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课程大纲_第1页
媒介生态课程大纲_第2页
媒介生态课程大纲_第3页
媒介生态课程大纲_第4页
媒介生态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媒介生態 課程大綱劉幼琍 教授2005, Spring, 13:10-16:00 .tw 29387432 (O)課程宗旨辨識媒介、電訊與網路生態內部結構與外在環境之關係。橫軸是從個別媒體的問題反思整體媒介與電訊網路生態,進而能夠從單一環境因素,掌握媒介關係及狀態之變遷。縱軸則是挑選一些媒介、電訊與網路所面臨的重要共同議題,然後分別進行跨媒體的探討,並歸納或建議可能解決之道。教學方法 透過全體主動學習過程認識媒介生態學的核心概念 以討論方式辨識媒介生態中系統、組織、資訊、變項的關係評量方法(優:90+、良:80+、可:70+、失敗:60四等) 能否準時出席與參與課

2、堂活動 能否以討論個案方式參與各單元之議題; 能否以互動方式激發可能解決問題之推測; 能否以學期報告顯示吸收、詮釋、組織、反芻、連結、轉換學理與實務之能力;評分方式:期末報告40%,報告若遲交,一天扣10分。reading摘要報告:40%,需提前一星期交,若遲交,一天扣10分。平時上課討論20 %課程單元與內容2/19 單元一:第一堂課目的:說明教學方式並蒐集學生之學習需求2/26 單元二:媒介生態學之介紹 目的:讓同學對何謂媒介生態學有一初步宏觀認識Readings: Lum (2000), “Introduction :The Intellectual Roots of Media Eco

3、logy.” Ramos (2000), “Understanding Literac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Research in Media Ecology.” 1. 蔡琰(民84), 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新聞學研究,51,163-186。2. 蘇鑰機(民81),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媒的共棲和雜交現象,朱立、陳韜文編,傳播與社會發展,香港中文大學。3. 林文剛(2003)。媒介生態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3/5 單元三:影響媒介生態因素大解謎目的:協助學生瞭解影響媒介生態之可能因素,並協助他們診斷所帶來問題與這些因素之關係 影響媒介生態之

4、可能因素:政策、法規、市場(競爭、廣告商)、組織與工會、公眾(閱聽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產業秩序、科技3/12 單元四 媒介生態議題探討四之一:資訊/科技/網路的運用與衝擊(一)數位媒體 1. Carey, J. (1999). “Content and Services for the New Digital TV Environment.” 2. Moore, James F. & Stacey Koprince (1999). “A Digital Television Ecosystem.” 3. 公視網站(對國外數位電視發展之介紹)3/19 四之二:資訊/科技/網

5、路的運用與衝擊(二)寬頻網路與數位落差:1.Liu, Y.(2003) 2. Chan-Olmsted, Sylvia M. (2003). Theorizing the Strategic Architecture of a Broadband Television Industry. 3. Cooper & Kimmelman (2001). “The Digital Divide Confronts 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 Economic Reality versus Public Policy.” 3

6、/26 四之三:政治/議題的相關問題、選舉與媒體、議題設定、媒介效果 第三者效果、 框架理論 1. Severin & Tankard (1992). Chap. 12. Agenda Setting2.Morley, D. (1990). “The Construction of Everyday Lif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Domestic Media.”3.臧國仁(民88),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chap. 2框架理論。4/2 四之四:國際/全球化/趨勢/ privatization, deregulation, integration, m

7、erges and acquisition 進入WTO對傳播界之影響、電信自由化、文化接近性 1. Gershon, R.a. (1997). “Deregulation, Privat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Global Media Environment.” Lee & Wang (1995). “Satellite TV in Asia.” 2. Shrikhande, S. (2001).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V: CNNI and BBC World in A

8、sia.” 3. Hagiwara, et al (1999). “The Reception of Global TV in Asia”4/9 四之五:兩岸的現勢與發展 大陸媒體集團化、WTO等議題 1. 劉幼琍 book chapter 2. Tan, Z. (1999). “Regulating Chinas Internet: Convergence toward a coherent Regulatory Regime.”3. Zhang, Bing (2001). “Assessing the WTO Agreements on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9、Regulatory Reform and Industrial Liberalization.”。 4. 講義:湖南廣電大洗牌。Internet reading4/16 paper topic discussion4/23 四之六:經濟/市場/競爭/產業/併購/整合/供需的各相關問題與挑戰1. 劉幼琍(民86)多頻道電視與觀眾 2. Chan-Olmsted, Sylvia M. (1998).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onvergence: The Strategic alliances of Broadcasting, Cable Television,

