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_第1页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_第2页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_第3页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_第4页
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柴彦威1,颜亚宁1,冈本耕平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学系,100871北京;2.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环境研究科,464-8601名古屋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GEOGRAPHIC RESEARCH IN WESTERNCOUUNTRIES AND ITS RECENT PROGRESSCHAI Yan-wei 1,YAN Ya-ning 1,OKAMOTO Kohei 2(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

2、0871,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Nagoya University,Nagoya 464-8601,JapanAbstract:Since the 'quantitative revolution'in 1960s,there has come a research trend of 'behavioral'approach among western geographers.Compared with descriptive spatial-structural analysis of

3、 population,the new-born behavioral geography research has been offering geographers a way to consider individual cognition,preference and decision-making as new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human spatial phenomenon,generally by substituting the new behavioral hypothesis of spatial process for the conve

4、ntional hypothesis of strict 'utility maximizing'economic person,which has also shown its powerfulness in dealing with large and complicated data sets generated from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Thus,research of behavioral geography has been vigorous not only in the variou

5、s applied fields,but also in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 and its relevance to human agency.However,the epistemological base of behavioral research on pure positivism did not guarantee a tr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sychological aspects and overt behaviors.Thi

6、s in effect impelled behavioral geography to turn to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many '-isms'so as to concentrate more on actual human behavior in the real world.And behavioral geographers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both research fields of human congnitive and decision-makin

7、g sides.By tying up with psychology,GIS science and time geography,behavioral geographers have succeeded i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 lot more aspects that moved out of the limited focus on personality and free choice,and have developed new ways to integrate the constraint prospective,to enhance t

8、he social relevance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and to shed light on various cognitive schemas which finally lead to a person's cognitive mapping of his/her environment.Furthermore,for the last decade behavioral geographers have been making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holistic way of exchange betw

9、een continuous activities and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by borrowing the views of transactionalism and 'affordance'stemmed from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the 'every-day'geography.Even today behavioral geographical researches in the West show much vitality in applications.More researc

10、hes on cognitive maps,residential preferences,consumer choices,urban structure and daily activity system can also be seen among Chinese academics.Despite the volumes of empirical research,little has been done to thoroughly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behavioral geography as a whole.Therefore,t

11、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ow western behavioral geography has forged its way and what characteristic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hown,in order to enlighten behavioral geographical researches in China.Key words:behavioral geography;development;spatial cognition;decision-making;life-sp

12、ace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58;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07FY140800作者简介:柴彦威(1964,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收稿日期:2008-09-22;修订日期:2008-10-29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人文地理提要:西方行为地理学诞生于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浪潮,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发展、衰退与复兴的历程。近十多年,随着与心理学、GIS、时间地理学等的密切结合,西方行为地理学迎来了全新的阶段,其研究重点转向日常生活中的行

13、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认知和决策两大领域生产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梳理19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揭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最新研究趋向与特色,以期对我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给予启示。关键词:行为地理学;发展历程;空间认知;决策;生活空间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1研究目的行为地理学一般是指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地理环境条件下,强调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理解行为和其所处空间的关系的地理学方法2,3。西方行为地理学在文献上可追溯到1960年代末的灾害感知研究、迁移研究和认知地图研究4。尽管在研究领域上有很大差异,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探索地理环境下人的行为如何产生,在地理学内加入了对

14、“人”的正面思考。当今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人与社会的实际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方法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认知地图和城市意象5,6、居住空间7、消费行为8,9、城市空间结构10,11等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对西方行为地理学发展历程的整体回顾及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章,尽管存在个别领域的介绍与综述12-15。因此,本文旨在对1960年代以来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与评述,试图揭示其兴起、衰退、复兴等阶段的特点及原因,并且概括与展望其近十多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趋势。2行为地理学的产生及早期研究2.1行为地理学的诞生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

15、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16,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

