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课程_第1页
同济大学课程_第2页
同济大学课程_第3页
同济大学课程_第4页
同济大学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同济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所 属 院(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课 程 名 称 景观生态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土建类 课 程 负 责 人 王云才 申 报 日 期 2007年3月 课程网站地址 同济大学教务处二七年一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

2、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王云才性别男出生年月1967.10最终学历博士后职 称副教授电 话65980253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65983044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mailWyc1967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

3、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一、主讲课程(1)“景观生态学”,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5届本科生,专业包括园林和旅游管理,学生总数为约200人;(2)“生态学原理”,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1届本科生,园林专业,约45人;(3)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研究生教学,周2,4届约80人;(4)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研究生教学,周学时8,3届合计9人。二、实践教学(1)“风景旅游区认知”实习课程,3届学生,共9人;(2)“风景旅游区策划与规划”实习,3届学生共9人;(3)指导“毕业设计”4届共

4、12人。三、教学成果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及应用教学体系构建,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一、研究课题(4项)1、“山东省旅游资源国际营销与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 (0lJD630012),20012003,项目负责人;2、“我国市场群

5、落的运行机理及空间扩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1034),20032006,第二主研人;3、“辽宁省国土总体规划及图集编制研究”,辽宁省政府重大研究项目(2006),2006-2007,项目负责人;4、“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技术创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2BA807B10),2004-2006,专项负责人。二、学术论文(5项)1、王云才:巩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观生态评价及持续利用,地理学报,2005(4);2、王云才,陈田,石忆邵:文化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及持续利用,地理研究,2006(3);3、王云才,论大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

6、观生态保护,地理研究,2003(2);4、王云才,等: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地理科学,2006(3);5、王云才,陈田,等: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6)。三、学术奖励(2项)“山东省旅游资源国际营销与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分别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和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严国泰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3.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65981913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65981913所在院系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E-mailyanguot

7、ai 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0092研究方向风景旅游资源学2-2教学情况一、主讲课程(1)风景资源学,本科教育,周学时 2,每年度都有,每届学生30人左右;(2)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教学,周学时2,本人上9周,每年都有,20位学生左右;(3)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生教育,周学时8,每年都有,每届学生6-8人;(4)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教学,周学时2,2004年始10人;二、实践教学(1)“风景旅游区认知”实习,5届共15人;(2)“风景旅游区策划与规划”实习,5届共15人;(3)本科生毕业设计,5届15人。三、教学成果景观资源学的学科特点及其

8、课程结构,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四、教学奖励获2006年度倪天增教育奖教金,同济大学。2-3学术研究一、研究课题(1)河南商丘古城旅游规划研究,商丘市人民政府,2002-2003,项目负责人;(2)余姚河姆渡遗址原始生态园区详细规划,余姚市文化局,2002-2003,项目负责人;(3)上海闸北彭越浦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概念规划,闸北区政府,2003-2004,项目负责人;(4)河北雄县旅游规划研究,雄县人民政府,2006-2007,项目负责人。二、学术论文(1)名城旅游发展创新理念的辩证思维,城市规划汇刊,2002(9),第1作者;(2)历史名城资源合理利

9、用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2003(4),第2作者;(3)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系统方法,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第1作者;(4)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6),第1作者。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李文敏性别女出生年月1955.12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话65983044学 位学士职 务传 真65983043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E-mailliwm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研究方向园林植物 生态环境2-2教学情况一、主讲课程

10、(1)园林植物与应用/专业基础课/每周2学时/12届学生/约1200人;(2)园林专业课程实习/学生人数30人。二、教学成果(1)园林植物与应用校优质课程建设研究,2005年;(2)“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架构”, 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三、教学表彰(1)1998年获同济大学“汇丽奖教三等奖”;(2)2004年获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奉献奖”。2-3学术研究一、研究课题(1)“无锡蠡湖新区生态建设研究”,来源无锡市政府 ,20052006,本人负责生态绿化绿化指标部分;(2)“沪宁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研究”,来源交通部,200620

11、07,本人负责生态防噪与景观设计研究。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李瑞冬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1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65975393学 位硕士职 务教师传 真65980604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E-mailLrdcg91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2-2教学情况一、主要课程(1)景观建筑工程,必修课,3学时/周,20032008届,250人;(2)景观规划设计,设计课,8学时/周,2008届,30人;(3)旅游区规划设计2,设计课,200120

