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_第1页
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_第2页
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_第3页
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_第4页
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与模式分析 2012年09月21日 13:53 来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1期 作者:刘凤朝 马荣康 孙玉涛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9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 选取中国在USPTO所获发明专利最多的十个技术领域,通过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信息分析了中国核心技术领域专利活动国际化渠道与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存在差别,在专利活动国际合作方面,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数字通信领域比较突出,合作对象主要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在外国对中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方面,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语音信号(

2、数据处理)领域最为突出,专利权主要被美国、芬兰及日本控制;在中国对外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方面,中国仅拥有少数的跨国专利权.最后,从专利国际合作和跨国专利权两个方面,讨论了中国主要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模式。【关 键 词】发明专利 国际合作 跨国专利权 国际化模式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寻求新的技术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以及降低研发成本,企业越来越多地把创新活动转移向海外.OECD统计结果显示,各国的专利活动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一方面是专利的跨国所有权,2003-2005年所有专利申请中平均15.7的专利被外国拥有或与外国共同拥有,比1993-1995年的比例高2;另一方面是国

3、际间合作发明,国际合作发明在所有专利中的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8增加到了2003-2005年的71.可以看出,专利活动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专利合作及交流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利文献包含专利活动中有关发明时间、国家、产业和技术领域分布等极具价值的信息,因此专利文献为研究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Guellec和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2,3利用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的信息,建立三个基于专利的技术国际化指标,研究了OECD国家的专利合作情况,发现 OECD国家技术国际化有递增的趋势,但各个国家的国际化程度有很

4、大差别.Frost和Zhou4的研究发现专利活动国际化程度在行业间也有很大差别,而Bergek和Berggren5针对两个跨国公司ABB和GE的对比研究发现,技术国际化程度在企业间也存在差异.Bergek和Bruzelius6以ABB公司为案例讨论了以专利指标衡量技术活动的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Ma和Lee7利用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信息通过建立合作发明指数和合作专利权指数研究发现各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合作趋势.Ma等8进一步以中国为对象,研究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专利合作关系,从而探讨了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现有文献通过挖掘专利信息对各个国家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但

5、主要集中在 OECD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正逐渐成为各国跨国公司技术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技术活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a等7-8针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家层面而没有具体到微观的行业及技术领域层面,从而不能具体地反映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本文根据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所获发明专利,通过提取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信息,具体到技术领域层面分析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具体渠道与模式,从而从微观层面揭示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政府或企业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1方法、数据与样本1

6、.1分析方法专利文献中包含发明人和专利权人所属国家的信息,可以根据国家属性对专利进行分类.就专利发明人而言,可分为单独发明和合作发明.如果发明人均来自某一个国家,说明该专利是该国单独发明;如果发明人来自不同国家,说明该专利是国际合作发明.就专利权人而言,可以分为本国单独享有专利权、国际合作享有专利权、外国享有专利权、无专利权人四种情况.如果专利权人都来自某一个国家,说明该国单独享有专利权;如果多个专利权人来自本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说明该专利属于国际合作享有专利权;如果专利权人都属于其他国家,说明该专利属于外国享有专利权;如果专利信息中无专利权人,说明该专利的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时没有明确.为了研究

7、方便,本文把国际合作享有专利权和外国享有专利权统称为专利的跨国所有权,反映了外国对某国专利的控制程度。根据以上分类,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与外国间的国际合作发明、外国对中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以及中国对外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包括专利国际合作发明与专利跨国所有权的时间分布、技术领域分布、国家分布以及各领域中主要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活动;最后结合国际合作发明和跨国专利权的分布,阐明中国专利活动的主要国际化模式。1.2数据与样本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布的专利文件提供了专利发明人和专利权人的具体信息,本文数据来源于

8、USPTO中国所获授权发明专利以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在具体检索时按照USPTO规定的第一发明人原则,把第一发明人属于中国的专利作为中国所获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属于外国的专利作为外国所获发明专利.此外,鉴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特殊性,本文仅研究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内地的专利活动,因此文中提到的中国均指除港澳台地区外的中国内地。按照美国对专利的技术领域分类,中国2004-2008年间在美所获发明专利可以分为274个技术领域,但实际上中国在大多技术领域所获专利数很少,专利主要集中在个别领域.表1统计了中国2004-2008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前十名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可以看

9、出排名前十的技术领域所获发明专利数占中国总发明专利授权数的35左右,因此笔者认为选取排名前十的10个技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领域可以代表中国主要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在此,本文把中国在美国所获发明专利排名前十的10个技术领域定义为“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文中均采用这一说法.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属于高技术产业领域,各个领域所获发明专利整体上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分析2.1专利活动国际合作分析表2统计了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国际合作发明的专利数量及其在总发明专利中所占比例.从国际合作数量上看,合作发明数最多

