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1.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2.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3.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4.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5. 扩展扩散:

2、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6. 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7.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8. 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

3、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9. 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10.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11.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

4、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12.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13.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14.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15. 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

5、文化产品。16.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17. 或然论(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18. 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提出。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19. 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20. 环境感知论: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

6、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为环境感知。21. 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通过文化起着决定作用,成为文化决定论。22. 和谐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7、面: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3. 人地关系图式:24.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25.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

8、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26.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27. 经验主义方法论:28. 实证主义方法论29. 人本主义地理学:强调人类认知、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解生活事件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30. 结构主义方法论: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

9、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31. 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挥在那趋势的预测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32. 遥感技术(RS):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

10、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33.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34.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说明研究对象规模的大小,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以及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在对比分析中,选择合适的对比标准是十分关键的步骤,选择的合适,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11、,选择不合适,评价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35. 定性分析:亦称“非数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36. 时间地理学方法:37. 社会生态方法: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38.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39. 系统分析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

12、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40.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绝种方案。41. 系统评价: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做出综合评价。42.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43.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

13、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44.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45. 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概念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人口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 经济适度人口: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46.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14、布状况。47.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数密度(粗密度)。48. 人口迁移: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49.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制形体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50.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51.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15、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使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分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52. 民族机能分布区: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53. 民俗(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利益禁忌等方面。)54. 流行文化:与民俗相对,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55. 最佳觅食模式: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这种

16、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食谱。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换句话说,即是化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56. 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客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57. 观光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

17、新型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58.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的。59. 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表现以产业分类为基础,产业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将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进行分解和组合。60. 信息产业:以计算机的通讯设备为行业为主体的I

18、T行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以信息为劳动对象,以信息的收集、生产、传播、存储、处理、流通和服务等为职能。61. 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6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假定其他地形、气候、技术、政治制度、政策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抽象地分析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他认为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

19、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63.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33南德的中心地,提出中心地理论,以韦伯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地理学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同区位论学说相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区位论。64. 廖什理论(市场学派):廖什发展前人理论,从利润原则出发,同工业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提出需求圆锥体与市场区、市场的网状组织等构想,以垄断资本的竞争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65. 成本-市场学派:美国经济学家伊萨德从宏观、综合角度提出了成本-市场学派,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工业区位论,并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

20、证工业区位,引用比较成本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把工业区位论作为“区域科学”的核心。66. CWS模式:美国经济和地理学家艾伦斯科特把交易成本理论引入城市和区域规划之后,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看成是一个生产系统,即“产业综合体”的概念,并称之为“原始城市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新工业区位论”即CWS模式。主要观点是“任一地点的区位优势与其说是先天给予的,不如说是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组织机构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67. 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从根本

21、上讲,城市起着“中心”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生产生活的中心,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与管理的中心,同时也是区域创新的中心。)68.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聚集、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69. 形式城市化:人口与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集中,非农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70. 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

22、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也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71. 城心:指城市中商业服务区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72. 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市系统。73.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74. 首位城市: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处于首位的城市。 75. 城市

23、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76.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人口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77. 城市体系(城市系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或城市体系。 78. 农村聚落体系:

24、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79. 语言区:是根据语言上的差异而划分的空间分布范围,根据地理环境、政治边界、人群特征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语言区有的属于形式文化区,有的则属于机能文化区。根据词汇应用和差异而划出的地域分界线称为等语线。80. 谱系扩散:所谓谱系扩散是将某个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作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树枝,各种语种是“根”语言扩散后的变异结果,不同语言有亲疏关系,也叫根式扩散。81. 波形扩散:波形扩散是将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它的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的波相相遇后,便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新的语言生长点

25、发展成熟后又可能成为新的波源。82. 距离衰减现象: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一般说来,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这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现象。83. 宗教: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应。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种文化现象。84. 国际游客:85. 国际短途旅游者:86. 国内旅游者:87. 国内短途旅游者:88. 游客:89. 海外旅游者:90. 海外一日游游客:91. 国内旅游者:92. 国内一日游游客:93.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

26、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94. 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95. 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护卫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96. 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97.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98. 旅游地文化: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态。99. “三S”旅游:西班牙旅游王牌项目,sun(太阳)、shore(海滩)、sea(海洋)。100. 旅游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

27、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接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101. 政治地理现象:正如经济文化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一样,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政治地理现象。102.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03. 政治空间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组成的。104. 政治势力结构:政治势力结构

28、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105. 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106. 主权: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107.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108. 门罗主义: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