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_第1页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_第2页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_第3页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_第4页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思路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 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 先要读几遍原文, 力求对原 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分析难 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二、断句的基本方法1. 弄通文意,定句读通读全文, 明确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例 1、用 “/”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限划 8处 春, 二月, 曹操攻黎阳, 与袁谭、 袁尚战于城下, 谭、 尚败走, 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

2、 郭嘉曰:“保 缓 之 则 争 心 生 不 如 南 向 荆 州 以 待 其 变 变 成 而 后 击 之 可 一 举 ” 操曰:“ 善! ” 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选自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四 ,有删改 解析: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可从人物入手, 结合文言重要实词 “ 爱 ”“ 适 ”“ 侔 ”“ 急 ”“ 缓 ”“ 待 ”“ 击 ”“ 定 ” 等在语句中的作 用,逐一切分。答案:袁绍爱此二子 /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 /各有党与 /急之则相保 /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 向荆州以待其变 /变成而后击之 /可一举定也参考译文: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

3、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 城。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 袁绍 (生前 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 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 就会争权夺利。 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 变乱发生后, 再攻打他们,可以一 举平定。 ” 曹操说:“ 好! ” 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2. 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对话,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 文言文中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 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 此明辨句读。例 2用 “/”

4、 给下面文字断句。齐 桓 公 问 管 仲 曰 王 者 何 贵 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民 怨 其 上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选自刘向说苑 解析:这是一段人物对话, “ 曰 ” 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理清谁说,说什么,即可准确断 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答案:齐桓公问管仲曰 /王者何贵 /曰 /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 /所谓天者 /非谓苍苍莽莽 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 /非之

5、则危 /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 /未之有也参考译文:齐桓公问管仲:“ 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 ” (管仲回答 说:“ 应把天当 作最宝贵的。 ” (于是 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 我所说的 天 ,不是苍苍莽莽的 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 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3. 找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 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

6、”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 (欤 、邪 (耶 ”等常用于疑问 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 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据此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 而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口决:“ 曰 ” 后冒, “ 哉 ” 后叹,

7、“ 夫 ”“ 盖 ” 大都在句前。“ 于 ”“ 而 ” 一般在句间, “ 矣 ”“ 耳 ” 后面画圆圈。“ 耶 ”“ 乎 ” 经常表疑问, “ 也 ”“ 者 ” 作用要停顿。例 3用 “/” 给下面文字断句。夫 精 神 者 所 受 于 天 也 而 形 体 者 所 禀 于 地 也 故 曰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万 物 万 物 背 阴 而 抱 阳 冲 气 以 为 和(选自淮南子 精神训 解析:这段文字介绍了 “ 精神 ” 是怎样产生的, 可以以文言虚词和句中的顶针格式作为 断句的标志。答案:夫精神者 /所受于天也 /而形体者 /所禀于地也 /故曰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

8、背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参考译文:人的精神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 而形体则是从大地那里得到的。 所以说:“ 道生阴阳二 气,二生三,三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阴阳激荡而成和气。 ”4. 抓动词,定句读古汉语中, 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也就区分出 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例 4用 “/” 给下面文字断句。子 曰 爱 亲 者 不 敢 恶 于 人 敬 亲 者 不 敢 慢 于 人 爱 敬 尽 于 事 亲 而 德 孝 加 于 百 姓 刑 注 于 四 海 盖 天 子 之 孝 也(选自孝经 【注】 刑:通“型”,做榜样。解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

9、应该怎样遵行孝德, 可以从动词入手, 找准搭配, 体会句意, 进而断句。答案: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孝加于百姓 /刑于 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参考译文:孔子说:“ 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 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 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 姓,为天下百姓做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5. 找名代,定句读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 谓、宾,而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或代词一 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 反复出现的

10、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常见的代词有:(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 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 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 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 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词,代受话人,是第 二人称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 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 其、 彼”, 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 是第三人称代词, 今作“他”或“它”, 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

11、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可问事。问事的还有 “奚”“胡”“曷”“恶”“安”“焉”等。(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 另“之”“其”“彼”除 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 (代 词,定主宾。需要注意的是, 文言文中,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 旨

12、”就不再提姓了。例 5用 “/”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五国约而攻秦, 楚王为从长, 不能伤秦, 兵罢而留于成皋。 魏 顺 谓 市 丘 君 曰 五 国曰 善 因 遣 之。解析: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人的对话,在对话中有很多名词和代词,如 “ 市丘 君 ”“ 君 ”“ 臣 ” ,可根据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断句。答案:魏顺谓市丘君曰 /五国罢 /必攻市丘 /以偿兵费 /君资臣 /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 丘君曰 /善 /因遣之参考译文:赵、楚、魏、燕、韩五国结盟进攻秦国,楚王为盟主,但是没能击溃秦国,五国联军于 是停战,驻扎在成皋。魏顺对市丘的长官说:“ 五国收兵之后必然会攻打市丘,

