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_第1页
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_第2页
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_第3页
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_第4页
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学总论案例解析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案例1尤某非法进行节育手术案基本案情被告人尤某在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后,个人开业行医。多次为他人进行节育复通手术和摘取宫内节育环手术。有23名妇女在他这里作完手术后怀孕,并生了第二胎或第三胎。司法机关以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将尤某提起公诉。法律问题什么是罪刑法定原则?讨论问题尤某是否构成犯罪?法理评析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即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和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包含以下内容:1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对犯罪分子定罪和处刑

2、,都必须严格遵守刑法的规定。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处刑的唯一法律依据。2禁止制定违宪的或违背刑法基本原则的刑事法律。3对法律中没有明确加以规定的内容,不能用扩张确释的方法定罪判刑。4刑法不得类推解释和类推是用。5刑法不得溯及既往,即禁止事后法。6禁止不定期刑。7刑法的用语及关于犯罪、刑罚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应当力求明确具体。被告人尤某虽然破坏计划生育,非法进行了破坏节育的手术,而且情节严重,但由于刑法规定的非法进行节育手术罪的犯罪主体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而尤某已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抽以不构成犯罪,应有判无罪。问题结论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为犯罪文明

3、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所以对尤某的行为不能定罪处罚。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案例2 成克杰受贿案基本案情成克杰,男,壮族,1933年出生,捕前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会国人大代表。1993年底,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成克杰与李平准备各自离婚后结婚,记议趁成克杰在位,利用其职权,为婚后生活共同准备钱财。此后,两人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聚敛钱财。从1994年初至1997年4月,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我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未、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2000年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法院根据被告人成克杰犯

4、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宣判后,成克杰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0年8月2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公开判:裁员驳回成克杰上诉,维持原判,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00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成克杰死刑,2000年9月14日,成克杰被执行死刑。法律问题什么是平等原则?讨论问题成克杰判处死刑是否体现平等原则?法理评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宪法原则。我国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根据刑法的规定表明: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

5、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2所谓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则指把刑事法律作为统一的尺度,毫不例外地,一视同仁地适用于一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因其民族、种族、性别、身份、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等而有所区别。3平等意味着既反对特权,又反对歧视。首先是反对特权。任何人实施了犯罪行为触犯了刑律,都要严格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即使富可敌国、高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不例外。问题结论成克杰社会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依法判处死刑,严格执法,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表现。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案例 3 宋某贪污挪用公款案 基

6、本案情被告人宋某(系农行营业所会计)2001年5月,以做生意为名,使用现两份已经作废的共计240万元的贷款契约,骗取了营业所主任的签字,而后将这240万元存入营业所,公30次将款取走,非法据为己有,另外还查出宋某曾于1999年2月6日挪用公款60万元给他做生意,此款虽于当年6月人参归还,但其利息1.49万元被宋某据为己有。2001年12月20日一审法院宣判以贪污罪判处宋某无期徒刑,以挪用公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两罪合并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此,宋某没有提出上诉。宋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家公款240余万元以及挪用公款60万元的犯罪事实,且

7、在侦查、起诉环节拒绝不认罪,截至一审判决前,仍不供述赃款去向,造成近163万元国家财产至今下落不明的行为。该案于2001年10月27日经法院一审以贪污罪判处宋某无期徒刑且量刑不当。2002年9月3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宋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律问题什么是罪责刑相适原则?讨论问题检察院对宋某提起抗诉是否正确?法理评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称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公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据此,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有两方面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8、结果相适应,就是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现实的危害性大小决定刑罚轻重;(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根据刑法第五条的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和刑事责任相称,不能畸轻畸重。被告人宋某贪污240万元其中160余万元拒不说清去向,认罪态度差。一审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属于量刑畸轻。检察院就量刑问题提出抗诉,二审法院将宋某给判死刑是完全正确的。问题结论 检察院对宋某提出抗诉二审法院改判死刑,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二章 刑法的适用范围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案例4 查理故意伤害案基本案情 某国公民查理乘坐我国客轮回国,在船行至公海时,查理因酒后事将另一国公民沙米利打成重伤,

9、沙米利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法律问题什么是属地原则?讨论问题查理能否适用我国刑法?法理评析属地原则又称领土原则,它是由于属地最高职权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属地原则主张凡是发生在国家领土内的一切犯罪活动都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管辖,属地原则是刑事管辖权最古老的原则。刑法第6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所谓我国领域包括我国的领陆、领空、领水和底土。所谓船舶和航空器,既包括军用的也包括民用的,既指航行途中的,也指处于停泊、停飞

