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考题:1 .生命权的特征及其重要性是什么?第六章生命权2 .生命权的保护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3 .自杀行为属不属于侵犯自己的生命权?、生命权的特征及其重要性生命权有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命权是固有的、第一位的人权。生命权在人权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一般认为人权法中的生命权是自然赋予的,而不是法律赋予的,但是生命权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规定:【焦点问题】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它是基于自然状态下应当享有的权利。生命权也是第一位的权利。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列举具体的人权时所列的第一项人权。因
2、为生命权是自然人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人权,在维护生命安全的同时,也是自然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第二,生命权是目的性人权。保护生命本身就是生命权的目的,反之,也就是说一部分人的生命不能成为另一部分人的生命的手段,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生命存续,而随意牺牲另一部分人的生命,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国际上有关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很多文件中就明确规定,一部分人不得将另一部分人沦为奴隶而任意予以歧视、买卖和杀害。不能为了一部分人更充分地享受到自然资源而剥夺另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利。又比如在死刑问题上,现在一般都认为犯罪分子也有其生命权,也开始注重对于犯罪分子的生命权和其他人权的保护,不随意适用死刑而剥第三,生命
3、权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首先,每个人所享有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它不像其他一些民事权利,在符合法定形式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可以由他人代理的。生命权是不可以由他人代理的,即使医学再发展,生命权的替代性都不可能实现。其次,生命是不可逆转的,通俗说就是人死不能复生。当人的机体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这就是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规律。顾名思义,生命权就是一种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权利,主体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客体是人的生命安全。生命应该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权,是一个人承担社会权利和享有社会义务的物质载体,也是基本的前提。失去了生命权,也就失去了成为法律上的主体的资格,丧失了其他一切
4、权利。二、生命权的法律保护(一)生命权的国内法保护1 .保护生命权的宪法规定。我国在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生命权不可侵犯?,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法律对生命权的保障。2 .保护生命权的起始时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我国公民的生命权是在出生后属活体的人才享有,其民事权利才开始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我国的胎儿是不具有民事权利的。3 .侵害生命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在民法及经济法里,我国均规定了对人的生命权予以侵害的行为的违法责任。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其106条2、3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
5、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119条也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特别是新制定的侵权责任法对人身侵权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其在立法上对?同命不同价?加以明确否认。第17条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除此,还有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国家赔偿法等等都有对于死亡后果的规定。4 .侵害生命权行为的刑事责任。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的后果。我国刑法第234条和第235条分别规定了
6、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于故意杀人罪,对行为人最高可以判处死刑,而对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于行为人最高可以判处7年有期徒刑。5 .适用死刑的限制。我国刑法对此有具体规定,在适用对象上加以限制,我国刑法规定只对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适用死刑;在犯罪性质上加以限制。我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在犯罪主体上加以限制,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在程序上加以限制,我国对于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辩护程序、复核程序、执行程序都做了限制性的规定。(二)生命权的国际人权法保护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生
