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优化_第1页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优化_第2页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优化_第3页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优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优化青田县温溪镇一中 吴健芬【内容摘要】: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实践新课程两年来,本人就如何优化历史与社会的课堂问题情景,谈谈点滴体会。【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景 优化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

2、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着人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一、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想问”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广东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有大量的学生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教材里的“探究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角色扮演、讲故事、列举典型事例、漫画展示等情境创设,然后在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会思考、讨论,学生自

3、然而然地会产生许多问题想问。在上“理解和宽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探究园”里发生在家庭里的故事。表演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W类似这种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注:课前我了解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在学生家庭生活中时有发生,他们也面临着这个困惑,设置这个问题旨在调动学生情感,引起思想共鸣。)接下来,学生就会想问许多问题:(1)小敏的妈妈和奶奶到底谁错?(3)她们为什么争吵,问题出在哪里? (4)我们自己面临家庭纠纷时,你该为缓解家庭纠纷做些什么努力?从而引入课本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和宽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该如此)通过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在从

4、困惑到领悟,提高了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情境模拟和扮演兴趣盎然,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问,达到掌握知识和构建知识的目的。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新课程要求教师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师生进行道德对话的平台。在这里,教师不是道德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一样,是道德规范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呼吸民主空气,敢于实话实说,敢于放胆直言。在上“自我保护”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当你碰到不法侵害时,你会怎么做?”大家讨论的共同的一点就是向他人求

5、救。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向他人求救没有用”他说,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被人抢,路人却无动于衷。对于这种社会上的确存在的阴暗面,如果不加以引导,会改变学生以前形成的正确做法。这时候,用大道理去说教,肯定没有好效果。这时,我顺势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小组讨论中提问,解答。由于刚才那位同学的“大胆”质疑,就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大胆提问和激烈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伸出援助之手,但也有见死不就的情况(这不是主流)。这样一来,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展开思维的翅膀,有化可说,有话要说,有话敢说,从而明是非,懂道理,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

6、间和空间,让学生“会问” “会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上,学生最容易在讨论和辩论中产生问题。在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时,首先,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在讨论或辩论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兴奋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其他同学也会在同伴质疑的过程中,重疑、议疑、解疑,在相互争论的过程中明理,解决问题。这样,教师就不必多费口舌,可以乐见其成了。其次,给学生提问的心理空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随时提出问题,使他们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

7、“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有创造火花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重视,给予赞扬和评价,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上“平等待人”这一课时,根据材料陶行知“不做人力车”的文章,设计几个问题:文章从那些方面体现出了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文章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在那里?你从陶行知的言行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问题较容易解决。可有学生问:“我们向陶行知学习不做人力车,到底对不对?”此言一出,马上得到许多同学的响应。这让我始料不及,但这又是一个好问题。于是,我先请该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大家都不做人力车,车夫就要失业了。此话又得到许多同学的赞同。这时,

8、对这位学生提出的有创造火花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重视,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是因为体会车夫的辛苦,我们学习的是陶行知尊重、平等对待人力车夫的精神和善良品质。从实际角度看,做人力车同尊重劳动人民是不矛盾的。传统的教学,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答在教师的答案上,否则就被冷处理,学生根本就没有问的权力,没有反对的权利。新课程改革,讲究教师的服务功能,讲究民主,讲究学生的自己探索。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变的开阔和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和坚强。当然,我们在培养学生会问的同时,并不是鼓励学生脱离现实而信口开河,并不是越反叛越好。而是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

9、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四、提倡探究学习,教学生“善问”从想问、敢问到会问、多问,最终到善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究的创新性学习过程。这其中包括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思考问题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等等.不要太强调观点的统一和标准答案。例如,在教“与人为善”中“一只手套”的案例时,除了教材出现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外,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我在上课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女老板为什么不好事做到底,把手套送给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此时,要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议论纷纷。有的说,女老板会亏钱;有的说,女老板心地还不善良;还有的说,女老板肯卖一只手套已经很善良了经过充分的探讨,适时肯定学生的观点。明确:善良之心是博大的。如果把手套送给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是非常非常善良的人;能够卖一只手套给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也是十分善良的人。我们不能要求善良的人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全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最好的;先人后己,有福同享,也是允许的。好人应该做到最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就这样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师,不守旧,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展示个性,才是最好的。 古人云,疑则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善于提问,解决疑问,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习、收获、成长,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