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例文_第1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例文_第2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例文_第3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例文_第4页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例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十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导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在世

2、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五、总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3背诵全诗。导学过程:一

3、、导入学习。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2师生共同评价。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6指名学生背诵。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和_一样_。说一句话。三、指导学生写生字。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4学生练习写字。四、布置作业。教学设计方案 篇2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4、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课前准备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A 案导入课题,交流资料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交流汇报阅读收获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因为是民间故事,

5、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2.交流疑问。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

6、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2.自己练习讲述。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第一个难题是将500

7、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

8、得胜。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9、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

10、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作业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设计方案 篇3第一课时 作文指导:秋天的落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又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指导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赞美大自然课前准备:课件,树叶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过程:一、激情导入,巧作铺垫。师:美丽的秋天,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文学家把最美的语言献给秋天,谁愿意朗诵一下那优美的诗句?师:我们眼中的秋天有什么特

11、点?二、观察实物,揭示方法。师:秋天是美的,秋天的落叶就更美了(板书课题)。正是这些树叶,把秋天装扮得五彩缤纷。课前你们收集了落叶,拿出你最喜爱的树叶,把它的形状、色彩、特点介绍一下。(板书:形状、色彩、特点摸摸、闻闻)生举起树叶介绍师:观察树叶不仅看看,摸摸,闻闻,还可以其他树叶比较比较。互相再交流交流。生纷纷观察起来并互相交流。师:谁来介绍一下?(这片树叶细细长长的,像一把箭。这片树叶很漂亮,像古时宫女用的扇子。)三、激发想象,引导联想。师:刚才说的是一片树叶。现在把采集的树叶全都拿出来,看到这些美丽的树叶,你想到了什么?师: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树叶让秋天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只看到自己收集的

12、一点。想象一下,如果看到漫山遍野的落叶,那是怎样一种景象呢?(放图片)看了图片,有新的感受吗?师:秋天真是一幅五彩的画。今天就学习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这秋天的落叶。四、例文引路,探究写法。请拿出我爱秋天的落叶(课件出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秋天的树叶写具体,有顺序的。生认真读范文。师:交流一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秋天的树叶?(作者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方法。)师:找找具体的句子说说。几生读范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师:还有哪些方法?(联想的方法。读范文中的句子)师:联想在文中非常重要,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比如:由一片树叶,联想到漫山遍野的景象。说说你联想到什么?(看到一大片枫叶,火红火红的,就像火焰。看到

13、眼前金黄的树叶,我联想到漂亮的花地毯。)师:同学们还可以联想得更多。让我们把你观察到的、联想到的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顺序。看范文,写落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形状、颜色、叶脉络、叶边缘、摸的感觉,闻的味道)师:所以写时要抓住特点,按顺序。(对照板书小结)请选择一两种树叶把特点写清楚,写具体。写时可以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用上去,但一定要注意准确。五、当堂习作,巡视指导。1、生动手写作2、师巡视指导六、及时评改,培养能力。老师选几位学生的作文当堂师生评改板书设计:落叶形状 颜色 感觉(摸、闻) 联想课后记:范文:我爱秋天的落叶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杨树、柳树、梧桐树的叶子变得像金子一样黄了,枫树、

14、香樟、柿树的叶子变得像火一样红了。一片片树叶从树叶上飘落下来,像一群群飞舞的彩蝶。只有柏树和冬青树还是那么绿。我轻轻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随手捡起一片香樟落叶,椭圆的叶片上洋红的底儿泛着淡青色的光彩,色调是那样自然和谐。叶面上脉络清晰,有条有序,宛如整齐的图案。叶边的锯齿像无数个“人”字,十分有规则而又别致。我仔细闻闻,一股细细的清香悠悠地飘进我的鼻孔。啊,怪不得叫香樟呢!再捡一片梧桐树叶,捏住它细细的柄,小手似的的叶片金灿灿的,我禁不住摸一摸,可不怎么光滑哟!抬眼望去,不禁想起范仲淹的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多美的落叶!啊!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地上。小虫哼唷哼唷,把树叶拖