7、安全。?公民权利和国际政治权利公约第6条规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该公约将生命权列为所有人权之首,充分体现对生命权的敬重。国际人权法的具体保护措施体现在制定特别的国际公约,对生命权予以保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2款、第4款、第5款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罪行的惩罚,判处应按照犯罪时有效并且不违反本公约规定和防止及诚挚灭绝种族罪公约的法律。这种刑罚,非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不得执行。?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应有权要求赦免或减刑。对一切判处死刑的案件均得给予大赦、特赦或减刑。?对十八岁以下的人所犯的罪,不得判
8、处死刑;对孕妇不得执行死刑。?案例评析1 .?安乐死?在我国法律规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 .为什么很多人反对?安乐死?生命的权利与生命的尊严,究竟该如何取舍?一3.?安乐死?合法化存在哪些阻却因素?【案件评析】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安乐死?可能引致?故意杀人?。患者自杀不会影响别人,但是,如果他本人想结束生命,医护人员及家属协助满足其请求
9、,在刑法中是?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罪。现在很多人是反对?安乐死?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传统道德观念相违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伦理道德观念是安乐死立法面临的首要难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根深蒂固。在中国文化中,对人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包括道教、儒学和佛学等思想学说,数千年来支配和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思想;道家长生久视的生存意识,儒家的悦生恶死,延生保命的观念对民众的影响甚深。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见解以后,孔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唯一正统思想。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就是礼,极力宣扬对君要忠,对家长要孝,对
10、他人要仁,并以孝为先,建立了以孝亲与忠君为基本原则的完整的封建宗法伦理体系。这种孝文化是阻碍安乐死推广和立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中国孝文化在经过两千年的封闭式运行的中国社会培植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孝与忠的义务成为传统中国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终身义务,这种理念长久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与行为模式。安乐死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观念,其伦理、文化背景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它打破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要理解和接受这种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相悖反的新观念,存在较大障碍,也面临重重阻力。而且,中国社会延续几千年的思想并未因近百年来自西方思潮的冲击彻底消失,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在今天它仍旧
11、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虽然现代中国经济和文明化程度都有很大提高,但思想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仍然是安乐死不能推行的社会阻力之一。因此,要让亲属对尚未停止心跳呼吸的亲人实行安乐死,是非常困难的。在?不孝?的罪名和?尽孝?的美名这两者之中,他们只会选择后者。其次,?安乐死?有悖生命权,生命的权利与生命的尊严无法取舍。每一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即使我们把生命自由权纳入生命权的范畴,也即意味着生命权包括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这种处分权包括生命安全的处分,自愿承受生命危险,如人体器官的捐献与转让;生命本身的处分一一放弃生命,如安乐死、舍己救人等。至此,我们为安乐
12、死找到了权利基础,即安乐死是权利人行使生命权中的处分权的表现。那么,生命权中的处分权可否任意行使?以安乐死方式行使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是否是逃避责任或侵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一个患者在疼痛发作或因服用药物而精神恍惚或抑郁时表示的意愿是否可以算数?很可能在疼痛缓解或意识清醒时又放弃他的安乐死请求,是否与生命权的本质相违背?患者受到民生诊断的影响,有了某种绝望的愿望,但如果这种诊断是错误的,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再次,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安乐死?尚未获得合法地位。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贸然实施?安乐死?行为
13、势必与法律背道而驰,构成犯罪。最后,实施?安乐死?存在技术性的隐患。乐死可能成为合法杀人的工具。安乐死可以帮助临终患者解除痛苦也可能成为一部分人剥夺另一部分人生命权的借口。如果承认医务人员为患者实施安乐死合法化,那么结束患者生命的医务人员就不再承担证明其行为合法的责任,而只需证明他们的行为是按照法律批准的程序所进行的就可以了,这使安乐死有被滥用的危险。特别是在没有明确安乐死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安乐死可能成为个别人合法杀人的手段,从而降低对生命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除此之外,重病患者的精神负担也会极度加大,担心自己成为安乐死的对象,也不能排除表面自愿、实际被迫实施安乐死的现象发生。实施安乐死,必须由
14、医务人员对临终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还需要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的医疗检测手段。目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医院之间的医疗水平、设备条件的差距很大。许多医院尤其是地方性医院,医疗设备比较落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存在差距。由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对死亡问题作出判断,不仅涉及医学本身的技术发展水平,更主要的是涉及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理变化的复杂性。第七章表达自由权思考题:1 .表达自由权的内容?2 .表达自由权在法律上有哪些体现?3 .表达自由权实现的现状如何?二、表达自由权的内容表达自由权是公民通过转让自身其他自他自由权,允许国家通过法律限制公民
