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策略_第1页
古诗教学策略_第2页
古诗教学策略_第3页
古诗教学策略_第4页
古诗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策略任明新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古典诗词教育名家叶嘉莹说:“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唤起人们 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 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又说:“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 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这是一个有着六十多年古典诗词教学经历的教师对于古典 诗词教学作用的切身体会。从我所观察到的教学现状看,目前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存在 两种不良倾向。一种倾向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简单化的处理。然语文课程标准上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 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但本省的中考纲 要上却说“注重积累,读读背背,不作过多探究”。因此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古典诗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常的教学情形是:教 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诵几遍,翻译一下诗词大意,说说主题, 然后检查背默。一节课教学两三首诗。这样教师省时省力,容易 施教。学生呢,只知大概意思,未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和情感,能进一步品味词句的精妙之处和手法特点。因为浅尝辄 止式的学习,不理解,少感悟,也谈不到吸收化用。另一种倾向是教师死搬教学用书和鉴赏辞典上专家们系统 的分析和鉴赏,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不能用深入浅出、平易自然的语言再现诗境, 也不能用最恰切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境,去设

3、身处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感受,不能真切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词意境。只是给每一行诗句 和整首诗贴上了一个个干巴巴的标签,让学生记下来,背下来, 学生还是不理解,不明白。在以上两种不良倾向中,可能第二种倾向更为普遍些。有一 些老师好像也用力去备课了, 也认真去写教案了,其实他们只是把教学用书和鉴赏辞典上的分析、赏析抄在教案上,但是因为没 有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显得生硬、 僵化、教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自然收效甚微。如何改变这两种不良倾向, 我认为要研究初中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的制定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 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倾向、情感取向等因素。、教学设计要有 整合意识,

4、要对教学篇目进行巧妙构思,有机整合。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缺少构思整合的自主意 识,通常按诗词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样往往给学生一种按部 就班的、沉闷的、了无生气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按照初中语文教学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般一节课要完成23首古典诗词的教学,如何选择这23首诗词 篇目,需要教师进行巧妙构思,作出精心的整合。可以将同一个 诗人的两三首诗整合在一起教学, 也可以将同一种题材或主题的 诗整合在一节课教学,还可以按同一种诗体形式进行整合。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 15课的古代诗歌四首时,就将曹操的观沧海和后边附录“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曹操的龟虽寿两首诗整合

5、在一起进行教学,拟定一个教学主题是浪 花淘不尽英雄一一从 观沧海 和 龟虽寿 两首诗认识一位古代 英雄。我将第15课中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 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整合在一起教学, 拟定一个教学主题是 天 涯游子思乡泪一一两首思乡诗曲 次北固山下 和天净沙秋思 赏读。我又把附录中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和观书有感 两首宋代诗人的七言绝句整合在一起教学, 设计一个教学主题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从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和 观书有感 两 首小诗看宋代诗歌的理趣。这样别出心裁的整合,让学生耳目新,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注重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尽可能地把古典诗词课上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诗词内容以及所

6、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今 天初中生的生活、学习、语言习惯都有些距离。教师要缩短这一 距离,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之境,爱读古典诗词,就要注意在导入和解读诗词时加进趣味性的设计,尽可能地把古典诗词课上得趣味盎然。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 积累古典诗词的兴 趣。例如在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断肠人在天 涯”一句时,学生参照注释知道“断肠”是极度伤心的意思。教师可 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前几天期中考试数学没有考好, 我心情很不 好,能否用“肠断回家路”或者“肠断校园里”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呢?学生明确,当然不能,那太大词小用了。可以给学生讲(或 者投影展示)一个关于“断肠”的故事: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

7、大 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 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 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 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 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可见“肠断”表示悲痛的程 度非常深。通过对这个趣味性故事的补充,学生不但理解了“断肠”的词 义内涵和语义轻重,而且会感觉到诗词学习很有趣味, 还能身临 其境地理解诗中天涯游子的思乡悲愁。再如在导入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教学时我讲了一个故 事:有一对老夫妻,大半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于是,他们找到一位禅师,请他指点

8、迷津。这位禅师听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后,顺手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一个小黑点,然后问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这对老夫妻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然而禅师却说他看到的是一张大大的白纸和一个小小的黑点。这对老夫妻听 后,恍然大悟,从此不再争吵。这是一个小小的感悟,但说明了可以使禅可以明晰生命的意义, 可以有效地解除红尘中的烦恼, 人多活出几分幸福。有一首诗歌,被誉为天下第一禅诗由这个故事导入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教学,就 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明 白,原来禅可以明晰生命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解除红尘中的烦恼, 可以使人多活出几分幸福。又如在教学浪花淘不尽英雄一一从 < 观沧海

9、> 和 < 龟虽寿> 两首诗认识一位古代英雄时,我作了这样一个导入设计来激发 学生的探究兴趣: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一个极 有成就的人写成了大白脸:阴险,狡诈,并且评价他是“治世之 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是这个人在历史的记载中却是一个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连现代伟人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一个大 英雄。这个人是谁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通过他的 两首小诗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学生听了这么一段对于一个人截然不同的评价,当然会激起 了解和探究的浓厚兴趣。学习这首诗后,补充毛泽东多次高度评价曹操的情况,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1954年夏,毛主 席在