16、机会17。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研究打破了这种简单假设,认为行为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区位机会而且取决于个人对空间的认知18。因此,认知的特点与个体差异性便成为解释空间现象的一个新维度,或者更确切的说,从某种环境条件下人所产生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决策过程出发来推论空间形态的特征18。在此背景下,以过程为导向的行为地理学研究揭开了序幕。Golledge和Timmermans认为,行为地理学成立初期的研究实质是:寻求更好的人类主观模型及假设,取代物质环境观,通过采用新的数据分析和非汇总方法研究个体和小团体,揭示人类决策行为之心理、社会因素的空间特性,基于人类过程进行现象的解释19。可见,行为地

17、理学更应该看作是一种行为论的地理学研究方法。2.2行为地理学的早期研究西方行为地理学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偏好选择等方面,尝试建立基于个人决策过程来理解空间现象的模型,以取代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甚至微观经济学模型。但是,由于人类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行为地理学初期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空间中人类行为决策背后的认知模式研究,包含认知地图与空间知识学习过程,构成了行为地理学早期研究的核心20,21。对于认知的本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假定。第一种假定认为,认知过程是环境给个体施加刺激后的客观产物。这意味着研究认知的目的即是寻找个体受到环境刺激时存在的不变的、决定性的规则。Gould指出,人在

18、环境面前的认知受最优行为规则控制,这既包括最经济行为也包括最满意行为(后者追求个体某种“满意”变量的最大化,提出了追求风险损失最小化的“零和博弈”规则22。Marble的渐进性行为、Pred的行为矩阵也属于同样的尝试23。第二种假定认为,认知过程是深受个人经验、情感、心理、理解力影响的主观过程,人在环境中的行为通过大脑中的主观体验性而形成,如能深入大脑“黑箱”来探明人脑中主观的意象世界,便可以理解哪些因素指导了实际行为的发生,从而解释经济学模型所无法解释的“残差”部分16。代表性研究包括早期的认知地图研究以及空间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个体对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等级的偏好,由此连成的偏好趋势面被称为

19、“意境地图”24;人脑认知地图中存在距离扭曲,所以指导实际行为的并非真实环境,而是心理歪曲后的认知地图。另外,空间知识学习理论发现除了扭曲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等级性的空间信息储存结构,为此Golledge提出了“锚点”模型。它描述了个体在陌生空间(如一个新城市中,首先会全力寻找主要节点(如居住地、工作地;此后,围绕着主要节点,次要的节点和其间的通路被加以认识(如上班路线、居住地周围的设施,最终形成带有等级的认知结构25。类似的,1960年Lynch在手绘图研究中也指出,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节点会被最先认知26。与“空间中的全知人”不同,学习理论假设个人依赖城市各要素的方位、距离、方向等拓扑关系来指导

20、实际行为。认知方面的研究虽然揭示了行为决策背后的一些心理机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人文地理制,但大多停留在“就认知论认知”的层面。认知心理过程与外表行为动机之间也是无法完全等同的。因此,西方行为地理学借鉴经济计量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催生出了大量个人偏好选择模型27,成为早期研究的又一主要方面。偏好选择模型大致分汇总和非汇总两类。其中,汇总模型依靠大样本统计数据构建回归方程:Y c=a+b1X1+b2X2+b k X k+E(1其中,Y c为连续型因变量,X为解释变量,b为解释变量的独立影响系数,a为截距,E为残差。被解释变量多是代表空间属性或效用的连续变量,随后则发展出以Logit模型为

21、代表的离散变量。解释变量依照行为类型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不仅限于距离、成本。例如Wolpert在对瑞典中部迁移行为的研究中加入了目的地的效用、决策者动机以及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等变量28。非汇总模型则基于微观个人进行推演,虽然利用大样本调查数据,但不依赖于回归方程系数解释,而是对个人偏好评价机制过程进行演绎。非汇总模型要求偏好评价的机制过程有预先的理论假设。这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是Burnett等人基于购物行为实证研究而提出的多维态度理论,认为个人对购物地的选择是根据多维度评价的排序及态度组合而产生的29。在调查时,要求消费者对各个维度变量的评价尺度(往往是语义量表按权重给出排序。例如,Rushton在