13、以此来弥补 军费。您如果资助我,我愿意替您阻止诸侯进攻市丘。 ” 市丘的长官说:“ 好吧。 ” 于是派 遣他到楚国去。6. 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 断开几处的效果。例 6用 “/” 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下 者 先 治 其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选自大学 解析:这段文字句式整齐, 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 注意关键点 “ 欲 ”“ 先 ” 。 答案:古之欲

14、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 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参考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的人, 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 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

15、 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注意: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特殊句式 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口决: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 曰 ”“ 云 ”“ 言 ” ,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7、据语法,定句读利用语法知识给标志不明显的语段断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中常考的题型, 以前句子多有一些“

16、指路碑”式的标志, 比如有一些 语末助词, 如“也”“矣”“焉”“耳”“乎”“耶”“欤”“邪”等; 还有一些语首助词, 如“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有时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断句了, 可近年的文言断句题中却有意减少了这些明显标志式的词语。没有明显标志词语的句子如何进行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 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 行语法分析, 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 有时难以断 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 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 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 我们 只

17、要抓住谓语动词, 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 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 如 “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 两 题 , 找 到 动 词 “亡”“入”“吊”“将”“归”“贺”, 根据语法知识, 仔细分析, 便不会将“入”之后 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 (“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 如果没有宾语、 补语就要断句; 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 但“曰”“云”“言”等字作 谓语时, 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 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

18、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 即主语在前, 谓语、 宾语在后, 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如果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 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 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 断句。例 7、诸 葛 亮 之 次 渭 滨 关 中 震 动 魏 明 帝 深 惧 晋 宣 王 战 乃 遣 辛 毗 为 军 司 马(选自世说新语 解析 句中共有四个人物 “ 诸葛亮 ”“ 魏明帝 ”“ 晋宣王 ”“ 辛毗 ” , 两个地名 “ 渭滨 ”“ 关中 ” ,一个官名 “ 军司马 ” ;句中动词有 “ 次、震动、惧、战、遣、为 ” 等;然后 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答案 诸葛

19、亮之次渭滨 /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 /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参考译文:诸葛亮驻扎在渭水南岸的时候,关中地区人心震动。魏明帝非常害怕晋宣王 (司马懿 出 战,于是派遣辛毗去担任军司马。练习题:1.下列文句断句不 . 正确的一项是 (A .沁水出井陉山东 /东南注河 /入怀东南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 /绝钜鹿泽 /注渤海 /入齐琅槐东北B .客还 /公孙枝进谏曰 /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 /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 /置而不遂 /击 而不胜 /其若为诸侯笑何 /君盍待之乎C .齐欲攻宋 /秦令起贾禁之 /齐乃捄赵以伐宋 /秦王怒 /属怨于赵 /李兑约五国以伐秦 /无功 /留天 下之兵于成皋D .

20、里有赵三者与母俱 /佣于郭氏 /母殁后年余一夕 /似梦非梦闻母语曰 /明日大雪 /墙头当冻死 一鸡 /主人必与尔 /尔慎勿食解析:选 D 。 D 项, “ 俱 ” 是 “ 都 ” 的意思,作动词 “ 佣 ” 的状语,因此 “ 俱 ” 和 “ 佣 ” 之 间不应断开; “ 一夕 ” 在句中是时间状语,因此这两个字前后都要停顿。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厉精治蜀, 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 怨杀者王者之事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宥过无大刑 /故无小 /帝者之政也 /以佚道使 /人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 /人虽

21、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 事也B .宥过无大 /刑故无小 /帝者之政也 /以佚道使人 /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杀者 /王者之 事也C . 宥过无大刑 /故无小 /帝者之政也 /以佚道使人 /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人 /虽死不怨 /杀者 /王者之 事也D . 宥过无大 /刑故无小 /帝者之政也 /以佚道使 /人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 /人虽死不怨 /杀者 /王者之 事也解析:选 B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 “ 宥过无 大 ” 与 “ 刑故无小 ” 相对, “ 以佚道使人 ” 与 “ 以生道杀人 ” 相对。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

22、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 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 人即使死了也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翌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 北隅以木梯登望之, 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 有石枰, 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 入溪, 穿石, 荆棘塞路,不可杖, 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 (选自程启允游千山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匹布缚胸 /使人从后挽之扶滕 /侧足盘跚 /而步危甚 /刘子先之