12、08届,210人;(4)旅游区规划设计3,设计课,20012008届,210人。二、教学成果(1)“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教学体系与方法探研”,规划师,2004年第一期,第一作者;(2)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景观学专业课程教育,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2005.10,第一作者;(3)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LANDSCAPE STUDIE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KAQP” MODE,CELA Conference,2006.7,第二作者。2-3学术研究一、研究课题(1)世外桃源 太湖驿站苏州三山岛旅

13、游区规划设计,李瑞冬、严国泰,理想空间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总第13期,2005.9,同济大学出版社;(2)城市公园设计,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7。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敏性别女出生年月1975.1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位博士职 务系研究生教学秘书传 真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E-mailwmin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092 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2-2教学情况一、主讲课程(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外语(下),专业特

14、色基础课程,周学时2,1届47人;(2)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园林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周学时8,1届7人;(3)园林专业景观环境测绘实习,实践环节,3周,1届10人;(4)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区规划与设计1,专业特色课程,周学时8,1届12人;(5)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去规划与设计2(生态规划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周学时8,1届11人。2-3学术研究一、研究论文(1)由开放空间的公众选择解读香港房地产的环境经营理念. 规划师,2002, Vol.18/75(3):49-53. 第一作者;(2)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减法原则西部旅游开发应当遵循的基本战略. 见:冯志成,徐思淑 主编.山地人居与生态环境可持续

15、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6):262-267. 第二作者;(3)创作之源灵感之泉以水为主线的江南生态园区规划设计. 建筑创作,2003, Vol.048(7):104-111. 第二作者;(4)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Development Control of Chinese Urban Public Landscape: Case Study on Landscape Planning of Quangang New Town in Jinan City. In: Nguyen To Lang, Pham Khanh T

16、oan, Phung Anh Tien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SA: Creating Better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Hanoi: Asian Planning School Association, 2003: 7-57. 第二作者;(5)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 新建筑,2005(2):6-9. 第二作者。二、学术表彰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第一作者,2006年7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

17、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王云才男1967.10副教授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及其规划,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严国泰男1953.1教授风景旅游规划资源生态学,负责资源生态课件制作李文敏女1955.12副教授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应用,负责群落设计李瑞冬男1973.11讲师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负责景观生态设计课件王敏女1975.11讲师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负责城市景观生态课件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一、年龄结构本教学队伍共有6人,年龄最小31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38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二、学历结构教学队伍教师学历结构中出站博士后1人(王云才),博

18、士学位3人(王云才,严国泰、王敏),硕士学位1人(李瑞冬),学士学位1人(李文敏)。同时,李瑞冬老师自2005年起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预计在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三、 学缘结构教师队伍中王云才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李文敏老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非同济来源教师合计2人,占40。严国泰博士、王敏博士在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获取工学博士学位;李瑞冬老师在同济大学获取工学硕士学位,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教师合计3人,占教师队伍的60。四、 师资配置教学队伍中,每一学年5个教师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面对的学生数为80,

19、师生比例为1:16。表1.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教学队伍整体结构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生比例博士3人60大于50岁2人40同济毕业3人601:16硕士1人204050岁1人20外校来源2人40学士1人203040岁2人40王云才博士199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5月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设计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期间,受同济大学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博士后办公室联合派遣到英国进行半月的访学,对英国景观生态进行专门的考查和交流。在2004、2006曾两次访学台湾,进行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

20、践交流,长期从事景观生态学教学及其应用研究。严国泰教授2005年在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资源学、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研究,在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具有较好的研究和教学基础。李文敏副教授具有多年的园林植物应用、植物生态的教学和实践能力。2006年参加国际IFLA大会,进行专业学术交流。李瑞冬老师和王敏博士长期担任生态设计的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曾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一、教学改革(1)建立了结合同济特色的“景观生态及其应用”的教学体系通过近6年的教学积累和总结,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学习和规划设计实践,发挥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规划设

21、计的专业特色,立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进行理论研究体系的创新和实践应用技术的拓展。建立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景观生态及其应用”的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多媒体文件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的课程多媒体文件主要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景观生态规划的流派、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与相容性评价、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群落设计与景观生态规划、区域景观生态体系的完整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及其应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评价、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考查等19个专项内容。二、教学成果(1)独立编写了适宜于本专业

22、使用的教材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纯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形成了同济景观的特色教材。教材的主要章节包括“生态规划的发展、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区域景观生态体系规划、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设计、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评价、景观生态整治恢复与生态规划共13章内容。目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2)发表5篇教学论文王云才: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及应用教学体系构建,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

