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 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引入:贝多芬,2 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
2、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 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 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 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 个。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 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 做了 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 次在全国获奖,弁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
3、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课 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 各自的特点。曾经:浮夸的琉璃 炫耀的朱红 高墙 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 “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地坛的变化就像作者从“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地坛外形的“荒芜”刚好与作者“失魂落 魄”的心情相吻合,所以“我”与地坛一见如故。(3)进入地坛以后,作者发
4、现它除了 “荒芜”还有什么特 点?(原文回答)明确:荒芜但弁不衰败。(4)哪些景物体现了 “不衰败”?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明确: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叶;作者写了它们 的动态。(5)当时的“我”处于怎样的状态?明确:“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一一被社会遗弃,生存面临危 机,这样的时候最容易想到死,他为了 “逃避”而来到地坛,但 地坛让他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过渡:以后15中他常常来,发现地坛对他的意义远不止这 些。请学生朗读第七段。(6)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 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 “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明确:与“形体”相对的古园的“神”一一永不改变
5、的、生 生不息的精神。(7)是哪些东西体现了古园的“神”?(朗读有关内容)明确: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幻灯片)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配音朗读相关内容。教师概括:人们可以改变古园的外形,但它的精神不能改变; 命运可以夺去“我”的双腿,但不能夺去“我”的意志。古园历 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地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的灵魂已皈依地坛,地坛成为一个精 神的家园。他说,“所以我常常要到园子里去。”(幻灯片)(8)由上述内容整理出作者“对地坛的感情”和“对生命 的态度”两条线索:亲近喜爱皈依颓废一豁达一顽强(9)在这样的一个古园中,作者思考
6、了哪些问题?(幻灯 片)明确:为什么生?怎么活?(10)双腿的残废,使得史铁生一切的理想、一切的前途都 化为泡影,所以他一心想死,但这个时候,地坛勃勃的生机冲散 了他想死的念头。史铁生说,他还要感谢卓别林大师,“卓别林” 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救起一个要自杀的少女时说了一句很棒的 话:“你着什么急呀? ”这句话史铁生一生都忘不了。用幻灯片 出示该材料,林一生模仿卓别林的语气一一喜剧大师对死亡的幽 默感。史铁生也具有这种幽默感, 请学生找出类似的表述弁齐声 朗读:“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 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 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
7、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1)请学生分析这段话的含义讨论明确:不必急着死;不必害怕死。(12)第二个思考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 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原文的二、四、五三部分作者超越自身, 写来到地坛的其他人。他发现这世上有许多人在受命运的捉弄, 在承受不同的苦难,而不仅仅是他一个,特别是苦难而伟大的母 亲,教会了他怎样去面对苦难,怎样去生活。(13)请学生自读读本中的相关内容,讨论地坛人物及他们 对作者的影响。5、总结:放音乐命运和史铁生相比,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都是完 整而健康的人,所以,请珍爱生命,珍爱健
8、康。假如有一天你遇 上了苦难,也请记得史铁生曾经说过:“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勇敢地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幻灯片)6、板书设计我与地坛史铁生对地坛亲近喜爱皈依对生命颓废一豁达一顽强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地坛与我。行不行?不行。这篇 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 “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 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 坛有
9、关。写这样题目的 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三、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四、课文研读: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 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弁不衰败”。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 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 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 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弁给他以生命的启示,
10、可以说, 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 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 这个启示是什么? 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 生不该由自 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 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 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 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 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 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 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 我的精神家园。”地坛一一精神家园。3、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 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 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讨论:(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 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
12、段 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 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 忍耐)(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 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 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 的航标。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 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 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
13、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 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 的最深切的理解。六、母爱感言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 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 的名人名言。示例: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 荒漠。(英国)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 肯)
14、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 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一一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一一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 坛”。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 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 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 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教后感: 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 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 悟
15、,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 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 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 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 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3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深沉绵密、富于创意、富于哲理的语言。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3、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在 抒情语言中感悟史铁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由此去解读的内涵。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悟和分析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自由地朗读全文,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 细节找出来。一、导入在中国
