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_第1页
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_第2页
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_第3页
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_第4页
专题21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21规范作答一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一、真题速递1 .【2019年高考新课标n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8.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2、惠,受恩必报。【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内容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2 .【2015年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醉翁操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赍过山前,日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

3、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注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哪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赍: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赍而过孔氏之门者,日:有心哉,击磬乎!”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日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 “荷赍”两句以论语中荷赍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娜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

4、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答案】C【解析】C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哪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并不是表达思念之情。二、知识梳理1.命题趋势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

5、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2.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设误方式设误方式错项示例原诗错用分析判别技法1.错解词语意思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沙丘城卜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辿侣占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2.错解诗句思思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

6、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池上早秋白居易仅1支彖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凡是后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托秋天的寂寥。残照卜尔离。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公元前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后实。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

7、年作本诗,1寺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小向。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暗指自己年迈体衰。5.忽视注释致误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袁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

8、苦”之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者B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口忽视。情。诗作前半篇写拟咏怀二十七首(其深入体味写景句本6.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十八)庾信注寻思力户侯,中夜忽然愁。琴产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清新明亮的意境。虽言梦蝴蝶,解。7.典故分析错误“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

9、“定自”两个虚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卧-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露泣连珠下,萤飘伸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尢可消释。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

10、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8.主旨意图理解偏差“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们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9.语百风格表述不当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三、考点精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

11、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X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

12、,“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蠡五

13、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X)【解析】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X)【解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X)【解析】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

14、,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X)【解析】“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诗歌鉴赏】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

15、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示租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不租、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

16、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租秸:张耒二子张租、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X”。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白1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F.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

17、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答案】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X)【解析】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C. “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X)【解析】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

18、明了本诗的题旨。(,)F.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诗歌鉴赏】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租、秸。”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租”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这首示租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

19、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

20、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四、考点精练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泊扬子津祖咏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客衣

21、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卜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答案】C【解析】C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

22、,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关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2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C【解析】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

23、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七夕李贺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注】萤:据黎简校版本,一作“花入曝衣楼。曝(pfO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4、首联描绘了银河云水迷茫的景象,诗人半夜时分独对罗帷想到此夜牛郎织女相会情景,再思及自身,不由黯然神伤。B.“辞”字写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入”字写流萤在凭栏之人周遭飞舞。C.颈联借用写景和用典手法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答案】D【解析】D“闺怨诗”错误。诗体表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并无闺怨诗的“怨”。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的苦闷。【答案】B【解析】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闻武均州报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