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习题汇总_第1页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习题汇总_第2页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习题汇总_第3页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习题汇总_第4页
复旦大学西方哲学史历年考试习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方哲学史习题汇总1.逻各斯(1)逻各斯即理性。赫拉克里特的火本原说认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内在的本原即逻各斯。(2)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逻各斯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各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万物都遵循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着人的主观世界;逻各斯是可以认识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因为逻各斯不能光凭感觉而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种子说(1)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在数量上无

2、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 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种子没有使自身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 他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2 )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异类相知”的认识理论。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 造成的相反活动。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四根说(1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 失。万物的生成和

3、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着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灭。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 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2)在四根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 “同类相知”的认识理论。同类相知指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奴斯(1)阿那克萨格拉的哲学概念。构成万物的种子自身并无运动的力量,于是,阿那克萨格拉设定了能动 性的本原,这就是奴

4、斯。奴斯具有外在独立性和无形的精神特征,它是弥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2 )与灵魂概念相比,努斯更纯粹,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秉性。它是无形的、纯粹的精神实体, 推动万物而不被任何事物推动,弥漫于世界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影像说(1) 德谟克里特的哲学概念。 他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他用影像和感官的物理性质解释感觉的成因。这就是影像说。(2)影像说是一种素朴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它容易导致约定论,从而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2.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哪些特点?(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

5、”,他的哲学亦因此被称为“理念论”。)所谓理念,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与 人心之外的一般概念,它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理念。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变化无常的,相对 的,不真实的。理念构成理念世界,只能为思维所认识。个别事物构成感官世界, 对它的认识只能形成 “意见”, 意见是可真可伪的。理念世界是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世界就是“造物主” 或“巨匠”按照“善”的理念创造出来的。对理念的认识是真正的认识,只有借

6、助于“回忆”才能获得。首先,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理念论”把精神的实体“理念”看作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心之外,理念世界是原 型,是第一性的,是起决定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 就完全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它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相互对立,是地地道道的客观唯心主义。其次,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根据“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个别具体的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构成了可感的事物世界,而不 同事物各自的理念则构成了可知的理念世界。事物世界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而理念世界则是完善、永恒无限的。我们把握

7、真理的道路是从个别的事物抽象到它们的类概念,从这些类概念抽象的更高更抽象的种概念, 从这些种概念再抽象到属概念最后抽象到最普遍最抽象的存在。于是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就走上了这样一条理性认识的道路,它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划分的来源。再次,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先验论的特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彻底对立了起来,否认了通过感觉经验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为了解决通过何种方式认识把握理念的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以粗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 了先验论的问题。柏拉图认为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关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

8、,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过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按照这样的分析,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由此,柏拉图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对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最后,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由于“理念论”中,理念世界与事物世界相脱离,柏拉图所认为的普遍抽象的一般和宗教的“神”有着共 同的本质。他所谓的最高的“善”的理念实质上正是“神”的别名,以善的理念为首的理念世界所构成的目的 论体系与宗教神学正是一脉相通的。所以

9、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后来的一些唯心主义者以及宗教神学有着共同的认 识根源。柏拉图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划分(1)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可见世界,理念世界是可知世界;对可见世界 的认识不是知识而是意见,对可知世界的认识才叫知识,而认识的任务就是认识可知的理念世界。(2)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可见领域是理智领域、 知识领域;其对象是是者的理念世界;其认识主体是自由人;其比喻为太阳、洞外的东西等;其知识形式表现为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即哲学。可感领域是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其对象是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其认识主体是囚徒;其比喻为影

10、像、雕像等;其知识形式表现为幻想和信念。3. 知识即德性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自然万物中都蕴含着内在目的,即“善”。具体到人身上,“善”就 表现为德性。也就是说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德性是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但人并非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德性”。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善避恶的,没有人志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一个人之所以做坏事,只是因为他没有这件事好坏的知识。因而人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度的哲学思想之一。他借用一个神话故事来阐述这一学说: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有一天到德尔菲神庙求问神谕,询问苏格拉底是