22、对美国爱荷华州乡村人口的零售商店选择行为的研究中30,调查每个人实际选择的购物地和没有选择的购物地,计算选择j 地且未选择i地的次数总和T ij、选择i地且未选择j地的次数总和T ji,则j地的偏好大于i地偏好的概率是:P jpi =TijTij+Tji(2若一共有n个购物地,每个购物地的P可以表示为n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坐标点,再计算两两购物地间的空间坐标距离:d ij =nr=1(P ri-P rj2(3得到的n(n-12个d ij构成三角阵。最后,通过多维尺度法(MDS即可从三角阵中推导出购物地偏好的排序,并认为这个排序指导着决策选择30。总之,早期偏好选择研究的特点在于,借助精密的模型

23、方法和复杂的研究设计,直接用于模拟消费、居住地选择等空间行为的选择偏好和决策上,而不把偏好评价之前的认知“黑箱”纳入模型的表达。其缺陷在于效用函数的假定过于绝对,无法处理多目的行为,且忽略了主观认知的偏好与实际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17。3行为地理学的衰退与复兴3.1行为地理学的衰退虽然早期的行为地理学在居住迁移、购物行为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建立统合认知与偏好选择理论框架的努力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与批判31。Bunting和Guelke批评认知研究无法与外部行为建立关联,认知可测量、认知先于行为、认知与行为之间有函数关系等假设也深受质疑,因此始终未产生像经济学效用曲线那样牢固

24、的理论演绎20,32。对行为地理学的批判还来自于1970198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人本主义学者批评行为地理学只是把空间方位、距离等概念机械地对应于个人心理特质,仍然属于传统区位论的套路33。结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集中于行为地理学完全依靠主观偏好的决策过程来解释空间现象,忽视了外部制约因素34。在上述要害性的批判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者一度转向各自原先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31。当然,行为地理学的衰退不应单纯地看作是各种“主义”之争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西方人文科学对人类中心性的关注,必然触及到主、客观世界关系的哲学问题。行为地理学既然致力于“有人

25、”的地理学,必然触发能否找到关于人的“终极真理”的深层思考,其结果是对可能构建出统一的行为过程理论框架产生怀疑。Cox曾从认识论角度提醒行为地理学家采取科学实证主义框架,把主观个人和客观世界截然对立的处理是片面的34。事实上,三大“主义”之争本身也说明了对“人”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在这种大环境下,行为地理学遭遇起伏实属难免。3.2行为地理学的复兴行为地理学的一度衰退并不能否认行为地理学的存在意义,相反加深了学者对行为地理学应该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或行为论的地理学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35。1980年代,人文地理学呈现出理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如此,认知研究和偏好选择研究的不断分离

26、,使得行为地理学从构建行为过程理论框架的过分目标中解脱出来,更多应用于解决地理学现实问题中1。西方在经历了能源和经济危机之后,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此时,行为地理学研究逐渐把偏好选择过程视为其制约下的结果,将行为的发生放到更大的社会结构背景中去考察。行为地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实际空间与行动空间的区分36,后者是影响行为决策的感知空间,两种空间之间的差异部分可以被理解为决策选择集的局限性,从而为非理性行为给出了一种解释框架。Desbarats把认为在预期阻力、社会规范等制约下,个人在决策过程中逐步排除不可能的选择,最终剩下的选择即是实际行动32。Desbarats的理

27、论还能够揭示个人面对环境条件变动时的反应机制,例如Johnson将其用于核泄漏灾害撤离行为研究37。Golledge最先关注了盲人的行为地理学38,指出了以往研究假定个体是智力健全人的片面性。他提出了“研究残障者的地理学”与“服务残障者的地理学”,前者探明盲人脑中感知的“世界”及其与正常人的区别;后者则根据这些区别研制开发面向残障者出行的社会援助。Hanson透过男女通勤行为的差异等揭示了性别化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型趋势39,Aitken研究了社区邻里变动对迁居的影响40。可见,这一时期的行为地理学具有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导向性,相比于完全基于主观心理因素的研究又跨出了一大步。柴彦威,颜亚宁,冈本耕

