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_第1页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_第2页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_第3页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_第4页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医急诊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学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断、辩证救治、辩证救护的一门学科。中医急诊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的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所研究的范围。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中医急诊学所研究的疾病为各科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病情有其固有特点,即病性的危重性、证候的整合性、病机的衡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发病急、传变快、病情危重;在疾病急危重状态时,往往由单一的脏腑经络病变转化为多脏多腑及经络、气血津液的改变;病情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实大虚证候的极端变化。

2、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本着救人治病大原则,要明辨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动态观察,辩证救治,已病防变,随证救治。一 中医急诊学研究现状近年来,众多的中医工作者在研究中医急诊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尤其在确定中医急诊学科地位、内涵外延、常见急危重病规范化研究等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便在上海召开了第一个中医学学术会议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召开全国性急诊工作会议,先后成立了11个急诊协作组,如脑病(中风)、热病、厥脱、心病、急性胃痛、血证等,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90年代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进行了3次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的遴选

3、工作,推出了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急诊用药。这些重大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病的能力。1997年中华中医学会急诊分会成立,全国成立了11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心。近十年来,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中医急诊的学者开始寻求中医急诊学科的内涵及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围绕中风病、脓毒症、休克、急性中毒、急性心衰、急性发热等疾病,在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组织成立了中医急诊协作组,并且确立了具有中医急诊内涵、特色和优势的主攻病种,这对于中医急诊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二中医急诊学研究成果(

4、一)中风病 以中风病急性期为主探讨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学演变规律,辨证论治体系和系列方药等,不仅推动了中医脑病学科的建立,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中医急诊研究学者的工作热情,坚信中医学在急诊危重病的地位。如王永炎院士等不仅对中风病病名、证候演变规律、辨证论治体系、系列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提出了“毒损脑络”的新病机,认为“清开灵注射液”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有效药物,并认为风痰瘀血阻络证是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候,而且十分重视中风病诊疗规范化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陈绍宏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重视中风病成因与虚、瘀、痰、火、风有关,即元气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总

5、之,本病以元气虚为发病之根本,痰瘀互结,痰热生风为病机核心,故制定出治疗中风病的中风醒脑方,将其制成中风醒脑口服液和中风醒脑颗粒,在临床上取得疗效。(二)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常见的中医急诊病证,中医学历代医家在诊治外感发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创立,奠定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核心,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不出两大辨证体系的藩篱。近代学者对外感发热病的研究多有发挥,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名医董建华院士,提出了“三期二十一候”的论治体系。重庆名家黄星垣教授通过对外感发热的研究,提出了“热有毒生”的新理论。成都陈绍宏教授运用仲景学说的理论和方药治疗外感发热,即在伤

6、寒论“六经辨证”思想指导下,将“经方”组合,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并借鉴仲景治疗“并病、合病”的指导思想,提出“重三经(太阳、阳明、少阴)、定四型(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热毒壅盛、湿热互结)”的见解。江苏省中医院周仲瑛教授等较系统地研究了外感高热的古代、现代文献,对辨证、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外感热病常见“证”的诊断标准进行规范化研究。研究认为,外感高热以卫分、卫气同病、气分证型多见,其中尤卫、气同病为高,采用卫气同治、透表清气的病因学截断法,简化了外感高热的辨治流程。(三)肺系疾病专家对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性脑病及哮喘、AECOPD的研究予以重视,提出了温补肺肾、活血利水、回阳救逆的方法

7、,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对急性咳嗽的研究,急性咳嗽是急诊科常见病证,西医多归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感冒后咳嗽”。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具有“风邪”的特征,率先提出从“风”论治的学术思路,创立了“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法治疗咳嗽的独特方法,并命名为“风咳”。(四)休克休克归属于中医学“厥与脱”的范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王今达教授、王左教授为组长的协作组,对该病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参附青注射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疗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王今达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理论研究,选用红花、赤芍等中药研制成的纯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具有高效拮