16、文坛上,史铁生,可谓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 一,而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世纪中国杰出作品 以及中国当代5。本经典著作之一。 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 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史 铁生的我与地坛。(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 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弁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17、。 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 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三、教师范读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作品第一部分)四、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情感1、作者“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呢?(用简 单词语概括)明确:颓废、迷惘甚至绝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 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 一个世界。”2、史铁生在绝望中走进了地坛,地坛也自然成了他精神的 支柱,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我与地坛之间的缘分的呢?全班齐 读第二自然段。文中有“宿命” 一词
18、。(认为人的生死、贫富都由命运或天 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文中第四段还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作者真的认为这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吗?(先设疑,在后面解答)3、快速阅读第三、五、七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昭示着什么?明确:a.写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中“这时候”指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 尽显沧桑时, “该”指“我”失魂落魄时,“我”似乎与地坛相怜相惜,而地 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 “我”。b.写如今“园子荒芜但弁不衰败”的景象。荒园的破败烘托 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
19、;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 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c.写“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我”在地坛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坛的“意图”,一颗痛苦的心找到 寄托,得到安慰;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 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4、当初,作者带着三个问题走进地坛,在地坛公园里仍然 思考着这三个问题,请问这三个问题是什么?作者找到答案没 有?明确: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死:“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 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就 是,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问题,”也以同样的耐
20、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就是,我要不要活?第三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是,我应该怎样活?应该说,前两个问题他找到了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终于选择了活。因为死亡是一个自然来到而且必然来到的结 局。既然死亡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那就不要急着去死,关 键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事实上,史铁生已经用了一种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人生,面对苦难。至于怎样活下去,作 者也在后文中提到了他写作的
21、最初动机。5、那么,文中的那些读起来似乎让人感到有些神秘、有些 宿命的味道,也就不难理解了。如“它等待我又等待我”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你怎么理解的,作者真的认为这 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吗?明确:作者弁不是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能够以平和而宁静的心态看待和谈 论死亡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这是一种身陷苦难多年之后的平静的苍凉。 对死亡的舍弃意 味着对生命的珍惜,对不幸的平静接受意味着对苦难的无条件地 承受。五、读张海迪写给史铁生的信轮椅间的心灵对话片段。六、结束语人为什
22、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 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 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 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 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 史铁生在 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 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 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 有些话只适合收藏。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 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
23、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 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教学重点难点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教学方法讨论,领悟、鉴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 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 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 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 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 我强大。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
24、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 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 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 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二、课文研读(一)、阅读全文,感知 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 清的思路。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二、明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二)研读第一部分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 什么特点?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 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5、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弁不衰败”。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 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 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的 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我为什么喜欢弁经常去地坛?明确:在人口密集的喧嚣的大城市, 有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股 的地坛,正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 背景,“在
26、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 生命的思考”。3、提问: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明确:地坛我荒芜冷落失魂落魄并不衰败珍爱生命一座废弃的古园一个残废的青年肆意雕琢双腿残废有些东西不能改变精神不便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一一有一残损中有生机;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弁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
27、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4、十五年来史铁生思考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5、作者思考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 死,应该顺其自然。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 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 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
28、须思考的问题。第三个问题,也是 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 ”以 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 而是 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比如,地坛荒芜但弁不 衰败。小生命活跃其间。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 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 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 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弁 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6、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 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
29、样的变化, 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5【设计思路】1、 作为“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 ,教学指导要求引导 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 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 的思考。而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正是处于“最狂妄 的年龄”的高一学生,拥有健壮体格、处于优越环境的他们如何 能体味一个残疾人、一个双失意人的生命感悟?为了解决这个最 关键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前及课上作充分的情感调动工作,力求学生能感同身受。课前通过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 与地坛的视频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的基调和作者的经历;课上则需要教师适时地作点拨
30、, 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史铁生的 经历恰当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弁充分调动学生的见闻经历, 以 此来帮助理解课文。2、由于 语言有较强的哲理性,因此教者采取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的方法,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尽量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 理。与其将教学指导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犯难,还不如从小问题入手,从具体感性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慢慢地上台阶,学 一点懂一点,懂一点钻研一点。3、朗读是语文课的特色,而且的语言优美深刻,更需要也更值得学生朗读,因此朗读应贯穿教学始终。【教学目标】1、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 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2、简单了解史铁生“生死观”的内容。3、能结合自