11、不是希腊最聪明的人,神说是。苏格拉底听后很诧异,他最初追随自然哲学家学习哲学,但是发现由此不可能获得知识,正在困惑苦恼中,自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于是他四处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以求证神说错了。然而那些自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都经不起追问。 这样一来,苏格拉底终于觉悟到神之所以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 所以才会追求和探索知识。于是,苏格拉底便以与人对话为职业,目的在于揭露人们的无知,促使他们走上求知的道路。“自知自己无知”也就成了苏格拉底方法的前提。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 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性

12、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不同,人们 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 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4. 飞矢不动。|(1 )飞矢在一定的时间内必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同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 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个点上都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在每一个时刻,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所以是静止不动的。(2 )芝诺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运动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他形而上学地

13、割裂两者,只承认间断性 而不承认连续性。从认识论上看,他的错误在于他把思维对运动所作的反映的一个方面加以片面夸大,绝对化。5. 泰利斯泰利斯(约前6 2 4 前5 4 7 ),又译泰勒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 家。出身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曾预言过公元前5 8 5年5月2 5日的一次日食。据说在政治上由于主张和波斯联盟而使伊奥尼亚免除灭顶之灾。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腊的人,奠定了希腊几何学基础。博学多艺,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在哲学上,他首先摆脱用神创说去解释 万物的产生,提出并探讨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

14、。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利斯所以把水当作万物的本原,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热本身是从湿气中产生,并且靠湿气来保持的; 万物的种子就其本性来说是潮湿的。也许因为古希腊神话中把海神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 而泰利斯将神话改造成哲学。 他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但又认为万物都有灵魂,具有物活论思想。6. 四因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术语。他认为事物的形成变化有4种原因:质料因,即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形式因,即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决定一物“是如此”的样式,例如建筑师心中的

15、房子式样,就是房子的形式因;动力因,即运动变化的动力,例如,建筑师就是建成房子的动力因;目的因,即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为了安置人和财产” 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感性实体,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备这4种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从以前哲学家的学说中概括出来的。他认为过去的哲学家各执一端。米利都 学派只讲质料因,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等只讲形式因,恩培多克勒讲的“爱”和“恨”是动力因,苏格拉 底讲的“善”是目的因。他区别这 4种不同的原因、本原,将它们调和起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就是动力因,同时也就是目的因, 这样,四因也就只有质料和形式两种,任何事物都是由形式 和质

16、料组合而成的。“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要理论。7试说明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贡献有哪些。贡献1承 智者运动”之风,将哲学 从天上拉回人间”(罗马西塞罗 语),将关注重心从自然转向一些 有伦理性质的问题,这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智者们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他们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了启蒙的作用。苏格拉底亦是没有像自然哲学家们那样向自然追问知识,而是转向了人自身内部, 把知识的对象确定为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对他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行”。这个观念不仅

17、将哲学的研究范围从自然 哲学领域令人无所适从的宇宙生成论转向了社会和人生的伦理性质的问题,同时也摒弃了智者的诡辩论和怀疑主义,恢复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贡献2:自知其无知”的认识态度,将 智慧”与一般 知识”区分开来。“自知无知”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以与人 谈话为职业,目的在于揭露人们的无知,促使他们走上求知的道路。“自知其无知”也就成了苏格拉底方

18、法的前提。贡献3:与贡献2密切相关,以 助产妇的姿态通过 对话法”(elenchos,后译辩证法”)探究普遍定义”, 促发了后来柏拉图的 理念论”。亚里士多德曾言,苏格拉底最大的两个贡献就是对话法”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在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德行的问题上主张实施“助产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他不“生产”知识,而是帮助别人“生产”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采用问答的方式,运 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 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这个过程里,对话双方也就从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出普遍概念来。精神助产

19、术(1)苏格拉底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问题时,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先 于矛盾,承认其无知,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后使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方法称作 “精神助产术”。(2 )这种方法是一种归纳法,也就是通过归纳寻求概念的定义。另外,这种方法还说明了希腊人真理观 的一个特点。这就是真理蕴含在人的灵魂中,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8. 自然状态(霍布斯)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认为两条自然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

