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_第1页
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_第2页
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_第3页
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_第4页
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5-712022-5-72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022-5-73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一)世界观与哲学(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022-5-74(一)世界观与哲学(一)世界观与哲学1 1、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2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 3、哲学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派别2022-5-75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

2、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最早的含义是哲学最早的含义是“爱智慧爱智慧” 哲学不同于政治、科学、宗教哲学不同于政治、科学、宗教1 1、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2022-5-76哲学是最深刻的痛苦,也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哲学是最深刻的痛苦,也是至高无上的快乐 人,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物,受制于自然法则,人,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物,受制于自然法则,生生死死不能自已;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生生死死不能自已;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它企图以理性把握自然,超越自身的有限性。物,它企图以理性把握自然,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因此,人生面临着最大的悖论:终有一死的人向往因此,人生面临着最大的悖论:终

3、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人自始至终面临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人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超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超越、此岸与彼岸的激烈冲突。在这一悖论中生发出越、此岸与彼岸的激烈冲突。在这一悖论中生发出的问题就是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的问题就是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智慧是一种痛苦,是人的痛苦,是只有人才有的痛智慧是一种痛苦,是人的痛苦,是只有人才有的痛苦,是人无法摆脱的境遇。苦,是人无法摆脱的境遇。2022-5-77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4、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恩格斯路德维希路德维希费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022-5-7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即世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即世 界的本原问题(本体论),对这个问题的界的本原问题(本体论),对这个问题的 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思维能不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思维能不 能

5、反映存在,即世界是否可知(认识论),能反映存在,即世界是否可知(认识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的标准。知论的标准。2022-5-79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 3、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发展、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发展2022-5-710(二)物质的客观实在

6、性(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1、物质范畴的演变、物质范畴的演变2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3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022-5-7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原子物质就是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客观实在物质是客观实在1 1、物质范畴的演变、物质范畴的演变2022-5-712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

7、出来的。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列宁2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2022-5-713第一、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坚持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第二

8、、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第三、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理论缺陷义的理论缺陷第四,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022-5-714(1 1)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

9、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识3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022-5-7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的产物 一句话,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一句话,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促使人脑日益完善,奠定了思维的基础;劳动促使人脑日益完善,奠定了思维的基础;人类的意识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发展人类的意识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发展劳动中产生的语言,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人脑的完善劳动中产生的语言,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人脑的完善2022-5-716(2)(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10、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2022-5-717脑解剖图脑解剖图2022-5-718 大脑皮层各区及职能图大脑皮层各区及职能图 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2022-5-719(三)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1、(三)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1、运动观、运动观2 2、时空观、时空观3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4 4、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2022-5-7201 1、运动观、运动观恩格斯说: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意义来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022-5-721

12、一方面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动的载体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2022-5-722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运动中的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是运动中的稳定状态其一,物体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改变其一,物体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改变其二,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其二,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2022-5

13、-72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互相依赖、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互相依赖、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运动与静止不可分。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运动与静止不可分。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辩论的错误。 2022-5-724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区

14、别和认识事物的前提2022-5-7252 2、时空观、时空观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2022-5-726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离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离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的本质属性时空的本质属性客观性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客观的,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的时空就是客观的。物质运

15、动的存在形式的时空就是客观的。2022-5-727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任何物质运动都是在时空中进行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客观任何物质运动都是在时空中进行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客观的绝对的,而时空的具体属性又是随物质运动的状态不同而的绝对的,而时空的具体属性又是随物质运动的状态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决定了时空的无限性,而具体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决定了时空的无限性,而具体的物质运动所占有的时空又都是有限的。所占有的时空又都是有限的。2022-5-728芝诺悖论芝

16、诺悖论1、二分辨:一个物体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二分辨:一个物体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2、阿基里斯追龟辩: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追龟辩:跑得最快的人追不上乌龟3、飞矢辨:即飞矢不动、飞矢辨:即飞矢不动4、运动场辨: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运动场辨: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2022-5-7293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世界

17、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2022-5-7304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 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 2)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基础2022-5-731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观实践观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2022-5-732(一)实践观(一)实践观1、实践的内涵、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

18、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实践本身具有矛盾的特征:含有主观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含有主观因素,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的交错点。是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的交错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022-5-7332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物质性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是同主观精神活动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是同主观精神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活动,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不同于

19、动物的本能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的一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的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实践也是历史性的活动,种社会性的活动,实践也是历史性的活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2022-5-734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创造客体价值创造客体价值 优化主体优化主体3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4 4、实践的社会功能、实践的社会功能2022-5-7355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社

20、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022-5-736(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22-5-737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022-5-738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永恒发展2

21、022-5-739事物的普遍联系1 1、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2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3 3、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方法论意义2022-5-740联系: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1 1、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2022-5-741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事