10、状态中。查理的行为发生我国客轮上,属于在我国船舶内犯罪应当受到我国法律的制裁。问题结论查理的行为应适用我国刑法。案例5 张子强等跨内地香港犯罪案基本案情1997年9月,被告人张子强、钱汉寿、刘鼎勋经密谋并由张子强出资,在广东省汕尾市非法买卖大量炸药、雷管和导火线,偷运到香港。1997年五六月间,被告人陈智浩在广东省海陆丰非法购买一批炸药,指导使同案人偷运到香港。1991年和1996年,被告人张子强一伙经在广州、深圳、东莞市多次密谋策划后,分别于1996年5月和1997年9月在香港绑架了李某、林某和郭某勒索巨额“赎金”。1994年底至1995年初,被告人陈智浩、马尚忠、梁辉、蔡智杰、余汉俊、黄毅

11、等人在深圳市抢劫天津市物资综合贸易中心的提货单,提走一批钢材并销赃,抢劫中致被害人李某死亡。被告人陈智浩、马尚忠、朱玉成、李运等人经在广州、深圳市多次密谋,先后于1991年6月和1992年3月,携带在内地非法购买的枪支、弹药,在香港抢劫金铺2次,共抢得7间金铺的金器一批。此外,1990年至1991年,陈智浩一伙从内地非法购买一批枪支弹药,偷运到深圳市,藏匿在被子告人罗月英的住处。法律问题如何解决跨内地与香港犯罪管辖权?讨论问题张子强案,内地是否有刑事管辖权?法律评析本案主要涉及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第6条关于属地原则的规定的例外之一,就是香港虽然是中国的领域,但是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

12、发生的犯罪应当由香港司法局管辖,适用于这个例外的情况。被告人张子强犯罪集团在内地和香港都有犯罪行为,其中不少犯罪行为是跨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对于其在内地的犯罪行为,适用内地刑法;对于其跨内地、香港两地的犯罪行为,如“走私、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犯罪,”依据刑法第6条第3款的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凡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同样适用中国(内地)刑法。因此,中国内地司法当局对本案有管辖权。问题结论对张子强案中国内地有刑事管辖权。案例6 金某故意伤害案基本案情被告人金某是我国某国有企业派驻美国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日,金某酒后闹事将美国一酒店服务人员打成轻伤

13、,被警察当场抓获,生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机构将其领回,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法律问题什么是属人原则,我国刑法对属人原则是如何规定的?讨论问题对金某能否适用我国刑法定罪处罚?法理评析属人原则 又称国籍原则,是由属人最高权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根据属人原则,凡本国公民犯罪,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或在本国领域外,均为用本国刑法,由于这个原则的适用,一个人如在外国犯罪,就要受双重的刑事管辖权的管辖,即一方面要受到所在国由于属地最高松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的管辖,另一方面双要受到其本国由于属人最高权而产生的刑事管辖权的管辖。因此,各国刑法一般规定,本世纪公民在外国实施部分犯罪适用本国刑法风国刑法关于我国公民在外国

14、犯罪的刑事管辖问题也是如此规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规定,我国公民在国外犯本法之罪知用我国刑法的情况有三种:1、我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最高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司法机关认为应当追究的。3、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金某为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其在国外犯罪中虽然情节轻微,但对我国的声誉造成了极为不良影响,依照我国刑法第7条第2款规定,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问题结论对金某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二、刑法的时间效力案例7 谭某诈骗案基本案情被告人谭某,男

15、,37岁,北京市人,无业。1995年5月11日,被告人谭某同任某等人使用北京市科力恒技术公司空头转帐支票,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国大恒公司骗购三菱空调13台,价值人民币149500元,后被大恒公司发现而未得逞。检察院以谭某的行为触犯刑法了刑法第226条的规定,构成诈骗罪,诉至法院,法院依照刑法第12条第1款、第23条、第25条第1款及1979年刑法第152条之规定,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谭某有期徒刑5年。法律问题什么是刑法的溯及力,我国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讨论问题对谭某的行为因如何适用刑法条文?法理评析刑法的溯及力,又称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示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

