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读》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_第1页
《公文选读》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_第2页
《公文选读》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_第3页
《公文选读》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_第4页
《公文选读》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文选读完美整理打印版百度文库:sniperkaka制作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填空题仅就某一名称的公文发展演化阶段辨析,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与前述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部分公文的规范文种时期。在此前的历史阶段,该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特征,可视为前文种时期。固定以某一其它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如明代的“路引”等是准文种时期。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文种为变易文种时期。历史上早已消亡或现行法规已经取消的文种,在实际公务中,仍按传统习惯偶加运用为文种孑遗时期。战国时期,由于频繁运用,上于君主这一特定用途的书,渐成分支文种,称为上书。改上书为奏

2、,使奏成为大臣上于皇帝的正规公文是在秦代。奏与并行的其它文种相比较,奏用途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奏以按劾。“某臣某昧死言”其后省略收文对象,这是汉代奏的首称格式。“臣某昧死以闻”其后省略收文对象,这是汉代奏的末称格式。霍光等请皇太后废昌邑王帝位奏一文,在政治思想上的积极意义是指出了“宗庙重于君”的认识。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的说明问题,可以引出别人的话语或成语、谚语、格言等来为表达个人观点之需要,这种修辞格叫引用。奏孝子刘敦儒状中,“烝烝不匮”一语引用之修辞手段是叠字。奏札的公文程式是,其首称由时间、具奏札人衔名和文种名组成。奏札的公文程式中,其末称由公文套语和程式结构组成。奏本的“首称”

3、由前衔、文种名称和事由组成。奏本的“后书”是由成文时期和作者款署组成。奏折的基本特色是“直达御前”从而带来事机隐秘和处理迅速两大优点。出师表以规范的首称臣某言开头。出师表的结尾(末称)以感恩呼应前文以远行归结上表动因。策命制度源于周,汉正式确立策为文种。魏至清改称册书。汉代的制书格式是:首称制诏某官,末称“某年某月下”。除肉刑制一文首称完整,末称残缺。诏书的形式与别名有:密诏、亲诏、手诏、诏版、诏黄与玺书。诏书的特定用法往往冠以别名,如恩诏、求贤诏、罪己诏、遗诏、哀诏、亲政诏,以及即位诏。诏书的首称元代用“上天眷命皇帝诏曰”。明太祖认为未体现对上天“尽谦卑丰顺之意”,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4、清代敕书两则反映了台湾自清代以来就处于我国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上谕凡由内阁下达者,称明发谕旨;由军机大臣直接封发者称寄信谕旨,地方官府则称廷寄。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一文的首称格式为“某官某敢言之某官”。西汉至三国,奏记使用范围广泛。六朝虽沿用奏记,但使用范围向上收缩。三国以来至南北朝时期,牒多用于民众上于官府进行诉讼,故又称为“牒状”、“牒诉”。唐代多以牒作为凭证性文件名,例如,政府发给僧、尼的身份凭证,称为“度牒”;委任吏员的凭证,称“黄牒”。五代,对参加策试成绩优秀者,发给“优牒”,在升迁上可凭此优先。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的运转过程,体现了汉代“逐级行文”方式。建武三年

5、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体现了汉至南北朝公文,以干支纪日的制度。汉代,以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干支纪年,是以干支顺序纪年,每60年一轮,故60年又通称“一甲子”,干支表又称“干支”表。状,在唐代,一般意义上,由下级对上级使用者,别而名为“状上”。这一主流用途有两个分支:其一,“申状”;其二,“呈状”。避讳的方法有三种:(1)缺笔;(2)换不同音的近意字;(3)空出此字不写,而以“庙讳”字样代之。状文首称中的作者,又称“前衔”。唐代,名称带有“状”字的文体较为复杂:大臣对皇帝奏事,用“奏状”;上于进臣的,用“状”;一般的下级对上级陈述事宜的,用“状上”;举发、参劾贪官污吏的,用“劾状”

6、;记载某人生前事迹的,用“行状”;百姓相诉于官府的,用“诉状”。晋以后的过所,相当于西汉武帝以前的传,汉武帝到三国期间的传和过所之和。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它于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申状,为宋朝始设,沿用至明朝的上行公文文种。至清朝,更名为“申文”。高昌县为申麹嘉琰请过所由上西州都督府状一文,是由汉代“状”文过渡到宋、元“申状”的中间阶段的实例。从文种演化看,呈状、呈源出于状。蒙、准、据,均为表示“收到”之意的领引词,分别用于引称上级、平级、下级公文。仰,在旧式公文中,常用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词。等因、等由、等情,为引文结束之际的引结词,分别用于引称上级、平级、下级