23、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78284严国泰:景观资源学的学科特点及其课程结构,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40_344李文敏: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架构, 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7180李瑞冬: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教学体系与方法探研,规划师,2004(1) 李瑞冬: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景观学专业课程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52354三、解决的问题探讨并固定了适宜于景观专

24、业特色的“理论案例概念设计”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案例讲解和概念设计构成“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的”三大体系和环节,是开创同济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区别于其它学校专业的重大改革,也是教学中解决的最关键问题。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近五年来,学院和系两级组织对年青教师的发展极为重视,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同济大学进行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学术报告和设计交流;系里还专门设立了对年青教师进行科研教学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年青教师开展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研究;同时鼓励年青教师积极攻读高一层次的学位(学科梯队中李瑞冬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以提供教学师资水平。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

25、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学科群体的形成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形成、发展、壮大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 “景观生态与环境”教学阶段从1998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即在三年级开始开设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课程。最初课程名称为“景观生态与环境”,开设学时为周2,连续开始教学3年,主讲教师为严国泰教授。早期的教学由于缺乏专业教材和专业教师,考虑到学生需要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开设了“景观生态与环境”作为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环境意识的普及。随着国际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生态趋势的发展和景观所解决的问题由过去小尺度的公园、场地规设计发展到面向国土、区域、地方和场地的规划设计,

26、从而使景观规划设计所处理问题的科学性更加突出,从而在学科建设中需要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景观生态知识和生态规划技术,为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教学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2、 “景观生态学”教学阶段自2001年开始,“景观生态与环境”课程改名为“景观生态学”,面向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周学时为2,主讲教师为严国泰教授。同期,结合理论课学习,开设了前期理论基础课“资源学概论”,由严国泰教师主讲。再者,结合景观生态理论教学,在规划设计课中开设“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专项”教学,为一个学期的设计课程,由骆天庆老师、李瑞冬老师指导,连续开设该课程3年。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景观生态学知识的引进和教授上,大多授课内容多

27、参考景观生态学的专业理论教材,虽然对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了讲授,但由于缺乏中大尺度空间的研究,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学习效果和指导专业规划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由于这一阶段教学的存在,才进一步推动了景观生态教学的深化和提高。3、 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的“生态课群”的形成自2003年开始,围绕景观生态及其应用,先后新开设了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景观生态学前沿、植物生态学四门课程,与此前开设的资源学概论、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组成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生态课程群”,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核心,形成了合理的生态知识与技术学系条件。景观生态学、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

28、三门课程由王云才副教授主讲,连续开设和主讲了5年,在旅游管理和园林专业中开设。随着我系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招生和教学进展,该课程将进一步拓展,覆盖三个专业的生态学教学领域。该课程这一阶段的发展成为与专业结合并形成同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的时期。理论教学、案例应用与分析以及理论应用的概念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形成和教学模式的固定奠定了景观生态学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同学通过课程学习不仅了解景观生态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应用发展进程,初步掌握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的方法,尤其是课程学习给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启迪,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关注该领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国内外

29、设计竞赛中都能够延续生态规划设计的思路。最为典型的是2000级学生陈筝通过景观生态学学习中的教学案例的学习和深化,先后获得学校、国内园林设计和2006年IFLA国家竞赛3等奖。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一、办学定位“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是伴随着世界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迈向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走到学科前沿的,是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基础课,是景观规划设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二、人才培养目标“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是以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土地管理等为对象,进行土地和景观空间进行利用规划的现代学科。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

30、发展代表了我国景观规划设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三维一体,环境、行为、心理三者统一和资源、生态、游憩三方面发展的综合方向。结合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发展,本学科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组成学科群体,立足生态规划与设计,培养学生生态规划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三生源情况主要面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的学生。四、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 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资源、生态和游憩三大关键中处于关键地位,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培养具现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

31、学时 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的知识模块包括生态学原理、园林植物应用、植物生态学、资源学、城市生态与环境、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组成。从课程群来讲,知识模块的顺序为生态原理(生态学园林、资源学、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专项)三个层面构成。 “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知识模块与学时分配见表2:表2、景观生态学课程知识模块与学时分配表单元教学时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12讲课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22讲课阶段理念概念2讲课内涵原则范围流派重点2讲课理论与展望32讲课区域景观生态结构规划2讲课生态规划设计2