16、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如果适用,就没有溯及力。根据我国刑示第12条规定,我国刑法采用了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1997年9月30日刑法生效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示经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应按照以下不同情况处理: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而新刑示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新刑法没有溯及力。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新刑示不认为是犯罪的,应适用新刑法,不以犯罪论。3、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依照新刑法又应当追诉的,如果新刑法处刑较轻,则适用新刑法又应当追诉的,则适用新刑法。4、新刑法生效以前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即

17、使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新刑法也没有溯及力,原生效判决继续有效。被告人谭某的行为在旧刑法中是诈骗罪,在新刑法中是票据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重于诈骗罪,应适用旧刑法。问题结论法院以1979年刑法第152条之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是正确的。第三章 犯罪与犯罪构成一、犯罪及其特征案例8 朱某以暴力迫使卖主退货款案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朱某,工人。 1998年8月的一天,朱某以5200元的价格从薛某手中购买“铃木”牌摩托车一辆。使用一星期后朱某以现该车有毛病遂找到薛某要求退车,遭到薛某的拒绝。后,朱某纠集数人对薛某进行威胁、殴打,薛某被逼无奈,退给朱某800元。四天后,朱某又以同样手段从薛某处要

18、走300元。数日后,朱某等人又以暴力相威胁到薛霜处要钱时薛某报警,朱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律问题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讨论问题朱某是否构成犯罪?评析问题对此案如何定性,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朱某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第二种意见认为,朱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第三种意见认为,朱某的行为构成强迫交易罪。第四种意见认为,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我们认为,该案一般不应以犯罪论处。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力、义务等。本案中,朱某与薛某就他们之间的约定达成一致后,双方买卖关系成立,朱某负有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的义务并有得到完好的商品的权利

19、;薛某负有交付一辆完好无损的摩托车的义务并得到约定的车款,但是,薛某在交易时隐瞒了该摩托车有瑕疵的事实,使得朱某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购买了此车薛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其违约在先。朱某在购车后发现该车有毛病,自己先后修理了几次,花了不少钱,遂向薛某得出退车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又要求薛某退还适当的钱作为补偿,这一要求是合理的,是又方买卖关系的延续。朱某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益,只不过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属一般的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问题结论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案例9 陈某奸淫幼女案基本案情被告人陈某与被害人史某(1980年2月6日生)系同学,二

20、人从1992年12月起开始恋爱。1993年7月至8月间陈先后在史家多次与史发生两次性关系。检察院以奸淫幼女罪将陈某起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陈某多次奸淫不满14岁的幼女,情节特别严重,已构成奸淫幼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一审法院宣判后,陈某向中级法院提出上诉,中级法院认为,原审法院认定陈某与史某发生两次性关系事实无误。但鉴定于陈某与史某是在恋爱期间发生的性行为,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其情节显著轻微,可不认为是犯罪。遂对陈某宣告无罪。法律问题如何理解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讨论问题陈某是否构成奸淫幼女罪?法理评析本案涉及对刑法第13条“但书”的理解和适用。刑法第13条但收的含义是:某种行

21、为即使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这是我国刑法区分罪与非罪的一般性规定。据此,认定犯罪不仅要考虑行为的性质还要考虑行为的危害程度;不是对一切违法有害的行为都在定罪处罚,而是只行对那些违法程度较高或者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的行为定罪判刑。就本案而言。被告人的确有奸淫幼女的行为,具备奸淫幼女罪的犯罪构成。但是法院亦考虑本到案的具本情况:(1)被告和被害人是同学关系,由谈恋爱发展至发生性行为,陈某作案时未满18岁,属于未成年人,被害人史某虽未满14岁但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工科育已基本成熟。在整个过程中,史某都较为主动。(2)案发后,被害人史某表示,陈某受到审判,使她不安。

22、史某的父母也认为对陈某应以教育为主,不要判处刑罚。综合以上两方面具体情况,法院认为陈某虽与不满14岁的幼女多次发生两性关系,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对陈某宣告无罪。司法解释也曾指出:“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男少年,同不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依照刑法第10条的规定,不认为是奸淫幼女罪。”可以认为这是刑法关于犯罪定义“但书”的具体应用。问题结论对陈某可不按犯罪论处二、犯罪构成案例9 王某等人私分个人合伙企业财产案基本案情1986年下半年至1990年6月,被告人王某、陈某、方某等人,利用职务这便,采取开假条、假发票、收入不记账、重复报销手段,九次冒领并私分霞西林工

