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的教学设计分享_第1页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分享_第2页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分享_第3页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分享_第4页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模块四第四单元单元整体分析1、本单元篇章为人物传记,着重学习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2、在诵读练习中领悟在当时背景下,人物身上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人格魅力。(2)体会人格魅力以及叙事写人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意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2)体会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性格。(2)教育学生身处困境更应坚强,在个人与国家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以及对同家和民族忠贞不渝的崇高气节。【教学重点】1、体会语言描

2、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学策略】1、设计艺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进而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苏武形象,并从苏武身上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计划】本课计划用课时。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教学内容】在课前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并在相关问题中点拨重点词语的用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忠贞爱国的英雄感染了一代代人。他穿越历史的迷雾向我们走来,弹奏出感

3、人肺腑的一段被囚牧羊的心曲,这就是苏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出使的道路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再去接受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爱国精神的洗礼。二、问题设置1、文章意在塑造苏武这一形象,但在全文用了一定篇幅写苏武出使的背景,这对于表现苏武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熟悉课文词句并讨论。 文章在一开始就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在这一背景下出使,表明其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这也是后来扣留苏武的原因。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

4、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整理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在这里“蹈”是“踩”的意思。)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名词活用为动词“抬”)归营”,“单于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

5、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名词活用为动词“执、拿”)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一功背景的介绍都给苏武提供了一个尽展风采的环境,同时也为他人格的突显作了铺垫。它是苏武形象鲜活的必不可少的成分。2、文中几次写单于派人劝降苏武,从中可以看到苏武什么样的性格?请同学们围绕至段讨论。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来劝降苏武: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怒斥喝退。把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形象刻画的异常鲜明。从面在对比中我们看到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和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第二次是匈奴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

6、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之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让他放羊。这一次苏武以手持汉节粉碎了匈奴的野心。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情节表现了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的高尚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复杂心态。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残忍行为的不满。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3、在苏武出使的全过程中,文章还给我们提到了几个人物,张胜、卫律、李陵,这些人对于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注意描写不同人物的词语。在苏武的周围,有贪生怕死而屈

7、降副使张胜,有威逼利诱,羡慕富贵而投敌的卫律,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这些人都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或妥协或投敌。两种思想,两种情怀,有如天渊之别。张胜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卫律卖国求荣,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李陵斤斤计较个人恩怨,说得委婉动听,更衬托了苏武沉默之中的可敬可佩。通过这些对比使叛国者的灵魂暴露于世人之下,而苏武的形象更得以突显。使苏武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面前了。三、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哪些描写来突出出题、塑造人物的,他们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提示: 复杂的历史环境。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用个性化的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

8、衬托。这些都从侧面展现了苏武的伟大人格。四、疑难探究1、苏武对待卫律和李陵的劝降为什么态度不一样?首先卫律与李陵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友好)”,是敌亦是友的关系。其次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不应,表现了为人的卑鄙。苏武忍无可忍,大骂,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其为“王”,划清二人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对二人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

9、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2、苏武面对秘密的泄露以及所有受的惩罚前后一死一活,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大的行为反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拨。苏武一开始认识到,因为没有事先发现张胜的阴谋而将祸及国家接受审讯,这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立场,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他的肉体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先前的求死而变为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从全文看苏武奖生死置

10、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苏武的性格特征,同时对文中出现的个别词语的和用法进行了提示和点拨。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在这课中,苏武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这得益于整理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这种手法也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值得仿效的地方。六、作业1、试评论苏武行为在当代现实的价值和意义。2、人们常说“饿死事小,失节是大”,请大家就“气节”这一话题写一篇认识。七、板书设计人物特点手法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不卑不亢,保守节操,视死如归。对

11、比映衬张胜丧失骨气,降敌。卫律为自身卖主求荣,嚣张,不可一世。李陵为一己而叛国意志不坚,矛盾,痛苦,懦弱,伪善。八、学科组长点评本课是新课改理念下的研究课,他把文本的熟悉,基础的夯实,问题的预设以及探究相结合。既面向了全体,又顾及了个别。教师真正做到了主导,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设计的几个问题是相互渗透的,他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比较准确,问题的预设也较规范。探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对苏武情感思想的再探讨,比较有特色。课后的作业有很大的张力,是课内所学知识的应用,是所受爱国教育的心灵读白。本设计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教育上都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思路

12、。(宝坻区林亭口高中 王红伟)九、区县教研员点评十、教学反思苏武传的教学反思 宝坻区林亭口高中 刘占东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课文的书下注释是详解,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教师只需个别点拨。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整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其中我主要对苏武的两次自杀以及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等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它们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较为透彻。同时也为苏武忠贞

13、爱国的情操所感动。对于文章所涉及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对比和细节描写方法也有了一些较深刻的了解,但是运用还有些困难。因此在此后的教学中对有关叙事写人的写法还应有所侧重讲解并加以练习。十一、精彩片段 细微之处见精神苏武传的课堂实录片段师:班固的汉书虽然在体制上承袭了司马迁的史记,但班固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在这篇课文中,整理非常善于抓住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的第自然段,找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特征?生甲:第段中,单于让卫律审讯苏武时,苏武对常惠说,即使活着,也是屈辱使命,没有面目归汉,这时苏武“引佩刀自刺”这一细节动作充分显示

14、了苏武的忠君爱国。生乙:第段,卫律劝降苏武时“举剑拟之”,“武不动”,这“不动”充分显示了苏武视死如归的精神。当卫律以富贵诱惑他时,“武不应”,这体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质。师:你说的很好,然而你能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举剑拟之”中的“拟”的意思吗?生乙:我认为中“比划的意思,具体就是用剑做出杀人的样子。”师:好,你解释的很到位,看来你对课文理解的还是很深的。下面继续探讨刚才的问题。生丙:第段写到苏武被囚车禁大窖中时“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表现了苏武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生丁:苏武流放北海,杖节牧羊的情节也说明了苏武忠于国家,历久不变的爱国情操。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然而在这里还有一个

15、细节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就是苏武在被囚期间曾两度自杀,后来被流放北海时又设法坚强的活了下来。大家对他前后的反差不感到奇怪吗?他的行为是不是有些矛盾?生甲:这个情节我也注意到了。我觉得并不矛盾,这是苏武在当时条件下的正常举动。师:你还能具体谈谈吗?生甲:让我想想吧!生乙:我认为苏武不论是自杀还是坚强的活下来,都是他的反抗方式。他自杀,为的是不让国家受到屈辱;他求生,为的是逆单于所望,活下来为国家雪耻。生丙:我想苏武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生也罢,死也罢,都是反抗,都是为了爱国而没有个人私利。师:同学们围绕着苏武的性格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很有特点。看来大家对苏武的个性特征都有了较准确的了解。但苏武性格的完整表现并没有完全在这里得以尽展。大家再分析一下文中其他人物形象,看看能不能反衬出苏武的其他性格特点?生甲:文中第段写到“(单于)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张胜一开始就在卫律的举剑下投降。作为一个副使这么胆小没有骨气,实在让人鄙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了苏武的临危不惧的坚定意志。生乙:卫律原为汉将却投敌,并不知羞耻反而为荣,对苏武威胁炫耀。他说“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他的卖国求荣也反衬了苏武的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生丁:李陵由汉投敌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