28、平: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历程及最新进展1980年代中期以后,受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开始向空间行为分析以外的领域拓展和渗透,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如文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产生了关联,其结果出现了生态学、社会弱势群体、女性、生命周期等崭新视角。随着心理学由人工实验室研究转向日常生活行为研究以及对大尺度空间认知的关注,以环境心理学为首的心理学分支加强了与认知过程的地理学研究的联合41。认知心理学者不但对传统理解的认知地图形成过程提出异议,而且引入了心理学的认知模式(Schemata概念,发现认知模式是个人带有预期性的主动筛选信息的过程,而现实中的人是一种目标型

29、(Goal-directed动物42。这一假定在认识论上扩充了传统的认知研究。另外,1990年代兴起的地理信息科学为行为地理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地理信息系统(GIS将空间知识由位置、距离等绝对概念扩充为相邻、相交、结节、包含、靠近等拓扑概念,通过考察使用者如何使用GIS操作界面,还可以探索使用者的空间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这对研究空间知识学习过程带来了很大启发。由此,认知地图被看作是“内化于人脑中的GIS”43。4行为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行为地理学在经历了衰退与复兴以后,开始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在认知研究、偏好选择研究这两个领域各自产生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而且在个人与环境互动关系

30、的刻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44,而这正是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的根基所在。4.1空间认知过程与行为发源于早期认知地图研究中的空间认知研究仍然是近期行为地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研究的切入点多是依赖于调查和数学分析对认知地图加以呈现和测度,属于空间分析范畴15。近十多年来的一些研究立足于个人活动与环境之间关联的角度,把认知的研究发展到人如何接受外界信息进而如何利用信息以实现空间中行为的立意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扭曲研究中,个人行为意义受到重新审视。扭曲不一定意味着个人空间知识的缺乏或错误,因为个人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即使存在扭曲仍能正确到达目的地,这反映出个人空间行为并不总是需要精确的地图式信息作为导航45

31、。不仅仅是扭曲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在整体更加深入于个人与环境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Kitchin认为,“认知地图”的说法容易导致认知研究过分与地图学地图的形式发生关联46,而参照地图学地图提取出的空间认知特点,不同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真实情况,因为其中忽视了移动经历对空间知识形成的贡献。针对这一点,Golledge采用了另一种概念,即皮亚杰心理学的“空间知识”,并考察名称性(Declarative、经历性(Procedural和全局性(Configura-tional空间知识的关系47。Montello则对传统的“标志点路径邻里区域”的空间知识获取顺序提出异议,并发现了与之相反的结论48。另有研究

32、发现大脑中空间知识呈现等级性结构,低等级要素依附高等级要素进行定位49,从而更好解释了地理对齐和扭曲等现象。基于空间知识的认知过程研究较好地应用到了探路行为、空间导航服务、残障者支援等方面。Martson和Golledge将盲人的行动困难归结为方位、方向等空间知识的缺失,并测试了火车站远红外听觉信号系统(RIAS的辅助导航效果50。行为地理学还将探路(Way-finding行为视作空间知识获取的一个特定阶段,关于探路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结合计算过程模拟、GPS等多学科技术应用到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构建中,对于交通出行导航具有重要价值。个人在移动过程中摄取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导航系统应该在何时提供何

33、种信息51。4.2日常生活空间与行为如果说空间认知研究是从人脑“黑箱”中理解人与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话,那么,个人的生活空间与行为研究则是更加正面地解答日常身边环境中的每人每事为何发生。区分不同性质的行为已成为最近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共识52。其中,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理解习惯行为或反复行为。这是因为,个人的日常活动总是由上班、回家、购物等习惯行为组成的,临时或偶然的行为只是次要部分。针对此问题,近十多年来学界出现了一种强调“地理首要性”的呼声,即行为必须放入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考察53。这种互动整体论的观点推动了行为地理学的新趋势,即早期的“空间行为”研究逐步被“空间中的行为”研究所取代31,