15、的部分自由权而保留的不可转让和剥夺的自由权,是人权法的关键性权利。表达自由之于人的意义、之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人权法中表达自由主要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罢工自由等。言论自由权,是表达自由权的最主要部分,指公民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自由地发表言论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所谓按照自己的意愿,就是说可以不按照他人的意见,可以不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不按照政府所支持的主流意见来发表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而这种表达言论自由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象征性语言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出版自由权,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
16、内享有通过著作、出版、印刷、发行等行为来公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知识、意见等内容的权利。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载体。出版自由既包括编印制作的自由,也包括内容不受非法干预的自由。出版管理条例第23条就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出版物上自由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意愿,自由发表自己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成果。?结社自由权,公民有权为实现某一共同目的,依照法定程序结成某种持续的社会团体的自由。结社自由的理念和制度是一种现代人权法的产物。各国宪法或有关法律对结社自由作出各种保障的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结社通常分为以营
17、利性为目的的商业结社和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政治、宗教、学术、慈善等结社。但营利性结社是受民商法调整。在立法体制的意义上,结社自由从来都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民主权利。集会自由权,是一国公民所享有由宪法赋予的聚集在一起开展某种活动,或发表意见、表达诉求与意愿的自由。集会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加以划分:按地点划分,可以分为室内集会与室外集会;按集会目的划分,可以分为政治集会与非政治集会;按集会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私人集会与公共集会等。游行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在公共道路、某天公共场所列队或结队而行地表达共同意愿与诉求的自由行为。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可以在公共道路或者公共场所采用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支持、声援、
18、抗议的共同意愿与诉求的自由行为。罢工自由权,主要是指劳动者为争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享有采取停工、停产的方式的自由权利。目前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罢工自由的国家并不多,并且在规定中对罢工也都是作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三、表达自由权的法律保护(一)表达自由权的国内法保护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自由。我国宪法虽然没有使用表达自由这一术语,但它同时包括了现代民主社会正常运行涉及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因此可以将这一组权利和自由称作表达自由权。47条规定中国现
19、行宪法和其他有关部门法中与表达自由有关的规定,共同构成对表达自由权这一基本人权的保护,也阐明了表达自由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第了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民众有权通过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维护社会或公共利益。文化权利的享有与政治也可以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众可以用文学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政府也通过各类文艺作品、文艺节目生动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除宪法的相关规定外,刑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
20、法和刑事诉讼法这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刑法对煽动性诽谤、传播淫秽出版物行为的惩罚,民法通则对名誉权、著作权的保护等等。同时,单行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集会游行示威法、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信息公开条例等对我国公民行使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有关活动分别做了专门规定。(二)表达自由权的国际人权法保护国际法中关于表达自由的最主要的规定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除此之外,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儿童权利公约第12、13、17条,保护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残疾