10、的技术领域是382、707和375,即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数字通信领域,而这三个领域的合作发明比例也是最高,说明中国这三个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最明显,国际间技术资源的交流合作最为密切;其次是370、704、424和455,这几个领域涉及多路通信、语音信号(数据处理)、生物医药和电信领域,但这几个领域内的合作发明比例却有所不同,其中合作发明比例较高的是704领域,另外三个领域相对较低,说明704领域的国际化合作倾向较明显,另外三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还有待加强.合作发明数最低的领域是439、361和438,即电子器件、电子系统及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这些领域的合作发明比例也是最低,

11、说明这几个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依赖自主发明。表3统计了国际合作发明专利中合作国家的分布情况.从数量上看,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合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说明中国专利活动与美国的合作最为密切;其次是日本和新加坡,然后是芬兰、加拿大、英国,而与法国、瑞典、丹麦和德国仅有少数合作.从各技术领域的专利合作比例上看,合作国家的分布也是如此.中国与美国的专利合作数量及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说明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进程中主要是与美国进行合作,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2.2外国对中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分析表4统计了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外国对中国发明专利的跨国所有权情况.从数量上看,跨国专利

12、权专利最多的技术领域是382、707和704,即图像分析、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和语音信号(数据处理)领域,而这三个技术领域的跨国专利权比例最高,分别为77、92和94,说明这三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所有权基本上都为外国所有,专利活动的国际化趋势十分明显.其次是375、370和455领域,即多路通信、电子通信及数字通信领域,这三个领域的跨国专利权比例分别为48、38和35,说明通信领域内的专利所有权有很大比例是为外国所有.最后是424、439、438和361领域,即生物医药、电子器件及半导体器件领域,这几个领域的跨国专利权数量较少,跨国专利权比例较低,说明这几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权的国际化趋势不明显。表

13、5统计了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跨国专利权外国国家的分布情况.从数量上看,美国拥有专利权的发明专利数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其次是芬兰、日本、荷兰和法国,而英国、新加坡、韩国、德国、加拿大和巴拿马拥有专利数较少.从比例上看,国家的分布情况相同.中国发明专利有很大比例的所有权主要为美国所有,其次是芬兰和日本,说明这几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运用较多,而此后又通过控制专利权进行专利战略部署。表6统计了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中拥有专利权的主要外国公司,其中大多数公司属于美国,部分属于芬兰和日本.具体而言,439和361即电子器件制造领域专利主要被美国的莫莱克斯公司控制;424生物医药领域主要由宝

14、洁、A.P.集团、东西方医学研究中心等公司拥有,分布较分散;382图像分析领域主要由微软和日本的佳能所有;370、455和375即通信领域,微软、诺基亚和菲利浦拥有主要的专利权;707和704即数据处理领域,微软、IBM和英特尔控制了大部分专利;438半导体领域专利权也相对分散。2.3中国对外国专利的跨国所有权分析表7统计了中国对外国发明专利的跨国专利权情况.从数量上看,中国在各技术领域拥有跨国专利权专利数普遍较低,说明中国对外国发明专利控制程度低,即中国利用外国资源从事技术活动的能力不强.其中只有455电子通信领域较多,为11个,其余各个领域都很少,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由此可见,中国专利活动

15、国际化进程中企业发挥的作用还很小,相对于外国对中国技术资源的利用而言,中国专利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从表8中国对外国发明控制的外国国家分布来看,最多的是美国、法国和韩国,其他国家很少.考察具体拥有专利权的中国企业或机构可以发现,拥有美国发明专利权的公司有深圳矽感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富准精密工业、上海中信国健药业、上海泽生科技开发以及永中科技等,这些公司主要属于361、424和707,即电子系统、生物医药及数据处理领域,说明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专利活动国际化趋势比较明显;拥有法国发明专利权的公司是TCL与法国Alcatel的合资公司T&A以及TCL通信,该公司有较便利的条件利用法国的

16、技术资源;而拥有韩国发明专利权的机构是北京三星研发中心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前者属于三星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是韩国研发活动全球化的体现,并不能代表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3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模式分析根据中国专利活动国际化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专利分布而言,各技术领域间国际合作发明和跨国专利权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在跨国专利权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对中国发明的跨国专利权较多,中国对外国发明的跨国专利权数量极少,说明目前中国企业技术活动的国际化趋势不明显;而国际合作发明和外国对中国发明的跨国专利权则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对各技术领域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本文从合作发明和外国对中国的跨国专利权两

17、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图1为2004-2008年各领域国际合作发明总比和外国跨国所有权总比的散点图.根据国际合作比例和跨国所有权比例的相对高低,可以把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模式分为三类:图1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模式Fig.1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terns of patent activities in Chinas top 10 technology fields(1)HH类,即国际合作发明比例较高,而外国跨国所有权比例也很高.这类领域是382、707和704,即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领域,这三个技

