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_第1页
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_第2页
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_第3页
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_第4页
整体论、还原论、假说演绎、归纳推理、黑箱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总结-研究生考试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整体论 亦称“机体论”。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 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有些对象可以通过解剖拆分后来认识 ,有 些则不必或根本不可能进行解剖拆分,所以就形成了还原论和整体论 两大认知世界的方法.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现象、过程 层 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如此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 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多数人认为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 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 为了研究生命,我们首先将其分为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

2、个部分,然后研究其各个的功能 和作用进一步研究组成这些系统的各个器官, 为了解器官又必须进一 步研究组织 直到最后的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 研究。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它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谈到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 将系 统完全分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研究事物。比如研 究一台复杂的机器 还原论者可能会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 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 论者不这么干 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观察机器的反应 从

3、而建立起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 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由以上的阐释 我们对整体 论与还原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医学领域,对很多事物和现象的 认识特别是精神心理方面的认识,不可能全部实现量化 而且在很多 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去实现量化,不可能都去解剖且尸体与活体 本身存在差别。在不可解剖拆分和难以量化这两种情况下 就只能采 用整体论来认识世界。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认识论即中医在认识上以整体论为主 西医则以还原论为主。受各自的 认识论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

4、体的形体组织 及五官九窍都可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 ,通过经络的联系,把 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不但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整 体,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生命价值观。它强调人要敬畏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人体内外达到了动态的阴阳平衡才能获得身心俱康的生命最高境界。这种整体论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理 论,用阴阳说明其对立统一,用五行说明其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的关 系。正因为中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很多都源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直观 的现象和体验 所以生活经历越丰富 就越能理解中医。西医学则, 任何生物学问题是必须在物理化学的层次加以

5、阐明才算是得到根本 解释的,也就是必须还原为物理化学问题。而根据这种观点,整体由局 部组成,高级运动由低级运动组成,可一直追溯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因此,自然就会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细结构而轻相互关联。因此 中医的特点强调的是不直接对抗病邪而是修补和激发自身的防御体系和自愈系统从而与自然界的病邪达到相安无 事的共存状态。西医的治疗对象是病.是将有检验指标的症状控制住中医的治疗对象是人 目标在于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由发 展及自行和谐 最终成为平人 阴阳平衡和谐的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

6、必将减少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将之引入医学领域 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过分精细化的研究会使我们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它 在中医经典内经中就提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 不可以数推 以象之谓也。,这句话就明确提出了宇宙万物的无限可分性由十推百由千推万永无止境 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宇宙和生命科学是不适宜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家选择了整体论通过事物表现来的外部征象来探索事物内部规律其思想核心就是“整体”和“平衡”。整体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 的关系 因此 在认识疾病时 我们需要始终

7、从整体出发。任何疾病 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 究来判断体内平衡的破坏情况 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转还原论与整体论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研究方法, 它们本身无所谓 优劣之分,两种方法论需要相互补充和相互制约。一方面还原论 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它需要用整体论的 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弥补。另一方面;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也有 其自身难以克服的模糊性。有必要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加以澄 清。因此 中医与西医也应是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首先,要充分认识还原论与整

8、体论优势 互补、辩证统一的必要性:双方各有自己的劣势、局限性,还原论无法把握整体所涌现出来的新属性,整体论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 深层次的本质:还原论忽视经验。整体论缺乏实验;还原论否认形象 思维,整体论缺乏逻辑性;还原论强调定量分析与精确性,对于难以 定量化与精确化的事物无能为力,整体论缺乏定量分析。其次,实现还原论与整体论的优势互补是有可能的:1,还原论的优势正是整体论的劣 势,整体论的优势也正是还原论的劣势,在充分地发挥 各自优势的同时,要自觉地注意,警惕各自的劣势、局限性:只有切 身地体会到自己的劣势、局限性,才能想办法克服、弥补,才能看到 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实现互补。2,脑科学的

