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卷_第1页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卷_第2页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卷_第3页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卷_第4页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2010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选择题 24分)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斗牛之间(du ) 修葺(qí) 双栖(x) 外甥(shng) B水波不兴(xn) 先妣(b) 如晤 (wù) 颤动(zhàn) C酾酒临江(sh) 垣墙(huán) 泠然 (lín) 领衔(xián) D外强中干(gn) 眷属(juàn) 艳羡(xi

2、àn) 镌刻(ju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 杂揉 浩荡 终老不复取B靡使归聘 嗑死 伫立 络绎C. 深思慎取 鸷鸟 自缢 流觞D. 苏子愀然 庐冢 槃石 凭虚御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_和最受_的人。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_他,_他。 A.忌恨 诬蔑 诅咒 诽谤 B.诬蔑 忌恨 诽谤 诅咒 C.诬蔑 忌恨 诅咒 诽谤 D.忌恨 诬蔑 诽谤 诅咒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营养学家告诉我们,膳食要荤素搭配,营养平

3、衡,对大鱼大肉只能浅尝辄止。B、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遭政敌陷害,被贬黄州,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安之若素。C、遭受战火蹂躏的伊拉克,治安混乱,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战后重建工作困难重重。D、西部的经济发展与西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大家都非常关心西部大开发的报道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

4、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    D.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智慧和风度。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略论思维的“惰性”章炳元人类思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它的本质,把握它的发展规律,从而预见未来,爱因斯坦依据广义相对论作出的光线偏折、引力红移、辐射等科学预言,马克思依据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表明了人类的思维具有多么惊人的科学预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思维还能能地指导实践,成为改造自然和社的巨大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和社会生

5、活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现代化水平,充分显示了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类思维的巨大威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人类的思维除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外,又有保守性和“惰性"的一面;它既能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指导实践,又常常会落后于实践而限制新事物笔展。毛泽东同志曾列举当年游击战争的例子说:当斗争发展合我们离开跑向平地后,"我们的身子早已下山了,但是我们的思想依然还是在山上"。这种思想落后于存在的现象,除去客观因素外,l正是思维“惰性”的反映。自然界的物体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因此静止的东西你要让它动起来必须下大力,而运动着的东西你要让它停下来也必须花

6、大劲。人们的思想也往往这样:当一种新事物、新理论刚刚出世时,总会受到各方面的挑剔和反对,许多新发现往往就这样被窒息于呱呱坠地之时;可是,对于已经流行的观点,即使有弊病也很难纠正。贝佛里奇在列举科学史上许多这样的事例后说:人具有一种“对新设想民的抗拒心理 ”席勒在谈到这种抗拒心理时甚至这样说:“这种惰性可被列为一项基本法则。形成这种思维“惰性”的心理有三个。一是悬因循守旧。人脑有一种依据业已流行传统观念,而不是依据面前的新情况作判断,论是非的强烈倾向。当普朗克实际上已经冲破经典物理学框框,提出量子假说,向着微观世界迈步时,他却“作茧自缚,仍然抱着传统的观念不放,力图把自己的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

7、轨道,结果徒劳无益。而爱因斯坦正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縛,把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辐射和吸收上,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二是迷信权威。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定律”和“落体定律”,所以遭到那么多人的讥笑和反对,就是因为他推翻了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摆幅短,需时少”和“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的错误观点。为此,伽利略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人甘心情愿做亚里斯多德的奴隶,把他的什么话都奉为圣旨,一点不能违反。三是怕犯错误。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从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尿素后,却在有机化学面其原因,在他给老师的信里说得很清楚:有机化学就像是一片“原始热喊森林”,是“一片挣梓的

8、、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看来,正是胆怯和害怕出错抵杀了维勒的创造性思维,使他畏缩不前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得好: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把杀了创造性思维,也就板杀了科学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项开创性工作,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要破除思维的“惰性”。倘若只会顺着权威的思路和传统的观念去想,只会进行再生性的和习惯性的思维,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有开拓和进展。唯有跳出前人的思维窠臼,破除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害怕出错等“惰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思維的能动性,使创造性思维的灿烂花朵盛开,杰出丰硕的果实6下列对“思维惰

9、性”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思维常常落后于实践而限制新事物发展的心理特征B人类思维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它的本质,把握它的发展规律,从而预见未来C人具有一种“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这种惰性可被列为大自然的一项基本法则”。D人类的思维还能能动地指导实践,成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精辟指出了人类容易产生思维惰性的三个主因因循守旧、迷信权威、怕犯错误。B本文充分发挥敢于质疑的精神,对“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人类思维惰性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C作者鼓励人们打破传统和权威的思维桎梏,克服思维的“惰性”,

