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教育科研管理系统_第1页
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教育科研管理系统_第2页
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教育科研管理系统_第3页
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教育科研管理系统_第4页
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教育科研管理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名称: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本课题的界定关键在于“科技教育”、“新课程”两个方面,这两个概念的阐释为:(1)科技教育。对于科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理解:第一,中小学科技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科技教育既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他们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科技教育已经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到情感领域,从过去的只强调科学知识传授,转向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开发,侧重学生的科学实践能

2、力、科学探索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在科技教育中从学科学转为做科学、用科学。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2)新课程。新课程指的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建构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它旨在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概念的重建。在科技教育中,课程处于核心地位。我们认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旨在融注、渗透、贯穿科技教育特色的学科课程(必

3、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隐性课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科技氛围)的改革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渗透科技教育特色元素,把创新思想、探究意识、实践能力融入到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为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科技教育是当前教育界正在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门课题。“科技教育”一词的提出,源于科学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从16世纪到19世纪,在学校不允许教授自然科学,到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在德国大学开始将手自然科学,成立大学研究室,从此,科学和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被正式确立。在传统的科学教育自身演化发展

4、的过程中,20世纪中叶出现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与产业密切联系的技术教育运动。而几乎同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还相继兴起了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上来改进科学教育的思潮。至80年代,科学教育的核心变成了由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美国为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于1985年提出了一项改革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宣称美国学生到2000年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要名列世界第一。因此科学教育实际上开始演变为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科学与技术的教育,“科技教育”一词由此应运而生,并终于形成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潮流。21世纪来,我国对科技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以STS教育

5、为代表的科技教育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的很高评价。众多的研究从科技教育的含义、目的、内容、途径、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涵盖了科技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但由于人们对认识事物的不同角度与价值取向,对科技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中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科学测试成绩偏低,19个被测国家列为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出错率较高,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科技教育薄弱状况令人担忧。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超越风暴:力保美国经济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该报告显示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是在对中小学科技教育重视程度方面的差异。我校

6、科技教育从2004年起步,在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作了一定的有益探索。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子课题)依托数学发明法开展发明创意活动的探索和实践顺利结题;中国教育学会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组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苏南地区农村中学依托项目进行发明创意活动的实践探索也已经结题。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多位学生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生发明专利已超过200项。这时,我们想,能否把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联系起来,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真正使科技教育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发展和人的发展。目前,国内关于科技教育尚欠缺的方面有:(1)对科技教育的思想

7、认识的研究处于较肤浅的阶段,只看到对人才培养社会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深化到学生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的层面。(2)对科技教育特色与新课程有机渗透研究只停留于经验、措施层面,没有进行理论探讨。2、研究的价值(1)理论性。以已有的学校科技教育理论为载体,构建并发展的学校科技教育的理论,重视这一个理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持久性的研究。(2)实用性。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使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得以从小培养。(3)效益性。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本课题从科技教育入手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促进本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育质量

8、,提高并且显示本校的科技特色,为培养全面人才作出努力。(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1、研究目标(1)探索科技教育与新课程的契合点,实现科技教育内容、形式与德育、教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2)通过特色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3)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技教育,促进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的相互融合。(4)通过对学校科技教育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生命力。2、研究内容(1)STS理念下科技教育新课程开发的研究。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是英文Science Techno

9、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是当前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STS理论认为:科学是通过它的理论,更是通过它的应用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普及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应力图使他在对实际问题研讨过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应尽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去理解、认识科学概念和规律。根据STS理论基本特点:重视科学理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基础理论的实用性、社会价值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社会化,注重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在STS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新课改进程中,进行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开发和研究。(2)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的

10、整合研究。加强学科渗透,挖掘学科教学中科技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师中开展用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学活动。各学科老师认真领会科技教育思想,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教育知识,将隐藏于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人文精神培养等的内容显性化。(3)科技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研究。力图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建构符合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中,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4)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活动案例的研究。在科技教育新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传统实践活动”和“专项科技

