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故都的秋姓名:高俊晓工作单位:保定市莲池区职教中心学科年级:高一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整理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进行细腻描摹的同时流露出自己内心对故都的无比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整理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在前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后,再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写景散文的理解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会整理对故都之秋

2、的独特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强化诵读,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整理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重点: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和意境,准确把握整理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和文中流露出来的悲凉伤感之意。 (了解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体会整理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由于整理所处的年代已远

3、,中学生在把握整理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以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既是文章的特点,又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课前预习:提前布置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整理、作品等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既为学习课文做准备,也复习了旧知,调动了

4、学习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吟秋的佳作有很多很多,(回忆描写秋景的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是丰富多彩的。请看图片:(让学生欣赏几幅关

5、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谈谈你对秋天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描写秋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秋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他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故都的秋景。(屏幕显示课题和整理。)(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当时称北平,为什么整理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

6、“北平的秋”?(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为国都, 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三)品味鉴赏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问题设置:整理心中,北国的秋是什么样的呢?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有什么不同?整理更喜爱哪一个?为什么?作为一篇美文,它是不厌百回读的,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和整理的思想感情,并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

7、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由于本文的写作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整理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了解整理和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

8、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整理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整理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3、再读课文,读出画面 郁达夫他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来

9、的理由就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下面我们一起跟随整理快速地浏览第三到第十一自然段,跟随整理一起来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边读边思考:(可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试着给这些景物归纳画面,并拟一个小标题。分别是: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整理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五幅画面都带着浓浓的秋味。请问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清、净、悲凉(师板书)3、精读课文,品味意境整理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那么,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即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以“秋晨院落图”为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10、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写“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整理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是以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整理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整理通过颜色、声音和环境的细腻描绘,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物的与“清、静、悲凉”特点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

11、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整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整理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12、。  4、品味文章、体悟情感(合作探究阶段)画面分析完了,我们都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试着选取文章中的景物,做了一个曲子,我们来齐读一下:破屋  浓茶  小院漏光  鸽声  碧天秋草  蓝朵  残垣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5、对比描写,加深感悟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结合开头第2段和末尾13段,让他们通过文中的比喻和对比,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从而引出问题:

13、整理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其实整理是在颂秋。为什么整理笔下的秋又是悲凉的呢?结合时代背景和整理的生平来分析: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了解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整理悲秋并非真正沉沦,而是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的思想情感(师

14、板书:)眷恋向往之情,忧思孤独之感。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整理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整理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眷恋之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6、拓展训练仿写句子:结合课文和你的理解,假如让你用几句话来表达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你怎样写呢?“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

15、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四)结束语文学的语言是生命的符号,今天,我们回到文本,回到七十多年前,随着郁达夫一道,去感知故都秋的风物,去体验一个旧时代文人的雅趣,去欣赏一曲生命的悲歌,去触摸那个时代令人伤怀的文化记忆。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审美享受和愉悦,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和生命的层次,课外请同学们进一步走近郁达夫的作品,走近他的精神世界。(五)布置作业(1)、阅读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感受整理的故都情怀。(2)、以“校园秋景”为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绘声、绘色、绘形。(选作)附板书设计 :  

16、;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秋晨院落    “清”  秋槐落蕊          “静”   眷恋向往之情,忧思孤独之感

17、60;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悲凉”秋果奇景(形) (神)设计流程:设置情境,引发兴趣-诵读欣赏,整体把握-分组探究, 拓展延伸-个性品读,鉴赏提高-归纳概括,总结升华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描绘秋景的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结合预习,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课文配乐朗读,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了解在整理心中,北国的秋是什么样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脉络,初步了解

18、整理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五幅秋景图,体会整理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分组阅读讨论,品味文章优美的画面和意境,了解整理的思想感情,体会整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归纳总结,结合背景,提炼中心,加深理解。从整体上体会整理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眷恋之情。加深对整理及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六、教学评价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项目A级B级C级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认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积极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自信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做出尝试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与人合作善于与人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