10、让创造思维的花朵盛开。D文中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和著名人物的许多言论,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却又无堆砌之感。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思维具有能动牲和创造性,它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它的本质,因而能自觉地控制思维“惰性”的产生。B人类只要跳出前人的思维窠臼,破除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害怕出错三种“惰性”心理,就能充分发挥好思维的创造性。C人类思维常常超前于实践,又时时会落后于实践;既能指导实践,又限制新事物发展,所以人类难以驾驭。D人脑中的固守现成流行的传统观念的倾向,使得人们无法对面前的新情况作出是非判断。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2题。(每题2分,共8分)于

11、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B而世之奇伟、瑰怪

12、、非常之观观:观看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明情况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一觞一咏,足以极视听之娱11对下列加粗词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誓天不相负A相同,也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各不相同,也各不相同12对本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

13、,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第II卷(主观题 共76分)四、(17分)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分)_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_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4分)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分)。 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目

14、遇之而成色同心而离居, 。 明明如月, 。暧暧远人村, 。仰观宇宙之大,_寄蜉蝣于天地,_.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7题。(共14分)目送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农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

15、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

16、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往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

17、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饮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缷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至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

18、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6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3分) A文中的“我”,

19、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 B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的情感历程。在这些深情的目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 C“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D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E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20、17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 18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你认为目送与背影的主题意蕴相同吗?请深入探究。(4分)六、语言表达题(5分)20、仿照下面的例子,造句,意思必须与整体语境吻合(3分) 当葱绿的叶子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时,我们却收获了累累的果实;当圣洁美丽的雪野悄然消失后,我们却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 _,_。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如果没有失去,我们就不可能有新的获得。21、成语,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经历时间的历练越发显得珍贵,但换个角度留心细推一些成语时,也会发现一些新的诠

21、释,却也不无道理,并且还能启发人们心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南辕北辙”、“精卫填海”、“东施效颦”“管中窥豹”“班门弄斧”笨鸟先飞”中任选一个成语,为它写一段新解。要求:解说合理,富有新意;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句式和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2分)示例: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就是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从另一个角度,水到未必渠成。众所周知,一个人成功的条件是有内因而起作用的,内外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外因视为“水”,那么外因“水已到”,内因是否即能“渠成”呢?七、作文(4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有一天,我的老师

22、问我们:“学校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 ”我们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开的茶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会时常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于他的斗室。人生如旅行,你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曾经给我们这样那样的启发或感动,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记你的人生旅途中某个时刻某个令你感动或给你启发的人。要求:1、立意自选;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绵阳一中高2010级_班 姓名_ 考号_高2010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答题卷四、13(5分)(2分) (3分) 14、(4分) (1)(2分)。 (2)(2分)。 15

23、、(6分)13_ _五、16(3分)( )17、(3分)_18、(4分)_19、(4分)_六、(5分)20(3分)_21(2分)_七、作文(40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A 修葺qì B笃厚d C垣墙yuán)2B(A项中“标新立意”应为“标新立异”C项中“掂轻怕重” 应为“拈轻怕重”D项“勾心斗角”应为“钩心斗角”)3. D 4答案A(A项“浅尝辄止”愿意为是指稍微尝试一下,就停止。多用来比喻事情、学习等刚开个头,就搁置下来,不深入(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B项“安之若素”指面对困境或异常情况,毫不介意,心情平静的像素常一样,褒义词。(选自我有一个

24、梦想);C项“民不聊生”是指百姓失去聊以生存的条件,无法生活下去。形容生活极端困苦。(选自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项“息息相关”是指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极为密切(选自我有一个梦想)5. D A、近20%左右,语义重复。去掉“近”或“左右”。B、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或改为:河里水质越来越差,是人们缺乏造成的恶果。句式杂糅。C、句式杂糅。删去“因为”或“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6C7-9:ABD10-12:13略14略15(1)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1分)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的。(1分)(2)作者写冲天一鹤是且来表明心

25、志,在困难中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2分)17-20:B D(B项“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依恋”错,是“母亲对孩子及女儿对父亲”的深情依恋。D项“文章全部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写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错误,其中有想象和联想。)(2)目送儿子上幼稚园。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3)内容上:第一次是文章第一部分写目送儿子之后,“我”一次次目送儿子渐渐长大并远离自己。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第二次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写父亲老去之后,感慨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离情;无奈,伤感。作为母亲,作为女儿,只能无奈地目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都令人无限伤感。结构上:第一次既是对前文的小结,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