21、人权利公约第21条,欧洲人权公约第10条,美洲人权公约第13条,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第9条以及其他一些普遍性或区域性的国际人权文件的相关条款均规定了这一自由。人权事务委员会于1983年发表了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的第10号一般性意见。【案例简介】案例评析1960年,一家致力于种族平等的机构在美国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抨击阿拉巴马州警方对示威学生施行的?滥用公权的暴力行为?。广告引发了警方的强烈不满,阿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将纽约时报社告上法庭,指责对方?诽谤?。因为广告部分内容的确失实,纽约时报一审二审先后败诉,并被要求向沙利文赔偿50万美元。这
22、给创办于1851年的这份报纸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不过,在报社最后一次上诉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却撤销原判,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在这场与警察局长的对决中,纽约时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焦点问题】1 .关于媒体和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的自由与被批评的官员个人权利之间如何平衡?2 .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如何实现?【案件评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应该?,理由是任何自由都是?圈子?里的自由,新闻自由同样是的,支持真正的新闻当新闻报道出现了不实的描述性言论,甚至达到了诽谤他人的程度,
23、新闻自由还应不应该得到支持?对此,应该自由,不支持跨越圈子的、不受到任何限制的自由。那么,美国的纽约时报在写新闻的时候发布了一条关于警察局长的不实的描述性的新闻报道,警察局长就向法院起诉纽约时报诽谤,如果警察局长胜诉了,主张新闻自是太大了?也许也有很多人并不觉得这种惩罚会对新闻自由限制过大,并会再度强调了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新闻自由和新闻真实孰重孰轻?可能认同新闻自由的必要性,可也觉得适当的限制没有什么错。的确,官员虚心面对民众批评,不以公权压民意;媒体与公众客观报道新闻事件,理性开展公共讨论。这样的一副调和的作品,再好不过了。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做一个妥协。在这番自我交流之前
24、,始终没有结果,也曾以为必将无果而终了。但当笔者反观自己读完提出的'可题,发现自己在其中一直在提问,言词的逻辑之间,也无意识地始终在尝试着说服大家应当给予新闻自由的最大限度,尤其是针对公共讨论。最终发现自己已然倾向了新闻自由。由的纽约时报将面临巨额赔偿,必然破产。基于平等原则,可能会认为一个小的报社说谎了就可以让它破产,纽约时报当然也可以。如果不实报道仅仅是因为过失,而不是蓄意的呢?一般也会认为过失还是故意是责任承担的轻重的问题,不是惩罚与否的问题。但是,只要新闻言论有不实之处就要接受惩罚,那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不回看我们的表达自由权的实施,发现我们是不擅长公共讨论的,?讨论的结果就是各
25、自愈加坚持了最初的观点?民主首先是自由意志的自由表达,如果没有自由的意志的表达,就没有民主。没有对公共事务的广泛的发言权,如何能保证我们可以有效的进行政治参与,当政治参与对于普通公民是无效的话,那么又如何能说,这就是民主呢?然而,当?说话?的成本过于昂贵,就只能被迫噤声。然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一书所阐述的,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就算那些噤声之语存在错谬,但也可能,而且通常是,包含部分真理。任何普遍意见,又或主流观点,都不可能囊括全部真理,只有让各种观点彼此辩驳印证,真理才会越辩越明。其二,所有宪法中所规定的自由,都强调自由是受到限制的,在法律规
26、定范围内,才拥有上述自由。反映出的是对言论自由的抵制和惶恐,于是,当我们看见自由,第一反应必然是?限制?二字,也没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了取舍,大家都成了中间派、温和派,成了没有立场之人。即是说,理性的公共讨论未能被整合进正常的运作体系之中。那么,新闻自由是否真的应当毫无限制呢?在另外一本论自由的著作中,作者雷蒙阿隆说明了给一些人的是自由,必然给了其他人以限制,限制其不去侵犯他人的自由。给了公众新闻自由,就会给我们的官员以限制,限制官员禁止公众参与公共讨论之行为,至于这个限制的程度几何?笔者认为,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公共讨论之热情,降低公共讨论之成本,限制应当尽可能小。自由讨论在理性讨论之前,而不
27、是之后,若因讨论不理性所以限制言论的自由,那么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理性的讨论。文中提到的标准是?蓄意?,只要是非故意,都可对?官员要求禁止公众讨论?的行为进行限制,笔者想回到最初说到的自己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一一如果不实报道仅仅是因为过失,而不是蓄意的呢?大多数人观点是认为过失还是故意是责任承担的轻重的问题,不是惩罚与否的问题。这其实是过于强调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了,应当更深入地对这两种价值进行衡量。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依据新闻学者陈力丹教授提出的五个准则来处理言论冲突事件。第一是实际恶意准则,公共官员或者公众人物在对关于他们如何工作以及是否胜任工作的费帮下陈述提起诉讼时,必须证明被告明知某陈述有错。第二是
28、公众人物准则,公众人物对于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和理解。第三是?明显而即刻?准则,除非言论会产生即刻的危险,否则不应压制和处罚发言者。第四是罪刑法定原则。第五是最小限制准则,基于公共利益对言论自由进行不得已的限制时,应使限制尽可能小。第八章平等权思考题:1 .平等权的含义是什么?2 .平等权包含哪些内容?3 .生活中存在哪些平等权受侵害的案例?一、平等权的含义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平等权又称免受歧视的权利,是指一切个人享有的权利或受到的待遇均应平等,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