15、过来,盖成了一座小小的屋子。小虫说:“你们看呀,我的屋子多漂亮,黄黄的屋顶,绿绿的墙,红红的地毯,住在里面既不怕风,又不怕雨,多舒服呀!”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河沟里。小蚂蚁想:“冬天快到了,我该准备过冬的粮食了。”于是小蚂蚁一大早起来,到树林里去找过冬的粮食。小蚂蚁来到一条小河沟边,过不去,怎么办?忽然看见沟边飘着一片黄叶,小蚂蚁高兴极了,他想,我有办法了,于是它哼唷哼唷地爬到小叶上,把树叶当成一只小船,划过了小沟,它就到树林里找粮食去了。我看见了,看见树叶落在小河里,小鱼游过来,把树叶当成了小伞。小鱼说:“大家来呀,都来看呀,我的花雨伞多漂亮啊!它为我们遮雨挡风呢。”我还看见了,看见树叶落

16、在院子里,小燕子飞来了。小燕子对妈妈说:“妈妈,妈妈,黄鹂阿姨、大雁伯伯给我们来短信了,叫我们去南方过冬。”多可爱的落叶!脚踩在软软的落叶上,我浮想联翩:落叶是秋天的“顽童”呢!每当凉爽的秋风送来秋的信息,落叶就毫不犹豫地、陆续地挣脱“母亲”的怀抱,在湛蓝的天空衬映下,欢乐的奔跑着,飞舞着,它使一切的庄稼都丰收了,它看望了红通通的高梁,问候了金灿灿的大玉米,祝贺了绿油油的大白菜。五彩缤纷的原野里,到处都有它留下的足迹。落叶看到眼里,喜在心里,把丰收的喜悦告诉人们。落叶是懂事的孩子呢!没有花朵的艳丽芬芳,但它在春天里,在树枝上发芽和长大的时候,是为大树吸收阳光、雨露的勇士,哪怕一片叶子只能吸收一

17、点点养分。秋天,落叶为了大树更好地生长,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养料,不给“母亲”添麻烦, 从树枝上脱落下来,悄悄地飘落在养育它的土壤之中,化作新的养分去滋补“母亲”的身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多么可敬的落叶!我爱秋天的落叶。教学设计方案 篇4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拓展。以各种美术活动为引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情感需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内容:初中美术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优美的校园教学目标:1、情感

18、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2、认知目标: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3、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教学重点:1、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教学难点:1、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2、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学生准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一、导入新课(4分钟)师:让我们去游

19、览校园环境,大家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记录。(培养学生爱我校园的美好情感。)生:兴趣盎然。二、发展阶段1、师生活动(10分钟)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师欣赏大屏幕(校园建筑物图片欣赏:主要是体现平行透视规律和成角透视规律的)师:提出问题:结合刚才在外面欣赏的校园,来总结一下这些建筑物的特点。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你们真的是很棒。(鼓励)大家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思考,看哪一个同学说得最好。请举手的学生回答,教师要不断鼓励大胆发言,表扬回答有个

20、性的同学,鼓励不敢举手的同学参与进来。生:路灯。(掌声)师:在想想看,还有吗?生:路旁的大树,电线杆,楼梯。(掌声,气氛热烈)师:好,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有谁能为我们表演一下记忆中的大树呢(课堂掀起了高潮,大家的表现欲很强,都想上来试一试。)2、学生活动(分钟)3、合作评价与探究总结充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小组评,集体评。(此时高潮迭起,全体参与,氛围热烈有序)生:通过自由组合,讨论交流,小组成员间达成共识师:分析学生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平行透视规律。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轻松而又快乐学会。师:打出投影:两种透视现象的不同。成角透视规律在大家看来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了?生:是。4、自主合作与练习师:

2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前准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教师巡回指导,走进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现,并且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生:练习5、动手制作与欣赏师: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生:欣赏,领略一下表现手法,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要提示学生,不要被教师的示范框住思维,目的是发挥个人所长、个人风格,体现个性。三、收拾与整理四、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理想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在校园中进行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佳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别表现

