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ok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ok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ok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ok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新课导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哪篇课文里的名句?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 。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 荷塘又是如何的?简介作者,解题,学生依照教师的引入思考、回答。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 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师: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景物。 师:(板书: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抽读(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读出情感。 ) (点评,激励再抽)师:从大家的

3、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X 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X 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4、5、6自然段)师:大家读得也很好! 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 那么, 作者为什 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1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具体景物来写的?2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3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正面侧面)来写的,第

4、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那么,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 生: 这三段主要运用了 “比喻 ”和 “拟人 ”的手法。 (板书:比喻 拟人) 生:还运用了。请你举例说明。师: 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 “映衬 ”的手法(板书:映衬) , 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 再譬如:荷塘四面(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的景物对“荷塘月色 ”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谁的图画中能画出荷香呢?生: 能呀!古人不是画了 “踏花归来马蹄香 ”吗?(同学们鼓掌)师: 那你怎么画?

5、生: 画上几只蜜蜂或者蝴蝶不就得了吗?师: 那请问:夜里蜜蜂、蝴蝶还在辛勤工作吗?(同学们大笑)即使我们牵就你一下,就算 荷香能画出来,那“蝉声 ”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 ”,还有那 “笼着轻纱2的梦 ”、“和谐的旋律 ”等等,这些都是断然画不出来的。因此应该 说,作者这里所描写的除了图画般的美妙之外,还要歌曲般的情韵,梦幻般的缥缈!如此看 来,这些文字中还有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还没找出来,谁能告诉老师? 生:以动写静。师:(板书:以动写静) 很好!不过,同学们请注意, 这里面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 “通感 ”, 也叫 “移觉 ”,就是把一种感

6、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 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有两个非常美妙的句子,就是用通感造出来的,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师:能不能具体欣赏一下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赏析略】师:太好了! 真是被你全捉摸透了! 既然这样,能不能也试着仿写一两句运用通感的句子? 请大家都动动笔写上一两句。 (学生仿写 交流)师: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 拟人、 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等艺术手法

7、。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 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 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 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下面谁来说说 “以动写静 ”的表达作用?生: “以动写静 ”就是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 师:(板书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能举例说明吗?(交流 点拨) 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 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总结: 在这一段里, 作者没有提及月

8、光, 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 处处都存在着淡 淡的月光, 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 以及 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T多姿荷 花T缕缕荷香T叶花颤动T流水来写的。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写景技巧: 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叠词 虚实 的巧妙使用。课后作业:背诵本文第4、5、6自然段3第二课时生:(巩固背诵课文第4、5、6自然) 师:上一节课我们

9、还留下一个讨论题:要真正写好景物,除了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外, 还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 这 应该是一个什么问题?生: (异口同声)思想感情!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 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 师,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本文第4、5、6自然段在情感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生:(异口同声)有!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作者在情感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本文第4、5、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是十分

10、美妙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美好 的。但是,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很显然,作者此时的心情已经变得非常地不好。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再浏览一遍, 然后结合全文讨论一下, 看看作者的心情为什 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生:(浏览全文) 师:现在谁来说说? 生:作者在开头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以他的心情自然会变来变去的。 师:请具体说说?生: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以才出门去散心;当他面临 “无边的荷香月色”时, 心情就变好了;写到第6段末尾时,心情又不好了;当他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时, 心情好像 又变好了;而最后回家时,心情

11、好像又不好了。师:何以见得作者 “最后的心情好像又不好了呢 ”? 生:因为作者最后写道: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 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显然是作者孤独、寂寞心情的写照。师:说得不错!如此看来,作者的情感的确是变来变去的。那么,一篇散文就写这种变来变 去的心情有意义吗?生: (七嘴八舌)好像没有什么意义? 师:那作为一位著名散文家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 楚。(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师:现在谁先来说说?生:我觉得,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而下文都是紧扣这句话来写 的,所以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文

12、眼。而 “心里颇不宁静”,说明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 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全文都是紧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来写的,因此“这几天心里颇 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看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 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我同意他关于 “文眼”的说法,但不同意本文着重表现作者矛盾心情的说法。 师:请具体说说。生:我觉得“心里颇不宁静”是在说心情很不好,很苦闷,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就趁着月光来 到荷塘边上散心,虽然他看到了美妙的荷塘月色时, 心情一下子变好了, 但是马上又变了回

13、 去。后来尽管他还想用江南采莲的事来排遣自己不好的心情, 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孤独、 寂寞的现实之中。所以, 尽管作者努力想改变自己不好的心情,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 这就 充分说明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极其苦闷的。师:大家同意咖学的这种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师:很好, 老师也非常赞成这种说法。 那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和自 己在阳光课堂的有关资料来说说,朱自清先生当时为什么如此苦闷呢?4生: 因为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 先生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所以他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师:说得不错!不过请注意:朱自清先生自始至终只是

14、一个民主主义战士,而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面对大革命的失败, 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他不可能参加革命, 也不可能 做反革命;他曾经说过: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但是他毕 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战士, 面对黑暗现实, 他终究还是不能安心于这种 “超然 ”,所以他 只能如M同学所言: 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苦闷,正是他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爱国情怀的体现。如此看来,本文的叙事也好, 写景状物也罢,是有着深刻而良苦 的用心的,其主题是十分深沉的 一句话:(板书:因为爱国爱家而苦闷)不过,我这里还真有一些可以 “见仁见智 ”的问题要让大家来讨论讨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 课文后面 “研讨与练习 ”的第三大题:这里共有四则材料,前三则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