29、、民族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或地位等任何不合理的理由予以区别对待。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区别对待的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二、平等权的内容人权平等意味着政治自由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的绝对平等,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再分配以及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绝对平等。换言之,人权平等并不排斥社会公正。公正(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核心理念与行为准则。而社会公正则是人们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核心的价值诉求是每一个人都应得到他(她)所应得的那个份
30、额。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利的平等享有。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平等是要求社会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所有的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任何公民享有的平等权都不是绝对的,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公民的平等权主要是指执
31、法、司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的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而非行为能力的平等。因为行为能力因人而异,而权利能力人皆有之。所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仅是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首先,平等权并不只是指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严格地说,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义务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法律适用平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在保护或惩罚上一视同仁,不可因人而异;四是法律界限平等,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出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四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统一构成了法律上的平
32、等权。其次,平等权表达的是一种原则和信念。它否定那种强调有差别的个人,且把社会等级的存在视为社会正义的基础,依据各个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有差别地分配权利义务,对多数人的自由严加限制而对少数人的自由加以特殊保护的社会现象和制度。与公民的其他权利相比较,平等权的特殊性在于,它所强调的一视同仁对待的原则渗透在个体、群体彼此之间,或公民与他人相联系的各种法律权利的享有中。中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男女平等的规定,刑法中有关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条款,以及对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的要求等,无一不体现着这种一视同仁的原则和信念。再次,平等权表达的是权利主体在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内的平等。范围
33、的限定决定了这种平等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利主体享有和实施权利的可能性是绝对的一一只要是法所规定的权利,一切符合该权利要件的主体,无论他是否已经具有实现该权利的资源,或是否准备实现这一权利,他都享有这项法定权利且拥有将之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二是一般基本权利的享有是绝对的一一对于那些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条件下都不可剥夺的权利,如尊严权、人格权和精神自由等一般基本权利,权利主体之间无条件的绝对平等,即便是罪大恶极的罪犯在崎刑前,他的尊严、人格和精神自由也像其他公民那样受到法律一视同仁的保护。【案例简介】案例评析当地时间2015年6月9日,美国加州洛杉矶,来自中国的七对同
34、性恋人在西好莱坞市公共图书馆,在洛杉矶市长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焦点问题】同性婚姻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性婚姻涉及到的法律平等问题是什么?【案件评析】传统社会认为,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一些要求将婚姻扩展到同性之间的运动开始发展起来。法律认定的婚姻结合对一系列的权利开发,包括社会保险、纳税、继承以及其它在法律上从未婚夫妇角度看难以获得的权利。由同性恋权利支持者使用的婚姻的定义是:一个获得社会承认的、自愿的、忠贞的、单配的、合法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结合,由政府和(或)社会通过给与特定的权利、待遇和责任表示认可。这些权利包括经济、税收、遗产、生养子女以及做出医疗决定的
35、权利。如果社会认同,任何关系都可以被认为是?婚姻?,因为即使是国家承认的合法婚姻,也可能不被宗教组织认可。在一些国家,宗教婚姻和世俗婚姻是同时进行的;而在另一些国家,宗教婚姻必须等到政府批发的文件,或者一个法定的仪式举行后才是合法的。在一些国家或行政管辖区,由于历史或公众民意的原因反对给予同性伴侣以?婚姻?的名义结合,但同时为了给同性伴侣提供近似婚姻的法律保护,而创立了有别于?婚姻?一称的其他形式关系,包括:民事结合,通常在权利上等同或接近婚姻,但没有婚姻的名分;同居或注册伴侣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供少于婚姻的权利。在有些国家或司法区域,异性恋与同性恋都可以注册为同居伴侣。在英国同性婚姻合法化
36、之前,曾存在与婚姻权利和义务完全一致的?民事结合?关系,向同性伴侣开?承诺仪姻的国家或司法区域,同性婚姻的伴侣可以举行婚礼。但在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地方,类似婚礼的仪式称为放。但一些同权人士拒绝接受这些非婚姻的称谓,认为其只是?隔离但平等?政策的延续而已。在可以注册同性婚式?,双方借此确立两人关系,互相承诺履行婚姻义务,但这种关系不被任何法律承认或保护,没有家庭(如子女的监护权,部分同性伴侣会领养子女)、财产(如共同财产、税务、继承)、社会(如医疗保险、探视、代做医疗决定、代行权利、移民)等多方面的权利。法律上对婚姻的认同方式排除了同性之间的情侣选择取得这些权利的权力(在法律上没有阻碍的异性恋婚姻
