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讲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目标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1大体的含义:宇宙中物体的存在形式。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比如:陨石,或者宇宙飞船二、天体系统的层次悭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地月系/卜银河系上旦以其他行星系级别:总星系拧三-I其他恒星1河外星系测试目标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一、

2、普通性1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赛温盆渐睡低"量周期变长:速度变量.轨道变隼远距日距离2启K水星L金星抱球火星里木星土星替譬/迷星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 表现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同向性)轨道近似圆形(近圆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二、特殊性1 .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2 .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体积和质量适中,引

3、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测试目标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从理论上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2 .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B.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c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

4、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2 .太阳活动的影响(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2)表现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乱地磁场,产生磁暴,极光现象足水量变化周期相关1响地球气候,降水,旱涝,地震等。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测试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第2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小总图粒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

5、176;,23时56分4秒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宜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日点(7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时速度慢。测试目标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一、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壹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自转周期:约24_小时二、时差1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2 .地

6、方时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日寸相差4分钟换算原则:东加西减1 .区时、(1)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坦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2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3 3)换算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公式:T某=T已+(-)两地时区差X1小时(东“+”西“一”)向东过“界线减二天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幅M过J界线加二天(5)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w北京地方时三.产生地转偏向力I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比如流水,风力的偏转对自然的影响。例题6页第3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测试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

7、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向:自西向东恒代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1 .公转特征周期向i年:365日5时48分46秒工1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谏声-二趾点慢,时间为7月初日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2 .与地球自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23.507Vb23.5口S规律测试目标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变化规律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节气

8、夏至春、秋分冬至太阳宜射点位置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赤道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南半球无北半球a星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b.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春分曰和秋分日全球的曾长和正与太阳葭度危6EK”WOO才1”博0济-I2HWW-一晨昏线3 .昼夜长短的变化(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2)判断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空,反之,则昼短夜长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3)规律赤道上,终年道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北长夜短,日.纬度越高,正越长,夜越长,

9、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4 .四季更替(1)原因:一年中各地一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2)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北极北纬册£王赫北纬户'弋HJ.v:口皿目明/七ri.HA?/JLP;热-带飞3严1区壮南纬、囱回眼."哂7r-j/南温带V/A

10、IKK/南纬士普生、南寒带.4.正午影子的变化:方向与太阳光的来向相反;长短与太阳直射点越近越短。比如洛阳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影子朝向。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测试目标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3)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2

11、 .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分层地壳一一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地性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地核(3)岩石圈:由软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u三、.、芸甚测试目标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一、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成因:丽沁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变质岩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测试目标了解褶皱

12、、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风化、侵生搬运、堆积等射2.内力作用的“足迹”一一地质构造常见类型成因地形表现褶皱背斜石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地形倒置山岭山谷向斜岩层爻挤压向卜弯曲山谷山岭断层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谷地、陡崖、或断块山3 .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南、极洲板块生忤边单海稣,斯中J斯亡辿界佛吼砧出炉4 .外力作用表现(1)主

13、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作用作用因素作用形式对地貌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力口深常形成嵯企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堆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来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侵蚀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用堆积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冰川作侵蚀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径地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冰川源头形成冰用面的刨蚀作用斗、多个冰斗之间形成角峰堆积在冰

14、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沉积形成冰磺(qi)垄解气受过;解气温用基原了大的热程理大保作的本理油面吸收测试目标第二讲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23T=二二人.逅碎空气上升后,使近地面空/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高空一福空空气扩散方向近地面空气一扩散方向近地面受热冷却高空空气冷却1收缩下沉I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I咸高气压_一、大气受热过程1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

15、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期射,把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大气的作用总结:1.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2晚上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方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水平运动:表现为风2.热力环流(1)形成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引起地面冷热丕均(2)形成过程:右图犒面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0度增大,因而沿山

16、坡下滑,流入谷地,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谷风。夜山风。(如图)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说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风的影响。会画出风向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全球的有娜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官杷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实现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2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地转偏向力3分布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