8、抗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的作用;不仅在动物实验方面具有显著降低休克动物模型的死亡率,而且在临床研究中也显示了其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地位。总结出感染性休克及其引发的MODS “四证四法”辨证治疗原则。血瘀证用活血化瘀法:临床患者多表现出固定性压痛,出血,紫绀,舌质绛紫,血液流变学、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等,针对血瘀证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代表药物为“神农33号”注射液或血必净注射液。毒热证用清热解毒法:毒热证患者临床表现多有高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四肢温热、烦躁多言,甚则神昏谵语、痰涎壅盛、痰涕黄稠、口干预饮、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细数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升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前降钙素水平升高

9、;血内毒素水平升高;血炎性介质水平升高等。总之过度的炎症反应为“毒热证”发生的病理基础。毒热证患者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代表药物为“神农33号”注射液及清开灵注射液。急性虚证用扶正固本法:急性虚证多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大汗、尿少、脉细数或欲绝、血压下降等证候。临床应用扶正固本法治疗此类患者,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及黄芪注射液。腑气不通证用通里攻下法:多表现有腹胀、呕吐、无排便排气、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管扩张或积液、腹部X线片有液平等。针对腑气不通证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代表方剂为凉膈散及大承气汤。(五)脓毒症脓毒症是近十余年来急诊危重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脓毒症开展了研究。王今达

10、教授提出了“三证三法”理念,即热毒证与清热解毒、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急虚证与扶正顾脱,并提出了“菌毒并治”的新理念,通过30年的研究,开发出了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脓毒症的纯中药制剂血必净注射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王宝恩教授等针对脓毒症的不同环节,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降低严重脓毒症(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死率,同时开发出“促动合剂”、“参芪活血颗粒”等,极大地丰富了脓毒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山东孔立教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脓毒症的病机关键是“气机逆乱”;北京刘清泉等认为,脓毒症的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毒邪内蕴是脓毒症的重要发病基础,内陷营血是脓毒症主要的病变层次,瘀滞络脉是脓

11、毒症重要的病位,进而提出了“扶正解毒通络、分层扭转”的治则,并提出,六经营血辨证是脓毒症的基本辨证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脓毒症不同的病理环节辨证治疗,降低了严重脓毒症的病死率。(六)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为危重的疾病,对此,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先后推出了不同年代的心肺复苏指南,对于规范心脏骤停的抢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患者的出院率仍然较低,成为国际急诊危重病研究的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证的研究逐步介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如早期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与此同时,针对复苏后综合征开展了相关研究,提高了复苏后的成功率。三现中医急诊学研究需要解

12、决的问题(一)中医急诊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历代中医治疗急症的成果,无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我国古代劳动者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探讨急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辨证救治、辩证施护是中医急症的研究重点,因此必须注重中医理论的研究,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没有完整、系统的继承中医药理论,就不会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从临床中找到研究的线索。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只继承而不创新就不会有发展。理论的创新来源于长期反复的临床积累沉淀和扎实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基础,我们必须重视历代中医对急症医学积累的成果,挖掘、整理有关

13、急症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急救方药和急救技术,这样才能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原有理论的优势或不足,为中医急诊学理论创新提供智力保障。在近代中医急诊学理论创新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急症的新理论,如姜春华的“截断扭转”,黄星垣的“热毒学术”,董建华的“三期二十一候”,万友生的“寒温统一”等。他们对于急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遗憾的是近年来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做得很少。仅仅毒邪理论和三态辩证理论发展较为完善。(二)寻找中医急诊学研究的切入点近年来在中医急诊在治疗多种急危重症取得肯定疗效,先后成立了外感高热、胸痹心痛、胃痛、厥脱、中风、血症、多脏衰、呼吸、痛证协作组,在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中医急诊

