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行者无疆 思者无域 窃者无德 1. 测量长度【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与其他四课之间是并列关系,且又是相对独立的。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学习使用刻度尺”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关于刻度尺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方法。活动2“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尺子来测量身高、肩宽、腰围等,认识和使用更多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活动3“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拃”“步”等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应用与拓展“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需要,了解更多测量工具,认识到科学技术能给我们的学习和
2、生活带来便利。【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对身边的工具有所了解,知道工具可以方便人类的学习和生活,在二年级下学期冀教版数学课程学习中对使用“直尺”等测量工具有了基本认知,并对其使用方法和计量单位都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如何更规范地观察和使用刻度尺,以及什么是“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最大量程”等知识并不明确,对选择合适的尺子完成指定测量任务也没有足够规范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务
3、。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难点: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刻度尺。学生: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经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都长高了,肩也宽了要想准确知道自己长高了多少,肩宽了多少,应该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1.认识刻度尺。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 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教师提示:刻度尺对齐测
4、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2.学会使用刻度尺。(1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3.拓展延伸。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及其适用范围。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5、三、选择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1.提问:选用什么尺子来测量身体各部位的长度才合适呢?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2.教师讲解工具选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工具选择:测量手掌宽度可以选择直尺;测量腰围可以用软尺,它柔软容易弯曲,可以紧贴身体部位,并且最大量程为150cm,能满足长度需要;测量身高可以用钢卷尺,它有一定硬度,测量结果更准确;根据实际情况或便利性,软尺、钢卷尺、皮尺之间可临时替代,如身高不超过150cm时,可用软尺替代钢卷尺测量身高。(2)注意事项:用直尺测量时,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边缘重合;用软尺测量时。坚贴身体部位,但不要过于用力抻拉,以免误差较大;用钢卷尺测量身高时,由于钢尺锋
6、利且回缩速度快,需要佩戴手套,并尽量使卷尺与地面垂直,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读数时注意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3.学生测量记录与交流评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成员间协作完成探究任务,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强调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登高和使用钢卷尺时。学生交流与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协作情况。四、学会使用身体自带的“尺子”,估测长度1.提问:在没有刻度尺等测量仪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小组讨论交流。2.讲解:利用“拃”和“步”等身体自带的“尺子”可以估测长度。3.小组活动。学生测量自己一拃、一步的长度。用“拃”估测课桌的长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7、手册第1页中。(根据课堂时间,该活动可安排在课下作为拓展活动进行。)4.交流评价。对比估测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收获。【板书设计】1. 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2.测量体积【教材简析】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3个活动。活动1“哪个杯子能装的水多”,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初度判断体积的大小,进而建构体积的概念。活动2“测量水的体积”是帮助学生认识量筒,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和计量单位。活动3“测量胡萝卜的体积”是让学生学会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并掌握固体体积单位。应用与拓展“自制量
8、杯”,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制作简易量杯,并用该量杯完成简单的测量任务。【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学习中,已经对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了探究兴趣,本科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活动认识物体的另一个属性体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本课的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说出用量简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2.准确说出测量体积工具的名称、规格和功能。3.举例说出使用工具测量体积精准、便利和快捷。科学探究目标1.能使用量简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2.能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体积。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
9、学完成测量物体体积的任务。2.有根据地对自制工具及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和讨论,并愿意改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正确测量体积的方法。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体积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杯、不同规格的量筒、量杯、胡萝卜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导入。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水杯,观察自己的和小组同学的水杯。学生观察并交流。( 同学们的水杯多种多样、形状各异。)提问:谁的水杯能装更多的水?学生思考并讨论。2.比较水量。引导:请大家观察这三组水杯,分析判断哪个杯子中装的水多