10、 and Telephone Services.” AO L Time Warner等案例4/30 四之七:廣告商與收視率 1.Beville, H.M. (1985). “Ratings: Servant or Master.” 2.電視收視率1的戰爭 5/7 四之八:傳訊者/閱聽人之心理/兩性/科技之相關議題1. Webster (1989). Television Audience Behavior: Patterns of Exposur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2. “Television and Global Audiences.”3. 劉幼琍(

11、民86)多頻道電視與觀眾5/14 族群之相關議題 原住民、客家媒體與閱聽人、媒體的刻板印象 1.劉幼琍 (民 88.6),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 行為:以客家人與原住民為例。政大學報第78期,頁337- 3862.張錦華(民86),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9,1-23。 3.Meadows, M. (1992). “Broadcasting in Aboriginal Australia: One Mob, One Voice, One Land.” 5/21 原本因運動會停課,但因老師於5/28出國開會,所以提前補課 組織、資源(本單元各討

12、論活動需要同學經常反思理論、經驗、個案、與問題,從不同角度檢視媒介生態環境中各個不同議題,如全球化、媒介產業、族群、兩岸等之現有結構之間的現象變遷、關係轉換、各傳播活動的方式與效果。本單元課程鼓勵同學重視各方歷時性變遷對現有系統與未來系統狀態之影響,以及該變遷對現有系統與未來系統關係之影響,從而開始逐漸進入第五單元:連結理論概念與實務問題,詮釋現有狀態與關係,嘗試從現有推測變化。影響媒介生態之可能因素例如:政策、法規、市場(競爭、廣告商)、組織與工會、公眾(閱聽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產業秩序、科技等等。)Discussion5/28 老師出國開會,已先於5/21補課 6/4 法規政

13、策的管理與牽制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數位媒體政策1. Garcia-Murillo, M. & MacInnes, I. (2001). “FC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gulatory Convergence.”2劉幼琍(2003)。從層級模式看我國數位匯流後的廣電法規廣電三法合併修正草案、通訊傳播基本法。6/11 端午節放假6/18 期末報告(口頭、書面初稿)單元五:整合與呈現 目的:綜合運用所學所思呈現同學分析個案和整合知識的能力。 繳交書面的學期作業完成對全班的口頭報告參考文獻: 一般理論:金觀濤、華國凡(民77),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

14、台北:谷風。劉幼琍(民86),九零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蔡琰(民84), 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新聞學研究,51,163-186。顏擇賢(民82),現代系統理論,台北:遠流。蘇鑰機(民81),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媒的共棲和雜交現象,朱立、陳韜文編,傳播與社會發展,香港中文大學。Von Bertalanffy, L. (1968). General System Theory: F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N.Y.: GeorgeBraziller.個別領域:張志偉譯(民89),網路民主。臺

15、北 : 商周。 張錦華(民86),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9,1-23。郭良文、陶芳芳(民89),台灣報進政策對發行與送報之影響,新聞學研究,65,51-94。陳炳宏(民90),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馮震宇(民88),網路法基本問題研究。學林。楊忠川(民89),網際網路媒體可信度初探研究,展望新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劉幼琍 (民 89),從消費者角度探討固網相關法規,廣播與電視,15,67-88。劉幼琍 (民 88.6),特定族群對廣電媒體的需求及收視聽行為:以客家人與原住民為例。政大學報第78期,頁337-386。劉幼琍 (

16、民 86, 2), 美國廣電政策優惠少數族群案例之 分析。廣播與電視,第3卷第1期,頁25-44。劉幼琍(民85,7),兩岸有線電視法規之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3期,頁209-230。劉幼琍、林美惠(民85,1),台灣民眾收看大陸衛星電視節目行為之研究。廣播與電視,第卷第3期,頁1-32。蔡念中(民89),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跨媒體經營:規範競合與產業生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關尚仁(民82),從電台評鑑看民營廣播生態之探索性研究,廣播與電視,第1卷第2期,1-30。蘇蘅(民89),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新聞學研究,64,1-32。Albarran, Ala

17、n B.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Belmont: Wadsworth.Baldwin, McVoy, & Steinfield (1996). Convergence: Integrating Media,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Creech, Kenneth (1999). Electronic Media Law and Regulation. Boston: Focal Press.Davis, Richard (1994). Politics and

18、the Media.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Herman, Edward S., & Robert W. McChesney (1997). The Global Media. London: Cassell.Ishikawa, Sakae, ed. (1996). Quality Assessment of Television. University of Luton: Luton Press.Litman, Barry R. (1979). “The Television Networks, Competition and Program Diversit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3 (4), pp. 393-409.Lum, C. (2000), “Introduction :The Intellectual Roots of Media Ecology.”Pavlik, John (1998). New Media Techn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Ramos (2000), “Under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