7、公文。在永定河道上直隶总督详一文中,直隶总督下达的牌文中,指示永定河道,将吏部咨文精神,“移会藩司知照”。此处的移会藩司,反映了古代公文处理工作中,已有类似于今天“抄送”的制度。禀,至迟在宋朝,逐渐演化为书札的一种;至迟在清乾隆年间,逐渐具备公文性质,成为上行文种。禀,就用途而论,分为红禀、白禀。两汉时期,移由泛指发送公文的动作,逐渐演变为专指的公文名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用于武事的移,实质为“檄”文种的衍生名称;用于文事的移书,很多实质上属于“书”的范围。汉代,用于政事的移书,虽未纯化为单独的文种,已向限定于平行范围这一方向转化。清代的督察院是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大理寺是刑法机关,通政使司是

8、中央的总收发室。清朝,地方衙署和在京衙署,分设移文、移会两个分支文种。汉代,“关”仅指告知有关情形的一种行为;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清代,关的文种分支为关文、平关。苏州清军总捕分府催速运石料关文中所用的引用方法有:关文引牌文,采用全引法;牌文引批文,采用节叙法;牌文引咨文,采用意引法。在行政系统,下级官署长官与间接上级衙署办事机构负责人官阶大致相当,相互行文用关文;文、武不想隶属官署间,级差不太悬殊者,相互行文用平关。刺,周代用作审讯笔录;汉代拜谒之刺,称为名刺;到了宋朝,刺作为平行公文文种的作用,为“咨”所取代。宋代,学士院移文于三生、枢密院,称咨报;元代,

9、中书省发文行省,称咨付;明代,六部之间,及六部行都指挥使司,均用咨文。清,咨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可也”,是呈堂稿的述结词。到民国公文中,演变为尾助词。清代各部的公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此稿被称为呈堂稿。“案呈”一词,即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清代,咨、关、移均为平行文种。其分工是:咨用于高级衙署之间;关用于中、低级衙署之间,移用于低级衙署之间。元代始以揭帖为上行公文,清代则以揭帖为随本章附送的同内容平行公文。清代揭帖的类型有:随奏本揭帖、随题本揭帖、随启本揭帖。清初,在京衙门的本章(称“京本”)也可以附揭帖;后来仅限于地方衙署

10、的本章随附揭帖。清初,揭帖随送两份:一交相关部;一交六科备考。明朝,照会用于不相隶属的官署之间,行文关系有两种类型:(1)由地位较尊的衙署对地位较低的衙署使用,带有明显的准下行属性;(2)由同级官署之间使用,是纯粹的平行文。清朝,照会的两个分支类型是:(1)朱笔照会;(2)墨笔照会。在奴隶社会,教是宣扬教化的一种行为,不是公文名称。秦汉,教成为下行公文文种。符的起源有二:其一,符为节的一种;其二,源于调发军队的信物。宋代,朝廷六部及各寺、院下发给地方的符文称为“部符”;明朝,皇帝调发军队所用的符文,称为“丹符”、“敕符”。由汉至唐,牒是上行公文。两宋时期,上行的牒仍是法定公文;平行的牒,逐渐定

11、型;下行的牒,脱颖而出。两宋时期,是牒这一古老文种分支、繁衍、解析的关键。元代,上、平、下三种行移方向的牒并用。平行的牒,元代称“平牒”,明代称“牒文”;下行的牒,元代称“今故牒”,明代称“故牒”。就文书意义而言,帖的含义有三:(1)指较小的文书载体,即所谓“小柬曰帖”;(2)是下行文种,这是“帖”的特定含义。(3)是把帖这一公文发往下级的行为,这是“帖”的引申义。唐代,政事堂对下指挥事宜的帖文,称“堂帖”;明代,锦衣卫拘收人犯所持的帖文称“驾帖”;官府发给牙商(交易中间人)准许执业的帖文称为“牙帖”。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进