37、有选择在法律上结婚并取得这些权利的选择权,但是同性恋情侣之间则没有这种选择权)。对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同的缺乏也同样给同性恋情侣领养子女带来了阻力。一些自由主义者反对同性婚姻的原因是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认可的婚姻,包括异性间的婚姻。鉴于以上的客观事实,有些国家的立法者迫于保守者的压力不承认同性婚姻但又要兼顾同性伴侣的权利,于是创立的一种新的虽然这次一票之差通过了,但社会歧视问题并不会一夜之间彻底消失。法律,即民事结合,它以民事法为依据,允许两个同性伴侣登记为民事伴侣,提供近似或部分婚姻的权利。有荷学者认为民事结合是同性婚姻的初级阶段,它最终会指向同性婚姻。美国通过同性婚姻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宗教右派
38、,同性爱者要求缔结婚姻的权利来源于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宪法赋予给每个公民的平等权。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实现的基础。所谓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的权利。作为公民,同性爱者和异性爱者享有平等的权利,而同性婚姻就是实现这种平等的体现。无论是同性爱者还是异性爱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平等权。既然异性爱者享有缔结婚姻的权利,那么同性爱者当然也应有同样的权利。思考题:第九章政治权1 .政治权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2 .我国政治权行使的现状如何?3 .基层民主如何有效实现?一、政治
39、权的含义所谓政治权利(politicalright)是公民依法在政治上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游行、示威等自由。我国宪法第三十四条提到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三十五条提到政治自由,第四十一条提到监督权。政治权利不同于民主权利,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例如,国家组织的选举活动,公民有没有权利参加,有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权利是指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的规定,允许行使的权利和应当享受的利益。理解?民主权利?这一概念,必须把握?两个关系?:一是权利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有什么样的法律,就有什么样的权利;同一国
40、家的不同时期,法律不一样,权利也不一样。二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享受权利就要承担义务,而承担义务就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二、政治权的内容有学者认为,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实现人的内在需要的权利。完整的公民政治权利由公共事务决定权、担任国家公职权、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联合行动权和知政权五个部分有机构成,阐明了公民政治权利是什么。所谓公共事务,指个体(公民)集合而成的共同体的事务,关涉每一个体而又非个人事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并不限于参与对公共事务的决定。每一公民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依照法定标准并经法定程序,使自身成为公共权力的
41、行使者,从而参与国家权力的运行。这就是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权利、国家权力的实际运行存在着违背共同体的意愿和利益的可能性。因而有必要对国家权力的实际运行加以监督与制约,从而避免(至少是尽可能地避免)国家权力的运行损害公共利益或在损害发生之后加以救济。监督与制约权具体表现为:第一,罢免权。第二,对法律的复决权。第三,请愿权。公民政治权利的第四部分是公民的联合行动权。公民不仅可以纯粹以其个人行为参与政治生活,也可以与具有共同意愿的其他公民联合参与政治生活,这就是联合行动权。公民政治权利还包括知政权,即公民有权获得关于政治生活的信息。案例评析【焦点问题】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分析
42、,构成贿选的条件是什么?【案件评析】村官贿选的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条文释义(以下简称村组法)关于?贿选?的解释是?以获取选票为目的,用财物或其他利益贿赂选民、选举人或选举工作人员,使其违反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并对正常的选举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根据这一解释,所谓村官贿选是指村官候选人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等收买、贿赂手段,使村民、村民代表、候选人、选举工作人员违背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在选举中进行舞弊活动等不法行为。贿选所侵犯的客体必须是村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村委会选举活动;贿选的方式,即以金钱或物质利益收买选民、候选人和选举工作人员,使之违反自己的真实意愿参
43、加选举,或者在选举工作中进行舞弊活动;贿选的后果必须是足以造成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了村委会的选举。如何创新村官贿选机制?完善民主选举制度,铲除贿选生存空间。完善选举制度,堵塞贿选漏洞。严格选举程序阻断贿选机会。创新选举方式,规范选举行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使贿选无利可图。加强民主管理,减少村官权力滥用几率。健全监督机制,引导村官权为民所用。现有法律仅有村组法第15条涉及村官贿赂:?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这只是规定了处理贿选的手段。对贿赂做出明确解释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民政部印发的条文释义,但界定贿选仍是难题。村官贿选严重地践踏了村组法和选
44、举法,破坏了农村民主选举秩序;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扰乱了农村公共秩序,激化了农村社会矛盾,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形象和执政地位等。引导候选人采取正当合法的方式竞选。要重点进行刑法、选举法、村组法及有关村委会换届选举规定的教育,尤其是进行警示教育,使其了解贿选的危害和法律责任,认识到贿选违法,贿选必'被罚,增强防止和阻止贿选的能力。第十章劳动权思考题:1 .劳动权的概念是什么?2,劳动权的内容有哪些?3 .如何看待劳动权中的罢工问题?有何利弊?劳动权应当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范畴。对劳动权的概念的理解,一般有三种理解方式。一、劳动权的