32、讲课台湾城乡之景观生态规划2讲课英国城乡之景观生态规划42讲课景观生态稳定性及其趋势2讲课景观生态安全格局52讲课城市景观生态系统2讲课乡村景观生态及其规划2讲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评价62讲课专著讲析:生命景观2讲课专著讲析:为明天设计2讲课专著讲析:结合自然设计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课程的重点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是应用生态学的一种,也是应用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重点研究生态系统在空间上耦合形成的水平空间形态与结构的空间生态学。课程的重点在于:(1)掌握空间生态学描述空间特征的结构语言与模式;(2)掌握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尺度效应和等级效应;(3)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基础

33、及其应用基础;(4)掌握生态规划设计点重点。二、课程的难点由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生态科学的知识基础薄弱,加之景观生态学的空间尺度变化较大,导致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在于:(1)景观生态过程和界面的学习与理解;(2)景观空间形态与组合模式的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3)对景观生态不同尺度的问题与规划设计要点的把握。三、解决办法针对专业学系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解决办法:(1)在教学上采用大量的实际照片、遥感影像和图纸直观教授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对应不同空间组合模式,进行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教学;(2)结合案例教学,讲授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基础、应用过程及其景观生态效果;(3)在内容

34、上重点在分类讲授的基础上,对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生态问题进行讲解;(3)采用名著讲解的学习,掌握发展趋势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切入点,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4-3 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情况 在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景观生态学缺乏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结合的理论教材,我们选择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傅泊杰编写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作为参考教材。由专业教师担任教学,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学习和景观生态规划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自己着手编写符合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讲义和教材,经过生态课群教师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成功申请了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为“全国景观学专业统编教材”和“十一

35、五建设部重点教材建设”。目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及相关专业“景观生态学及应用”教学的专业教材。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也是全国第一本专业教材,弥补了专业教学的空白,奠定了本课程在全国的地位。2、扩充资料使用在教材选用的同时,制定了景观生态学学习的辅助教学和学习用书,主要包括:(1)I.L.McHarg的design with nature。该书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形成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学习中大尺度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2)Philip Lewis的Tomorrow by design。学习中等尺度和流域范围景观生态规划设

36、计的方法。(3)earthscape。(4)John Tillman Lyle的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重点学习场地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思路。(5)Living landscape。学习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程序和要点。3、实践性教学环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实际案例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开展的。通过案例分析与教学,同学能够直观学习理论课,加深对理论课的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效果。4、网络教学环境在景观学系专业网站上专门设置了学习园地,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同时开辟了教师与同学交流教学与课程学习的阵地,对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

37、而有效的帮助。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一、教学体系设计为推进NPH规划体系的发展和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对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强化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和生态规划设计的应用。在生态学原理的教学上应重点推动以下内容的教学平台建设。1、理论教学:基础理论与景观生态理论方法1.1生态学原理及其教学平台构建(1)生态系统及群落生态学的教学。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无论是自然生态或是人文生态都是一个完整而具有特定结构的生态系统。因此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

38、都是在进行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规划。对景观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生态系统及生态群落的教育,是建立生态学原理应用的一个重要平台。(2)自然过程及机理的教学。规划设计是科学处理空间的一门工程科学。在任何一个场地的规划中都存在与外部相联系的完整的自然过程体系,对规划场地进行自然过程及机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对场地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分析技能,生态化的把握规划过程。(3)区域生态网络格局教学。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大多数空间中,我们所面对的多是由多个生态系统耦合形成的复杂字体,在多个景观单元和多个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有机的生态联系,形成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同时由于景观是一个历史过程,区域景观以及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存在动

39、态的演化过程,演化的规律成为引导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1.2景观生态理论与方法在景观学教学体系中,生态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和技术基础,是培养新时代景观规划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之一,具备生态学平台的规划设计才可以被称之为“可持续的规划设计”。因此在景观规划教学体系中,应重点开设以下课程,形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匹配的教学体系。(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是不是一般的生态学教学,而是针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以及规划设计的目标而形成的生态学原理课程。重点教授学生生态系统及群落生态学、自然过程及机理和区域生态网络及其演变的内容,是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发展的基础

40、。(2)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处理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生态学。对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演变进行分析,将景观镶嵌体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景观生态规划中去,对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关注景观整治与恢复。2、景观生态类型与案例教学2.1区域景观生态体系(1)区域景观生态构成。区域是众多生态系统在空间有机镶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景观综合体。从空间镶嵌的形态来讲,区域景观由景观斑块、景观廊道和景观基质三种景观空间单元构成。每一种空间单元的形状、大小、宽度、景观组成、景观功能都会因为生态构成的差异而不同。(2)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景观生态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同的景观斑块、廊道、基