31、己的所见所闻,对“怎样活”说出自己的看法教教学重难点】1、以景物描写为载体,分析地坛给“我”的启示,体悟作 者对生命的思考。2、通过自我品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理解作者 哲理语言的丰富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观看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与地坛。2、反复诵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点评,弁思考景 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舞蹈千手观音,请学生谈对邰丽华的了解。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邰丽华的颁奖词。课件显示:邰丽华,20_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从不 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 蹈,于无声处,展现生
32、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 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2、教师优美解说,导入课文。如果说邰丽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蓬勃, 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结识的史铁生则用心灵 和笔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他的我与地坛不仅给存在生 理缺陷的人以生的鼓舞,也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带来了生的启 迪。二、文本研习(一)快速浏览全文,回答: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以简单、具体的问题切入)明确:只因为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作者为什么要逃避?明确:(文本中可找到解答,可让学生朗读,以体验作者当 时的心情)P
33、PT显示作者在轮椅上的照片,附作者遭遇,教师有感情地 讲述。(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 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2、“一个世界”指什么? “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明确:“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 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 一个世界。(二)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 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明确:1、近。请学生谈谈对“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的理解。解读:很多读者认为这句话有重复啰嗦之感,
34、 其实不然。“我 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 殊的情感。2、缘分、宿命、共同点。地坛是荒芜的,(板书:古园荒芜)那么它的荒芜如何体 现?请一位同学朗读出相关内容。明确:“剥蚀” “浮夸”的琉璃;“淡褪” “炫耀”的朱红;“坍圮” “高墙”等。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明确:经历了 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 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 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 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双腿残废)这是一种缘分,“我” 一进入地坛就对它
35、产生了依赖感;这 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一起。(把握情感,朗读第2段及第3段相关内容)(三)小组讨论,分析第 3、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给“我” 带来的启示。1、全班推荐一位同学朗读第 5自然段,教师过度提问:地 坛除了给作者一个宁静避难所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明确:不衰败2、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相关 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员互相交流补充,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 后发言O(1)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 得自在坦荡。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 剥蚀”、 “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 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36、。(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 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 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解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 明它虽然是荒废的故园的园墙, 但它弁没有因此而消沉, 而是用 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学生发言时,教师作点评,最后小结: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 的方式演绎着
37、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 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 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 诉说生命 的美丽。(板书:荒芜弁不衰败)3、在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回答:作者从“不衰败” 的古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确: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弁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板书:残废不能颓废)(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第 5自然段,要求读出生命的 涌动)(四)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对于史铁生的“生死观”,需要了解的是“生是事实,死是节日”这一内容和作者能够想透生死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 白,荒芜弁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豁
38、然开朗。在这一基础上指导学 生朗读,读出释然感。过度语:既然死是一件在想透之后便无须再说的事, 那便毋 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史铁生终于意识到 关键是如何活下去。(五)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结合景物描写交流讨论, 谈谈史铁生的“活”的内涵。1、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 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2、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 天地都叫喊得苍凉。3、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 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4、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 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39、,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5、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 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6、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 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解读: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这句话可以看出落日即将隐 入地平线,但它仍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依然保持 美丽的姿态,生命虽逝,却能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它安 然
40、。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板书:形体改变、精神不变)作者也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简单介绍史铁生的创作及现状板书:直面苦难勇敢抗争)(集体朗读六个“譬如”)三、围绕板书,总结“我”与“地坛”的关系,以此引出地 坛对“我”的影响及“我”从颓废到奋起的心路历程。四、研习文本之后,将思维延伸至课外,结合所见所闻,说 说有关“直面苦难,勇敢抗争”的实例。备1: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 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 她弁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 心
41、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 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弁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 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备2: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 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 时,他先后经历了 10次竞选失败,但他弁不气馁,到 52岁时, 终于当选美国总统。五、播放残奥会主题曲视频每个人都是冠军,让学生再 次立体感受生命的可贵与拼搏的震撼,达到心理共鸣。结束语: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史铁生做到了!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
42、直面 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书写精彩人生!【板书设计】双腿残废同病相怜古园荒芜残废不能颓废荒芜弁不衰败直面苦难勇敢抗争形体改变精神不变【课后作业】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不 少于600字。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 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 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教学难点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 32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
43、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 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二、品读探究(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 多年”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
