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_第1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_第2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_第3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_第4页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关键词:常住人口 人口再生产类型

2、人口城市化 人口空间分布 变化情况正文: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

3、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二。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到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在增加的300万人中大部分是外地移民,主要是中央机关、军队的干部及其家属。虽然外地人在数量上略占劣势,但在地位上占完全优势,

4、因此并未造成明显的冲突。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长波动阶段。这一阶段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大,人口增长最为缓慢。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84.3万人。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量人口离开北京,加上经济困境造成的粮食缺乏,导致人口增长极其缓慢。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长回升阶段。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万人。1971年至1978年是社会由动乱走向安定的过渡时期,由于落实政策,从农村返回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开始回升。下乡青年开始以各种名义陆续回城,到70年代后期这种势头更加明显。1979年至1994年人口

5、平稳增长阶段。至199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25万人。这一时期,经济稳定,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平稳增长,增幅不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初露端倪。1994年至2011年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到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二千万人,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说明人口增长不是由于人口出生引起,而是由于经济的活力吸引了许多建设者和中老年人力资源的“北漂” ,经济的活力起到了聚集人才的效应。奥运经济、高科技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外,也吸引了年轻的毕业学

6、生留京或来京工作。图一、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二 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1.2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三。建国前至1958年,死亡率由较高持续下降至很低水平(8.08),出生率猛增至高水平(37),人口增长持续加速。自1959年至1981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人口出生率波动较大,但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出生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自1981年开始,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

7、率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总的来说,北京市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图三 北京市1949年至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1.3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城镇化过程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提供的数据,对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四,计算得城镇人口比重,绘制折线图,见图五。对1949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进行聚类分析,其结果表明1949-1953年为一类,1954,-,1984(除1959、1960、1961年)年为一类,1959、1960、1961和19851999年为一类,2000-2011年为一类,即19

8、491953年为第一阶段,1954-1984(除1959、1960、1961年)年为第二阶段,1959、1960、1961和19851999年为第三阶段,20002010年为第四阶段。按照此划分方法,北京人口城市化发展主要特征如下:第一阶段:19491953年,城镇人口数量小于乡村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小于50%,但比重增长迅速。第二阶段:19541984年,由于政策体制的多变(下乡回城、计划生育等),城镇人口比重波动较大,总体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第三阶段:19851999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迅速上升,乡村人口下降,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第四阶段:2000201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比重

9、达到77.54%,城镇人口呈逻辑斯蒂增长,乡村人口持续下降,北京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图四 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图五 北京市建国以来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2、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2.1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六。从图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60年,人口密度迅速增大,主要是由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外地移民大量涌入。第二阶段,自1961年至199

10、4年,人口密度平稳增长,这一时期受国家政策变更的影响,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放缓。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随着北京的经济活力增强,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集聚北京,使得北京的人口密度又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至2011年底,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30人。图六 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图2.2 北京1980年代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现在的北京城, 成形于元朝, 总体格局奠基于明朝, 历经沧桑发展至今。现代化的北京城市建设是近几十年的事, 特别是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比较明显,所以在此重点讨

11、论1980年代以来的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 8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增长, 同时也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居住在市中心的居民要改善居住条件, 只能到离开市中心的地区去购买住宅, 其结果, 就会出现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开始减少, 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北京现有16个区县组成,原有18个区县。为了以下分析方便, 根据各区县的功能、地理位置和历史命名,把原18个区县分成四部分:(1)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4个区;(2)城市外围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4个区;

12、(3)近郊区, 包括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县等6 个区县;(4) 远郊区,包括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外围区合称为城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称为郊区, 它们是北京城市的延伸部分, 包括北京的乡村部分和北京的卫星城镇, 北京城区及其卫星城镇构成了北京地区的城镇体系。从1982 年以来, 北京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渐减少, 城市外围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口增加, 从人口增加速度来看,从大至小的顺序分别是外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外围区的人口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各个区域的人口变动情况见表一。从各个区域的人口变动看, 最明显的是中心区和外围区, 一个显著减少,

13、一个显著增加,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郊区中近郊区人口增加高于远郊区。各个区域内部的人口变动情况亦不相同。人口减少的城区, 以东城区人口减少比例较大, 西城次之。城市外围的4 个区, 人口增加都非常迅猛, 1982至 2000 年, 年平均增长率在40 %左右, 相比之下, 石景山区人口增长略低一些, 但也在40%左右。近郊区的人口变动差别较大, 靠近城区的平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北部山区的4 个县, 1982至1990 年人口增加的情况比较接近, 而在1990至2000 年, 除了怀柔县以外, 人口增长几乎停滞。2000年至2010年,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地铁、轻轨、公交等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发展

14、,人口更多的往近郊区迁移,其中昌平区、大兴区人口增长最快,通州区次之,人口增速也很快。远郊区的人口增加也比之前快速。表一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常住人口数量(万人) 增长率(%)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198219901990200020002010全市区924.01,081.91,356.91,961.217.10 25.42 44.53 中心区241.8233.7211.5216.2-3.38 -9.50 2.24 东城区65.260.653.657.3-6.96 -11.65 6.99 西城区76.475.670.767.4-1.10 -6.5

15、0 -4.63 崇文区44.041.834.634.6-5.14 -17.11 -0.06 宣武区56.255.752.656.9-0.94 -5.52 8.15 外围区284.0398.9638.9955.440.46 60.15 49.54 朝阳区102.2144.8229.0354.541.68 58.08 54.82 丰台区58.578.9136.9211.234.89 73.54 54.22 石景山区23.530.948.961.631.39 58.49 25.86 海淀区99.8144.3224.0328.144.62 55.26 46.47 近郊区277.5314.5367.86

16、32.213.32 16.93 71.90 门头沟区25.927.026.729.04.22 -1.38 8.78 房山县69.176.681.494.510.88 6.26 16.04 通州区53.560.367.4118.412.68 11.84 75.68 顺义区47.254.863.687.716.12 16.07 37.79 昌平区38.943.461.5166.111.54 41.70 170.16 大兴县42.952.467.1136.522.10 28.24 103.29 远郊区120.6134.9138.8157.411.82 2.94 13.39 平谷县33.438.639

17、.741.615.81 2.71 4.86 怀柔县23.426.129.637.311.57 13.22 26.01 密云县39.042.642.046.89.34 -1.51 11.42 延庆县24.827.427.531.710.59 0.37 15.09 3、 结论一、自建国至今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波动阶段、人口增长回升阶段、人口平稳增长阶段、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三、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四、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口密度迅速增长时期,人口密度平稳增长时期,人口密度再次快速增长。五、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方面,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开始减少, 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