学鉴定、工程造价鉴定等。鉴定应当以案件材料为基础,鉴定结论所涉及的问题应当是案件的有关事实而不应当涉及案件的法律问题。当事人陈述: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笔录:包括勘验笔录、检查笔录和现场笔录等二 . 证据的分类本证和反证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了解一下各国关于证据种类与分类的介绍P178第二章证据规则(重要章节)第一节证据规则的概述一 . 证据规则的概念2 . 证据规则是有关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

48、 .证据规则着重从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的角度调整证据资格和证明力,明确定案证据和一般证据材料的界限证明规则着重调整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证明行为。4 .证据规则与证明规则的联系和区别:(简答)P184联系:互为构成要素;相互包含;相互支撑;区别:在证据法体系中的地位:证据规则是证据法的核心领袖。证明规则是证据法与实体法、程序法的交叉领域。在划分分支证据法领域方面的作用:在证据规则方面,刑事、 民事和行政等但大分支证据法的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在证明规则方面,三大分支证据法的差异性多于共同性。在区分证据制度种类方面的作用:神示证据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比较注重证明力,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却将证明

49、力的衡量和取舍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注意一下“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二 . 证据规则的构成:由证据资格规则和证明力规则组成1 . 证据资格规则(即证据能力):指什么样的事实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主要作用是区分定案证据和一般证据材料,为证明主体和审判法官从证据材料中筛选出定案证据提供法定标准2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证据资格规则的内容P185有关证据形成或种类的证据规则我国三大诉讼法有关证据种类的规定是证据种类规则的基础。明确划分证据种类的主要作用是根据不同证据形式的特点,分别确立相应的特殊规则证据属性的证据规则: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等属性是质证和认证的实质标准P1863 .证明力规则证明力指可以用来认定

50、案件事实的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方面能够起多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是区分不同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和优先性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联系和区别:证据资格是证明力的前提,没有证据资格的事实材料不能用来定案,即使它有很大的证明力。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区别,证据资格是证据的“质” ,是法定的门槛;证明力是证据的“量”,是审判人员裁量的刻度表。有证据资格的证据材料在证明力大小方面存在着不同。4 .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关于证明力规则的规定:P188证明力有无规则证明力大小规则证明力优先规则第二节证据排除规则(重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证据排除规则、关联性排除规则、证据失效排除规则、连贯性排除规则一 .

5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除非法定例外,法官不得将非法证据作为定案根据,应当予以排除(重点)1.基本内容:P188-192( 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非法”包括以下内容(但不限于) :违反现行法律规范和公序良俗不符合法定证据形式不符合法定来源公安司法机关取证违法个人取证违法:公民为了繁育他人违法侵害行为而制作证据材料的,只要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即属于合法取证(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证据”:应当是非法的结果;经权衡或补正,非法证据材料违法性消除或采纳,属于证据;同时可以是任何证据种类(实物或言词)( 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的“排除:指非法证据不得作为不利于当事人的证据;当事人有权提出排除非法

52、证据的主张;(及时-在生效裁判作出之前)法官有义务依职权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排除主张,也用进行中立的审查( 4) “例外“:并非一切非法的证据材料都需要排除(美国为例)善意的例外最终必然发现的例外在国外取得的证据材料(非法-合法)“非法证据”可用于追究非法取证者或伪证者的法律责任( 5) “毒树之果”: P1902.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法律规则(论述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规定和漏洞)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 61 条: “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

53、的根据。”司法解释在区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基础上,一方面明确规定非法言词证据一律排除;同时对于实物证据不做规定,则言外之意是司法机关可以衡量采纳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六十五条: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一)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二)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三)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四)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五)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第六十八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七条: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一)严重违反法定程

54、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二)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四)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6)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七)被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八)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九)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第五十八条: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