17、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5-2所示:4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受偏北,.喜气I型地东风需、.1/7/7回舟带3。/血热不必皿带1T'j/低玮)风带加赤道底彳压带二、低纬箱风带副热带高可R带一:-'、中和西风带;/60。%副极地曲推带7s典甲7极地树勺啸FL日H分分春秋a,方黑rl牛B8S.HE带用.低图1-2-7图1-2-6冬季偏南。二、季风环流1 .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2 .成因(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右图)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

18、压冰岛低压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局压业速尔图出3.典型的季风比较季节源地风向性质气成因分布乐业季风冬季家占、西伯利亚西北寒冷干燥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夏季副热带太平洋东南温暖湿润南亚季风冬季家占、西伯利亚东北低温干燥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夏季赤道附近印度洋西南温暖湿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气候特点:温暖湿润。(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辿沮。(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

19、点高温多雨;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4)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测试目标极地高气压带/期极地低气压带/罂热带If、压槽推地气幄60h海带海洋货气候地中海气保亚夹带针叶林飞镀熟带沙漠1候/亚热带季网,隹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卿锣鸿基影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候赤道t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素繇&疆夜云对天气的影响!0=一、锋面系统1.概念:冷气团与暧气团的交界面2.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3.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会为三类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冷锋逑境时的天气:阴天

20、、刮风、下雨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暖锋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水平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广气旋(低压)卜直气流:上升气旋与反气旋天气阴雨天气1水平,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J反气旋(高压),直气流:下沉打气:晴朗天气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北半£板气旋南半球气旋北半球气旋南半球反气旋图1-2-9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中国主要

2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的形成原因图12-1第三讲水圈和水循环测试目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2.环节:1植物蒸底一水汽输送一同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意义丘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图1-2-10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测试目标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来暖

22、流:从温度较高的海区流经水温较低的海区洋流大型J寒流:从温度较低的海区流经水温较高海区的洋流X洋流的分布规律I中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洋流的地理意义.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工暖柒:增温、增湿对气候的影响横施:降温、减湿意义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磔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讲地理环境的

23、整体性测试目标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 .根本原因: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 .表现(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称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2)生物循环: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把地理环境中有机和无机界联系起来。3.作用(2)(3)(4)(1)改变地球大气成分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

24、促进了土壤形成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各要素间的关系(右图)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1.整体性的全身”环境整体性理解体现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级、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1 .形成一一陆地自然带: 形成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25、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 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2 .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同自然带的类型,现在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活动:对照39页和91页两图完成下列空白并词论气候和自然带从分布位置和名称上有什么关系?第r冰原带高炜员地区<苔原带尸亚窠带钟叶林带中邮度*唐<第1.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

26、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致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南北方向更替实例: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

27、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限称作雪线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一、自然资源1 .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2 .分类:(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 .共性特征:(1)分布的不平衡性:分布有规律可循,因地制宜资源间的联系性:综合开发利用(3)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4)利用的发展性:不轻易开发利用,依靠科技挖掘潜力二、自然资源与人类1 .自然资源

28、与人类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牛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士物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工业文明阶段:JT生人为切氏.(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2.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理中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小中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单一、简单中等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中高第二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实例类型分布规模平原团聚型、棋盘式集中、

29、紧凑义人口多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山区狭长形、团块状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小、人口少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实例交通线形态限制因素工程量及造价选线时应注意问题地形平原地区一般呈网状分布少生,徨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多大,高避开一些陡坡、不稳定地区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地势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如我国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第三讲自然灾害与人类一一以洪灾为例测试目标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1 .概

30、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2 .类型(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3)生物灾害:虫灾、鼠灾(4)海洋灾害二、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洪灾为例)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灾害。(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造成流域的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度,使第八溃决形成洪灾。2 .人为因素(1)破坏流域内植被(2)大规

31、模围湖造田(3)占用分洪区三、洪灾造成的危害(D造成人员伤亡,有时会引起疾病爆发(2)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3)造成水、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供应中断,经济、生活秩序混乱第四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测试目标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约06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就升高了0.4摄氏度2 .据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摄氏屋,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 .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2 .影响整个水循环,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

32、加3 .温度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将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测试目标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1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2)模式转变的三种模式原始型: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传

33、统型: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现代型: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典型: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

34、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典型:西欧德、法等国我国现在已经入现代型第二讲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人牛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条件:1居住地改变;2时间较长1年以上;3.跨越行政单位2类型: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35、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1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2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

36、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三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测试目标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一、环境承载力1 .概念: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2 .影响因素(1)与之呈正相关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2)与之呈负相关的因素:人口生活消费水平3 .