10、一些。(1)教师出示“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高”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2)教师出示“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粗"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3)教师出示“高度和粗细都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这种情况下难以直接做出判断。)学生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提出问题。如何准确判断杯中水的多少?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测量水的体积。(1)认识量筒。讲解:像水在杯中会占据空间一样,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被称作物体的体积。量简是常见的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标有刻度和单位。出示:量筒图片,指导学生认识量简。量筒的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11、量筒没有“零刻度线”;量筒的计量单位是毫升(ml) ;按其规格通常分为10mL、25mL、50mL、100mL、 250mL、 500mL、 100mL等多种。(2)选择量筒。根据杯中水量的多少,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简进行测量。( 尽量选择能够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简, 分次量取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如量取26mL的液体,应该选择规格为50mL的量筒。)(3)掌握方法。讲解: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简略倾斜,右手拿被测水杯,杯口紧挨量筒口。 杯中的水沿着量筒筒壁缓缓倒入量筒中。 量筒平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静置一会儿,使内壁上的水全部流下来。读数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三
12、者保持水平。(4)学生观测,教师巡回指导。(5)学生汇报。指定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观测的结果是什么。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对其进行补充和评价。学生记录。将测量杯中水体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2.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提出问题:用量筒能直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吗?学生思考后进行集体交流。(2)设计方案。引导:你认为应该怎样测量胡萝卜的体积呢?比一比谁想出的方法多。学生分组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交流:指定学生进行汇报,其他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形成一致的测量方案。教师出示实验方法:方法一: 量简中加入适量的水(要求水能浸没胡萝卜) ,记录
13、水的体积。 放入胡萝卜,观察液面变化,记录当前水和胡萝卜共同占据量筒的体积。 求出两次体积差,得出胡萝卜的体积,并换算成立方厘米。方法二:将胡萝卜放入量简中加入适量的水(要求水能浸没胡萝卜),记录此时水和胡萝卜共同的体积。用镊子将胡萝卜取出,观察液面变化,记录水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差,得出胡萝卜的体积,并换算成立方厘米。方法三:将一个比胡萝卜大的烧杯放在一个金属盘上,向烧杯中加满水(要求水满而不溢出),将胡萝卜加入烧杯中。用量筒观测金属盘中溢出水的体积,并换算成立方厘米,即为胡萝卜的体积。(3)学生测量。学生分组观测胡萝卜的体积,并换算成立方厘米。( 根据时间让学生可以选择13种方法进行观测。
14、)提问:如果胡萝卜的体积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简中,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分组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活动小结。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务:请大家参考拓展活动中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自己制作一个量杯,下节课在班内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学制作的量杯测量体积最准确。温馨提示:需要选择透明的杯子,标记刻度和最大量程。学生小组内交流制作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疑问,并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学生课后进行制作。板书设计:2.测量体积量筒是常用的测量体积工具。固体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液体体积单位:毫升ml1毫升=1立方厘米3.测量质量【教材简析】本课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两个主
15、要活动。活动1“猜体重”,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初步判断物体的轻重,进而明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就是比较物体的质量。活动2“称量水果的质量”帮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和功能,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应用与拓展“称量水的质量”,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称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方案,并用改方案完成称量任务。【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对台秤的使用方法和质量的计量单位等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实验室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托盘天平尚不熟悉。在本单元前两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测量物体的基本属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活动认识物体的另一个物理属性质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
16、逻辑性过渡,本课的教学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守恒,即物体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而改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说出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2.准确说出托盘天平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3.举例说明使用工具测量质量更精准、便利和快捷。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质量。2.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质量。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物体质量的任务。2.有根据地对他人的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愿意改进自己的测量方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