9、研究成果表明,大 脑两半球的功能虽然各有优势,但都是大脑思维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3,现代的信息技术一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为实现二者的优势 互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 实验归纳培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逻辑、批判诸“假象”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科学归纳法, 主张通过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大量收集正反事实材料, 从许多个别具体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为近代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培根归纳法包括五个主要环节,即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培根的归纳逻辑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培根归纳法本是一种只有有限的助发现作用的科学方法,却被

10、夸大为唯一的、起决定作用的、绝对可靠的方法;假说、 演绎和数学在他的科学方法论中没有适当的地位。培根的方法论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培根没有认识到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他不了解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竭力贬抑演绎法;夸大归纳法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视归纳法为解释自然的“真正钥匙”。他没有认识到归纳法的局限性,把归纳法当作唯一可靠的方法。培根的归纳学说的这一局限性,到了19 世纪英国一些经验主义哲学家那里更趋于极端,形成了十分荒谬的“归纳万能论” 。归纳主义者之所以走到如此愚蠢可笑的地步,这与培根学说的消极影响不是没有关系的。5. 假说演绎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

11、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其基本思路简要表示如下: “提出问题_+提出假说_演绎推理-+预期结果_+根据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判断假说是否正确_+得出结论 ( 即正确的假说) ” 假说演绎推理,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归纳推理, 即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的合理性有多大,即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大,需要接受事实的检验。如果假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已知的或可预测的经验事实,则假说的确证度就增大。假说演绎推理与溯因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假说演绎推理是在溯因推理

12、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溯因推理,在已知的事实E和科学原理(如果H,那么E)的基础上推测出结论(假说)H以后,如何确定这个假说(结论) 的可靠性呢?这就需要从假说H 得到确证。因此,溯因推理是一种发现(假说)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则是一种验证(假说)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前提真,结论未必真。从推理形式来看,它不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无论是某一个事实E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还是一系列的事实(E1,E2-EN) 与观察实验的结果相符合,逻辑上都不能必然地断定结论(假说)H 是真实的。如医生给病人诊断后提出假说:该病人患有肺炎。在此

13、基础上,医生进一步演绎出病人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现象,尽管这些现象可能都是事实,但并不能必然地得出病人患有肺炎的结论,因为存在这些现象的病人也可能患有别的疾病。因此,假说演绎推理结论(假说)只能是某种程度的确证。浅谈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与联系一、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根据对某类事务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 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归纳法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必然正确,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引出个别性知识, 即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

14、程。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 只要推理的前提正确, 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 则推出的结论也必然正确。所以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二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区别1 、思维起点不同: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这是归纳法与演绎法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

15、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2 、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在规范研究当中,学者一般采用归纳法, 归纳法对作者的思辨性思维要求较高,以保证整个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规则,一般很难做到,因此归纳法很多时候是一种或然性的推论; 演绎法的研究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推理的过程,实证研究一般都要有理论基础,或逻辑的推导过程,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归纳法的研究思想普遍应用与规范研究当中,而演绎法则应用于实证研究当中。 3 、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

16、断定的范围。归纳法根据已有前提,进行归纳并逻辑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演绎法主要验证开始所列举的前提假设,最后验证的结论一般不会超出前提假设的范围。三、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联系1 、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大前提)的来源, 来自于归纳推理概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2 、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归纳过程的分析、综合过程所利用的工具(概念、范畴) 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而且,单靠归纳推理是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因此,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应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者

17、结论加以论证。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有归纳推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3、归纳与演绎二者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作为演绎的一般性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则必须有演绎的补充研究。四、小结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归纳法不局限于前提,运用逻辑推理,以求普遍适用的理论;演绎法基于假设,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归纳法不局限于前提进行论证,演绎法必须在前提中运用已有

18、理论提出假设,假设即为结果的范围。但我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 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 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真、善、美三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美, 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 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更是 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 解释。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

19、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 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他又说:“外部世界、 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只 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 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 识。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 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 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 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 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当客

20、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 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 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 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 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 并成为对这种活动 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 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 的存在形式,具