12、而演变为“札付”文种。牌,起源于驿传所用的符信凭证。宋朝派遣信使、传递文书,依事之速缓程度,给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明代,官、差通过驿站,使用兵部勘合,紧急军情,则用“火牌”。清代有“腰牌”,供官员等出入宫禁,或作军中通行证,又有“功牌”,类似后世奖状。又有“互牌”,由地方督抚、司等衙门发给执行某任务的官差,凭以取得沿途文武官员保护。清代中叶以后,随着札文的广泛运用,逐渐取代了清代下行公文的地位。牌文遂限于传达例行公事。宋朝,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帖子,称为“御札”;各路帅司所下的札子,称为“帅札”。清朝,札体公文的三个支种是:札付、札、剳。清朝,谕的分支类型有:(1)堂谕;(2)谕帖;(3)谕单

13、。清代,以长官或官署名义发出的公文,多由书吏起草,师爷点窜改定,长官画行。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用“火票”;差遣衙役传唤证人、拘押犯人用“差票”。在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授官就已采用“告身”,稍有差异的是南朝称为“除身”,北朝名之为“告身”。唐代,告身由吏、兵两部颁发。唐初,将、相的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宋朝则用织成的花绫。唐初,中央最高官署实行三省制,这“三省”是指中书、门下、尚书。比喻修辞格,分为明喻、引喻、暗喻、借喻四个基本类型。告身的基本部分是诏书(或制书),承发衙署通常附以符文,作为告身的尾缀。将“宣”字用于表达皇命,其词义经历三个阶段的延伸:(1)宣示皇命的行为;(2)皇帝诏旨

14、的正本;(3)成为特定用途的公文名称。皇帝召见臣下,称为宣召;宣布皇帝的诏书,称为宣旨;皇帝的命令交外廷官署办理,称为宣付;发布诏书,名曰宣敕。就用途而言,誓的用途有二:(1)军事行动;(2)维系信约。就形式而论,誓的具体表现有:(1)言辞;(2)载入其他文种的公文,作为其一部分内容;(3)将誓言写成专门的公文。战国时期,檄开始成为文书名称,但其性质,颇异于后世。檄定型为军用文告,是在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檄文紧急者,多插羽其上,别名为“羽檄”。“层递”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阶升”、“阶降”两种类型。清代发布示文的方式大致有三:(1)悬挂、张贴于官署前照壁;(2)张贴于有关公众场所;(3)刊石立碑。

15、我国历代官府所发路证名名称各异:汉代用“传”;隋代称“公验”;唐代用“过所”;宋代称“公凭”;明代叫“路引”。清初勘合公文,偏重于中央官署派往地方衙署差官的身份;清代中、后期,勘合的用途逐渐演变为侧重于作为沿途关禁查验放行的凭证。清代,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叫“禀状”。其中,原告一方使用的,习惯“告状”;被告一方使用的,习称“诉状”。取意于“高过于宽”的长方形单幅纸页这一载体形态,清代称为“状”的文书还有:(1)具结文书,称为“结状”;(2)具保(为别人担保)的文书,称为“保状”;(3)领取钱、物的字据,称为“领状”。禀状首部所列的“原禀”,是指原告;“被禀”,是指被告;“干证”,是指

16、证人;“照出”是指本案相关人员;“歇家”,是指具状人现住址。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画押,叫判花;用朱写判词,叫朱判;在状纸上写判词,叫判状。“犯三千条悖逆之罪“句用的是夸张修辞格。“父在已离,母死不至”用的是对偶修辞格。在民国时期的“呈”里,“项目事由”文字概括以由字收尾;“形式事由”(正文的事由)文字概括以事字收尾。二者藉以区别因而合称为事由。以令文普遍下发的公文,称为通令。在“呈“里,清单不是置于文后,而是另纸夹于正件(呈文)的页里面。与当代公文相比,民国时期指令的用途类似于现行公文中的批复。教材第61云南省民政厅汇送各县填报三种调查表的呈文的表述,体现了下级机关答复性公文写作中首先复述上级

17、来文内容的习惯做法。呈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指令和训令的不同在于:训令为上级主动发文并有所指挥;指令为上级被动行文,针对下级呈请之文所作答复并有所指挥、指示。国民政府曾以“国府令”规定,自民国二十年四月十六日起,自称一律于本机关之上冠一“本”字,如“本厅”、“本局”等。云南省民政厅汇送各县填报三种调查表的的呈文体现出“简朴晓畅”的优良文风。民国时期的公文特定语法结构句式,包括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和省略兼语预期连动结构式两种。连动结构语式通常是指:由同一行为者连续(或并列、或逐次)进行的几个动作,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称为连谓式。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