17、量物体的质量。难点: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水果、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水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水果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妈妈买来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请同学们猜猜哪个重。学生观察并猜测。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测比较,判断轻重。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水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它们的轻重?学生思考交流。(1)比较大小不同,形状、种类相同的水果。学生直接仅靠“看一看”、比较、分析,并不接触物体,就基本判断出“大”苹果重一些。(2)比较大小、形状相同,种类不同的水果。学生通过观察
18、和比较,即“掂一掂”, 能够判断出哪种水果重一些,如橘子松弛、柔软,可能轻一些,但是仅凭感官容易存在误差。(3)比较大小、形状、种类都不同,且质量相近的水果。学生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做出判断。(4)记录结果。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判断依据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5)形成问题。两种轻重相差不多的水果,怎样比较它们的轻重?2.使用仪器,测量质量。(1)认识托盘天平。引导: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请大家观察它们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的外观和结构。集体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提问: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所配备的砝码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一起来了
19、解托盘天平吧。播放视频:关于托盘天平、砝码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的视频。学生观看后进行思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学生交流,识记天平和砝码的名称。(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引导: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和结构后,如何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课件出示: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将天平的游码拨至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可记住调节方法口诀:指针左偏,螺母右旋;指针右偏,螺母左旋) ;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左托盘上,估计待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加砝码时注意大后小,减砝码时注意先小后大),并调
20、节游码的位置,至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读数时,左盘中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称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并把游码移回“0”刻度处。学生阅读并识记天平的使用方法。(3)观测物体质量。学生小组合作,称量出几个水果的质量。学生将称量结果和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展示对比结果,交流评价。(4)认识更多的质量测量工具。播放课件:台秤、电子秤、杆秤、磅秤、案秤等图片。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务:请大家设计“称量水的质量”的方案。设计思路: .1.测量空水杯的质量;测量加水后水杯和水整体的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2.测量有水的水杯质
21、量;测量倒出水后空水杯的质量;计算出水的质量。3.将空水杯放在天平左盘;调节天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杯子的质量设为“0”;加水,测出水的质量。思考:哪种方法更准确,更便于操作? 学生思考交流,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教师小结:下节课,利用选出的最佳方案,一起称量一杯水的质量吧。【板书设计】 3. 测量质量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认识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测量温度【教材简析】本课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感知水的冷与热”,让学生通过体验与交流感知什么是冷和热,旨在使学生对冷热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意识到冷和热是相对的。活动2“测量水的温度”是让学生通过实
22、验来认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初步培养学生使用仪器测量温度的能力。应用与拓展“测量体温”是通过使用体温枪测量自己一周内的体温,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多种测温仪器进行测量的能力,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体感温度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具体温度的计量没有科学的认识,这就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2.根据生活经验对感觉器官感知水的冷和热做出假设。3.运用感觉器官感知水温,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4.利用表格记录和整理水温数据。5.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
23、形成科学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完成测量水温的任务。2.能坚持定期测量和记录体温,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温度计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温度计的方法。难点:使孩子对物体变化和热量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玻璃杯、烧杯、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记录本、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一杯热水(冒着热气)。2.提问: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是否适合饮用呢?3.引导:看来多数同学是用手摸的方法来感知水的温度。还有其他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
24、样判断水的温度”。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感知水的冷与热。(1)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问:手指能准确感知冷和热吗?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预设:学生大多会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手感知温度比较准确,但也会有个别学生认为不准确。)(2)讲解实验,掌握方法。引导:看来手指测量温度是否准确,需要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教师出示课件,讲解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别向三只贴有标签的烧杯中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将两个食指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感知水的冷和热。5秒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杯中,体会两个手指对水温的感觉。注意事项:要先用手背触摸一下热水的杯壁,避免烫伤。(3)对比实验,获取事实。学生在小组内进