21、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 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就自然的规律来说,例如整齐一律、 均衡对称这些规律之所以会具有美的意义, 就是由于这些规律是人改 造客观世界所必须掌握的一些最基本的和普遍的规律,由于这些规律 通过人的掌握和运用取得了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形式, 成为人的 创造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客观表现。原始人所制造的一把石斧,它 的均衡对称的形式以及坚实光滑的质地之所以能引起美感, 原因就在 于这种形式是符合人的目的(劳动的需要)的,而这种合乎人的目的 的规律性的形式的造成,是远古的劳动人民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进 行了创造性的活动的结果。就社会的规律来说,当人对

22、社会规律的自 觉的掌握和运用表现为人改造社会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时候,这种活动就不仅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和美与真的关系比较起来,美与善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关系。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事先即有着自觉的目的的活动。 但人所要改造的客观世界,却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 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 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 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这是对于善的最初步、 最粗浅的解释。更进一步分析起来,由于个别主体的需要、目的只能 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活动方能得到实现,于是善又表现为个别主体的 需要、目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需

23、要、目的、利益的关系。这一方面 成为善的更为重要和更为本质的方面。 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 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 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 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 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但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客观的对象 来看,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 面。人类的社会实践,就它体现客观规律或符合于客观规律的方面去 看是真,就它符合于一定时代阶级的利益、 需要和目的的方

24、面去看是 善,就它是人的能动的创造力量的客观的具体表现方面去看是美。例如,今天现实生活中某些生产劳动,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加以认 识,它们可以分别成为三种不同的对象。生产劳动的过程,作为合规 律性的客观事物,既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一定的社会规律, 它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科学需要从理论上将这些规律寻找出 来。同时,劳动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活动,体现着社会 的功利需要和功利目的,它可以成为伦理意志的对象,直接唤起人们 一定的意志趋向和实践态度,使人们对之采取肯定或否定的功利评价和伦理行为。同时,某一生产劳动作为人们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的具体形象,能在感受中唤起人们情感与认识

25、相统一的审美愉快,它不要求人们当下对之直接进行理论概括或意志行动, 而是采取能动的 感受或观照,因而成为审美的对象。在美与真、善的关系问题上,既 要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极力否定美与真、善联系的反动理论,也要 反对把美与真、善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美与丑的关系问题。 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与丑的 斗争中而发展的。正如美与真、善紧密联系一样,丑与假、恶也是密 切联系的。丑与恶的联系使它不但具有否定的美学性质, 而且还经常 作为社会实践的意志活动所克服的对象。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 法的对立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美丑斗争发展的规律,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

26、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美丑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发展,根源于人改造自 然、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主客体矛盾;它与真和 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紧密联系。美与丑作为客观现实彼此对立的方 面,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表现出现实对象对实践的肯定和否定的方 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然不断被征服,社会不断被改造,美丑 通过矛盾斗争又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美在与丑的不断对立和斗争中,随着历史前进的行程,日益革新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之前,美、丑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 敌对的自然力量经常成为丑怪的对象,与美的对象相比较、相对立。某些远

27、古神话里的美丑的形象直接地反映着这一点。 而随着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断为人所征服和掌握, 荒凉险恶的自然环境,凶禽猛兽等 自然物也就逐步由威胁人的生活、实践的丑的对象转化成了供人欣赏 的美的对象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美丑斗争的实质是先进阶 级与反动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进步力量、正义事业与各种丑恶 势力的比较、对立和抗争。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异常复杂曲折,美丑 的比较、对立和斗争也具有异常复杂多样的形态。例如,躯体畸形的 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是生活中 的美丑矛盾的主导方面。不同阶级的不同社会实践,在客观对象上获得实现,在现实中得到肯定,对不同阶级便具有不同的

28、美丑意义。 这种对立和斗争,实际上正是美与丑在阶级社会中相比较而存在, 相 斗争而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地说,客观对象肯定革命阶级的社会实 践的感性形象,即革命阶级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实现、 肯定和对象化的 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其对立的反动阶级却是丑的。客观对象肯定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的感性形式, 反动阶级的社会实践 获得了实现、肯定和对象化的事物,对于这一阶级就是美的,对于与 之对立的革命阶级却是丑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又有着客观的标 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它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社会 发展的本质、规律相一致的阶级的实践、生活的产物。人民群众和先 进阶级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