23、商公司的公款共计人民币38万余元,其中被告人王三次单独侵吞公款3万余元五次参与私分公款分得8万余元,共计11万余元;陈某得款5万余元,方某得款4万余元。一审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被告人王某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陈某、方某有期徒刑12年。宣判后王某、陈某、方某提出上诉认为霞西林工商公司不是集体经济组织,他们不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其分款行为不构成贪污罪。二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判认定王某等人私分霞西林工商公司款项属实,但该公司虽曾注册为集体经济组织,但该公司经营的资金、场所等均是王某等人自行筹措的。在管理形式上,该 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营亏,因此该公司属于个人合伙性质的经济组织,王某等

24、人私分的38万余元人民币,是合法收入,其行为不构成犯罪,遂宣告王某等人无罪。法律问题如何理解犯罪构成?讨论问题王某等人是否构成犯罪?法理评析我国刑法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规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根据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本案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贪污罪的犯罪构成,所发不成立犯罪。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对象是以共财产。本案被告人兴办的霞西林工商公司是名为集体实为个人合伙性质的经济组织,因而决定了他们不具备贪污罪的主体身份;他们所分款项是合伙企业的盈利,本属于合伙人自己年有,不是公共财产,所以,他们分取

25、自己合法收入的行为不是犯罪。问题结论王某等人不构成犯罪案例10 霍某扣压债务人车辆案基本案情霍某,某市无业人员。1998年3月,倪霜的哥哥因赌博向霍某借款5万元。后,霍某急需用钱,多次向倪某的哥哥催要未果。同年11月的一天,霍某指使其朋友以租车为名,让倪某将与其兄合伙购买的一部价值20万元的“桑塔纳”2000型轿车开至其居所地,霍某以倪某的哥哥不还钱为由将该轿车扣押。第二天,霍 某将该轿车抵压给他人,得款5万元,并让倪某回去转告其兄,让其兄还债领车。后倪某报案,霍某被抓获。法律问题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犯罪构成?讨论问题霍某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法理评析本案中对霍某的行为应当如何理认定,有四种

26、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霍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理由是:霍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胁迫手段,将倪某与其兄共有轿车非法扣留并抵押,后非法占有抵押款,其行为既侵犯了倪某的人身权利,又侵犯了其财产权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第二种意见认为,霍某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其理由是:霍某为索债务,采取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强迫倪某将车开到其指定地点,限制其人身自由,其行为符合刑法第238条第3款关于“为索要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规定,规定,构成非法拘禁罪。第三种意见认为,霍某的行为构成 敲诈勒索罪。第四种意见认为,霍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我们认为霍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本案中霍某与倪某之间具有债权债务关系

27、,当霍某要债未果后,其采取将倪氏兄弟二人合购的轿车扣押并抵押给他人的要债行为,既没有采取暴力手段相威胁,也未限制倪某的人身自由,其扣车的主观目的并非想占有该轿车或在债权以外牟取更大的利益,而只是想讨回借款,并无特别要求。因此,霍某的扣车行为无非法占有的目的,且未使用暴力和非法拘禁他人,故不构成犯罪。问题结论霍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第四章犯罪客体案例11宋某放火烧毁自家房屋案案情摘要被告人宋某家有3间房屋,位于一排12间砖木结构房屋的最东端,依次向西有7户人家。1993年7月下午6时许,宋某和妻子因家庭锁事与其母、兄发生争执。宋遭其兄殴打,顿时怒从心起,认为自己受到欺辱无法在家生活,便产生了焚毁自

28、家房屋、移居岳父家的念头。宋某用火柴点燃屋内的麦草堆,然后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家出走。火势很快蔓延,将房屋烧着。当时风向东南,西邻住户为避免殃及,纷纷将家里的财物向外转移。众村民奋力扑火,采取扒屋顶、拆房子以形成隔火带等方法将火扑灭,避免了一场重大火灾。法律问题如何理解犯罪客体?讨论问题宋某是否构成犯罪?法理评析犯罪客体,就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可分为:直接客体、同类客体和一般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法益。本案提出的问题是:故意放火烧毁自己的财物是否构成犯罪?一般而言,放火烧毁自己的财物属于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是本