18、流经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的语句,叫做兼语预期连动结构式。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与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的不同在于其省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除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外”一句,属于除外语的三种类型之一。惊世警察厅总监请内务部通行各省查禁人道一书详的基本宗旨是为维护就制度而扼杀新思想。流经机关在公文的语句中充当两种句子(宾语兼主语),这在语法上叫做兼语。“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中的“电”字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动作;“通饬”、“查禁”则是希望将会逐层发生的动作。“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中的“厅”既是电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又是通饬这一动作的行动者;“各区”既

19、是通饬这一动作的承受者,又是查禁这一动作的行动者。“拟请通行各省一体查禁”一句,在拟请和通行两个动作之间省略了兼语。禀的首行揭示具禀人的身份、姓名、籍贯;次行接书为事。就文种源流而言,签呈可视为由呈派生的文种。在民国时期,报告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会呈县令转报松潘协台禀请四川总督、提督、将军奏闻清廷以宣慰使司或长官名义策对”一句的结构式特点是兼语预期连动。民国时期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日表日期的方法是韵目代日。“已于灰午汶电部”一语,灰为韵目代日,午为地支纪时。民国时期的电报(包括代电),一度实行“韵目代日”制度和地支代日

20、、地支代时制度。编列文号、加盖印章并具备正规公文格式的函,称为公函;反之,则成为便函。东北难民救济委员会关于筹设东北儿童教养院第二院的公函,就文种而言,是函;就格式而辨,是公函;就用途而论,是复函。在对偶修辞手法中,凡语义平行、相近相似、互为补充,属正对;凡前启后承,有连贯、转折关系,属串对;凡正反映衬,事态鲜明,属反对。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是对偶。文断意续是公文写作中展开主体文字的要诀。民国时期公文,对同一内容事项发往若干机关,拟稿时均实行一稿多用。在民国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较低的官署对级别、地位稍尊的官署,是咨呈

21、较为稳定的普遍用法,代表了该文种的基本行移属性。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是饬。文告泛指对社会正式宣告的各种公文。在某些公文中则指布告。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叫草案。交片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民国时期令的运用领域变化是:由既用于上对下、又用于官对民,逐渐限定为只用于上级对下级。袁世凯为适应取消国务院、设置大总统政事堂之需要将原“院令”,改造为封寄、交片。1972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公文程式条例,完成了民国时期令体公文的归并、收缩。饬为上级对下级主动行文;批为上级对下级的被动行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约束袁世凯的权力,

22、规定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方属有效。袁世凯中期所使用的封寄,实质上是仿照清军机处传达皇帝旨意的封寄。民国初年,“训令”被规定为下行公文的名称。民国时期的“训令”,相当于北洋时期训令和委任令两个文种之和。批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设置的用于批准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批复”文种是建国前“批答”的继承和发展。饬是上级主动对下级行文。当针对所有下级发文时,则称为通饬,相当于今天的普发行文。国务院送阅技术官官俸法等草案的交片采用了层递修辞手法进行表述。另外,一些语句中包含有句子成分的排比。民国时期授予被任命官员的证书是任命状。明国时期“状”文种主要作为任职凭证。近、现代,随

23、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倪墙之祸,在家庭为大变;革命之举,在国家为不祥”一句,采用引喻手法,省略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引于前,本体续于后。“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这是对偶句里的宽对和串对。北洋政府时期,为适应就紧迫事务与无法通达电报的偏远地区联系的需要,遂仿照电报格式书写成文书交付快速邮递,称为快邮代电,简称代电。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所设置的十种公文中,正式将代电列入辅助公文。代电有类似电报的文面格式,首揭快邮代电四个字。示、布告、通告,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民国时期的

24、电报,用讯号长短缓促分别表示从09十个阿拉伯数字。再依电码本,以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代电的书写格式与电报大致相同;通篇不分段,不标点;首尾紧紧衔接,成为整整一大段。“奉1230渝秘文印合字5329电”一句“渝”为来电拍发地点是重庆,“秘”是机密电报;“文”为韵目,代表十二日;“印”表示送交拍发的文稿上,原加盖了印章;“合字”为代字;5329为编号;“电”指电报;“1230”作为电码代日。“1230”作为电码代日。其中12表示电报发报日期,30用于凑成一组电码。榜、示、布告、通告、公告、公报等都是旧时使用的宣告文种。没有收文者一项,是用宣告文种撰写的公文之共同规律。作者署名在成文日期之次行,反