22、物与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物是相互联系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2022-5-742“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和人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和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类历史和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面。” 恩格斯2022-5-74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相互联系

23、着事物或现象不同,:相互联系着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如有内部联系与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如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系与间接联系等。2022-5-744 用全面联系的而非孤立的观点看待事物唯物辩证法首先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唯物辩证法首先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承认相互区别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形而承认相互区别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形而上学将事物之间的区别绝对化,只见树上学将事物之间的区别绝对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木不见森林。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确立整体性、开放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在动

24、态中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性的观念,在动态中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2022-5-745事物的永恒发展1 1、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的内涵2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3 3、发展的过程性、发展的过程性2022-5-746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运动、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运动、变化、发展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变化:从状态和形式看,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从状态和形式看,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有有序和无序,有进化和退化有有序和无序,有进化和退化。发展: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从总的方向上看

25、,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从总的方向上看,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这是宇宙的主流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这是宇宙的主流。2022-5-747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生命力和前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生命力和前途的事物。途的事物。旧事物旧事物是指与事物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已经丧是指与事物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和存在理由的事物。失了生命力和存在理由的事物。2022-5-748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新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的,新事物的产生是无法

26、消除和阻碍的的产生是无法消除和阻碍的(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消极腐朽的东西,)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消极腐朽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有益的东西,并增加了新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有益的东西,并增加了新的功能、结构和特性。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功能、结构和特性。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2022-5-749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恩格斯说: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

27、的集合体,其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尽管有种种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022-5-750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二、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022-5-751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28、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 展的内在动力展的内在动力2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诸规律和范畴的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诸规律和范畴的中 心线索心线索3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022-5-7521 1、何谓矛盾?、何谓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 又又 的关系的关系 和和 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辩证

29、法所讲的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与逻辑上的矛盾不同。的现象,与逻辑上的矛盾不同。2022-5-753同一性(统一):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双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倾向和趋势。吸引、相互贯通的倾向和趋势。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通达、相互转化彼此通达、相互转化不同的事物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不一样不同的事物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不一样同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性的状况也不一样。同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中,斗争性的状况也不一样。斗争性(对立):斗争性(对立):矛盾双

30、方之间相互否定、相互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化的倾向和趋势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化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内涵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内涵2022-5-754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对立的双方构成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构成统一体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022-5-755同一性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

31、结成统一体(即事物),这是事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而结成统一体(即事物),这是事物 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这使矛盾双方得到发展,因而整个统一体得到发展这使矛盾双方得到发展,因而整个统一体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斗争性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决定质变的实现。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决定质变的实现。2022

32、-5-756 矛盾的矛盾的 和和普遍性的内涵普遍性的内涵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无时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不有,无处不在 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具有共性具有共性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彻底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才能自觉发现矛盾、理解矛盾、正视矛盾,才能正确理解世界的联系和发展。2022-5-757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注意区个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注意区分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

33、盾矛盾地位的特殊性:构成事物的各个矛盾的地位和作矛盾地位的特殊性:构成事物的各个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用是不同;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分同的。要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有克服、同归于尽、融合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有克服、同归于尽、融合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22-5-7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任

34、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 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22-5-7591 1、质、量、度、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关系:质和事物的关系:直接同一直接同一 质是表现于外的内在的规定性。即质是表现于外的内在的规定性。即, ,质是质是 通过外在的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属性的内通过外在的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属性的内 在统一,质是客观的、稳定的。在统一,质是客观的、稳定的。 质量互

35、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2022-5-760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量的属性是多方面的量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定性分析是基础和前提,定量分析是深化定性分析是基础和前提,定量分析是深化和精确化和精确化2022-5-761认识度的意义:在实认识度的意义:在实践中掌握践中掌握 原则原则度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

36、一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是质和量的统一质与量相互联结,不可分割;质与量相互联结,不可分割;质与量相互规定,相互制约。质与量相互规定,相互制约。2022-5-762 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是超出度的变化。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是超出度的变化。 区

37、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否超出度度 范围。范围。2022-5-76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的方向决定质变的方向量变的方向决定质变的方向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发生质变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质变;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以及新质在量的扩张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以及新质在量

38、的扩张2022-5-764在质变量变问题上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质变量变问题上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只承认质变而否定量变只承认质变而否定量变“激变论激变论”只承认量变而否定质变只承认量变而否定质变“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这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这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实践中,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实践中,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2022-5-765 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肯定因素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和趋势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和趋势 否定

39、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和趋势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和趋势肯定与否定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含和渗透肯定与否定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含和渗透对立:对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和方面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和方面同一:同一: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022-5-766 黑格尔黑格尔: :“规定性是被规定性是被视为肯定的否定视为肯定的否定”。 马克思马克思说:说:“辩证法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中,包