29、案被告人的房屋与其他7户人家相连,自己房屋起火,已经不单是其个人财产的安危问题,还关涉到相邻人家生命和重大财产的安危。以放火这样的危险方法处分个人的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的,可以构成放火罪。问题结论宋某的行为侵害的直接客体是公共安全,其行为构成犯火罪。案例12 杨某挪用公款案基本案情 1997年10月,某市被告人杨某利用其中为工商银行兴华街支行职工的便利,在工行号召抓存揽储之际,为完成存储任务,便找到其在省银行学校干训科工作的弟弟杨某,要求帮助存10万元公款。拿到10万元后,因从别的单位揽到的储蓄款也陆续到位,如再将这10万元存到某某证券交易营业部其爱人的股票账户上,用于个人炒股后,此款于1998

30、年5月至1999年3月间陆续归还,该案于2001年10月3日立案,侦查终结后检察院认定杨某挪用10万元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并依法提起公诉。一审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别年原审被告人杨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杨某不服,以不构成犯罪为由,提出上诉,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杨某无罪。某区检察院认为该判决程序合法、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法律问题 如何理解犯罪侵犯的客体?讨论问题杨某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法律评析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杨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另一意见认为,杨某的行为不构成挪公款罪。我们认为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该10万元没

31、有进入银行,银行未出具任何进账手续,故不能认定该款系银行公款。既然杨某挪用的10万元不是本单位的公款,不可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挪用,因此不符合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的构成特征。被告人杨某出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的共犯。其弟从单位拿出10万元交给被告人,在主观上是进行储蓄没有挪用公款给杨某合用的故意,把其以后发现被告人杨某没有将10万元存入银行而是不能成立。犯罪构成理论是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理论,挪用公款的间接故意即使成立也不能成立,也不能与挪用公款的行为相一致。因此,被告人之弟的行为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被告人也就不能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问题结论杨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第五章 犯罪的客观方

32、面一、危害行为案例13 邹某不作为犯罪案基本案情被告人邹某,女,31岁,某幼儿园教师。1985年5月25日上午10时,被告人邹某带领4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幼儿李某(男,5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某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6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某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秆,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公分(半人深)但邹家华、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法律问题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讨论问题邹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33、?法理评析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意识支配之下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分成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是指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以积极的身体活实施某种被刑法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行为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2、行为人以够履行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被告人邹某带幼儿外出游玩无论是在职务(幼儿教师)上还是在先前的行为上都负有保护幼儿的特定义务。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她有条件从仅深75厘米的粪池内救出幼儿。但因其不作为行为,致使幼儿死亡。其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问题

34、结论邹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案例14 李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 1993年3月,被告人李某与女青年项某相识、相恋,并多次发生性关系,使项某怀孕。同年6月,李某向项某提出分手,并要项某去流产,项不同意,李就以种种借口躲避、不愿与她接触。同年9月5日中午,项某找到李某,希望和好。为此,两人发生争吵,项某随即在李某寝室门口的走廊上喝下自备的敌敌畏农药,然后走进李某的房间里。5分钟后,李某见项某嘴角出唾沫,竟独逢锁上门出走,后项某被其他人发现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案发后李某在厂领导的陪同下到公安局自首。法律问题如何把握不作为犯罪?讨论问题李某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法理评析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李某与项某在恋爱

35、期间发生越轨行为,在项某怀孕后提出分手央争吵中致使用权项某产生服毒轻生的决心,李某虽然没有用言语剌激项某服毒,但是在发现项某服毒后,采取放任态度并将宿舍门锁住外出,致使项某在其宿舍这种特定环境中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李某为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问题结论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不作为)。案例15 张某强奸案(间接正犯)基本案情 张某与王某系邻居,关系一向较为紧张。今年4月,张某承包地里的庄稼无缘无故接二连三地被人损坏,张某怀颖是王某所为,但苦于没有证据,五某也坚决不予承认是故,张某对其怀恨在心,一直想寻机报复,今年5月的一天,张某乘王某外出之机,潜入王某空凤王某年仅两岁儿子的生命相

36、威胁,逼王某的妻子吴某与该村一精神障碍者发生了性关系,事后吴某因羞愤而自杀。 法律师问题如何理解间接正犯?讨论问题张某是否构成强奸罪?法理评析对于张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猬亵、侮辱妇女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案与典型强奸罪存有明显区别,一般而言,典型强奸罪的主体即强奸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实行正犯),而本案中张某强奸行为的实施却是利用精神障碍者来完面的邮局就是说张某为间接正犯。间接正由于是利用他人实施犯罪,在表面上麦收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与帮助犯有相似之处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共同犯罪之故意,因而