20、权利。在霍布斯的眼里,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命权,一开始便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野蛮状态,但是战争状态威胁到人的生命,违反了最大的利益,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人们与 一个最强大的主权者订立契约,根据第二条规律,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享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这样,人们就放弃了他们想要的不管什么样的自然权利,以换取和平和保护。霍布斯如何论述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契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人”观念。自然人是一种自然物体,他完全服从自然律。自然律 即关于趋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规律。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种状态,

21、完全按自然律行事。自然律有两条: 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护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 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2)必要性。根据第一条规律,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命权,一开始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但是,战争状态威胁到人的生活,违反了最大的利益,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3)可能性。根据第二条规律,和平协议是这样一个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放弃和别人一样多的权利,并因此而享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利益。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或他们代理行使权利,以保全契约者的生命。因此,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契约是可能的。9. 自然状态(卢梭)(1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

22、是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 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2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的人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这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 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10. 理想国(1)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理性在这个国家里应占据统治地位。他依据每个人的德性和神创造每 个人时的材料,把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即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他们分别以智慧、勇敢和节制为 美德。(2)在理想国中,公道是立国的原则,

23、公道就是正义,即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三个等级的 人应各守本位、各尽其职,在各自的等级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一致,才能实现正 义。(3)为了实现公道,统治者和武士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最高统治者为哲学王。11. 四假象(培根)(1)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他把这样的假相归结为四个。四假相说深入地分析 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2)四假相如下。第一,种族假相,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 类中心”论。第二,洞穴假相,这是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 造成的主观性

24、、偏隘性,就是这样的洞穴,即坐井观天。第三,市场假相,这是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 大致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第四,剧场假相,这是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他把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他把历史上的理论体系归结为三类:诡辩派、经验派、经院派。12. 第二性质(洛克)(1 )洛克认为外界可被感知的物体具有两类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二性质是指,当物体的“细 微部分”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颜色、声音、滋味等方面的观念时,物体所具有的各种有关“能力”。(2 )洛克认为第二性质只不过是“能力”,颜色、声音、滋味等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人

25、们之 所以说某物具有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那不过是因为该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能使我们产生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的观念。第二性质依存于第一性质。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质, 第二性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复杂观念(1)按自身构造,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简单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 素。复杂观念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2 )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相加,即把多合为一,得到复合观念,其中重要的是上帝、物质和精神三个 实体观念。二是并列,加以比较,得到关系观念,其中重要的是因果观念。三是相减,得到抽象观念或一般观 念,即共相。13. 始基古希腊用语。原义为开始、出发点、起源。从泰勒

26、斯开始指万物的根源或基础。“始基”既是根源又是基础。万物生灭变化,它从那里来毁灭后再回到那里去,是永恒不变的。在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就 是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原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义是“原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 化过程中始终起着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理由。本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构成事物的基质,一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14. 智者派(1 )希腊人把智慧视作逻各斯,逻各斯兼有言语和理性之意,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 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2)智者

27、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这就是培养能够在政 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3 )社会政治需要决定了智者的职业特点,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他们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论 辩学,他们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论辩的技艺,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理。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获胜,而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好奇心。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柏拉图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 售精神食粮的人”。15. 犬儒派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得名来由有两说:(1 )因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在雅典城外“快犬运动场”讲学而得名;(2)因主要代表西诺帕的第欧根尼自称“犬”,所以把不同程度

28、追随安提西尼,特 别是西诺帕的第欧根尼的人称为犬儒学派。该名称象征一种道德上的警觉性,像猎犬似地吠叫提醒人们节制情欲,同时也表明该学派成员宣扬和践行一种像狗一样最简单粗鄙的生活方式。他们提倡“回到自然”,主张哲 学家对诸如名利苦乐,科学,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乃至宗教文化生活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出对当时 希腊“文明”生活的厌倦。 但是,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消极的,只要求回到“自然”状态去,回到原始生活中去,缺乏积极的进取性,而且带有极端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倾向。皮罗主义(1 )目的是要通过否认知识的可能性来达到“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表现 出来的现象而不能知道