11、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进行研究的第一手案例材料并适时开展研究。(5)科技教育特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实施融注科技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对学生科学认知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强化教育教学的科学设计,精化课程活动的科学实施,深化教学行为的科学反思。更新理念,改革教法,重构评价,总结与升华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6)科技教育与学校科学发展的研究。彰显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通过德育、教学、管理与学校文化四大载体,展开以创新精神与科技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效率,形成办学活力,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生命力。3、研究重点本课题旨在探索科技教育与新课程的契合点,在科技教育特色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

12、究,最终落脚点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1、思路本课题研究依据当代科技发展理论、特色学校建设理论、新课程理论,围绕研究目标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循序进行,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在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整合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学生为立足点,以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和构建相应课程、重点项目等体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法了解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然后在实践中实施科技教育特色与新课程有机结合,在环境创设、课程开发、运营机制以及重点项目等方面的研究,以课程开发和重点项目的研究为突破

13、口,最后对科技教育特色在新课程中整合的研究调查、整理,并作相应的总结。2、过程 本课题计划4年完成(2011.62015.6)研究共分3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止时间:2011年6月-2012年12月(1)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书面调查、走访调研、查阅资料等,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2)调查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现状及需求;了解科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与需求;了解科技教育与新课程的新理念;确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和操作策略。实施阶段起止时间: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这一阶段是课题实验的主要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调查汇总,对科技教育特色与新课程的有机整合,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完善方案。将方案与计划

14、具体操作。及时收集实验资料。组织研讨与交流。定期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主要包括:能够实施科技活动的合理开发;能够合理开发科技教育宣传途径,搭建科技教育氛围;能够正确合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并取得科技教育的预期效果。总结阶段起止时间:2014年12月-2015年6月总结两年来的研究过程,(1)分析研究资料,撰写出研究报告并整理相关资料,如案例、活动音像资料。(2)进行成果综合整理。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效果检测报告。(3)接受专家组鉴定与评估。3、方法本课题拟用如下主要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这一方法将运用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但更多地适用于本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特别是

15、第一阶段国内科技教育此较研究中需要运用这种方法。(2)调查研究法这一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用得较多,课题将用于调查学生科技素质现状、学校科技教育现状;课题实施阶段用于调查课题的阶段实施情况;课题结题阶段用于调查课题运作情况。(3)行动研究法这是贯穿于本课题实施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加强在具体的实际情景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法来运用于同一情况中。在这种研究方法中,可以试用一些与此相关的方法,如实践反思法。(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主要观点学校教育特色既涵盖有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学校教育特色的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

16、、有特长的学生,其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我校“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中,立足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教育的优势,全面实施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最优化地开发和利用学校自身和本地的地域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2、可能的创新之处(1)充分挖掘学校和地方资源,从纵向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科技教育的优势,以科技教育的项目管理为抓手,以“低成本,高水平”的科技创意活动为平台,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形成一种适合我校科技教育的新模式。(2)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既全面发展学生,又培养学生个性,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总

17、结形成适合当代中学生特点的科技教育的理论体系。(3)贴近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我市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对学生进行发明创意活动方法的系统训练,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优秀的发明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并努力转化为生产力。(六)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阶段成果(限5项)学校科技教育现状与分析调查报告2012年10月姜滇学生创造发明案例案例集2013年11月常建强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研究论文集2013年11月陆丰科技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个案集2013年11月庞永清科技课程教学案例教案集2013年11月陈荣琪最终成果(限3项)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新课程实践研究研究报告2015

18、年10月赵亚锋科技教育特色与学校发展论文集2015年11月赵爱民创新与发明校本教材2015年11月常建强(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1、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介绍:本课题主持人赵爱民校长获理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镇科技协会副主席,江阴市初中物理中心组成员,无锡市中考命题人才库成员,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又红又专优秀青年教师,全国物理

19、知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师德优秀,教学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教学艺术性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显著,是一个难得的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创新型校长。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不仅如此,课题主持人志著述颇丰,撰写了数十篇的精品文章,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问题都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对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上,创新创优,把学校打造为“江阴市十佳特色学校”。本课题组核心人员由省特教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和多位教学能手、教学骨干组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学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