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_第1页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_第2页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_第3页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_第4页
第8章体力工作负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第八章 体力工作负荷体力工作负荷 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第二节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第四节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作业时氧耗动态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量代力量、耐力和能量代谢谢,三者联系密切。,三者联系密切。 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动的力量特征和耐力特征。本节将着重介绍人体活动的力量特征和耐力特

2、征。 一、人体活动力量一、人体活动力量 人能够发挥出力的大小,决定于人能够发挥出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姿势、着力部位以及力人体的姿势、着力部位以及力的作用方向。的作用方向。 施力部位可把人体力量分为手部力量、脚(含腿)部力量、背施力部位可把人体力量分为手部力量、脚(含腿)部力量、背部力量和颈部力量。部力量和颈部力量。 人的操作是由手和脚来完成。因此,手部力量和脚部力量在所人的操作是由手和脚来完成。因此,手部力量和脚部力量在所有各类力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各类力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力量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一)手部力量

3、 (1)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握)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握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力大小因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 从表从表8-1可以看出,人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别有关,年龄和性可以看出,人体力量与人的年龄、性别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别对力量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人体活动力量一、人体活动力量 (一)手部力量(一)手部力量 (2)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因素有关。因素有关。1)

4、坐姿手操纵力(图)坐姿手操纵力(图8-1 坐姿工作时不同角度的臂力测定)坐姿工作时不同角度的臂力测定)2)立姿手操纵力(图)立姿手操纵力(图8-2 立姿操纵时手的拉力和推力立姿操纵时手的拉力和推力)3)卧姿手操纵力(图)卧姿手操纵力(图8-3 卧姿时不同肘角伸臂的臂力测定)卧姿时不同肘角伸臂的臂力测定)4)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图)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图8-4为常见手部操作动作为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推荐值)及其力量极限推荐值)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图图8-2 8-2 立姿直臂时的拉力和推力分布立姿直臂时的拉力和推力分布 一、人体活动力量一

5、、人体活动力量 (二)脚部力量(二)脚部力量 脚产生的力的大小与下肢的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一般坐脚产生的力的大小与下肢的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一般坐姿时,右脚最大蹬力平均可达姿时,右脚最大蹬力平均可达2568N,左脚为左脚为2362N;膝部伸展;膝部伸展角度在角度在130150或或160180度之间时,脚蹬力最大。度之间时,脚蹬力最大。 一般来说,右脚脚力大于左脚;男性脚力大于女性脚力。一般来说,右脚脚力大于左脚;男性脚力大于女性脚力。脚脚力控制器的操纵力最大不应超过力控制器的操纵力最大不应超过264N。否则易疲劳。右脚使用力。否则易疲劳。右脚使用力的大小、速度和准确性都优于左脚。的大小、速

6、度和准确性都优于左脚。 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图图8-5 8-5 不同体位下的蹬力不同体位下的蹬力二、人体活动的耐力二、人体活动的耐力 一般把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一般把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力。力。 研究表明,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研究表明,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人体力量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反比关系,如图人体力量与持续时间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反比关系,如图8-5所所示。示。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活

7、动力量与耐力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第二节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的大小。 对操作者承受负荷的状况进行准确评定,既能保证工对操作者承受负荷的状况进行准确评定,既能保证工作量,又能防止操作者在最佳工作负荷水平外超负荷工作,作量,又能防止操作者在最佳工作负荷水平外超负荷工作,是人机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机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 第二节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可运用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

8、荷水平,体力可运用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测定人体工作负荷水平,体力工作负荷可以从工作负荷可以从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生理变化、生化变化、主观感觉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定。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定。二、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一)生理变化测定(一)生理变化测定 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生理变化测定主要通过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吸氧量、肺通气量、心率、血压和肌电图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等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 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某些生理变化的测定也可以使用某些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派生的吸氧量和心率指标。 第二节第二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

9、定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二)生化变化测定(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乳酸和糖原的含量。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白含。体力负荷对人体尿蛋白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量有明显的影响,即所谓的“运动性尿蛋白运动性尿蛋白”现象。现象。二、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三)主观感觉测定(三)主观感觉测定 主观感觉测定是通过如图主观感觉测定是通过如图8-6所示的所示的自认劳累分级量表自认劳累分级量表进行评价。进行评价。经过多次修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经过多次修改,目前普遍使用的是15点(点(620点)量表,该量表的点)量表,该量表的特征是要求操作者根据工作