25、行实验。(4)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讨论: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手指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对冷热的感知程度不同,常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说明人体对冷热的感觉是不准确的,也说明物体的冷热是相对的。2.测量水的温度。(1)认识温度和温度计。引导: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测量温度的工具叫温度计。请大家观察温度计,看看它的外观是什么样的?它上面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摄氏度?它的最大和最小量程是多少?如果用手捂住下端的玻璃泡,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温度计,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汇报观察结
26、果。(2)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提问:我们如何用温度计来准确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呢?教师讲解使用温度计的方法。A.测量前,温度计要静置在空气中3分钟左右,待液柱稳定后再进行测量。B.测量时,要把玻璃泡完全浸入烧杯内的水中,不要碰到烧杯底或壁。C.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水中,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D.记数时要有数值和单位。(3)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学生交流在测量水温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实时评价。)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提
27、出问题:测量水温用的是酒精温度计,测量人体的温度用什么温度计呢?2.掌握方法:播放体温温度计、体温枪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获取水银温度计和体温枪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观测记录:测量自己一周内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的体温,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4.汇报交流:学生交流一周的测量结果,教师采用图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变化规律,交流收获。【板书设计】4.测量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摄氏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5.计量时间【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习了测量物体长度、体积、质量、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另一个基本物理量时间。活动1“学习使用停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记录来认识
28、停表的结构、使用方法及时间的计量单位,初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形成科学测量要精确到秒的意识。活动2“做个小水钟”目的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小水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从不同的视角,采用新方法、新材料完成设计与制作的科学精神,应用与拓展“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是通过体验的方法感知时间与做事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数学课中已经学习了时间的相关知识,如能够准确认识时间,了解时、分、秒三种时间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还能通过钟表计算以时、分为单位的时间差。但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时间的计量单位一般要精确到秒
29、,这就需要认识一种新的计量工具一停表。 新工具的使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科学实验的时间计量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停表的计量单位是时、分、秒。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探究问题。2.能制订观察停表和制作水钟的计划。3.能用停表测量跳绳50次所用的时间,能根据材料和方法制作水钟。4.能利用记录表格记录和整理信息。5.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形成科学的结论。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分享,完成测量、制作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的计时方法会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制作小水钟的
30、方法。难点:理解小水钟变慢的原因,掌握小水钟的改良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停表、钟表、跳绳、水钟模型、针、黄豆、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塑料水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体育课上跳绳比赛的视频。2.提问:在跳绳比赛中是如何计量时间的?3.引导:比赛中用来计量时间的工具叫停表,它与钟表有什么不同?它是怎样计量时间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学习使用停表。(1)观察停表,认识结构。提问:停表的外形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停表吧。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停表后,集体交流停表的外形特点。教师小结:停表的大小正好能握
31、在手里,上面有一块显示屏,显示的是分、秒,最小值是0.01秒。有两个按键,一个是复位键,另一个是开始/停止键。(2)掌握方法,尝试使用。引导:同学们了解了停表的结构,那我们如何使用它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介绍,在观看时要尝试记住它的使用方法。播放视频(视频讲述停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回忆使用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3)实践运用,测量数据。引导: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停表的使用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到操场进行一场比赛吧!比赛规则: 两人为一小组,先由一名同学当计时员,另外一人跳绳。计时员说“开始后,跳绳的同学边跳绳边报数。跳绳的同学数到50时,计时员要停止计时,把时间报给跳绳的同学,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2、5页中记录下来。两人交换角色,重复。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开始此活动。( 如果条件不允许,建议更换活动形式,如以数豆子的形式开展此活动,规则可参考上面的案例。)(4)集体交流,反思评价。引导:同学们都测量完了,谁来说-说你觉得在测量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学生交流和评价。2.做个小水钟。(1)明确任务。引导:电子停表是一种计时比较精确的工具,一般都是由厂家生产后我们买来使用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计时的工具小水钟。(2)掌握方法。提问:制作小水钟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样制作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其中的问题。小组交流: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内交流所需材