34、44。针对空间中的行为研究,行为地理学需要为其提供更多元、更复杂的框架。心理学家Gibson的供给(Affordance理论认为,个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并不依靠认知地图,作为其引导的是周围环境自身的不断转换54。Aitken 和Bjorklund将交换主义视角引入行为地理学,强调人们针对不同目的和不同环境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来指导决策,突出了环境背景中人的行为价值和意义55。可见,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视角不仅有助于行为地理学整合能动和制约的两个维度,有助于发现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真正逻辑关系,而且将空间视为被个人赋予意义的有机体,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空间不再是笛卡尔式的概念而带有了人本主义特点。另外,生活空

35、间的研究需要处理个人在时空间中的所有连续活动,因此对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Chapin56、Horton和Reynolds57等人提出的生活空间的雏形概念的基础上,Dijst和Vidakovic58将个人日常生活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进行了分类,模拟整日活动计划、活动类型、地点属性、交通便捷性对生活空间的影响。Raubal等人59整合了环境供给与时间地理学视角,展示出特定的环境属性与进行特定活动的个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匹配的。与此同时,针对个人对日常活动的感知与评价,还可用陈述偏好法来探求居民的理想行为或理想空间60。当然,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还可延伸到许多应用层面,例如购物活动模拟与预

36、测61、交通与地理语义62、以个人活动决策为中心的位置服务系统(LBS59等。4.3行为决策模型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人文地理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日常生活化趋势,引发了对更加精确的行为模型的需要。近十多年来,随着西方城市越来越强调居民需求的中心性,基于活动分析法的模型开始被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63。GIS科学、GPS技术和ITS的发展也使新的行为决策模型相继问世,除了效用模型(连续和离散选择模型以外还包括结构方程模型64、生存模型65、规则模型(计算过程模型66以及新兴的各种微观模拟模型61。行为决策模型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及交通预测、交通优化管理、土地利用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67。与

37、行为地理学早期的偏好选择模型相比,新的行为决策模型放松了单一目的选择、固定效用等严格的假定,更好地体现了个人及家庭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安排活动并选择出行方式。换言之,它们能够提供在整个活动系统背景下理解行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手段。基于“活动”的模型极大地扩充了人的行为研究的内涵。5结语最初起源于西方地理学计量革命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后已经大大突破了最初的空间科学式的研究范式。西方行为地理学在不断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意义的循环中不断成熟,从最初的回答“行为在哪里发生”的区位论套路发展到关注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而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空间和现实社会中。可见,西方行为地理学的最新转向

38、符合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研究中的认知和决策两大领域仍然表现出“两强分立”的特点,但其整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例如Arentze和Timmermans整合认知地图与行为选择的尝试68。互动的交换主义和供给视角、日常生活视角以及模型不断精确化的活动分析法等都体现出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两方面来把握行为与空间相互关系的努力。注释:“行为地理学”一词是behavio(ural geography的一般译法,实际上行为地理学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狭义的行为地理学是指基于实证主义行为论(behavioralism方法的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1。广义的行为地理学则包含了人本主义方法。本文取狭义的概

39、念。请参见别文“时空制约下的城市居民活动移动系统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和模型进展”。参考文献1若林芳樹.行动地理学现状问题点J.人文地理(日,1985,37(2:148-166.2柴彦威.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1-5.3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23.4白光润.现代地理科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7-338.5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6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市意象空间结构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64-74.7张文忠,等.北京城市内部居住空间分布与居民居住区位偏好J.地理研究,2003,22(6:751-759.8朱玮,等.南京东路消费者的回游消费行为研究J.城市规划,2006,30(2:9-17.9冯健,等.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10柴彦威,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1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