10、中的主观体验对承受的负荷程度进行评判。特征是要求操作者根据工作中的主观体验对承受的负荷程度进行评判。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所。能量代谢按机体所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一、基础代谢量一、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量是人在绝对安静下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的能量。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的能量。 正常人的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正常人的

11、基础代谢率比较稳定,一般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15%。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体表面积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身高(cm)+0.0128体重体重(kg)-0.1529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率平均值基础代谢率平均值(B)人体表面积人体表面积(S)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t) =BSt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二、安静代谢量二、安静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安静代谢量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是指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耗的能量。耗的能量。 安静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安静代谢量包括基

12、础代谢量和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增加的代谢量两部分。 通常以基础代谢量的通常以基础代谢量的20作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增作为维持体位平衡及某种姿势所增加的代谢量,因此,安静代谢量应为基础代谢量的加的代谢量,因此,安静代谢量应为基础代谢量的120。安静代。安静代谢率记为谢率记为R,R1.2B。 安静代谢量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8-3)式中,为式中,为R安静代谢率(安静代谢率(kJ/(m2h);为;为S人体表面积();为人体表面积();为t持续时间(持续时间(h)。)。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三、能量代谢量三、能量代谢量 人

13、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能量代谢量能量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业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也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加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也可以表示为安静代谢量与作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之和。能量代谢率记为的代谢量之和。能量代谢率记为M。 能量代谢量能量代谢量=MSt (8-4)安静代谢量能量代谢量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所增加的代谢量作业所增加的代谢量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

14、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相对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1.21.2MB RMR RB RMRBRMRBRMR能量代谢量安静代谢量基础代谢量MRRMRB能量代谢率安静代谢率基础代谢率1.2RMRRMR能量代谢量基础代谢量+1.2 基础代谢量基础代谢量例例8-18-1:某男工:某男工2525岁,身高岁,身高170cm170cm,体重,体重70kg,70kg,当当RMR=3RMR=3时,试问时,试问2h2h连续作业的能量代谢量是多少?作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为多连续作业的能量代谢量是多少?作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为

15、多少?少?解:解:S=0.0061170+0.0128 70-0.1529=1.7801m 查表查表8-4,B157.8 KJ/m.h 能量代谢量能量代谢量=(RMR+1.2)BSt =(3+1.2)157.8 1.78012=2359.56KJ 增加的代谢量增加的代谢量=RMRBSt=1685.40KJ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第三节第三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五、相对代谢率资料五、相对代谢率资料 计算能量代谢量时,首先必须准备必要的相对代谢率资料,专计算能量代谢量时,首先必须准备必要的相对代谢率资料,专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的相对代谢率

16、数据。可以对研究的某项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系统的相对代谢率数据。可以对研究的某项具体作业,观察分析作业者的动作、负荷和疲劳等方面的特征,然具体作业,观察分析作业者的动作、负荷和疲劳等方面的特征,然后与现有的资料加以对照比较,即可以判断确定该项作业的后与现有的资料加以对照比较,即可以判断确定该项作业的RMR值。值。 第四节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作业时氧耗动态 能量产生和消耗可以从人体消耗的氧量上反应出来。能量产生和消耗可以从人体消耗的氧量上反应出来。一、氧债及其补偿一、氧债及其补偿 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和

17、呼吸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 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的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min,有锻炼者可达到,有锻炼者可达到4L/min) 。 第四节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作业时氧耗动态一、氧债及其补偿一、氧债及其补偿 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b)氧需超过氧上限a)氧需小于氧上限 第四节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作业时氧耗动态二、静态作业的氧需二、静态作业的氧需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即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

18、生疲劳。即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耗不像动态作业那样迅速降低,而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耗不像动态作业那样迅速降低,而是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安静水平。是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到安静水平。静态作业的氧消耗动态静态作业的氧消耗动态a)直杆式电烙铁)直杆式电烙铁 b)弯把式电烙铁)弯把式电烙铁 第四节第四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作业时氧耗动态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 相对代谢率相对代谢率(RMR)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如