37、一般被认为是单独正犯的一种形态,以区别实行正犯。问题结论 张某构成强奸罪,属于间接正犯。二、行为对象案例16 邹某窃电案基本案情被告人邹某因拖欠并拒交电费800余元,被桃鸿电力局拆除电表,停止供电。被告人在既不想申请用电手续,又未经电力部门批准情况下,非法强和城供电部门的线路上接线路用电。电力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曾多次劝阻和采取停电措施,被告人仍不拆除接线,不交纳电费,共非法使用国家电力26404度,价值5000余元。法律问题如何理解犯罪对象?法理评析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犯罪对象也包括无形的物质。从法律解释的角度讲,刑法规定的盗窃罪的对象“财物”是否包括电力之

38、类的无形物质?在电力发明使用之初,人们曾对这个问题发生争论。当时法院判决窃电行为有罪。理由是盗窃罪的对象“财物”包括电力、煤气等无形财产,因为它们也具有经济价值有经济价值和可管理性。我国司法解释也肯定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包括无形财产。问题结论邹某构成盗窃罪三、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案例17 孙某与人通奸致人死亡案基本案情被告人孙某原是某塑料电器厂业主,自1990年起与本厂雇工有夫之妇赖某长期通奸。1993年5月4日晚7时许,孙某见车间内只有赖某一人上班,便函上前与赖调情,被妻子张某发现。张某上前责骂赖某并抓破赖某的脸部,扬言要将此事告诉赖的丈夫。赖某因其与孙某的不正当关系贩露,自感羞愧,

39、于次日凌晨1时许在厂内堆料间服甲胺磷农药自杀身亡。法律问题如何理解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讨论问题对孙某应否定罪处罚?法理评析刑法中所讲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主体的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孙某与赖某长期通奸,因奸情贩露引起赖某引起自杀身亡,这一死亡后果与通奸行为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赖某自杀身死的直接原因是奸情暴露,且受到被告人之妻的责骂、羞辱,自认无脸见人。赖死亡还是与其本人的过错、心理状、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有关。被告人的行为与赖的死亡之间没有刑法上的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最高人民法院经过审核认定被告

40、人对死亡后果不负刑事责任,也肯定了被告人的通奸行为与自杀后果没有因果关系。 问题结论对孙某不应定罪处罚。案例18 乔某过失致人死亡案基本案情乔某与吴某曾在一工厂共同工作数年,可谓“患难”之友,一日乔某得知吴某在背地里将他在工作时偷窃工厂木材的秘密告知了别人,心里异常气愤,便带了一把水果刀来到吴某家中正好吴某一人在家,乔某便持刀将吴某堵在某家卧室门内并声称“你这不够义气的狗东西,我非刮了你不可,”吴某见乔某在气头上,生怕自己被受害便打开卧室窗户(吴某家住6楼)想沿窗边的下水管道滑下楼去暂避一时,谁知因年久该管断裂将吴某摔下楼去,当场摔死。法律问题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讨论问题乔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法

41、理评析本案中乔某的行为与吴某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呢?仔细分析,笔者发现乔某的行为是引起吴某死亡的原因,不过本案复杂之处在于除了乔某的行为之外,吴某死亡这一后果的发和发生介入了客观的因素,即客观上下不管道发生断裂,而使吴某发生死亡。若无乔某先前的持刀威胁与恐吓,被害人吴某不会从窗户跳下,而其中的客观因素也无法介入。从乔某的主观方面来看,他对自己和行为使吴某从窗户跳下这一情节应该有所预见,由于当时的情绪偏激致使他并未拦阻,而导致吴某死亡。由此看来,吴某的行为与乔某的死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间接的因果关系。问题结论乔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六章犯罪主体一、刑事责任年龄案例

42、19张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张某,男,生于1983年11月28日。1997年11月23日,正值学校休假,张某来到自己读书的小学,见本校低年级学生林某(女,11岁)独自一人在校值班室,遂起歹念,将该女骗至防空洞内进行猥亵,林某进行反抗,并说要告诉老师。张某用石头将林某砸昏,而后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在林某的喉部连刺十余刀,致使林某当场死亡。破案后,张某对公安人员说:“我懂法律,没满14的岁的人不负法律责任。”法律问题未满14周岁的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讨论问题张某应否负刑事责任?法理评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无论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张某的杀