18、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比较充分,跨国公司较多地参与中国的专利活动.这与跨国公司在这几个领域内的技术垄断有关,在这些技术领域内,微软、IBM、英特尔和佳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控制了大多数发明专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活动布局,因此在这些领域中国的专利活动还主要依赖于大型的跨国公司;美国的这类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从事专利活动,而此后又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控制专利权,进行技术的商业化从而占领高端市场.可以看出在这一类领域中,虽然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发展较为迅速,进行了较多的技术合作交流,但是专利权主要被国外控制,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实施专利权控制战略,控制大部分核心技术。(2)MM

19、类,即国际合作发明比例处于中间水平,跨国专利权比例也处于中等水平.这类领域是375、370和455,即通信技术领域,说明该领域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跨国专利权几乎一半被外国拥有.该领域内诺基亚、微软、菲利浦等跨国公司较为活跃,以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和大唐电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也说明了中国电信领域的技术水平的逐年提升,该领域内中国专利活动比较适当,发明专利国际合作比较充分,并且对专利有一定的控制权,这说明中国电信领域在专利活动国际化进程中处于优势地位。(3)LL类,即国际合作发明比例较低,而跨国专利权比例也较低.这类领域是439、361、438和424,即电子器件、设备领

20、域,半导体器件制造以及生物医药领域,说明这几个领域专利活动国际化程度最低,外国跨国公司在这几个领域对中国技术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专利控制意图不明显.这几个领域与前几个领域有所不同,其中439和361领域内主要是Molex公司控制了一些专利权,大部分专利权还是由中国控制,研发活动主要是内部合作,即中国大陆主要是与台湾地区合作,而与外国合作较少,以台湾地区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专利活动最为活跃,中国大陆的企业主要是与之合作,而专利权也大部分被该公司拥有.而438领域内中国公司专利活动较活跃,其中以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公司为代表,说明该领域中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而后在美国进行技术布局

21、,从而占领市场.424是生物医药领域,该领域的专利国际化程度最低,国际发明合作及跨国专利权都很少,只有分散的几个公司拥有跨国专利权,而该领域内的专利数量却是在十个领域前列,说明该技术领域外国跨国公司参与程度较低,中国主要依靠自主发明。4结论本文选取中国在美拥有发明专利最多的十个技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专利文件中的发明人和专利权人的信息,分析了中国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和模式,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不同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国际化渠道存在较大差别.在国际合作发明方面,国际合作发明最为突出的技术领域是图像分析、数据处理和通信领域,而电子和半导体器件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明比例最低,说明在技术活动逐

22、渐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国际化程度不同.就发明合作国家而言,中国主要与美国进行合作,而在合作发明较高的领域内,美国的跨国公司如IBM、微软和英特尔都十分活跃,体现了这些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关产品市场的控制.在跨国专利权方面,外国对中国大部分发明专利实施了专利控制,中国被外国控制专利权的几个领域主要是图像分析、数据处理以及通信领域,说明在这几个领域内外国对中国发明专利的控制程度,即中国虽然参与到了国际技术活动中,但是最终的控制权是在外国的跨国公司手中,他们只是利用中国具有优势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完成自身的专利布局从而控制市场.这些技术领域的专利权主要被美国企业控制,其次

23、是芬兰和日本企业,这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技术活动和技术水平有关,其中IBM、微软和诺基亚等公司具有绝对的专利控制权.而中国对外国发明专利的控制权较少,说明中国在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国际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相对外国对中国资源的利用而言,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综合国际合作发明和外国跨国专利权的分布,提炼出中国前十名技术领域专利活动的三种国际化模式.合作发明比例最高,跨国专利权比例也较高,主要是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领域,说明这些领域被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程度高,中国应加强这类技术领域的专利权控制,从而在这些高技术领域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合作发明比例适中,跨国专利权比例也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通

24、信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的技术发展较快,一方面利用国际资源进行一定的发明合作,同时不过度依赖国外资源并享有一定比例的专利权,从而在国际上与外国进行竞争,是其他技术领域专利活动发展较好的参考;合作发明比例很低,而跨国专利权比例也很低,如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和生物医药领域,电子器件领域主要是台湾地区比较发达,因此中国大陆主要与其进行内部合作,与外国合作较少,国际化程度较低;而在半导体器件和生物医药领域,中国则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研发创新,国际参与程度较低。【参考文献】 1OECD. 2008 compendium of patent statisticsR. Paris: OECD Direc

25、tora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2009.2Guellec D,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echnology analysed with patent data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8):1253-1266.3Guellec D,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 Measu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knowledgeC.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645-662.4Frost S T, Zhou Changhui. R&D co-practice and "reverse"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5, 36(6):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