41、质在空间上形成的景观镶嵌体特征。景观生态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空间镶嵌体格局、景观网络格局、景观边缘带与交错格局。(3)区域景观生态演变。区域景观生态演变的主要动力有农业过程与区域自然景观的人文化,工业化与区域景观生态,城市化与区域景观生态,网络化与区域景观生态。(4)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2.2生态城市与城市景观生态(1)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是将城市生态建设立足到城市生态系统所依赖的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之中建立的空间系统生态体系,是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保障,离开城市区域生态格局的城市生态规

42、划是孤立的和却失整体的局部生态。城市区域生态格局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内容:大地生态格局与生态网络、区域生态过程与生态依存和城市污染物与区域生态承载。(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典型代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尺度主要包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核心区绿地系统规划三个层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尺度与城市区域空间尺度组成完整的一体化的城市生态保障体系。(3)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大型自然斑块保护规划和城市廊道体系保护规划。2.3乡村景观生态乡村景观是大地景观中重要的景观类型,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景观并改造自然的直接方式之一,

43、在景观格局中占有较大的主体地位,也是区域城市格局的重要依托。(1)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格局与镶嵌体、高效的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和土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2)乡村人居环境与聚落规划。主要考虑生态庭院规划设计和乡村生态社区规划。(3)自然斑块与廊道保护与规划。自然斑块保护与规划。保护大型自然斑块空间的完整性,保护自然斑块物种和生境的原生性;依照农田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规律,规划大型自然斑块与农田景观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大型自然斑块在乡村格局中具有隔离功能;严格限制大型自然斑块内部的人类活动。乡村廊道保护与规划保护廊道的完整性和连接性。对于自然廊道应尽可能保护廊道的自然性和原生性

44、。在廊道规划中保持廊道的宽度。廊道的设计在于形成不同等级和不同作用的生态联系网络。乡村廊道必须担负起自然景观与城市相互连接的桥梁,保障了城市区域景观格局种生物过程的完整。乡村廊道的规划设计还注重乡村防灾功能。充分利用廊道的延伸性,将廊道沿线分散的斑块或小型廊道通过人工途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更宽的廊道作用带,将生态作用在纵深扩散的同时横向扩散。3、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教学3.1格局过程界面的生态规划与设计(1)自然骨架的整体性。场地的自然骨架通常包含山体组合及其连续性特征、水陆作用交错带的空间特征、河流水渠的流动韵律、大面积连续林地的齿合特征、场地景观基质斑块廊道的镶嵌体格局、大型脆弱的地质构造

45、、生态脆弱地带等一系列直接决定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的自然构架与格局。保持自然骨架的完整性是衡量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准。(2)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自然过程主要包括存在于生态关系中的生物链与生物依恋过程(如为吸引鸟类而进行的各种果类植物的立体配置,植物的属性与相生特征)、物质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各种水体中存在的沉积与迁移,土壤修复,植物对矿物质的富集与提纯)、生物的通道与迁徙过程(侯鸟、各种野生动物)、流体动力学作用过程(大气与气候作用过程,水流格局,弯曲及侵蚀过程)和重力作用过程等。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上要保持自然过程的完整性,只有完整性的存在,才能保障过程的连续性和景观的稳定性。(3)自然界面的延伸性。

46、界面主要包括水陆作用界面(海陆界面、河岸界面、湖岸岸面)、林地开放空间界面(林地荒地界面、林地农田界面)、城市乡村界面(城乡交错带)、斑块廊道界面、斑块基质界面等不同尺度空间的界面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界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功能,二是物种扩散功能。从生态规划设计来看,景观规划要注重对界面的设计,并尽量将自然界面进行延伸,促进界面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要适度把握界面的延伸程度,保障遗留物种在保护的同时又在竞争中进化。3.2物种通道生境的生态规划设计(1)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种群生态系统;二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立足于进行生

47、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主要表现在景观结构与遗传多样性、斑块与物种多样性、廊道与物种的多样性、基质与物种的多样性等。随着生物保护战略由目标物种途径转化为区域景观途径,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景观规划设计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Forman,1995)、“必要的格局”(Forman,199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俞孔坚,1995)等都是立足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核心栖息地、缓冲带、生物桥、景观异质性、乡土景观斑块、生物跳板等都是规划设计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生态规划设计途径。(2)生物通道的连接性.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物通道主要有道路网络(灰色网络)、水网(蓝线网络

