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提要】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时空坐标】大戎平王灭西周建东周B.C.B,C.771770【框架线索】争霸战争春秋时期兼并战争改革变法战国,时期vVVBCBC、B.C.476475勺221+见手L'I呀11钙冢白句主弓K【知识提纲】
2、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春秋:春秋五霸。2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3 .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4 .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3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4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二)变法运动1 .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3、。2 .目的:富国强兵。3 .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4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3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
4、来治理国家。4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5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6 .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二)老子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3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4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土人阶层崛起。2 .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
5、识向民间普及。3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的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三)各家的主张:1 .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2 .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3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4 .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5 .研究逻辑学的名家。
6、6 .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7 .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家。【本课小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工;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思维导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n目标初呈现本课课标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
7、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要点学纲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一)诸侯纷争1.“春秋五霸”;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4.周朝灭亡。(二)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1.华夏与蛮夷之别;2.民族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历史意义(促进华夏族发展壮大,为秦朝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业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兴修水利灌溉,程;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3.冏业和城巾:货币、冏业城巾、曷冏人贾。(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变法运动成为潮流:背景,主要变法运动(魏楚秦),结果;2 .商鞅变法:时间,主要内容;特点与作用意义三、孔子和
8、二(一)孔子1.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二)老子:哲学和政治主张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二)(战国)百家争鸣1 .出现背景:社会剧变一学术平民化(出现诸子学派)一百家争鸣;2 .诸子学派: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供聂雄知也我做主百家争鸣;懦、墨、道、法等土皆看田兽泰委东老子和孔魂|啬育.晋,齐亡事八一前770与前475年前356年前26年前221年春秋五裾战国七雄奴隶社会瓦解:春秋封建社会形成:战国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1 .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些大的诸侯国如东方的五国、北方的皿
9、、南方的楚园、长江下游的吴乙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遵、塞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你认为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诸侯争战;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内迁。(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表1)角度主要内容作用和意义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是战攀事强制大家庭
10、拆散为个体小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也极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改革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变法使秦国用富兵强,改革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奠定J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生排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三、春秋战国时
11、期的思想文化(一)(春秋)孔子和老子(表2)角度孔子生活时代春秋后期春秋后期诸侯国别鲁国楚国主要思想和成就田思想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3”,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对现实/、满,主张恢复四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老子也对现实/、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12、代教育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一著述晚年整理“人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载于论语老子的思想和观点见于老子一书评价(地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宜家,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位及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点: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积极意义:局限: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恢复旧有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二)(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学习思
13、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表3)角度表现经济上社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兴起;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文化教育上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雄;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诸子百家)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学说、学派彼此论战)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
14、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诸子学派(表3)学派代表人物核心观点评价(影响)道家庄周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扁豕孟柯(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在“仁政”学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他们的学说从/、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TL2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荀况(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韩非子主
15、张变法革新;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专用的政治思想墨家墨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阴阳家邹衍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与五德终始说,他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兵家孙武撰有孙子兵法一书,探讨军事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文学:诗经和“楚辞”审片惟椽心素养拚通宵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一:(
16、秦)蜀守冰凿离碓(即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滋润灌溉),百姓飨(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同疲)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问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日:“始臣为问,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阙(同淤)之水,溉泽卤(低洼盐碱地)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材料二:(芍)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寿
17、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放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北流经孙叔放祠下,谓之芍陂。北魏郦道元水经肥水注回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4分)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魏国引漳水灌邺工程,楚国芍陂等。(4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8分)作用和影响:都江堰的修建,避免水旱灾害、促进水上交通;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大量田地,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日益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材料三: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落的经济繁荣景象:临落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落之途
18、,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图1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根据材料三和图1,概括指出齐国都城临苗经济繁荣的表现(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表现(特征):民富国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中出现健身、健智、休闲、娱乐等体育活动。(任答2点给4分)原因:农业进步(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2分)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改革变法材料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
19、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西汉刘向战国策书录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征。(4分)社会转型特征: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列国纷争,兼并战争。(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
20、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10分)并指出其效果。(4分)背景:社会基础剧变: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f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3分)兼并战争的影响: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2分)文化繁荣,法国思想提供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
21、传统被打破,新兴的士阶层崛起;那时候,学术文化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提倡以法治国,君主独裁的法家学说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分)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国家(竞争)实力。效果: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4分)材料三: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
22、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关系: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土阶层的崛起,为各国变法提供了可供招揽“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为新(4分)的人才;(4分)其次,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一)儒家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周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
2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4分)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分)材料二: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
24、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10分)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个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6分)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4分)(二)道家材料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
25、下将自正。老子?道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纯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思想,(8分)并指出老子代表的阶级利益。(2分)老子思想:“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无为而治;具有朴素辩证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相互转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每点2分,共8分)代表的阶级利益:奴隶主阶级。(2分)(三)法家材料四:不期(向往,希望)修(遵循)古,不法(效法,照搬
26、)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蠡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根据材料四,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6分)并据所学分析法家思想在战国秦朝备受推崇的原因。(4分)思想主张:主张变法革新(不照搬老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君主要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每点2分,共6分)原因:法家主张变法革新,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治国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既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也适应了
27、战国秦朝封建国家走向统一的社会形势。(每点2分,共4分)(四)墨家材料五:“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一墨子?兼爱(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非攻“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贤根据材料五,概括墨家学派观点,(6分)并据所学知识分析墨家学派形成的背景。(4分)观点:兼爱、非攻、尚贤。(6分)形成背景:战国时期,农工商业有了重大发展,土地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墨
28、家形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下层平民也渴望有晋身机会;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和主张。(任答2分4分)战国时期,诸子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和社会的不同看法,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影响各家学派看法和观点的主要因素。(4分)(任答2点4分,知钳升华与反债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哲学观点不同;研究领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等。言之有理即可)认知结构一、政治三(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L诸侯纷争2.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L变法运动成为潮流N商鞅变法农业发展:1.铁制农具和牛耕,2
29、.兴修水利罐海工程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商业和城市孔子L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老子:哲学和政治主张.背景一【二)m家争鸣社会剧变学术平民化2.诸子学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三)文学:诗经和“婕辞k诸侯纷争9华夏认同1 .语候纷争2华熨认同与民族融合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线争与变法运动L牌国:李悝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2.楚国:吴起变法二3.泰国工商独变法社会£4(一)经济;1 M-jiia;bjdKt报访I-跑所Tr推动阶缎为农业发展秋加4具对M制变化系变化tjs2批修水利灌艰匚程,小3'港三)商业和城市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里想文化|-)孔子和老子
30、(-)百家争鸣(Z)诗经和她辞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1 .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D)A.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C.夷夏之争已日趋激烈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2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B)A.以夷变更是历史发展趋势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H、锄、铲、镰、犁锤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B)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论文写作基础教程》课件
- 《品牌构建与养成》课件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问题的处理课件
- 双语客运值班员误乘的办理课件
- 曝气管更换施工方案
- 铁路市场营销铁路货运产品市场定位课件
- 抚州轻钢别墅施工方案
- 顺序起动联锁控制课件
- 中国人真厉害课件视频
-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 教师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心得体会
- 畜牧业运输车驾驶员招聘合同
- 企业家精神理论演进与展望
- 2025年陕煤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科技行业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方案
- 安装光伏居间合同范本
- 眼视光员工培训
- 《职业卫生》专题培训
- 上海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3
- 银行办公大楼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宠物医院安乐协议书范文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