45、含义及其特征有的一切权利都是劳动权呢?第一种是?广义说?,认为劳动权就是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准确说这种观点认为是劳动者享有的一切权利。一切权利,即是说既包括法定权利,也包括约定权利;既包括基本权利也包括附随权利。但是,是不是劳动者所享第二种是?狭义说?,认为劳动权就是获得工作的?劳动的权利?。这种权利观点是从就业的角度看的,因而也可以认为就是?工作权?。宪法对此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三种应该说是人权法领域内的劳动权的概念,它认为劳动权就是具有人权属性的劳动者权利,包含了上述谈到的狭义的劳动权一一工作权,还包括团结权、集体协商权、社会保障权等等。劳动权的主体是公民,
46、但是?公民的劳动权?与?劳动者的劳动权?在宪法和劳动法中是两个有严格区别的法律概念。宪法第42条所规定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主体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由于并非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一定能进入劳动关系中,而未进入者不能被称之为?劳动者?,虽不能由此认为他不享有劳动权,但是与劳动者的劳动权相比,他的劳动权则少了许多的内容。其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法定性。劳动权是法定权利。(二)属性的双重性。劳动权是生存权,也是发展权。(三)内容的综合性。二、劳动权的内容劳动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权利。第一是工作权。工作权也可以称为就业权,内容包括工作获得权、自由择业权和平等就业权。职业获得权
47、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为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工作机会的权利;在消极意义上是又抗用人单位(西方国家通常称为雇主)无理解雇的权利。前者因具有请求性而称为积极的工作获得权;后者因具有对抗性而称为消极的工作获得权。第二是广义的团结权则是指劳动者运用组织的力量对抗雇主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团结权。团结权是宪法和劳动法确认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团结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团结权是指劳动者组织和参加工会并保证工会自主运行的权利。(狭义)、集体协商权和集体行动权。本章采用的是狭义的观点,集体权利,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结权协商权和集体行动权会另叙。第三是集体协商权。集体协商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即工会或代表与相
48、应的劳动使用者或劳动使用者的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集体协商代表的身份是对等的,双方代表的法律地位平等,集体协商是公开、公平、平等的协商,集体协商是和平协商,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协商。第四是集体行动权。劳动者为了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采取的协同性斗争手段,主要指劳动罢工。我国宪法虽然没有?罢工?自由的规定,但是也没有禁止。劳动法56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工会法27条也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第五是社会保障权。作为劳动权
49、的社会保障权是指劳动者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在生育、年老、疾病、伤残和失业等劳动风险发生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一定的帮助以维持生计。第六是工作环境权。其基本内容是劳动者有权获得一个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劳动者应当在能够保障其身体健康的生命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如劳动法54条?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规定。案例评析【焦点问题】?罢工?和?停工?有什么不同?应当如何更好地行使集体协商权,充分发挥其在处理劳动争议、实现和谐劳动关系中作用?【案件评析】工资低、待遇差是目前发生劳动纠
50、纷的最主要因素。南海某公司员工在网上晒出来的工资帖,引发了千千万万有此相同境遇的劳动者关注。争议的引发并不仅仅是由于工人被侵权,而是工人们要求公正待遇,要求增加新的利益。标志着新生代劳动者已不满足于劳动基准权利,而要求超越劳动基准权利的更好待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法律公正的思考和期待。某事件并非是一起普通的罢工事件,而是新时代工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工人群体通过正规渠道,理性的表达诉求,为自身争取权益的一次集体行动。罢工权是集体行动权的最主要的内容,自助性权利。国际社会关于罢工立法的形式,是指劳动者依法获得的在劳动争议不能解决时可用罢工的方式以对抗的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在宪法中规定罢工
51、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日本、韩国;一种是在劳动法律中规定罢工权并具体予以规制。例如,法国、美国;以上两种都属于积极立法方式。再一种是消极立法。例如,举来对于罢工予以规制。国,成文法只是规定了工人的团结权和谈判权,对于罢工权则主要通过判例但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各类立法行使之间并不排斥,许多国家的罢工立法涉及多种立法类型。即使是在宪法没有规定罢工权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对于罢工的态度也是明了的。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这一公约的第八条第一款(丁)项规定:?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在中国批准这一公约同时发表的声明中,并没有对这一内容做出保留