43、人行为,尽管动机恶劣,后果严重,民愤极大,但因为他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未满14岁。因此,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14周岁是指实足年龄,应以日计算,即过了14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14岁。刑事责任年龄是立法上的明确而绝对性的规定,即使最高司法解释也不能对其进行修改,司法实践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问题结论对张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案例20王某兄弟俩抢夺案基本案情被告人王小,男,14岁(1980年2月1日生),汉族,中学生。被告人王大,男,15岁(1978年3月24日生)汉族,中学生。被告人王小、王大兄弟经过预谋,于1994年2月27日下午6时许窜至一胡同内伺机作案。不一会儿,某商

44、店女送款员汪某、吕某走来,前往银行存款。王大见此时胡同内行人稀少,便指使王小上去抢装钱的袋子。王小快步赶上,从汪某手中夺下钱袋逃跑。由于汪某呼救追赶,王小将钱袋扔掉,被群众拣到,送交公安派出所。钱袋内有现金800元。二被告人相继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派出所。法律问题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见的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讨论问题对王某兄弟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法理评析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动、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王某兄弟俩实施的是抢夺罪,不在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所

45、以二人不负刑事责任。问题结论对王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二、刑事责任能力案例21张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张某午后在饭店与同班工人李某、王某一起喝了二斤半白酒。酒后张某又去朋友刘某家,见刘某一个人喝酒,又与刘一起喝了八两白酒。喝酒中,张指责刘不够朋友,引起争吵,张掏出随身携带的自制匕首,照刘的胸部猛刺一刀,将刘当场杀死,张杀人后回家睡觉时被公安机关抓获。法律问题醉酒的人危害社会的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法理评析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分成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又称病理性酒精中毒,是很少见的一种急性酒精中毒。现代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认为,病理性醉酒是短暂性精神障

46、碍病症的一种,属于一种严重的精神病。所以,病理性醉酒包括在“精神病”范围以内,这里所说的醉酒,仅指生理性醉酒。被告人张某的醉酒属于生理性醉酒,其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均有所降低,但并未完全丧失。所以应对其杀人行为负刑事责任。问题结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三、特殊主体案例22李岩等人职务侵占案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李岩,男,23岁,北京城乡华懋娱乐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来)娱乐部组长。犯罪嫌疑人李文林,男,19岁,北京城乡华懋娱乐有限公司部维修人实习生。犯罪嫌疑我曹鑫,男,17岁,北京城乡华懋娱乐有限公司娱乐部实习生。1998年2月16日,北京城乡华懋娱乐有限公司娱乐部组长李岩(负责服务性工作)

47、纠集李文林(负责维修与保养游戏机)、曹鑫(从事服务工干什么,其与李岩均不负责游戏机上CDV主板。由李岩决定将时间定于1998年2月17日下午李文林当班时,李文林负责拆卸CDV主板螺丝(非专业人员拆不下),拆后原封不动,由曹鑫负责窃取主板,李岩负责给曹鑫望风。2月17日16时许,根据上述分工,李文林将两块主板卸下螺丝后离开现场,由李岩望风,曹鑫将两块主板(价值6880元)盗走,次日,三人携带主板前往某游戏厅欲出售时,被当场抓获。法律问题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因如何定性?讨论问题李某等人应如何定罪处罚?法理评析对三名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以下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三人均构成个人盗窃罪

48、;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属职务侵占性质,由于数额未达到犯罪构成标准,三人均不构成犯罪;第三种意见认为,李文林属于职务侵占行为,因数额未达较大,行为不构成犯罪,李岩、曹鑫构成盗窃罪。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本案中李岩、曹鑫两人利用了特殊主体的职务之便,整体行为具备了职务侵占的客观特征,主观上三个人都有希望并认识到其在利用李文林职务之便窃取本单位财物,具有职务侵占的主观特征。因此,本案的性质应认定为职务侵占。对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犯的案件,以特殊主体的犯罪性质定性是正确的。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6月27日颁布的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行为人与公司、

49、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函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本案的处理完全符合该司法解释的规定。问题结论李某等人的行为属于职务侵占行为,不构成犯罪。四、单位犯罪案例23 于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基本案情 被告人:于某,原系某购物中心有限公司采购部采购员。1997年10月某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购物中心”)决定举办名洒促销活动,于某遂向广东省某食品进出口集团世界名酒行,经理黄某订购价值人员民币73万余元的轩尼诗VSOP、轩尼诗XO、人头马XO 等进口名酒。黄某允诺供货,但提出因年购物品价格太低,其不能开具增值税专