14、工作。在中医急诊诊疗规范化、临床研究、剂型改革、基础与试验研究等方面,对一些急症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此外,无论是SARS,还是甲型H1N1,又或是当今的埃博拉、MERS,中医急诊都在其防控和(或)治疗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纵观近年来中医急诊所涉足的领域,无论是其优势病种,或是烈性传染病,其切入点不外乎两个特点:1.新发的未知传染性疾病,现代医学尚没有深入认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及特效的治疗手段。如:当初的SARS、甲型H1N1以及当今的MERS等。2.某些危重症,现代医学可以明确诊断,并尚能通过现代先进的急救手段或脏器支持技术,为患者争取一定的时间去做后续治疗,但往往现代

15、医学在后续治疗上捉襟见肘。如:猝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1)新发未知传染病 中医学学术的发展历来重视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研究,张仲景诊治的“伤寒”、吴又可诊治的“瘟疫”无一不是烈性传染病。可见,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染病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中医药与各种烈性转染病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又宝贵的经验。无论伤寒的六经辨证理论,还是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对各种烈性传染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及预防治疗,均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已具备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医急诊在各种烈性传染病的防控治疗方面,有着强大的潜力和可挖掘的空间。(2)特定种类的危重症 现代医学的急救手段、脏器支持技术(

16、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技术、主动脉球囊反博等技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的临床效果毋庸置疑,在现代医学为濒临死亡的患者争取宝贵的后续治疗机会后,中医急诊介入这类疾病领域中进行诊疗,面临了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是以现代医学现有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即便是明确的该疾病的病理过程和规律,也不能阻止病理过程的进展,患者的结局只能听天由命。如脓毒症休克的EGDT疗法,现代医学在其力所能及的各个方面都去进行干预,力求使患者处于一种有利于恢复的最佳状态。但是近年来的RCT研究和Meta分析显示,EGDT疗法并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但是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手段为中医急诊介入此类疾病治疗争取了机会。

17、挑战是由于古代科技的局限性,某些危重病中医药并没有诊治这类患者的经验,古籍中更没有记载,有的只是说在某些疾病的急期(现代医学技术手段介入前)预后不良,如“手足青至节,昭发夕死”等。因此,就有两个问题摆在中医急诊面前,第一是中医急诊应研究如何去认识此类危重病;第二是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时,中医急诊应选取哪些关键点去介入,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急诊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只有在正确辩证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中医药疗效。我们应该投入精力对这些特定种类危重病的证候进行研究,在现有的辩证方法体系中“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是证候研究的依据;“提

18、取证候要素,厘定证候靶位,进行应证组是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步骤;“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证候要素的提出,不仅是在中医辨证理念的上创新,而且也是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的重要工具。所谓证候要素是指一种疾病发病时点上占主导地位,处于支配地位的证候,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着重要的预示作用。朱文峰认为证素是证候的病变本质,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病位,其内容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而制定的,证素为具有诊断意义的单元而非疾病分类纲领,证素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某些证素间可有重叠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以证素形式对此类危重病种进行突破,采用多种相对应的数理方法学进行归纳总结,以专家观点与数据处理所得结果

19、相结合,以期得到真实的、恰当的、稳定的结论。只有在正确认识此类危重病的基础上,才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基础和保障。在治疗方面应针对中医急诊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的领域进行总结和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治疗特点。前期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诊治中,现代医学的血管再通、再灌注治疗(急诊PCI、急诊溶栓技术),及时挽救心肌细胞,毋容置疑为首选治疗手段,在恢复期出现心源性休克时,中医治则以回阳救逆、活血固脱为主,从而在整体上通过改善微循环血供,增强心肌营养,能在不扩大梗死面积的前提下,增加心肌收缩力,克服了西药在救治休克时产生的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死亡的弊病。现代医学诸如此类无特效治疗手段的空白领域非常广阔,例如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顿抑问题、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后的心肌休眠问题、PCI术后无血液复流问题等等,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中医急诊在系统分析和认知这类问题后,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否解决这些类似的问题,值得去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三)中医急诊疗效的评价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前期的努力下,已明确了中医急诊学的内涵,确立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地位,对中医急诊常见病病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