25、映出民国时期下行公文的署名惯例。用官署名义和印信行文,由该官署长官落款署名,是京兆烟酒事务总局征收牌照税通告格式的一项特色。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的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所保留的旧式公文中,批在陕甘宁称批答,令在陕甘宁称命令。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规定,凡在公布命令之后,还须得一再对下级详加解说,或详细指示的,用指示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所进行的公文程式改革,以1938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的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指示信和1942年1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为代表。决议的形

26、成经历了“公文术语会议记录的一部分单独公文”的演化过程。在公文写作里,标题、分段、编序、文字关联都是演化过程。指示信的使用特点:内容的政策性、表述的周详性、运用的配合性。1938年4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指示信,规定了六种新公文。报告不仅是一种公文,也是一种经常性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务院于1951年9月颁布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设置“报告”文种,并发布关于工作报告制度的暂行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报告制度。专用报告是专供某一社会活动领域使用的报告。关停并转是指政府对经营不良的国有企业所采取的调控整顿措施,即:关闭、停业、合并、转产。第86课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

27、生产情况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其写作时间是1983年。签报,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的,由政府负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建国初期的签报,实质上为解放区签呈的转名。民国时期上行公文以呈为主干。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对华侨回国求学有关问题签注意见的签报所述事项的来龙去脉,反映了政府与其部门之间的交办和清退制度,也反映了当时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及其部门间的行文规则。1957年10月,随着请示文种的确立,签报公文已没有存在价值,遂很快绝迹。1957年10月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对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将原属报告的两类用途,解析为两个文种,规定报告为陈述性文书,请示是请示性文书。依据提请上级

28、作出反应的不同性质,请示可以分为反射方式和折射方式两种类型。关于建立农电调节基金的请示应该属于请示类型中的呈转性请示。函的类型,可以从格式、往复过程、用途三种角度加以区分。函是为了适应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途而设置的平行文种。函的传统用途是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办法所添加的新用途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函就两个机关往复行文的过程区分:去函指主动发往者;回函指被动回复者。指示公文通知化的实质是通知文种指示化。通报文种的形成,经历了与通告的衍生、共体、分承三个演化阶段。通报的类型主要有情况通报和宣教通报。发文字号

29、一般由机关代字、年份和顺序号三个要素组成。公文的标题通常包含作者、事由和文种名称三要素。公文的生效标识包括发文机关或个人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公文的文尾部分包括主题词、抄送和印刷说明,三项的起首在格式上均需要空一格。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通报是情况通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的通报属于宣教通报。上报的公文,文头之上应空四至六行,供收文的上级机关批示之用。建国初批复对应于报告,现行工作中批复对应于请示。晋察冀边区对类似“复”的用途同时设置的“函”,是现行工作中期批准作用的复函的源头。抗日战争中,根据地为取代旧公文“指令”的用途,分别设置的批答和复,是建国后“批复”的两个源头。关于徐村乡人民政府申报兴

30、建砖瓦厂问题的批复属于否定性批复。批示是1957年始设,沿用至1981年以转文为主要用途的下行文种。建国以来,随着通知用途的日渐拓宽,通知的行移属性由平行文种蜕变为下行文种。1957年国务院秘书厅意见将通知的用途拓宽为“知道或者办理”,并明确解析为平行和下行两项。与呈复性请示相比,呈转性请示的结构特点是:表意中心和表述中心都集中在主文部分。意见和条例属于党委机关主要公文文种。合说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完全合说句和部分合说句。中共沙洲县委员会 沙洲县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省委、省人委“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的通知采用的开头方法是形式开头。决定的类型主要有决策性决定、安排性决定和表彰、处分性决