33、料和制作方法后,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集体交流:学生讲述制作方法,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教师出示注意事项:合理分工,团结合作。 作时注意安全,不要被工具弄伤。 标线时,要尝试23次, 比较每次1分钟的标线位置是否相同。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小水钟能准确计量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的时间。(3)制作水钟。学生制作水钟,教师巡视指导。(4)作品展示。引导:同学们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进行展示与评价。你们小组也可以选择其他组的作品,并针对计时准确性、外形等进行评价。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评价其他组的作品。(5)交流评价。引导:同学们都已经观看了其他小组的作品,谁来说说哪个小组的作品比较
34、好,或者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交流与反思其他小组或自己小组作品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小结:同学们要学会接纳其他人的合理建议,再进-步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完善之后可以给作品拍照,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三、拓展认知,延伸活动1.认识不同时期的计时工具。引导:大家认识了停表这种计时工具,那你们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过程吗?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了解它们吧。播放计量工具的视频。.视频内容:刻漏(水钟)、沙漏、机械钟、摆钟、石英钟、腕表、电子表。学生交流学习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的感受。2.调查生活中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引导: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很短暂,但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呢?比如在学习时,1分钟能朗读
35、多少字;在体育锻炼时,1分钟能做多少仰卧起坐等。同学们在课下,针对这些事情做-一个小调查,并把调查后的感受用一句话总结出来,相关数据和感受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学生课后调查。【板书设计】5.计量时间计时工具:停表了解、使用停表小水钟的制作方法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简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常见的材料之后,为进一步引领学生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而设计的。活动1“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间的关系。活动2“体验陶瓷材料的加工过程”是通过某些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了解从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变化过程,体会技
36、术的重要性。应用与拓展“了解高科技材料”目的是引领学生认识新材料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发明制作的新材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学情分析】玻璃是学生常见的材料,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玻璃的制造过程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对玻璃的制造过程会产生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区别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说明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材料被称为天然材料。不是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而是由人们用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经过加工或合成得到的材料叫人造材料。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从材料来源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
37、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人造材料的加工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金属玩具、塑料杯、易拉罐、玻璃瓶、报纸、棉布衣服、木制积木、手电筒、铅笔、陶土及相关设备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塑料盆、玻璃杯、石子
38、、木板和沙土等实物,让学生先用感官进行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学生观察后回答。3.引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你能按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比较,形成知识1.认识天然材料。(1)提问:课本中的塑料杯、书、棉布衣服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这些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2)观察: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回忆生活经验,思考上述问题。(以上三种物品分别由塑料、纸、棉布制成,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得知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得到的;纸是由木材等加工制成的,棉布是由棉花加工而来的。进而分析得出石油、木材和棉花都是来源于自然
39、界。)(3)汇报:指定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4)引导:生活中还有哪些将天然材料加工后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将你知道的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5)结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然材料的概念,像木头、棉花、沙土、石油等可以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叫天然材料。2.认识人造材料。(1)观察:出示玻璃加工过程的图片或玻璃加工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察。( 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观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玻璃是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 ( 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煅烧制成的。)(3)结论:像玻璃、塑料、金属、尼龙等用天然材料加工而
40、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引导: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天然材料制成人造材料的例子,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要求学生在知道的常见材料中,区分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陶瓷实物作品陶瓷花瓶、 陶瓷碗、陶瓷壶。2.引导:生活中常用的碗、花瓶、瓷砖等物品,很多都是用陶瓷材料制成的。3.提问:陶瓷材料是怎样加工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件陶瓷作品。二、掌握方法,设计作品1.讲解制作方法。(1)和泥。把士块砸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调和,用手搅拌,揉和均匀。(2)练泥。取