48、:自然的河流与小溪、人工的运河与渠道、水库、堰塘等)、林网(绿线网络:城市绿地系统、乡村林带与行道树网络等)以及自然峡谷等景观通道类型。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一方面要处理好现有通道的连接和功能耦合;另一方面要规划设计一系列的合理通道以提高连接性并形成良好的生态功能;再者,在构建场地景观通道的同时,重视不同通道之间的耦合连接,其中生物桥、生物涵洞、生态跳板、下凹的过水路面、软化的自然材质路面和路段等都是提高生物连通度的生态规划设计的途径。(3)景观生境的原生性。生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环境,维护生境的原生性是保持景观稳定性的重要生态途径。生境的改变会彻底改变生物种群,最终导致景观的巨大变化。生物生境的形

49、成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演化的结果,改变原有的生境而创造全新的生境,将会使生态系统因生境突变而崩溃。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大面积、大幅度改变原生生境是不生态的。通过规划设计对原有生境进行局部的调整,新成份会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而吸收,成为生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达到生境丰富化、景观多样化的生态规划设计效果。因此,保护景观生境的原生性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理念。3.3扰动足迹健康的生态规划设计(1)景观干扰的有限性。生态规划设计将需要进一步制定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行为的标准,进行人类活动行为的分类与景观行为的标准制定和相应政策以进行生态化的景观管理。正如南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在 Eco-tou

50、rism: A South Australian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4)中将生态规划设计集中在场地地方性、人和材料三个方面,集中在道路、人口、行为三个景观干扰的主体上。其目的就是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人类活动对景观干扰的有限性。因此,不加控制的景观规划设计肯定不是生态规划设计。(2)生态足迹的平衡性。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函数,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将其与场地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就能够判定景观规划设计是否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畴之内。保持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平衡就是生态足迹的平衡性,是景观规划设计实现生态

51、规划设计的重要科学依据。(3)规划设计的健康性。通过对人生活的各个环节的生态设计实现健康性设计的需求。如生态建筑的设计、生态材料的使用、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场景的恢复、生态梦境的想象,使人生活在健康的景观环境中,拥有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设施、健康的文化、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正如联合国曾经倡导的“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过着健康而富有的生活”(United Nation,1992)。4、景观生态概念性设计教学在生态学平台课程的基础上,生态规划成为直接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实践领域。研究生态规划的过程和生态规划的方法,突出生态规划重点遵从的场地生态规律,提出与生态规律高度协调的规划方案。4.1场地生

52、态概念性设计景观设计是落实生态规划的具体环节。在生态规划大框架的指导下将景观要素进行具体的生态设计。设计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生态设计是在符合生态规律并与生态环节相协调的创造性工作,呈现出的是过去没有的生态景观;二方面是对现有生态景观的修整与调试;三是对已经破坏的景观进行生态恢复与整治。4.2生态群落概念性设计生态群落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小的具有完整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景观单元。对规划场地生态群落的规划设计是涉及到场地动植物生态的规划设计,不仅对植物群落,而且对动物群落进行生态设计,形成完整的动植物群落系统。4.3植物种植适应性设计植物是景观生态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景观要素,也是景观规划设计

53、的重要内容。植物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规划设计方案成败。因此,植物设计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园林和景观专业的重要课程。5、景观生态性认知与评价教学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评价是规划设计的必要环节。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规划设计方案生态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现阶段不可能建立综合指标并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生态性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定量评价只能够进行单一层面和单一指标的评价。因此,建立较为全面的生态评价体系并采用定性评价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生态规划设计起步不早,但其影响之深远,发展之迅速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立足于可持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根本。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各种争论,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世界

54、发展来看,随着景观规划设计走出局限于小尺度的场地规划设计,与区域景观规划、大地景观规划、流域规划、游憩景观规划设计、国土资源管理、生物与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有机结合,作为科学性的景观规划设计将成为世界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主流发展方向。二、教学方法1、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制作和板书及手工制图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1)将大量野外工作典型专业照片、工作图纸、思考草图全部制作为多媒体幻灯,围绕课程内容形成17个专项的幻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及时放映,以满足教学的需求。(2)在幻灯教学的同时,考虑到单一幻灯教学的缺点,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的主要过程和观点在黑板上采用手工绘图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过程和机理的教学。(3)积极与学生沟通。讲课不是单一讲解幻灯内容,而是到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同学对教学中问题的反馈。同时,让同学对讲解的内容讨论,谈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教与学互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案例教学在理论课教授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