31、定。决议的表述,通常侧重于基本态度和原则精神,以利贯彻。四川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的决议意义在于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实施“科技兴农”。决议通常只包括标题和正文两个程式部分。而将通过的会议届次、时间用括号列于标题之下,作为题注。议案是提出审议请求的正式公文,具备正规公文格式。会议纪要的程式结构模式主要有简报式、见报式和行文式。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简报式多用于法定代表大会、常设领导班子会议、首长办公例会。在会议纪要的结构模式中,简报式多用于法定代表大会、常设领导班子会议、首长办公例会。在会议纪要的机构模式中,见报式多用于报纸上公开登载的专业性、专题

32、性工作会议的纪要及各种无行政决定的座谈会、咨询会、研讨会的纪要。省并了布告文种以后,原适用于布告文种的事项,具有法定意义的事项可写成公告;一般事项改用通告。通告的发布形式往往以登报为主要形式。鉴于布告、通告、公告设置过密,1993年国办办法省并了布告文种。在布告和通告并行期,布告主要是面向整个社会;通告面向社会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的意义是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的公告的内容特色是情理兼具,导慰并用。名词解释文种是同一历史时

33、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于之组合规定。公文的文面款式是公文文字的书面位置安排。包括:行款、各程式结构部分的先后;位置等。公文的载体规格载体是公文文字所附着的书面物质。其规格是指载体的质地和型质。公文特定词语 主要包括:程式套语;称谓代词;层次结构词语。上书 是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奏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疏 是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上陈述

34、政见的上奏文种。镶嵌格 是在词语里插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加入句中。分为镶字、嵌字、拼字。如:请均田疏中的强宗豪族是强豪和宗族的间错,属镶嵌格的拼字。联用格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联、语气一致的词语成串排用或单音节词连用。如:请均田疏一文中的“田”和“菜”、“膏”“腴”等联用。避讳制度 封建时代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的公文撰写规定谓之避讳制度。谏造大像疏一文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多处以“人”字代替“民”字。借喻 为比喻之一种,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如谏造大像疏中,用“得,筏尚舍”一语来比喻并直接取代“既悟,佛法尚可舍去”。夸张 是用来

35、渲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辞格。谏造大像疏一文中多处用此格,例如“今之伽蓝,制过宫阙”、“逃丁避罪,并集法门”等等。拟人 比拟之一。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谏造大像疏“尊荣既广,不可露居”就是把大象当作人来写。换算 辞格之一。把抽象的数字换算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如谏造大像疏:“覆以百层”即是。奏状 亦称“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明喻 为比喻之一,亦称直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好像”、“好似”等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表明相似关系。暗语 为比喻之一,亦称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并举,表示相同关系。精警 辞格之一。指语简言

36、奇,含义精切动人的句子,又名“警句”、“警策”。互文 又名“互辞”、“互文见义”。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连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排比 又名排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奏本 是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题本 是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奏折 是清朝中期、后期,有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议 是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排偶 是一种整散结合的句式。在散句中插入整句,或在整句中插入散句。引用 辞格之一。为了简练、

37、有力地说明问题,可以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谚语、格言等。表 是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示现 辞格之一。把不再眼前的事物说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境”联用 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排用。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同异 是将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的几个词,特意安排在相邻几句的句尾的修辞方式。如群臣劝魏王曹丕受禅表中“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三句之“固”是同,“禅、请、辞”是异。这三句构成排比。句中三个“天

38、命”又构成反复。章 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忱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启 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的准上奏文种。叠字 又名叠音。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如“家家户户”、“朝朝暮暮”等。节省 又叫省略,有省文、省语、省字三种类型。这一修辞法是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把句子或句子成分省略,以使语言简洁明快。策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册 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制 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所使用的君命文种。诏 是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的公文

39、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种。密诏 是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亲诏是由皇帝亲自拟搞的诏书。手诏 是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诏版 用竹、木书写的诏书。诏黄 以纸代简之后,用黄纸书写的诏书谓诏黄。玺书 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由皇帝的印的诏书称玺书。批答 为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作出的答复性君命公文。圣旨 是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铁券 是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敕 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受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种。到清代,敕书亦称

40、“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上谕 是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是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奏记 为封建社会前期,由朝官对三公、州郡僚属对长官、士人对官府,用书面陈述意见的上行文种。牒 是汉代、唐朝期间由下级向上级、民众对官府陈事所用的上行文种。状 是汉代始设,由下级对上级、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实的上行文中。避讳制度 是我国古代对尊长表示尊敬的制度。这里的“讳”,指名讳。“避讳”,是根据封建礼法,居下者不得直称尊长者之名,以示敬。即公