10、北戴河吟诵曹操 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 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 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 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 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 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 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补充与所学诗句相关的典故,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 加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如学习曹操的龟虽寿,可以

11、补充这个 典故一一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 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可见这首诗中的名句自古以来就受人喜爱。三、指导学生在赏析诗词的基础上自己用一句话归结全诗的主 题,让学生有一个易于把握的抓手。在教学用书和学生手里的教材全解上多是赏析的材 料,少有精当的一句话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赏读理解,然 后教师归结明确,学生再自己整理出来。这一归结要准确、简洁、 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曹操的龟虽寿的主题归结:这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 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人以老骥自喻,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 信天命、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壮志豪

12、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题归结:本诗想 象丰富奇特,以明月随君寄托诗人对被贬官好友王昌龄的真挚友 情和深情慰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人在秋雨满池的夜晚写给彼此思 念的远在北方的妻子的一首诗, 以对幸福团聚的遥望表现今夜的 孤寂、忧伤和思念之情。要准确地用一句话归结诗的主题,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诗 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全面深入地理解诗 词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 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教师把结论告诉给学生。因此,对

13、此内容的补充不应平铺直叙,也不能作者和背景先 行,尽可能有悬念的设置,最好在学生疏通诗的大意后,在学生 有思考的“愤”和“悱”之时,恰当及时地补充相关背景材料,让学 生产生顿悟后的快感。所以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补充要适时、 切。例如观沧海这首诗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表明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 的雄心壮志。这四句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只是描写了大海雄浑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怎么让学生理解它表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 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呢?就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诗的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 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14、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 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按照诗的字面意思仅仅把 这首诗理解为表现三峡间水流湍急、船行极快的特点,那就太简 单了,没有知人论世。疏通完字面意思以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中为什么要用夸张手法写船行速度之快?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李白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看: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 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诗人喜不自胜,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极度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师补充这一写作背景,让学生结

15、合写作背景,就能真正全 面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了。2、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学会找诗眼词眼。古典诗词语言精炼,意境隽永。因此,赏读古典诗词要注意 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涵咏品味语言。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中 的几个动词“争”、“啄”、“迷”、“没”,这几个动词很传神地写出了初春的早莺到处抢着向阳的树垒窝的那种欢呼雀跃的情景,各种 花儿逐渐在争相开放,小草绿茸茸的铺满了大地, 刚好可以没住 马蹄,多么充满生机的初春自然景物啊! 如果让学生找这首诗的 诗眼,学生一下就可以找出“春行”,因为全诗都是围绕“春行”在 描写和抒情。而诗中的数量词“几处”、“谁家”又能很好地把握初 春特有

16、的景物特征。四、指导学生写作个性化赏读的文章。在教学三、五首或十首诗词以后,让学生从中自主选择感悟最深的一首诗作个性化赏读的写作。这一写作既是检验学生对古 诗词情境的领悟和感受,又是一种自然方式的写作训练。 它旨在 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 感悟、再现、品味古典诗词, 进而深入诗境之中,联系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读出自己的体验 和感悟,浸润于美的境界、美的情感与美的哲理中。这种写作方式不拘一格,但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保证赏读和写作的个性化,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体味,力求写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指导学生写好这类个性化赏读文章,首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

17、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境。如二00九届毕业的学生杨曼曼写作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 武陵春一文中就将自己作为抒情的女主人公,去感同身受地理解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感情,富有个性化,赏读有特色。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轰隆隆”,随着一阵阵的雷声,乌云顿时遮住了天空,黑压压 的一片,像一张白纸上永远抹不去的污点。随之,雨下。淅淅沥 沥,不紧不慢,似一首婉约的歌,唱着;若一首凄凉的诗,在诉 说着生离死别;又如一首缠绵的曲,牵动着我的心。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仿佛就要被吞噬下去了。我坐 在书桌旁,看着他留下的诗,想到从前和他一起吟诗作对的日子, 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而如今却是天人永隔了。 祖国的败亡

18、本是我最大的痛,家乡沦陷无疑在我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本想我女 流之辈不能为国效力去打仗杀敌,起码可以和心爱的人相守终 老。然而老天却连这样微小的愿望也不满足我,夺走了他,又在 我的心上添加了更痛的伤。为什么会这样?相爱却不能相守“嘀哒”,雨从屋檐上落下。这一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望着 已停的雨,连风似乎也不闹了。窗外的天空已稍变明朗,树枝上 还残留着雨水。花朵因雨的击打,已经落下了不少,零零碎碎, 躺在潮湿的地上,已和泥土连在一起。从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不久便近了。从那些花儿上踏过,不知是出了什么急事,渐渐只 有远去的背影。站在窗前,回望地上的花朵,此时已和泥土合为 一体,分不清哪个是花,哪是土。只是还能够闻到那幽幽的淡香, 沁人心脾。此时太阳已上三竿,可是,仍然无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