52、或者其他特别的说明。尽管这一国际法的规定要在中国具有国内法的效力,还需要通过国内罢工立法的形式来实现,但?有权罢工?这一国际法律原则,则是中国政府所明确认可的。由于这一公约的可诉性问题在国际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其法律条文也无法在我国直接适用。2001年工会法更对于1992年工会法中关于停工怠工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其背景与人大批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公约直接相关。修改后的改法第27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
53、生产、工作秩序。?尽管这一规定使用的是?停工?的概念,但在实质意义上,?停工?与?罢工?具有同等含义。这一法条共有三层意思,停工怠工事件发生后,首先,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反映职工意见要求;其次,企业?应当?解决工人的合理要求;再次,工会协助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秩序。从法律解释学的意义上分析,该规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工人享有罢工权,但处理罢工事件是以工人具有罢工的权利作为前提条件的。但这一前提在该法条中是以隐含的方式体现的。从条文表述的逻辑关系来看,发生罢工后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工会代表职工反映职工要求,其次?应当?解决的是企业解决工人的合理要求,再次才是尽快恢复生产秩序。很显然,
54、这两个的前提是工人的罢工合法。因为没有这一前提,法律不会要求工会?应当?代表工人提出要求,?应当?更不会要求企业?应当?解决工人合理要求,而只能是具体规定如何来处理和惩治罢工工人。而工会法第27条,是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罢工问题处理的最集中和最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应该是对待罢工和处理罢工的基本的法律依据。虽然,工会法和一些地方法规以消极的方式认可了劳动者的罢工的合法性,但由于宪法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有权罢工?,并且缺乏罢工权利保障和罢工权利行使的具体规范,致使目前我国集体劳动争议和集体行动的处理处于一种缺乏规制的状态中。本案中,如果罢工工人在没有被批准的情况下离开工作场所而进入公共场所表达诉求,
55、是违反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如果是单纯地在工作场所停止工作则与这一法律无所关涉。而这次以南海某为代表的工人罢工,都是在工厂厂区内进行的。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对于职工建立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彳#阻挠和限制。?面对新时期的劳资纠纷与矛盾,要改变过去由地方政府出面和主导的传统思路,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特别是推动上下级工会的有效联动。南海某公司停工事件成为我国第一次由劳动法律专家直接介入谈判和斡旋成功的停工事件。劳工专家直接介
56、入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为我国探索构建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2011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公布,将?劳动者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工会也可以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协商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作为其代表进行协商?、?推动建立小额简单案件由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由总公司(总厂、总部)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分类处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等列入规定。南海某公司事彳还有一个突破,?中国工会的上代下维权机制应运而生?,当下级工会不能代表职
57、工维护职工权益时,上级工会可代表下级工会,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共性问题,由上级工会出面与相应的企业方代表进行协调。经过民主化选举后,工会为职工维权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第十一章受教育权思考题:1 .受教育权的特征是什么?2 .受教育权而内容有哪些?3 .我国受教育权保障的现状如何?一、受教育权的特征受教育权具有以下特征。(一)受教育权在我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是专门规定有关受教育权问题的,其中第一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从这一规定来看,国际人权法将受教育规定为权利而非义务。但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抛开这种表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谈,但从法律条文看,确实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二)受教育权的社会性。教育就是通过向个人传授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画廊艺术窗定制安装协议
- 风力发电合同招标管理办法
- 体育产业用房买卖合同范本
- 旅游度假村施工员招聘合同范本
- 建筑壁画施工合同文件
-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合同
- 矿山开采顾问合同样本
- 媒体合作运营协议
- 家庭装修水电改造合同
- 户外探险皮卡租赁合同
- 科学《地震》课件
- 2024年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含解析
- 2024合同模板终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范本
- 应用写作-终结性考核-国开(SC)-参考资料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同步课件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 世界舞台上的中华文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重庆大学
- 学校2024-2025年工作计划
- 人文英语4写作
- 广东佛山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