41、一块泥,用手掌揉,然后将泥块举起一定高度用力向下摔掷,逐渐摔成圆柱形。把练好的泥放入盆中,盖上湿布。(3)揉泥。用两掌稍稍压住掌心中的泥块慢慢转动,使泥块随着转动而反复翻转,最后被揉成圆形或椭圆形。(4)捏泥。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泥捻成所需形状。(5)粘接。把坯体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坯体。(6)干燥。把完成的坯放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7)烧窑。按照素烧的升温曲线进行气烧操作,达到烧成温度时止火。(8)冷却。按照素烧的温度进行冷窑,以防素胎惊裂。(9)上釉。采用刷釉、浸釉等方法上釉,使素胎内外皆有釉。(以上方法步骤(7) (8) (9)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实现,可以通过讲解或视频让学
42、生知道每个步骤的目的,便于学生对人造材料加工过程的学习。)2.作品设计。(1)讲解设计思路。设计造型。如长圆柱形、喇叭形、阔身圆形、大肚形等。设计装饰。画出样品外表图案,如花朵、线条、动物等。呈现形式。可以采用课件、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2)学生分组设计。(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三、分工合作,制作作品1.小组制作。(1)温馨提示:使用雕刻刀时注意安全。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2.展示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讲解评价标准: (1) 作品造型美观。(2) 作品工艺精致。(3) 作品有创意。学生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 教师引领学生选择出造
43、型美观、有创意的陶瓷作品,并对设计独特的小组进行表扬。)讲解:在用陶土做陶泥瓶的过程中,陶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它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陶泥花瓶经过高温烧制变成了陶瓷瓶。陶土是天然材料,陶瓷是一种人造材料。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引导: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发明家不断研究出新的材料。学生汇报搜集新材料的信息,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1)材料的名称和来源。(2)简单的制造过程。(3)新材料的特点。(4)新材料的用途。交流:把搜集、整理好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各自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认识新材料的感受。讲解:以树脂为材料制作的眼镜,重量轻,佩戴舒适度高;采用多种新材料
44、制成的航天服,具有隔热、阻挡宇宙射线等作用。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教学过程】6.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天然材料:木头、沙、土等人造材料:玻璃、金属、塑料等陶瓷材料的加工过程高科技材料:无缝乒乓球、宇航服等7.塑料【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后,进一步探究塑料的基本性质及广泛应用。活动1“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的不同,认识到塑料具有轻便、透明、防水、耐磨等优点。活动2“比较塑料手套和棉线手套”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棉线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活动3“塑料瓶遇热水会怎样”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塑料遇热后会变软,因为它具有可塑性。应用与拓
45、展“了解塑料的新性能”,引领学生了解随着科技发展,科技人员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研制出了具有高强度、阻燃性、可降解等新性能的塑料。【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塑料的性能提供了知识基础。学生对身边用塑料制作的物品,如塑料杯、塑料凳和塑料箱等的性能比较熟悉,这为学生建构塑料的防水性、透气性等性能知识提供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塑料具有防水性、透气性、热塑性等性能。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4.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探究塑料性能产生浓厚
46、兴趣。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并能大胆发言,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利用科技改进塑料的性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塑料的优缺点的掌握。难点: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木尺、塑料尺、塑料瓶、热水、冷水、课件、记录表等。学生准备:塑料手套、棉线手套、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矿泉水瓶、塑料凳、大型塑料玩具(滑梯)图片。2.提问: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塑料有哪些用途?3.引导:塑料可以用来做杯子、椅子、储存箱、购物
47、袋等。塑料的这些用途与它的性质有关,你知道塑料有哪些性质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1)观察实物,提出问题。提问: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谁更轻便、透明、防水、耐磨?(2)观察比较,记录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表格内的信息提示进行操作、观察,并将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汇报: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两种材料的尺子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总结:塑料尺子具有轻便、透明、防水、耐磨等性质。2.比较塑料手套和棉线手套。(1)提问:戴塑料手
48、套和棉线手套会有什么感觉?(2)实验:把塑料手套戴在一只手上,把棉线手套戴在另一只手上,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照射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提示:不要用毛线手套。)(3)总结:塑料手套透气性差,棉线手套透气性好。(4)思考:根据塑料透气性差的特点,推想它在保温和防水方面有什么作用。3.塑料瓶遇热水会怎样。(1)提出问题:塑料瓶遇热水会怎样?(2)猜想预测:学生进行预测。(3)实验观察: 掌握方法:向一个瓶中倒入冷水,向另一个瓶中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左右,用手捏一下两个瓶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实验记录:学生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49、8页中。注意事项:向塑料瓶中倒入热水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烫伤。(4)得出结论:汇报:说一说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塑料瓶遇热水会变形,说明塑料具有什么性能?( 热塑性)引导: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塑料都有这种现象?身边还有哪些塑料制品?分别利用了塑料的哪些性能?交流:学生先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提问: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人员发明了哪些新性能塑料?2.阅读资料:阅读教材资料或个人准备的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要求简练清楚)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4.教师进行课堂总结与评价。【板书设计】7.塑料 性质:轻便、透明、