19、下:(要注意,对恢复期还氧债部分的氧耗量不能忽略)如下:(要注意,对恢复期还氧债部分的氧耗量不能忽略)RMR作业时的氧耗量 安静时的氧耗量基础代谢氧消耗量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高计算的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高计算的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耗量的耗量的1.2倍来计算倍来计算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劳动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

20、。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强度不同,单位时间人体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 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 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 绝对指标,如绝对指标,如8小时的能量消耗、劳动强度指数等小时的能量消耗、劳动强度指数等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 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依作业时的相对代谢率指标评价劳动强度标准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能率协会的划分标准,它将劳动强度划分为能率协会的划分标准,它

21、将劳动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如表个等级。如表8-8所示。所示。 作业的作业的RMR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应越低。越高,规定的作业率应越低。 2.7的为适宜的作业;的为适宜的作业; 4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的作业不能连续进行; 7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的作业应实行机械化。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8-9。该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该资料为日本劳动研究所发表。 性别等级主作业的 RMR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

2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 我国于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 3869-83),该标准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该标准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年

23、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代替GB 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1定义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1)能量代谢率)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de(M)(2)劳动时间率)劳动时间率working time rate (T) (3)体力劳动性别系数)体力劳动性别系数sex coeffcient of physical work (S)(4)体力劳动方式系数)体力劳动方式系数way coefficient

24、of physical work (W)(5)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I)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如表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如表8-10所示。所示。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体力劳动强度指数151520202525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计算如下:每分钟肺通气量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时采用式: 1gM0.0945x 0.537

25、94 每分钟肺通气量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时采用式: lg(13.26)1.1648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上式中,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为能量代谢率(kJminm2););x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为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2。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1) 平均能量代谢率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第五节第五节

26、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2)劳动时间率)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天,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100 工作日总工时(工作日总工

27、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工作日总工时(min)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3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能量代谢率、劳动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方法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3)体力劳切强度指数计算方法)体力劳切强度指数计算方法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 I=TMSW10 式中: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性别系

28、数:男性1,女性,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扛0.40,推,推/拉拉0.05; 10计算常数。计算常数。其中,净作业时间比率可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其中,净作业时间比率可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四、以氧耗、心率等指标分级四、以氧耗、心率等指标分级 根据研究表明,以能量消耗为指标划分劳动强度时,耗氧量、根据研究表明,以能量消耗为指标划分劳动强度时,耗氧量、心率、直肠温度、出汗率、乳酸浓度和相对代谢率等具有相同意心率、直肠温度、出汗率、乳酸浓度和相对代谢率等具有相同意义。典型代表是国际劳工局义。典型代表是国际劳工局

29、1983年的划分标准,它将工农业生年的划分标准,它将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划分为产的劳动强度划分为6个等级,见表个等级,见表8-11。劳动强度等级很轻轻中等重很重极重耗氧量/(l/min)O5O.51.01.01.51.52.02.O2.52.5能量消耗/(kJ/min)lO.510.5-20.920.931.431.441.941.952.352.3心率/(beats/min)75100100125125150150175175直肠温度/37.5383838.538.53939排汗率/(ml/h)200400400600600800800 第五节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劳动强度分级五、最大能量消耗

30、界限五、最大能量消耗界限 一般,人体的最佳工作负荷是指在正常情境中,人体工作一般,人体的最佳工作负荷是指在正常情境中,人体工作8h不产生过度疲劳的最大工作负荷值。最大工作负荷值通常以能不产生过度疲劳的最大工作负荷值。最大工作负荷值通常以能量消耗界限、心率界限以及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表示。量消耗界限、心率界限以及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表示。 国外一般认为,能量消耗国外一般认为,能量消耗20.93kJ/min、心率、心率(110115) beats /min、吸氧量为最大摄氧量的、吸氧量为最大摄氧量的33%左右时的工作负荷为左右时的工作负荷为最佳负荷。最佳负荷。 对于重强度劳动和极重对于重强度劳动和极重