41、羊传·闵公元年谓: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例如:臣民讳君之名;下属讳长官之名;晚辈讳长辈之名。副职虚列前衔制度 状首名称格式,由时间、作者、套语“叩头死罪敢言之”三要素构成。首称的作者,又称“前衔”。正职拟写、上呈的状文,往往在前衔中也列上副职的职务、姓名,这就叫副职虚列前衔制度。这也是汉代公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写作惯例。状上 是唐代为区别于其他状体文,而对官署上行文种“状”所称的别名。过所 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关津的凭照。呈状、呈 在封建社会时由下级官署、属官对长官汇报工作、陈述事宜或报送文件、物件等使用的上行公文文种。详 在我国古代,主要运用于明清时

42、期,是由下级就重要事项向上级详细申报、请示政务的上行公文文种。详册 为方便上级衙署存案备查,详的制发者须呈报两份,合为一套,其中用册式纸者,称为详册,由上级留存。详文 制发者呈报给上级衙署得详,如果用的是状式纸,就称“详文”。详文在成文日期之前应留有空白,供上级批示后退回原报衙署。长详 凡详文文字与详册文字完全一致者,称“长详”。由详 凡详文内容较详册为简者,称“由详”。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 有一种句式表面看像是一般连动结构句式,其实是省略了两个动词之间的兼语,而且这些动词,是预计其后各衙门将进行的动作。所以,把这种句式称为省略兼词后的预期连动结构句式。禀 是清代有书札发展为公文,用于

43、下级对上级、属员对长官、民众对官府陈述事宜的非经规范的上行文种。核定 清代地方衙门,由书吏起草的公文文稿,例由师爷核稿。核稿时,通常要做文字修改。清稿 经核定后的公文草稿,须发文书吏誊正,这一程序叫“发誊”,誊正后的文稿,称为“清稿”。判行 经誊正的清稿,须经长官再次审阅文稿中有无误失,然后批示能否行文。这一程序称为“判行”,类似于今之“签发”制度。经长官判行的文稿,才能定稿。红、白禀制度 下级上呈上级的禀文,用白纸书写。同时附呈衔名手本,即用红纸书写呈送者的官衔、姓名,以示对上官尊敬。上司在衔名手本上批示,退交下级据以执行后与禀稿一起存档,称为“红禀”;上级衙门在禀文上照录批语后归档备查,因

44、称“白禀”。此后遂成定制,上报时例须上红、白禀一套。移 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关 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文种。制 作为南北朝至唐代,中央各官衙之间相质询的平行文种。咨 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议复 指对皇帝批示“交某部议”的事件,由部议妥后,用题本奏复。案呈 为清代呈堂稿的首称用语。部文例由各司司员起草,当面向部长官(称堂官)宣读并解释,供审定,称为说堂;此稿称呈堂稿,“案呈”一词,渊源于宋朝,为部文装套呈堂稿的领述词。揭帖 是清代随本章附送相关部、院、科、馆,以方便相关部院预先商议对本章处理意见的

45、平行公文文种。塘报 明清,各省督抚选派武职官员驻京,掌本省与京师见的公文传递,称提塘官。提塘官公所设有“报房”,将有关上谕、本章折件印发本省,称“塘报”。照会 是明清两朝设置,由不相隶属的官署间使用的,时或带有准下行属性的平行文种。朱笔照会 是清代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高低悬殊的不相隶属的官署间,带有准下行属性。例如:总督对总兵;提督对司、道、盐运使司;总兵对府、厅、州县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红笔书写,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种名称、事由、结语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语等),用红笔加点,称为“标朱”,以示威严。墨笔照会 全文用墨笔书写,是清朝照会的分支类型之一,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别不大的官署。

46、例如,知府(从四品官)行文直隶知州(正五品),用墨笔照会。案 清代,一事之始末的全部公文归档,称为一案。既往已确定之案,谓之“成案”。皇帝谕旨中,或奏经皇帝批准的公文中,凡“嗣后”二字后的文字,称为“例”,即今后同类事宜,可比照执行。内容可作为例的公文,遂称“例案”。奖历年之例分门别类汇编成的专书,称为“则例”。则例分为两类:其一,抄白事例,为未正式刊行,留本部备查的则例;其二,刊刷例本,为经批准正式编号印刷颁行的则例。教 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符 是我国古代由唐朝之明朝相沿设置的一种下行公文。诺 画诺。是长官批准公文生效的制度。画,为写字动作;诺,为所写文字,意为赞同、应