22、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的取舍。五、课后反思(一)扬两个亮点1、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平行透视规律和成角透视规律的,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过程兴致盎然。2、学法引导注重过程的生成性,由浅人深,从扶到放,在认识、掌握、应用中逐步形成了学习能力。(二)纠一个偏离教之过。教师过多地在教上下工夫,淡化了对学生认识基础的考察,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篇5秋游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45页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 学重 难 点 :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教 学准 备:情境图教 学 过 程一、情境引入。1、

23、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图意。2、结合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二、探讨计算方法。1全班汇报提出的问题。(1)两队都上了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2)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2、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两队都上了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同学们先独立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3、全班交流算法。(1)904525=20(人)(2)两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数。 不能上船的人数。452570(人) 907020(人)重点指导第一种算法的竖式,问:每一步都求的是

24、什么?个位不够减怎么办?4、解决第二个问题。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请你说一说解答的理由。5、算一算。8936271005438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1、填空。8 55 67 16 4 2 5 1 7 3 4 1 2( )( ) ( )( )2、计算。773325963945 100918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 秋游(1)904525=20(人)(2)两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数; 空着的座位数数。 452570(人) 907020(人)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方案 篇6设计理念:1、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

25、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2、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4、可采用变序及板块教学,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尊重学

26、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预设目标: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预设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朗读课文。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的意思。体会“直”的意思。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3、你知道其中的

27、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一、导入。1、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二、学习2、3段。1、播放曹操和官员们议论的画面。指名回答:他们在干什么?板块一:学生回答:他们在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这么大的象”的句子,指名读,齐读。正音:柱(翘舌音)堵2、师范写“柱、堵”想想他们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各写三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3、学习板块二。板块二: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边看一边议论谁有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1、那么,官员们想了些那几种办法称象

28、呢?2、曹操听了反应如何?为什么?(四人小组议论)1)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曹操听了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1)大象宰了就死了。随机学习:宰zi(书空)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2)没有人有力气提起大秤,因为大象太大了。(进行板块一的教学)板块三:1、最后,大象的体重知道了吗?是谁想出的办法?2

29、、学生回答。3、检查第四段的预习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翘舌音)2)自由读课文。3)找出其中的生字:沉、线、搬。想想怎么记住它们?交流汇报。4)这三个生字,学生各写三个,展示评价。5)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没写过?找找、读读、扩扩词。板块四: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2、口头组词:“象、像”、“称、秤”。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3、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第二课时预设目标: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2、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果然”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1、官员们提出了那几

30、种称象的方法?2、曹操为什么直摇头?板块二:学习第四段。1、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2、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再想想,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3、做实验突破难点制作了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1)先贴大船和水面的

31、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2)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3)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4、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

32、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5、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第三课时预设目标: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2、熟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2、知道“才”在句子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板块一: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

33、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3、朗读指导。板块二:1、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你能来复述一下吗?(准备三分钟后在小组中复述,然后再请几个学生全班交流)2、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分层练习:用自己的话写写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或者:用“关”、“洒”、“扫”写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板块三:齐读课

34、文后完成练习:一. 看拼音写词语.gun yun y ln chun xin( ) ( ) ( )chng gn zi g y d qing(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1)de ( ) (2)d ( ) (3) di ( )2、曹操听了直摇头。(1) 不弯( ) (2) 把弯由的伸开( )(3) 爽快( ) (4) 一个劲儿地(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1)才气( ) (2)只有(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一( )象 一( )秤 一( )船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四、比一比,组词。官( ) 称( ) 柱(

35、) 象( )宫( ) 秤( ) 住( ) 像( )教学设计方案 篇7一、导入: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朗读潘融和符耀熙的诗句。)潘融:春天在那蔚蓝的天空上,你看那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地跳着春的舞蹈。符耀熙:春天在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她给了风筝无尽的生命,让她们在天空中尽情飞翔。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课件出示生词)师:这些词语都会认了吗?先自

36、由地读一读。(指名读生词。)师: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师:现在明白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吗?生:风筝指的就是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生:蝴蝶和蜻蜓围着花儿飞来飞去,就像花儿放的风筝。师:我们认识了生词,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了。也弄明白了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好了这首诗呢?生:不是。师: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生:要有感情的读。生:要读出问题。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