31、(很重很重)强度劳动,只有增加工间休息强度劳动,只有增加工间休息时间即通过劳动时间率来调整工作日中的总能耗,使时间即通过劳动时间率来调整工作日中的总能耗,使8h的能耗量的能耗量不超过最佳能耗界限。为了补充体内的能量贮备,就必须在作业不超过最佳能耗界限。为了补充体内的能量贮备,就必须在作业过程中,插入必要的休息时间。过程中,插入必要的休息时间。午休某机械厂严重事故与产生疲劳的关系891011121314151617事故率0.55.312.413.98.61.911.012.024.44.3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一、体力疲劳

32、及其分类一、体力疲劳及其分类 体力疲劳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机能衰退,作体力疲劳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 体力疲劳根据身体使用部位可分为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体力疲劳根据身体使用部位可分为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 根据活动时间长短和活动强度的高低,可分为短时间剧烈活动后根据活动时间长短和活动强度的高低,可分为短时间剧烈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和长时间中等强度作业后产生的疲劳,后一种疲劳在人产生的疲劳和长时间中等强度作业后产生的疲劳,后一种疲劳在人机系统中比较普遍。机系统中比较普遍。按疲劳

33、现象可分为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按疲劳现象可分为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体力疲劳是随工作过程的推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按照疲劳的体力疲劳是随工作过程的推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适应期。)工作适应期。 (2)最佳工作期。)最佳工作期。 (3)疲劳期。)疲劳期。 (4)疲劳过度积累期。)疲劳过度积累期。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

34、容器容器”模型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到,模型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到,操作者的疲劳受很多因素影响,最典型的是以下五个方面。操作者的疲劳受很多因素影响,最典型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1)劳动强度与工作持续时间。劳动强度是决定疲劳出现时间)劳动强度与工作持续时间。劳动强度是决定疲劳出现时间以及疲劳积累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疲劳积累程度的主要因素。 (2)作业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许多方面,如照明,噪声、)作业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许多方面,如照明,噪声、振动、微气候、空气污染、色彩布置等。振动、微气候、空气污染、色彩布

35、置等。 (3)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不利于人体保持最佳工作能力。方式不利于人体保持最佳工作能力。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4)身体素质。不同的作业者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素质。不同的作业者身体素质不同 。 (5)营养、睡眠等。营养和睡眠是影响操作者疲劳状况的另一)营养、睡眠等。营养和睡眠是影响操作者疲劳状况的另一类因素,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长期睡眠不足的个体,其工作能类因素,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长期睡眠不足的个体,其工作能力受到明显的影响,容易产

36、生疲劳。力受到明显的影响,容易产生疲劳。 (6)其他作业者本身的因素,如熟练程度、操作技巧、对工作)其他作业者本身的因素,如熟练程度、操作技巧、对工作的适应性、年龄以及劳动情绪等影响因素也都会带来生理疲劳。的适应性、年龄以及劳动情绪等影响因素也都会带来生理疲劳。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1.物质累积理论物质累积理论 短时间大强度作业产生的疲

37、劳,主要是肌肉疲劳。大量研究表明,短时间大强度作业产生的疲劳,主要是肌肉疲劳。大量研究表明,短时间大强度作业后,肌肉中的短时间大强度作业后,肌肉中的ATP、CP含量明显下降。含量明显下降。 ATP、CP浓度下降至一定水平时必定导致肌肉进行糖酵解以再合成浓度下降至一定水平时必定导致肌肉进行糖酵解以再合成ATP。糖酵。糖酵解伴随乳酸的产生和积累。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累积,使人解伴随乳酸的产生和积累。这种物质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累积,使人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作业。的体力衰竭,不能再进行有效的作业。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

38、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2.力源消耗理论力源消耗理论 随着劳动过程的进行,能量不断消耗,人体内的随着劳动过程的进行,能量不断消耗,人体内的 ATP、CP浓度和浓度和肌糖原含量下降。人体的能量供应是有限的,当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能肌糖原含量下降。人体的能量供应是有限的,当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能源物质源物质“肌糖原肌糖原”储备耗竭或来不及加以补充时,人体就产生了疲劳。储备耗竭或来不及加以补充时,人体就产生了疲劳。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