29、主人翁,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的具 体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只有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的生活实践, 才是真 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能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只有最终肯定或不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才是真正的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标准,必须以它为准绳为尺度。真善美客观对象对人和社会的三种价值。它们处于复杂的联系和区别之中,弄清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在中外美学史上,真善美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已被察觉和探讨。中国先秦哲 学家讲“里仁为美”、“充实为美”,认为只要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 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便是美的,讲的是善即美。庄子强调“法天贵真”、“原

30、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讲的是美与真相通,无 真即无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在善,善即美。所谓善即对 人有用。有用的就是美的。他还提出过“美善”这个概念。亚里士多 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中世纪美学把 真善美统一于神,对真善美作了更多的探讨,如圣托玛斯认为,美 与善不可分割,但善涉及欲念,是一种目的,而美却涉及认识功能, 只引起视听的快感。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认为“只有 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 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德国古典哲学进

31、一 步从总体上对真善 美进行了哲学探讨。康德把真善美加以割裂,认 为美是一种纯粹的快感,既不涉及利害(善)又不涉及认识(真)。黑格尔则致力于揭示真善美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但他是在 唯心主义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历史遗产,认为真善美是三种客观的价值,其相互关系是辩证的,只有结合人类的社 会实践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真善美具有社会性、客观性,是客观对象的社会价值,价值不等于对象本身,而是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意义,这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客观地形成的。美离不开真。真是客观对象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定性,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首先就要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使自己的创造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

32、必然性,因此,凡是美的东西,便都应当是真的。善是客观对象有用或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功利价值。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但具有功利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但另一方面,不能把美与真、善简单地等同。美有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美是具体的感性的,不是抽象概念。真必须以具体的感性的形态呈现出来,才能成为美。善也必须体现在具体的感性的形态之中,善同功利直接联系, 美同功利的联系是间接的曲折的。真善美是三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人的三种社会性要求,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总是不断地追求真善美,并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理想.中国人的思维批判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

33、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上几种所谓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一模糊, 就很难清晰地认识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 概念模糊也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 “中国人在中华文明未成熟时期所具有的很强的创造力,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几乎看不到。” “西洋人兼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不但使他们的艺术流光溢彩,也能向科学的未知领域不断扩展。中,作者多次提到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他说,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缺少逻辑性、没有求证、概念模糊、偷换概念、转移主题等毫无理 性思维可言。

34、而古希腊的思想家一代比一代强,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 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些学生和老师,一代超越一代。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因而这些大思想家 的学生们对老师们的学问,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更有发展。他们把 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这也是希腊学术的传统。学生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远。 而中国的传承正好相反,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学艺及思想, 没有一个超过老师。作者通过美国传教士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的;美国旅行家乔舒亚说中国人旅游是为了照相, 在许

35、多外国人看来, 中国人旅游好像是为了去那里做那些事,而不是去欣赏美景等例子, 指出了中国人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 而忽视本质的东西。正如台湾学 者孙隆基在其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一书中所下的结论:中国人的心 远远比大脑发达。面对同样一种状况,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思维里,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的答案。 而最为有趣的是,这两种答案居然都 很正确。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一一大丈夫能屈能伸等诸如此类,你 很难说谁对谁错。答案的选择,得根据当事人态度,两害相权取其轻。 作者认为,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既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有卖 主求荣的活命哲学。一切都是为了眼前的需要。中国的这种文化现象, 在世界其他民族中,是极少有

36、的。针对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 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可为什么现代工业革命没 有在中国发生?作者认为,究其原因,实际上就是中国没有严格意义 上的哲学。“中国的智慧是谋略,西方的智慧是科学。”哲学固然是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总结,但哲学有着一个求根问本的内在特 性。中国传统思维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这样的思维很 难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所以对事物的规律和世界就容易产生不可 知论,也就缺少积极性去探索未知领域。试想,没有哲学光芒的照耀, 怎么可能有工业革命的发生?浅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想的构建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所谓整体,就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