37、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三、品读诗歌。第一节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生读“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师:当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师:那你就试着把这种感受读进去。(生再读。)天空蔚蓝而辽阔,风儿轻轻地吹过脸庞,多么让人舒服呀!大家一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诗句里去吧。(生齐读)生接下去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师: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生:这样写有意思一些。生:这样写读起来顺口,又容易记住。师: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生齐读)生:“蹦蹦跳跳

38、、跳跳蹦蹦”显得更加轻快一些。师:谁来表演一下“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是怎么样的?(生上台表演。)生:我认为他表演得不好,他只有动作没有语言。师:那你来试一试吧!(这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边蹦蹦跳跳边喊着“哦!放风筝咯!”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样轻快的感觉来。生接着读“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生: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师:那我们首先来说说“渴求”是什么意思。生:就是非常希望的意思。生:就是渴望,非常想得到。有个成语叫“求知若渴”。师:好,弄清楚了渴求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生:他们渴求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些。生:他们渴求风筝把他们

39、的理想也带上蓝天。生:他们渴求更多的快乐。生:孩子们一个冬天没有放风筝了,现在终于到春天了,总算可以放风筝了。所以他们很渴求。师:“放风筝”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渴望放风筝的那一刻的快乐和自由的感觉,是吗?师:我们怀着这种激动和渴求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生齐读。师:大家想不想再齐读一下这一节?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生:想。生齐读第一节。第二节生齐读第二节。“这时,我们跳着,嚷着,远处的花儿也一样高兴。它们对我们说:“你们瞧,你们瞧,我们也会放风筝。”师:请注意,花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生

40、再读。师: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一生练习朗读。师:看样子,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第三节指名读。师: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生:还有的停在花枝上,好像风筝被挂住了。生:还有的冲向了天空。生:还有的落在房顶上。师:看样子这个风筝是断了线的。生:还有的在空中跳着“8”字舞。生齐读这一节。师: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生:是花的香味。生:是花的花粉吸引他们来采蜜。生:是花的形状很漂亮。师:是啊,是花儿的芳香和美丽深深的吸引着小昆虫们。第四节指名读

41、。师:“突然,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和前面的“我们叫着嚷着”这两个“嚷”字是一样的意思吗?生:“我们叫着嚷着”的“嚷”是很高兴的意思,“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的“嚷”是说他急着告诉大家他的发现。师:那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他的感情来?生再练习朗读。师:我们把整首诗来读一遍吧!生齐读全诗。四、拓展发散师:在善于想象的孩子眼中,花儿也会放风筝,在生活中,一些平凡普通的东西,如果加上了想象,就立刻变得富有情趣了,我们来看两段文字: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儿。妈妈来了,她用拖把把这些“鱼”一“网”打尽。在一个钟表柜台前,晴朗摇着拳头念起来:“锤子,剪刀,布”。

42、我们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很多钟摆在来回摆动,还真像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呢!师:你曾经看到过什么,引起了你美好的想象?生: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菜市场,这时,一辆摩托车开进来了,我想这摩托车司机大概是把菜市场当成了赛马场吧!生:我在放冲天炮的时候,冲天炮一下子冲上了天空,真像小火箭啊!生:有一天下午,我在窗边看天上的云,发现天上的云一层一层的,好像电影院的座位一样。同学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一个有心人,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加情趣盎然。下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

43、劳动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第一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

44、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2?感受夏天的气氛。(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3?欣赏夏天的色彩。(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

45、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4?感悟夏天的旋律。(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

46、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3?背诵课文第一段。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板书:夏热烈磅礴之势金黄旺盛活力紧张人倍忙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齐读课题)。 2

47、、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二、学习第二段 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

48、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师画远远近近的山

49、,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 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指读,齐读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男生齐读。 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

50、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 女生齐读。 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

51、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 “举头”是什么意思呀 ?“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

52、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篇10【设计理念】萨特曾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句话无论怎样的咀嚼都是对阅读太诗意的解读,但不能否认的是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