29、它的本质、真相。因此,我们对事物应该完全存疑,不做任何肯定的判断。(2)从这种怀疑主义出发,皮罗主义主张,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莫之是、莫之非的 态度。由于对一切事物都无所取舍,放弃任何判断,因此就可以避免引起无谓的烦恼,就不至于卷入是非场所中去,就可以与世无争而达到不动心的宁静境界。16. 奥古斯丁古罗马基督教神学家,早期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完成者。他主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阐述和论证基督教教义。提出哲学只能同真正的宗教即基督教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哲学,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基督教哲学建立在对上帝和自我的认识上,人只能通过思辨去直观和认识上帝,也只能通过思辨证实自我存在。而思辨的确

30、切性最终有赖于上帝给人的灵魂直接照明,从而主张“光照论”,断言信仰在先,理解在后,“理解为了信仰, 信仰为了理解”。深信上帝即善,上帝创造的一切皆善, 恶本身并不存在,是“善的匮乏”或“实体的匮乏”。 根据善与恶相对立,又提出“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相对立的两个概念。教父哲学(1)教父哲学产生于罗马帝国奴隶社会末期。当时,基督教开始向国教演变,宗教神职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就进一步把基督教的信条理论化,形成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从而出现了所谓基督教哲学。它是经院哲学的前身。在历史上,这些制定教义的人被称为教父,其学说被称为教父哲学。(2)教父哲学的基本教条有:创世说、三位一体说、

31、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天启说。教父哲学对待哲学有两种态度。一是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以德尔图良为代表。二是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认为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1 )本体论证明的意义是指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与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证 明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相比,本体论证明是典型的先天证明。(2 )证明如下。每个人心中先天地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即“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的观念。既然人心 已经确认没有一个东西比上帝更伟大、更完善,那么,它就不仅仅存在于人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否则, 人心就能够设想在人心之外还存在着比上帝更伟大

32、、更完善的东西,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上帝存在于现实中。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理念论。奥卡姆剃刀奥康的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的理论有直接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则。 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论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用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即“如无必要,无增实质”,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奥卡姆的剃刀所向,直指实在论所设立的普遍实质, 在他看来,无论出自逻辑

33、理由,还是出自经验理由,都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或实质。17. 纯粹理性德国康德用语。 纯粹指在经验之前的、独立于经验的。纯粹理性即独立于经验的理性。广义包括纯粹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狭义指纯粹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即专指纯粹理论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即专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认为纯粹理性即感性的形式时间与空间,知性的12范畴,这两者独立于经验材料,把它们加在经验材料上便形成知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部分“理性”中指出,心灵的知性范畴不满足于有条件的有限的现象知识,人的理性要求达到在经验范围内永远不能发现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本体,即灵魂、宇宙、上帝,因而陷于谬误与二律背反,这是纯

34、粹理性的误用。18.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1)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的研究主要对象是“是者”,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 件东西是,但一切是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关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它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因此“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范畴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相当于我们说的“本质”。这个“实体”既不 “实”也没有“体”,而是使事物成为这个事物的本质规定。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 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

35、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 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 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 确认。(2)对于什么是“实体”,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生过变化。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经过物理学对于形式和质料的探 讨,使他意识到,个别的具体事物不是第一实体,它们还可以被分析为形式和质料。而质料是处在生灭变化中的,因而是不可定义的,不仅如此,质料也不具有独立性和个体性,所以,只剩下形式,它即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区别了三种实体,即可

36、朽的运动实体、永恒的运动实体、永恒不动的实体。前两 种是自然实体,即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和天体,它们是运动的,属于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第三种永恒不动的实体才是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个最高的实体便是“神”。神有三层意思,不动的推动者 或第一推动者,纯形式或纯活动,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第一实体实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这说明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这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实际上是一般和个别的