23、徐子 /与余相去数步B .以匹布缚胸 /使人从后挽之 /扶滕侧足 /盘跚而步 /危甚 /刘子先之 /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 .以匹布缚胸使人 /从后挽之 /扶滕侧足 /盘跚而步 /危甚 /刘子先之徐子 /与余相去数步D .以匹布缚胸使人 /从后挽之扶滕 /侧足盘跚 /而步危甚 /刘子先之 /徐子与余相去数步解析:选 B 。 根据语意关系断句, 抓住动词 “ 缚 ”“ 使 ”“ 步 ” 、 代词 “ 之 ” 、 名词 “ 徐子 ” 等。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 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

24、望, 两腿战栗。 强壮的人匍匐着爬上去, 看到石头做的棋盘, (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 下棋。 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 得下双脚。 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 让人从后面拉着, 攀附着藤枝不敢正立, 缓慢前行, 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指何实,传主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 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 军中肃然。 (选自元史 列传第三十七 ,有删节 下列对

2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解析:选 D。根据语法关系断句,关注人名“实”、代词“之”、动词“立”“登”“突” 等。 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武仙叛乱,占据了邢地。何实率领五 千士兵包围邢地,士兵们竖起云梯。(何实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手持长

26、矛猛冲敌军。城池 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败了敌人。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 跑了。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军中秩序良好。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 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 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 不饰祸褥。(选自明史 唐顺之传 ,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27、 B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C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D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 解析:选 C。主要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抓住动词“取”“剖”“补”“区分”“传”等。 唐顺之,字应德,是武进人。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 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搜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 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又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 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

28、名家的风范。唐顺 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 二、主观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 ,无衣帛之妾 ,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 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 亦 愿 之 然 吾 观 国 人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恶 者 犹 多 矣 吾 是 以 不 敢 人 之 父 兄 食 粗 衣 恶 而 我 美 妾 与 马 无 乃 非 相 人 者 乎 且 吾 闻 以 德 荣 为 国 华 不 闻 以 妾 与 马。” (选自国语 鲁语 【注】 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妾:

29、指婢女。 解析:可根据文段中的“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及“吾”“其父兄”“人之父兄” 等词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 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的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 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 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 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 兄长吃粗粮穿破衣

30、, 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 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 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 争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 如 捐 之 王 欲 无 厌 而 多 信 人 之 言 今 以 师 归 而 献 马 焉 王 之 左 右 必 以 子 获 为 不 止 一 马 而 皆 求 于 子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 ”弗听, 卒 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 罪焉。

31、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解析:首先看虚词“而、焉、则”,再看表示人的“王”“子”,表示时间的名词“今”, 指示代词“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 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芮季说: “不 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别人的话。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 为您收获的不只是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到厉王那 儿去说谗言,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这是(自己买祸啊。”

32、(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 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你知道厉王贪财还去招 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 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 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 备 礼 而 哀 毁 骨 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 解析:“曰、而”处停顿很明显;两个人名“王

33、戎”“和峤”以及“臣”“陛下”处又给断 句以帮助,“生孝”“死孝”对举,也应停顿。 答案: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 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 自己的身体; 和峤则哀号哭泣, 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 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痛苦超越礼仪, 这让人很担心。 ”刘仲雄回答 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仪,却因为哀伤过度 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

34、道。陛下您不应该担 心和峤,而应该担心王戎。”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赵襄子饮酒, 五日五夜不废酒, 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 而殊不病! ”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 吾亡乎?”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 不亡何待?”优 莫 曰 桀 纣 之 亡 也 遇 汤 武 今 天 下 尽 桀 也 而 君 纣 也 桀 纣 并 世 焉 能 相 亡 然 亦 殆 矣。” 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根 据这些虚词,即可正确断句。 答案:优莫

35、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啊。喝酒五天五夜了,却 根本不生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呢!商纣王七天七夜,现在您才五 天。 ”襄子害怕了, 对优莫说: “既然如此, 那么, 我要灭亡吗?”优莫说: “不会灭亡。 ” 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 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 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5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宋

36、 之 丁 氏 家 无 井 而 出 溉 汲 常 一 人 居 外 及 其 家 穿 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 人 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无 闻 也 解析:此段文字在断句时,要注意表对话的“曰”,以及名词“丁氏”“宋君”。另外,断 句时,在没有其他明显标志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找到动词,将整段文字的意思弄明白,然后 再断句。 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37、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 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 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 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姓丁的答道: “得到一个空闲的劳动力, 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啊。 6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北 海 若 曰 以 道 观 之 物 无 贵 贱 以 物 观 之 自 贵 而 相 贱 以 俗 观 之 贵 贱 不 在 己 以 差 观 之 因 其 所 大 而 大 之 则 万 物 莫 不 大 因 其 所 小 而 小 之 则 万 物 莫 不 小 解析: 根据对话标志“曰”将前面断开后, 后面的“以观之”相同的结构就成为重 要的断句依据。 答案: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北海海神若说:“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