37、特性(1)不确定性: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确定性(2)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确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 .概念(1)前提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 .特点: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数值的“虚数”3 .意义:帮助国家或地区制定人口战略或人口政策,影响区域或社会发展战略第一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城市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18C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座以政治职能为主。加速发展阶段: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

38、扩大,功能拓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成熟阶段: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2.当前世界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丝!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但差异明显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2.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7k质恶化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第二讲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测试目标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

39、异1 .2 .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3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管理中心:各级政府机构的所在地(2)服务中心: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中心。(3)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第二、三产业集中。二、城市的服务范围1 .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2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上产(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囱皂杭州(第二层次):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不'锡、常、宁波(第三层次):制造

40、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镇卜、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第三讲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原因。、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位置组成特点商业区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靠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工业选择要考虑环境因素各功能区的位置、组成、特点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 .经

41、济因素(1)地理位置一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具体右表所示)(2)交通通达度好: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越高,反之越低。2 .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3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行政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4 .历史因素: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国尔ol工地租水平忘色更业工武一二工:A-5距市节小理囱期能陶囊A)fLKCBi工业区tG股工市中心I近L-中年迅i他用=一一T录rrrr中马品低成因距角;对的植

42、L4影啊大-地机宅化太离对住宅区定响-1小-他哥1变ft校小1fP网吟r.业K粕:j1'J他钥变ft球小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影响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影响建筑格局: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东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讲农业生产与地

43、理环境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 .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2 .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土壤、地形、气候、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气)水”2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市(市场)教(交通运输)委争(政府政策)着管理老(劳动力)兔(土地价格)子(资金)”3 .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良种、机械、化肥注: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

44、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一、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 .热带迁移农业(1)分布: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2)生产特点:刀耕火种(3)影响: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物种灭绝;气候恶化2 .水稻种植业(1)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2)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4)生产特点: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经验丰富,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45、3.混合农业(1)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3)澳大利亚小麦一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4.商品谷物农业(1)概念:是一种以牛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最大生产国:美国(中部平原)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

46、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或土壤盐碱化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或土壤污染第二讲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一、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土地、原料、动力、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 .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2 .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 .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4 .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工业类型及特点工业部门类属名

47、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豆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应接近原料产地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A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应接近消费市场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肖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应接近具有大量藕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

48、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工业联系一工业集聚一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产品方面的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基础设施联系)、信息上的联系1 .工业集聚一多在工业化早期和中期(1)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2)原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不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2 .工业扩散-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1)扩散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

49、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2)扩散条件: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三、工业地域1 .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2 .传统工业区(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1)发展条件:矿产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2)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3 .新型工业区(以印度班加罗尔为例)(1)发展条件:技术力量雄厚、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工业部门:电子工业、计算机软件工业等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资源短缺: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

50、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二、环境污染: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第一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地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交通运输事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测试目标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1.概念: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唯一的主要手段2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3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

51、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航空&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M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4 .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二、通信利用工具传递对象业务举例影响因素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工具信函和包裹传递信函、邮寄包裹

52、等地形障碍、自然灾害等电信通信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符号文字图像语言等电话、传真、卫星通信等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二、商业贸易1 .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2 .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第二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分布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2 .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星状等3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1)平原地区: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沿河伸展的多成带状(2)山岳地区:常沿山麓或沟谷扩展,多呈带状二、交通发展对城市聚落形态的影响1 .古代:以水运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多呈带状以步行一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块状2 .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3 .现代: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多角星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