37、关系。19. 简述“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的重要观点,贝克莱同意洛克的观点, 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而这些观念当且仅当它们被知觉时才存在。贝克莱又认为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因而,事物不可能独立于我们的心灵,它们就是对我们呈现的那样。贝克莱的主要论证如下:(1 )每一物质对象都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或联结;(2)每一可感性质都与感觉者相关,因而都是一个观念;(3)一个观念不可能没有我们的心灵或感觉而存在;(4)因此,每一物理对象都是各种观念的联结,它不能自身存在。经验论者的一个共识就是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不是事物。贝克莱进一步推论说,“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之外,还有什

38、么可感的对象呢?”因此,他说每一物质对象都是可感性质的集合或联结。这样他就否认了基础实体和表面性质的传统区分。贝克莱又否认了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区分。贝克莱认为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一样不反映事物的性质,而仅仅存在于心灵之中,这样他就否定了洛克的物体是物体的观念的原因的观点,进而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20. 简述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思维与存在同一”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他认为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 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 是不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自然事物。古希腊文中

39、的“是”除了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外,又可以单独 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巴门尼德认为,这个“是”者才是真正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个“是”使是什么的 东西成为了什么,正是这个“存在”使存在着的东西存在出来了。所以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 思想和述说的,“非存在”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21.统觉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同一的重要概念。 莱布尼茨的统觉是指人对其自身及其心灵状态的认识。康德不同意莱布尼茨对统觉概念的理解。康德把 统觉”理解为一种纯粹理智的认识形式,认为它是 自我意识”的最高的统一功能,由它建立起对象”的客观性。总的说来统觉就是: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

40、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22.三段论传统逻辑中的一类主要推理。也称直言三段论。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关于三段论的系统理论。三段论的形式三段论是这样一类推理: 它由三个直言命题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并由三个不同的词项作这些命题的主谓项,而每个词项在两个命题中各出现一次。习惯上以S代表结论的主项(小项),P代表结论的谓项(大项), M代表在两前提中出现的词项(中项);包含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包含大项的 前提叫大前提。一个三段论是有效的当且仅当符合以下 5条规则:M至少周延一次:S、P在结论中周延仅当它在前提 中周延;两前提并非都是否定的;

41、如有一否定的前提则结论也是否定的; 如结论是否定的则有一前提也 是否定的。除外,这些规则并不都彼此独立。23休谟的因果理论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1 )休谟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 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2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 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

42、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3)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是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充分 的解释,即是不可知的。(4)休谟把因果关系的基础最后归结为人的自然本性,把“最大的确定性和最严格的必然性”当作基于人性的心理构造,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经过怀疑论的深入探究之后,它的解释没有任何进步, 又回到了考察的起点。休谟的解释索然是一以贯之,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却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 而非哲学。把经验论置于常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对常识做哲学解释,这是思想的退化。24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主要分歧。(1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2)争论的焦点。焦点

43、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 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3)问题的由来。问题来源于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的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第一,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第二,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第三,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4)唯名论的观点:第一,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第二,不过有极端 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极端

44、的唯名论(罗瑟琳)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 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阿伯拉尔)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 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5)实在论的观点:第一,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第二,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极端的实在论(安瑟尔谟和威廉)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阿奎那)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6 )争论的哲学意义。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当然,中关系问题,因此,

45、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列宁说: 世纪唯名论者同实在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7)争论的社会意义。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的实质。(1 )两者之争的哲学实质是一般与个别关系的争论。但这绝不仅仅是纯思辨的争论,它的社会实质是当 时社会政治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是以教权和王权之争为其哲学背景的。(2 )第一,唯名论认为,一般只是声音、符号或者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 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主的意思。第二,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

46、被教会认作是有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就具有夺去教会拥有的通向天堂的钥匙的可能性。第四,既然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这就同 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发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端运动的理论武器。(3)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是密切相关的,特另U适合于为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 既然一般比个别更实在,一般高于个别,那么,越是普遍的东西就越高、越实在。第一,上帝的观念是最普遍 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的

47、实在。第二,罗马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它比各个王国更有 实在性。第三,教权与王权正如一般与个别,所以,教权高于王权,国王要服从教皇。25. 试论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构成了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分歧在于: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 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经验论者认为,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