39、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3.中枢系统变化理论中枢系统变化理论 作业过程中,除了作业过程中,除了ATP、CP浓度和肌糖原含量不断下降以外,同浓度和肌糖原含量不断下降以外,同时还伴随着血糖的降低和大脑神经抑制性递质含量上升。由于血糖是时还伴随着血糖的降低和大脑神经抑制性递质含量上升。由于血糖是大脑活动的能力供应源,它的降低将引起大脑活动水平的降低,即引大脑活动的能力供应

40、源,它的降低将引起大脑活动水平的降低,即引起中枢神经疲劳。起中枢神经疲劳。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4.生化变化理论生化变化理论 全身性体力疲劳是由于作业及环境引起的体内平衡状态紊乱。全身性体力疲劳是由于作业及环境引起的体内平衡状态紊乱。人体在长时活动过程中必会出汗。出汗导致体液丢失。一旦体液减少人体在长时活动过程中必会出汗。出汗导致体液丢

41、失。一旦体液减少到一定程度,则循环的血量也将减少,从而引起活动能力下降。同时,到一定程度,则循环的血量也将减少,从而引起活动能力下降。同时,汗液排出时还伴随着盐的丢失,这会影响血液的渗透压和神经肌肉的汗液排出时还伴随着盐的丢失,这会影响血液的渗透压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结果导致疲劳。兴奋性,结果导致疲劳。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5.局部血流

42、阻断理论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静态作业时,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虽然能耗不多,静态作业时,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虽然能耗不多,但易发生局部疲劳。这是因为肌肉收缩的同时产生肌肉膨胀,且变得但易发生局部疲劳。这是因为肌肉收缩的同时产生肌肉膨胀,且变得十分坚硬,内压很大,将会全部或部分阻滞通过收缩肌肉的血流,于十分坚硬,内压很大,将会全部或部分阻滞通过收缩肌肉的血流,于是形成了局部血流阻断。人体经过休整、恢复,血液循环正常,疲劳是形成了局部血流阻断。人体经过休整、恢复,血液循环正常,疲劳消除。消除。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三、疲劳产生的机理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

43、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事实上,疲劳产生的机理,可能会是如上事实上,疲劳产生的机理,可能会是如上5种理论的综合影响所种理论的综合影响所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主管人的注意力、思考、判断等功能,不论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主管人的注意力、思考、判断等功能,不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最先、最敏感地反映出来的是中枢神经的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最先、最敏感地反映出来的是中枢神经的疲劳,继之反射运动神经系统也相应出现疲劳,表现为血液循环的疲劳,

44、继之反射运动神经系统也相应出现疲劳,表现为血液循环的阻滞、肌肉能量的耗竭、乳酸的产生、动力定型的破坏。阻滞、肌肉能量的耗竭、乳酸的产生、动力定型的破坏。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一)疲劳测定方法应满足的条件(一)疲劳测定方法应满足的条件 为了测定疲劳,必须有一系列能够表征疲劳的指标。作为测定为了测定疲劳,必须有一系列能够表征疲劳的指标。作为测定疲劳的方法应满足:疲劳的方法应满足: 测定结果应当是客观的表达,而不依赖于作业者的主观解释。测定结果应当是客观的表达,而不依赖于作业者的主观解释。 测定的结果应当定量化表示疲劳的程度。测定的结果应

45、当定量化表示疲劳的程度。 测定方法不能导致附加疲劳,或使被测者分神。测定方法不能导致附加疲劳,或使被测者分神。 测定疲劳时,不能导致被测者不愉快或造成心理负担或病态测定疲劳时,不能导致被测者不愉快或造成心理负担或病态感觉。感觉。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疲劳可以从三种特征上表露出来:疲劳可以从三种特征上表露出来: 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及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液中的乳酸含量等发生变化。血液中的乳酸含量等发生变化。 进行特定作业时的作

46、业能力下降。例如:对特定信号的反映进行特定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例如:对特定信号的反映速度、正确率、感受能力下降,工作绩效下降等。速度、正确率、感受能力下降,工作绩效下降等。 疲劳的自我体验。疲劳的自我体验。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1生化法生化法 通过检查作业者的血、尿、汗及唾液等液体中乳酸、蛋白质、通过检查作业者的血、尿、汗及唾液等液体中乳酸、蛋白质、血糖等成分含量的变化来判断疲劳。血糖等成分含量的变化来判断疲劳。2. 工作效绩测定工作效绩测定