50、防水、耐磨等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棉线手套透气性好塑料瓶遇热会变形 热塑性8.服装材料【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人造材料以及塑料的性能后,进一步探究不同服装材料的性能。活动1“认识服装材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识别服装材料。活动2“比较棉布衫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不同的服装材料其渗水性不同。活动3“比较羊毛衫和棉布衫的保温性”旨在通过实验认识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不同。应用与拓展“了解不同功能材料的服装”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了解人们不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制作出不同功能的服装,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身边常见的一些材料,
51、具备了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及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质的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常见的服装材料比较熟悉,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服装材料提供了知识和能力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常见服装材料的名称。2.能描述某些服装材料的渗水、保温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不同服装材料的渗水性、保温性等性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2.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获取服装材料性能等科学事实。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服装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能在探究过程中
52、实事求是,准确记录数据,尊重观察结果。3.能与他人合作,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说出服装材料对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不同服装材料有不同的用途。【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一些服装材料的性质差异。难点:如何正确比较服装材料的吸水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棉布、橡胶雨衣布、羊毛衫、温度计、烧杯、胶头滴管等。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件不同材料的衣服、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参加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会穿不同类型的衣服,比如,运动时穿运动服、出席宴会时穿礼服、下雨天穿雨衣等。我们穿的服装
53、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服装材料吧!2.提问:你认识哪些服装材料?不同的服装材料有什么性能?3.出示观察方法:(1)查看衣服标签。(2)观察纤维的孔隙。(3)触摸衣服的表面来识别服装材料。4.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1.比较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1)提问:棉布和橡胶雨衣的渗水性哪个好?(2)掌握实验方法。出示实验方法。A.准备大小相同的棉布衫和橡胶雨衣材料各一份。B.用滴管分别在它们表面滴相同滴数的水。出示注意事项。A.每次滴水的位置保证在同一个地方。B.用胶头滴管滴水时,要与桌面保持45度夹角。(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54、手册第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4)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棉布渗水性强,橡胶渗水性弱。2.比较羊毛衫和棉布衫的保温性。(1)提出问题。羊毛衫和棉布衫哪个保温性好呢?(2)猜想假设。学生进行猜想后,交流猜想结果。(3)掌握方法。实验方法。A.向两个杯子中加入温度、体积相同的水。B.一个水杯用羊毛衫,另一个杯子用棉布衫分别包裹起来。(注意: 羊毛衫和棉布衫的厚度要相同。)C.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量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C.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
55、器底和壁。D.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 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E.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F.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4)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5)得出结论。汇报: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数据。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总结:羊毛衫比棉布衫的保温性强。引导:生活中还有很多服装材料的保温性很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1.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制作功能的服装,你还知道哪些多种功能的服装?2.阅读: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不同功能材料的服装。3.交流:将整理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的研究技术课件
- DB23-T 1167-2024 装配式聚苯模块保温系统技术规程
- 【广州】2025年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招聘第二批事业编制人员20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杭州】2025年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机关事业单位第二次招聘编外人员8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胃字教学课件
- 题型09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题型特训(解析版)
- 春节广州送温暖活动方案
- 早餐传统活动方案
- 星巴克月饼活动方案
- 旧书循环活动方案
- 大学课件-机电传动控制(完整)
- 厂石墨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钢结构起重机行车轨道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Translating China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工业大学
- 耳尖放血课件完整版
- 输尿管结石诊疗指南
- 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2023年安顺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9074.18-2017自攻螺钉和平垫圈组合件
- 变压器培训资料
- 断绝子女关系协议书模板(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