40、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2022-5-767否定是通过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而进行的否定是通过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方法论:方法论: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建立在肯定和否定对是建立在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基础上的科学否定观,其基本内容立统一基

41、础上的科学否定观,其基本内容2022-5-768 否定之否定的内容否定之否定的内容: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 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曲折性、回归性的运动曲折性、回归性的运动 形而上学的循环论与直线论形而上学的循环论与直线论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 肯定阶段肯定阶段(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否定方面) 主要方面主要方面 否定阶段否定阶段(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否定方面) 主要方面 否定之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新的肯定方面(新的肯定方面新的否定方面) 主要方面2022-5-769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否定之否定

42、规律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曲折性的体现有两种:回复和逆转曲折性的体现有两种:回复和逆转5、方法论、方法论 乐观的心态与时刻准备挫折的心态相统一乐观的心态与时刻准备挫折的心态相统一2022-5-770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2022-5-771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2022-5-772(一)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

43、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一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规律2022-5-773(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

44、法居于核心地位居于核心地位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有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2022-5-774偶然与必然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可能与现实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022-5-775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v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v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45、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性2022-5-776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是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决定论”原则的内原则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在依据。反对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论 为人类总结教训、预测未来提供为人类总结教训、预测未来提供方法论指导方法论指导 为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的反馈为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的反馈原理提供方法论原理提供方法论2022-5-777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展、灭亡的不同趋势

46、的一对范畴。区别: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 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统一: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种豆得豆2022-5-778n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或必然)(只承认偶然或必然)n方法论:立足必然,充分方法论:立足必然,充分考虑偶然;不要忽视偶然,考虑偶然;不要忽视偶然,把握机遇,利用偶然。把握机遇,利用偶然。n科学是揭示必然性的,但科学是揭示必然性的,但是偶然性在科学发展中有是偶然性在科学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作用。202

47、2-5-779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依存的,并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黑格尔说: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说:凡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立足现实,把握可能立足现实,把握可能2022-5-780 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联系与内部联系相互关系

48、的范畴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假之分。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假之分。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对立统一2022-5-781 (1)对立:相互区别)对立:相互区别 (2)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的现,本质都是

49、通过现象表现的现象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和表面特征,人通过感官感知通过感官感知个别、具体个别、具体多变、易逝多变、易逝丰富、生动丰富、生动本质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内在联系,人通过理性思维人通过理性思维把握把握 一般、共同一般、共同平静、稳定平静、稳定深刻、单纯深刻、单纯2022-5-78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研与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研与认识的必要性;二者的统一决定认识的必要性;二者的统一决定了科研与认识的可能性。了科研与认识的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是客观现象与本质是客观事物事物本来的辩本来的辩证法,在认识中不能脱离现象认证法

50、,在认识中不能脱离现象认识本质,也不能停留于现象,应识本质,也不能停留于现象,应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展的过程。2022-5-783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关系范畴。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关系范畴。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相互区别相互区别: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

51、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结合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相互统一: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22-5-784(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逻辑与历史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2022-5-785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是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是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

52、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2022-5-786 归纳与演绎是互相联系的归纳与演绎是互相联系的一方面: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一方面: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归纳能概括出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与非本归纳能概括出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与非本

53、质属性,不能摈弃片面性,结论是不充分的;质属性,不能摈弃片面性,结论是不充分的;演绎是以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为基础,共性演绎是以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为基础,共性大致的包含个性,但是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事物大致的包含个性,但是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事物的个性的个性2022-5-787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找出对象的基础部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找出对象的基础部分和本质的方面。分和本质的方面。是与分析相对应的方法,在把整体分解是与分析相对应的方法,在把整体

54、分解为个部分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为个部分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在思思维方式。它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联系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2022-5-788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分析与综合的实质: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分析与综合的实质: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上的矛盾分析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

55、。2022-5-789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同分析与综合的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密切相关。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思维方法密切相关。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过程,达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具体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具体2022-5-790感性的具体思维的具体认识的起点,是感官得到的认识的起点,是感官得到的生动具体的知觉表象生动具体的知觉表象认识的结果,是通过分析与综合认识的结果,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关于事物的抽象的规定在思维把关于事物的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具体的再现出来。中具体的再现出来。2

56、022-5-791抽象是通过抽象是通过分析分析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各个必然本质的要素,的方面,从中抽取各个必然本质的要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方面本质的认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方面本质的认识。这就是识。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运用在抽象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综合的方法,把的方法,把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是抽象的关于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具体再现出来,这就是规定在思维中具体再现出来,这就是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的过程。2022-5-792逻辑与历史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统一、逻辑的逻辑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