47、允。指挥 是唐、宋特定公文用语。用于概括、指称高层上级的下行公文。既可以指称皇帝的“诏”、“敕”,也可以指上级官署的公文。“指挥”虽称上级公文,但并不局限于指某一种的公文。本寺 该寺。宋代公文中的称谓“本”,有时不是自称,属于特殊用法。者 为古代表示公文正文结束的语气词,起截止符号的作用,无实意。词语的词汇义 是指根据词语通常适用范围以词典规范了的词义。词语的语境义 是指根据由行文对象、指称事物、讲话场合或前后文意等所构成的语言环境,经补足或选择后所确定的词义。词语的修辞义 是指作者在该文中特别赋予该词的临时义,亦即该词语原本不具备的含义。牌 是清朝沿袭明代而正式设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种,由各文

48、、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标朱 是发文衙署长官用红笔在下行公文上点圈、勾勒或加书文字,以提示要点并显示威严的一种文书处理制度。札子 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札 是清代从札付文种分化,融汇上级长官行于属下的书札而形成的下行公文文种。谕 是清代由长官告晓属员的下行公文文种。画行 是我国古代,由下行公文的责任人批准公文生效发出的法定行为。其中,“画”也称“判”,是长官加书批语的动作;“行”,是批语的文字内容。票 是清代作为派遣官、役执行任务凭证,或向属下发布命令、指示的下行文种。票银 亦称“

49、红票”,为完纳税金的凭证,后演变为向钱庄、票号兑取银、钱的凭证“银票”、“钱票”。火票 是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的兵部凭证性文书,多预印空白,交司员收存,“遇有急需,方可填写”。差票 是官府差遣衙役勘查案情、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的凭证性公文。告身 是古代授官的公文。通常由中央主管衙署行文,向被授任者本人告知经皇帝批准的授官旨意。供被授任者收执,以为凭信。中书省 或称西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门下省 或称东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议、封驳,并将审定的诏、敕提请皇帝批准。尚书台 或称中台,是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

50、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宣头 是唐、宋、金时期皇帝行遣小事的君命文种。盟书 是我国古代用于对神明宣誓定盟、以维系与盟者相互关系的杂体文种。誓 是古代告诫将士或相互约束之辞。檄 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两汉时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时期,与露布相合,后又与之分工,逐渐规范为讨敌、威敌、晓谕的军事专用文种。羽檄 指插着羽毛的紧急檄文。榜 是我国古代官府公开张贴、晓谕军民的公文文种。层递 是一种层层递进或层层递降的修辞格,根据趋向分为“阶升”“阶将”两种类型。押署 亲笔签署。押,签字;署,署名。示 是古代官府对属吏、民众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路引 是明代作为通行关津的身份证明所颁发

51、的路证公文,即通行证。勘合 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禀状 是明清时期主要由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种。判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称行为,是对公文批示、签押。二是指称公文,是用于裁决狱讼的文种。判花:指主管官员在判词上所签花押。后亦指判词本身。呈 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指令 是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 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而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将其依序连缀为一而形成语句。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

52、 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深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签呈 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公文文种。韵目代日 是按照声调分别安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对偶 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的修辞方法。质问书 是从“书”这一文种中分化出来的非规范性文种。在民国时期历次公文程式中,均未见明确规定,尚未凝定为文种名称。公函 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用于无隶属关系官署相互行文的平行公文文种。反类尊题 是先从本文基本目的

53、相反的趋势、方面落笔并加以排除,以进一步突出关键所在的写作手法。饬 为袁世凯时期上级对下级有所训示、指挥、差委而用的下行公文。草案 为公文稿本的专门术语。为草拟、修改基本定型,供审议、通过的公文稿本。交片 是民国初所设置的在中央政府内部使用的特殊下行文种。大总统令 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你文种。包括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四个分支文种。封寄 是袁世凯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设置的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特殊下行文种。训令 是民国时期设置的由上级官署或长官主动对下级发文时使用的具有指挥性质的下行文种。批 是民国时期仿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准驳呈请的答复性下行文种。任命状 是民国时期授予被任命官员的证书。通电 是面向全国范围公开拍发的电报。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通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