50、用发票,于某便商将上述名酒送至购物中心后,于某即发出内容为购物中心向贸易公司订购该批名酒的虚开了一份定单。11月6日,江某在于某的指使下,虚开了一份供货单位为贸易公司,购货单位为购物中心,价税款人民币108万元。法律问题单位犯罪?讨论问题 单位一般工作人员为单位利益而擅自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法理评析本案中,对于某行为性质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于某的行为属于单位犯罪。另一种意见认为,于某的行为属于自然人犯罪我们认为,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为了单位的利益,故意或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在具体认

51、定单位犯罪时,应把握以下两点:1、意志性因素。这是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主观特征。单位犯罪有两种表现形式:单位决策机构的决定(如公司董事会讨论并作出决议)和单位负的决定(如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同意、批准)。上述两种形式的单位意代表了整个单位集体利益,是单位意志整体性的体现。而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擅自行为,由于是该工作人员个体意志的体现,所以不能视为单位意志。2、利益性因素。这是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客观特征,单位实施了犯罪行为尤其是牟利性的犯罪活动,其违法所得应归单位所有,才能构成单位犯罪,如果违法所得全部归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私人所有,应认定为自然人犯罪。本案于某让他

52、人虚开增值税用发票,所得的利益归单位所有,符合单位犯罪第二个特征。但于某的行为事先未征得购物中心董事会或法定代表人的同意,事后购物中心也没有认可,于某的意志不能代表购物中心的意志,不符合单位犯罪第一个特征。问题结论于某的行为是个人行为,应认定为自然人犯罪。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故意案例24 何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被告人何某与赵某有隙,赵提出进行比武较量何某表示同意。二人写了“生死状”声称:何、赵二人比武量,若有伤亡,互不负责,生死由天。二人来到野外比武某拨出事先准备好匕首朝赵的腹部猛剌一刀,随即拨刀离开现声赵某因失血而亡。法律问题犯罪故意讨论问题何某的行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法理评析

5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或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是指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和赤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任,是指行为人有意纵容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既不积极追求,也不是不希望其发生,而是持一种容忍的发生我,危害社会的结果即使发生了也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 3、在这案例3中,被告人何某与赵某订立”生死状”是违法的,不能在为免责的根据,倒成了证明何某主观责任的有力证据,生死状”的内容表明某事先已经认识到自的行为很可能致赵死亡。从

54、行为过程 来看,何某拨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朝赵某腹部猛剌一刀。随及拨刀离开现场, 结果赵某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犯罪过程很简单,但构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被告人何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致赵某死亡,而放任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何某的主观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杀人。问题结论何某构成故意杀人罪(间接)。二. 犯罪过失案例25 许某过失致成死亡案基本案情被告人许某背着郐某家6小孩张某出外玩耍,路遇一水池。许某欲与小孩开个玩笑,声长要把小孩张某甩到水池里,张某说:”你不敢”,被告人随即走近水池,弓身作甩动作吓唬张某时,因站立不稳,同张某一同掉入水池,当即被路人发觉救起,小孩张某因呛水而死。法律问题过失犯罪?讨论问题许

55、某构成什么罪?法理评析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被告人许某将6岁的小孩背到水池边弓身作甩人动作,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后果,对此张某是有所预见的。也正因为弓身甩人的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才被用来作为吓唬小孩逗乐的手段,被告人张某虽然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以造成危害结果,但轻信自己能够站得稳,不致于发生危害结果。由此可见,被告人张某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问题结论许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三. 意外事件案例 26 何某意外致人死亡案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何某,农民。1998年

56、6月的一天,何某同到子赵某在男间劳动完后回到家,发现其5岁的女儿何某在啼哭,并发现孩子下身红肿。经询问后得知其女被本村村民周某(72岁)猬亵,何某非气愤,随即来到周家,看到周某正躺在床上,何某上前进行责骂,因情绪较激动,忍不住打了周某一记耳光,后离去。第二天,周某被人发现时已死亡,经法医鉴定,周某系脑血管破裂而死亡。在此之前,周某一直患有脑血管病。法律问题意外事件?讨论问题如何区分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法理评析本案中,就何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何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第二种意见认为,何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属意外事件。我们认为,何某的行为属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案中,何某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周某死亡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