37、而部分也一 样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不过两者还 有很大的区别,整体不是将多个部分进行简单堆砌, 而是将这些部分 科学地组合成一个有机体。所以优化了的整体是大于部分的总和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不论是细胞、个体、生 态系统等在各级水平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特点。例如,组成细胞的各种 化学成分和各种细胞的结构只有统一在细胞这个整体中,才能相互协 调,发挥各自的功能,表现出细胞的整体性。构成生物个体的各种组 织、器官,如果离开了生物这个整体,具作用也难以发挥。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一方面在系统内相互协调完成各自的功能, 维持系 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若系统

38、崩溃,各种系统成分则难以存在。反馈调节机制是维持系统整体性的必要条件,生命活动的调节、内环境 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中,都包含了这一思想。系统论观点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使生物学知识成为一个有明显结构层次、线条清晰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体现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黑箱方法最主要的整体研究方法当今科学的成果,几乎都是沿笛卡尔的方法产生的,即先研究简单的理想情况,然后再用其结论研究复杂的实际情况,复杂的具体问题总是把它分割成部分、部分再分成部分。随着科学的积累,研究的越来越深入,这样的方法,虽然还不断获得成果,但明显觉得无止境,因此人们在

39、探索有没有新的方法。20 世纪 50年代后,陆续出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各种自组织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 这些学科都是文理相通的学科,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横向学科方法。如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和自组织方法等。这些新的方法与经典科学方法不同的是强调整体性,就是不去将事物解剖下来,先分析后综合,而是整体的找出系统的要素,多元的整合处理, 因为这些方法不太同于笛卡尔的解剖方法,而又科学来自于西方, 所以从对称角度来表达,把这些方法有时说成是古代东方的科学方法,因为东方人思维常常整体化。现代科学对人脑、黑洞、信息过程的研究运用的就是黑箱方法。它是人类实践对象巨系统化、高层次化

40、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方法。对微观粒子的研究表明,物体分割到非常小时,就会出现不能再分割的微粒,这时人们只能借助科学仪器来观察其行为,总结它的外在表现。对“大脑之谜”,无数科学家和哲学家倾注了大量精力深入探讨, 提出了种种假设和理论。思维究竟是怎样从物质中产生出来的?用分割法的方法是不行的,因为将大脑打开,解剖分析,也只能是对失去思维功能的大脑物质的认识。显然在一些不得已的地方被迫用黑箱方法。黑箱方法,又称系统辨识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认识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具体是:首先给黑箱一系列的刺激(系统输入) , 再通过观察黑箱的反应(系统输出),从而建立起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最后把这种联系用

41、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形成黑箱的数学模型。黑箱方法不涉及复杂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大量细节,而只是从总体行为上去描述和把握系统、预测系统的行为,这在研究复杂系统时特别有用。黑箱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为黑箱建立模型,是黑箱变成白箱。有时黑箱模型不止一个,这种情况下,系统辨识其中最合理的一个。黑箱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先验知识。这是指关于系统运动规律、数据以及其他方面的已有知识。 这些知识对选择模型结构、设计实验和决定辨识方法等都有重要作用。实验设计。辨识是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关系统信息的过程,设计实验的目标之一是要使所得到的数据能包含系统更多的信息。主要包括输入信号设计,采样区间设计,预采样滤波器设计等。

42、结构辨识。即选择模型类中的数学模型的具体表达形式。参数估计。知道模型的结构后,用输入输出数据确定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模型适用性检验。检验方法主要有利用先验知识检验和利用数据检验两类。黑箱研究方法利弊“黑箱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尤其对某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黑箱方法是可能的有效方法。但很明显,这不可能是一种主流的科学方法,因为这需要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和实验手段,又因为模型的选择不仅不唯一,而且可能有很多,难以确定选择怎样的模型好。模型不适用主要原因有:模型结构选择不当;实验数据误差过大或数据代表性太差;辨识算法存在问题。可见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只有借助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才可能有效地实现。在古代采用这种方法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综述分析的方法、解剖的方法为了解黑箱内容提供了细节,但并非都能解决问题。即使分析和解剖的成果,可能又孕育了新的黑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