47、 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操作者的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这样,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操作者的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这样,操作者的工作效绩,包括完成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出现错误或操作者的工作效绩,包括完成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出现错误或发生事故的概率等,都可作为疲劳评定的指标。发生事故的概率等,都可作为疲劳评定的指标。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3.生理心理测试法生理心理测试法(1)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膝腱反射机能测定法。 (2)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触二点辨别阈值测定法。(3)皮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皮

48、肤划痕消退时间测定法。 (4)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皮肤电流反应测定法。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3.生理心理测试法生理心理测试法 (5)心率值测定法)心率值测定法 (6)色名呼叫时间测定法。)色名呼叫时间测定法。 (7)勾消符号数目测定法。)勾消符号数目测定法。 (8)反应时间测定法。)反应时间测定法。 (9)闪光融合值测定法。)闪光融合值测定法。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四、疲劳测定方法四、疲劳测定方法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4. 疲劳症状

49、调查法疲劳症状调查法 该法通过对作业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即自觉症状的调查统计,该法通过对作业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即自觉症状的调查统计,来判断作业疲劳程度。该方法简易、省时,不仅切实可行,且具来判断作业疲劳程度。该方法简易、省时,不仅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值得强调的是,调查的症状应真实,有代表性,有较高的精确性。值得强调的是,调查的症状应真实,有代表性,尽可能调查全作业组人员。另外,选择量表时应注意量表的信度尽可能调查全作业组人员。另外,选择量表时应注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和效度。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五、疲劳的一般规律五、疲劳的一般规律 (1)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疲劳

50、可以通过休息恢复。 (2)疲劳有累积效应。)疲劳有累积效应。 (3)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疲劳程度与生理周期有关。 (4)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六、降低疲劳的途径六、降低疲劳的途径 1.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合理设计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照明、色彩、噪声、振动、微气候条件、粉尘工作环境包括:照明、色彩、噪声、振动、微气候条件、粉尘及有害气体等。及有害气体等。2.改进设备和工具改进设备和工具 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

51、率,减轻劳动强度,彻底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彻底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 工具和辅助设备的改进,可以减少静态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具和辅助设备的改进,可以减少静态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一)(一) 改善工作条件改善工作条件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六、降低疲劳的途径六、降低疲劳的途径 3. 改进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方法 (1)采用合适的工作姿势。需要设计合理的工作场地和工作位)采用合适的工作姿势。需要设计合理的工作场地和工作位置,研究合理的工作姿势。设备、工具的安置要合理。置,研究合理的工作姿势。设备、工具的安置要合

52、理。 (2)采用经济作业速度。经济速度,就是进行某项作业时消耗)采用经济作业速度。经济速度,就是进行某项作业时消耗最小能量的作业速度。在这个速度下,作业者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最小能量的作业速度。在这个速度下,作业者不易疲劳,持续工作时间最长。时间最长。 (3)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法。操作者作业过程中的用力原则是:)选择最佳的作业方法。操作者作业过程中的用力原则是:将力投入到完成某种动作的有用功上去。这样可以延缓疲劳的到来将力投入到完成某种动作的有用功上去。这样可以延缓疲劳的到来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疲劳。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疲劳。(一)(一) 改善工作条件改善工作条件按便于作业的顺序布置工具按便于作业

53、的顺序布置工具 适应视觉的姿势n不良的作业姿势保持从高向低的方向装卸货物示意图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力疲劳及其消除六、降低疲劳的途径六、降低疲劳的途径 1.疲劳后身体的恢复疲劳后身体的恢复 疲劳恢复过程包括体内产能物质及体液等其他成分的恢复;疲疲劳恢复过程包括体内产能物质及体液等其他成分的恢复;疲劳物质的消除等。劳物质的消除等。 (二)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二)合理确定休息时间和休息方式2.休息时间的确定休息时间的确定 (1)以能耗指标确定。)以能耗指标确定。 设作业时实际能耗量为设作业时实际能耗量为M,工作日总工时为,工作日总工时为T,其中实际劳动时,其中实际劳动时间为间为T劳劳,休息时间为,休息时间为T休休,则,则 /rTTT劳休(%)/wTTT劳(%)TTT劳休 第六节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