44、,满怀幻想,对幸 福充满渴望的年龄。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一一坍圮一一老柏树一一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 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 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 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 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45、”,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明确:荒芜但弁不衰败。三处。(第一处第3段,第二处第5段,第三处第7段)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 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6、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 方?如何理解?明确:文中的“六个譬如" O语言特点:新鲜、奇崛而别致。7、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与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说一说作 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地坛:“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 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作者:“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
46、到工作,找不 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 那儿去”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8、作者对生与死的新的看法是什么?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过渡衔接:也就是人总归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们 应该诊视生命,顽强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去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二)品析第二部分:我与母亲的故事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
47、母亲?明确:她是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是 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她又是一位聪慧和意志坚忍的母亲。2、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 “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3、 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 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 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弁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 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 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4、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 命运,体
48、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 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5、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 示?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一一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芬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 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
49、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 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 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三、小结升华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 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 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这两部分从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 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 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 解
50、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 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的特点如下:四、布置作业1、阅读我与地坛原文的其余部分。2、读完我与地坛原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 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7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把握的脉络,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其主要作品;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品味作者沉静、 绵密、抒情的语言,学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理清两部分内容要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 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作 者及母亲的情感,认识生命的意义。(三
5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体会作者思想变 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 命的认识。二、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生命、母爱的思考与感悟四、教学方法(一)问答法(二)点拨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 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 o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 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 他在地坛经历了什么?又
52、思考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史铁 生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请大家翻开课本45页。板书课题我与地坛(二)作者简介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 的作者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 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 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年临时工之 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 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 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 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 疾人命
53、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课文讲解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字词的读音记下。1、宿命(s立):2、坍圮(p ):3、玉砌雕栏(q 1):4、亘古不变(g出):5、颓墙(tu f ):6、肆意(s 1):7、隽(ju cn):8、恪守(k ):9、捋(l:10、熨帖(y立):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去地坛?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 句子。明确:(1)近。“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 地坛有特殊的情感。(2)宿命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为什么说是宿命呢?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三自
54、然段。读完后说说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样的,而四百年前的地坛有是什么样的。明确:现在的地坛是荒芜的:“剥蚀”的琉璃;“淡褪”的 朱红;“坍圮” “高墙”等;“散落” 了 “玉砌雕栏”(板书: 荒芜)四百年前的地坛是金碧辉煌的“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明确:经历了 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 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 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 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失魂落魄)这是一种缘分,“我” 一进入地坛就对
55、它产生了依赖感;这 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一起。(3)思考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弁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想看到自己的身影,那么证明他想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 思考也是他去地坛的一个原因。(4)生命的暗示明确: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 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o在他失魂落魄,需要思考的时候, 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安排好了的。那么,大家在回过 头来看,作者在前面说的: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 指的是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5)逃避明确:作者说他忽然之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所以他要逃避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这里的两个“世
56、界”分别指现实中的世界和作 者心中的世界。他想逃避现实,所以他到地坛去。小结: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所以他要逃避现实,去宁静地方思考问题,他选择了和他有着宿命的缘分的 地坛,在那里思考问题。2、那作者是不是就此沉沦下去了呢?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够代表 地坛景物特点的句子。明确:园子荒芜但弁不衰败。那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 ?请大家结合相关语句谈谈 自己的看法。(1)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 得自在坦荡。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 “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 属于本质性的东西。(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政策与经济关系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健全风险控制的年度工作框架计划
- 急诊文书书写规范的培训方式计划
- 制定前台工作月度总结报告计划
- 会展现场管理案例分析与策略
- 团支部活动策划方案
- 新技能学习的月度安排计划
- 小语种证书考试的题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关注银行从业职业前景的试题及答案
- 常见错误解析特许金融分析师试题及答案
- 海上光伏专项施工方案
- 心肺康复管理-洞察分析
- 腰椎穿刺术完整版本
- 适老化环境与老年人安全
- 蜜雪冰城工商大学店开店方案设计
- 毛泽东诗词赏析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S高科技公司为例》12000字(论文)
- 灼口综合征护理
- 【碳足迹报告】山东金拓热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碳足迹报告
- 小孩进入厂区安全免责协议书(2篇)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基督山伯爵》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