48、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 凡在理性中的东西, 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 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 不动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观念去表现对象。与经验论者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尔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 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笛卡尔认为只有从我们自己 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也就是那种“天赋的观念

49、”。莱布尼茨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 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 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 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 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的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第二,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对立,已经蕴含着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就是在个别与一般问题上的对立:普遍

50、必然性的认识能否从个别的感性经验中形成?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弗兰西斯培根从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出发,形成他的由个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归纳法”。这就是培根的“新工具”。培根从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而形 成他的“新工具”的归纳逻辑。在培根看来,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因为它比不上自然的微妙, 它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只有归纳的方法,才能使认识从经验事实开始上升为一般原理。培根的归纳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感性经验材料;将感性经验材料整理和归类,区分为正面的例证、 反面的例证和在不同条件下其性质有变化的例证,并对这三类例证进行比

51、较研究;排 斥掉非本质的东西,舍弃无用的材料,留下有用的材料;对留下的材料进行归纳,得到一般原理。培根认为, 这种归纳法能够使人们循序渐进地揭露出不同等级的自然规律,防止人们超越经验作无谓的猜想。与经验论相反,近代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尔认为,在追求真理的出发点上,必须首先探求出一种无可怀疑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形成普遍性的思想。这就是笛卡尔的新的演绎逻辑。这种新的演绎逻辑或演绎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绝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小心避免仓促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

52、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 以便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 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经验论者认为,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接受影像,错误或虚假不是在感官里,而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 里。判断和心灵没有给予应有的周密细致的对待。这就把错误或虚假会就为“判断”或“心灵”,也就是归咎 为人的“理智”。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

53、是骗人的。笛卡尔说,“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样,在无数其他场合中, 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斯宾诺莎继承笛卡尔的认识论思想,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感性经验知识,包括传闻的 知识和泛泛的经验;第二类是推理知识;第三类是理性的直观。他认为只有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 和第三类知识是必然真实的。可见斯宾诺莎也排斥感性经验,只信赖理想知识的可靠性。26. 试述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内容和意义(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对原子论的批判。对笛卡儿的心灵 实体论的批判。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

54、的批判。莱布尼茨认为他提出的作为实体的“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 纯实体”,它没有部分。单子的特征是:第一,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第二, 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第三,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 生或消灭。第四,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 的,这叫“前定的和谐”。第五,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 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2)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特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

55、,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莱布尼茨认为,由于表象的清晰程度有差别,因此单子的质的程度产生了差别。差别分为四个等级:一是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二是较高级的单子, 具有动物灵魂。三是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它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四是最高级的单子,即上帝,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3 )莱布尼茨认为有知觉能力的单子是决定万物的实体,他把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常变常新的有机 体。虽然单子存在因表象的清晰程度而产生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 所以单子的各个等级、各个程度之间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是连续的,同一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也是连续的

56、。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单子的连续性还解决了困扰二元论的身心关系问题,在此可以看到,心灵与身体是以特别密切的方式相互依存的。(4)第一,单子论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代的生机论思想,用以反对当时流行的机械论的世界观。第二, 单子论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和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状况和思想要求,即要求开明专制。第三, 单子论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学色彩,有助于调和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同为封建统治势力服务的宗教哲学的矛盾。这表现在他对单子生灭问题和对单子之间关系的论述上。第四,单子论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唯物主义存在的局限性。一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是本身没有能动性的、僵死的存

57、在物。二是物质的原子是自相矛盾的概念。三是它只把广延看作物质的唯一特性,也就是说,只从量上看问题,这样无法说明事物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单子论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说明。比较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实体的异同(1 )笛卡尔的实体论。他认为,实体是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经过一番彻底怀疑后, 他确立了上帝、心灵和物质三种实体。心灵和物质分属两种实体,彼此互不相关。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 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广延性的东西不可能思维,能思维的东西必无广延性。思维不以物质为转移,物质也绝无产生思维的能力。 心灵和物质谁也不决定谁,谁也不依赖谁,二者泾渭分明。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的实体 论。(2)斯宾诺莎的实体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第一,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 含着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