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标提纲(共8页)_第1页
小学科学课标提纲(共8页)_第2页
小学科学课标提纲(共8页)_第3页
小学科学课标提纲(共8页)_第4页
小学科学课标提纲(共8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题纲第一部分 前言第一节 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二、当前国际科学教育

3、的主要发展趋势。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手、脑结合。 (3)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采用探究法。 (5)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实施写实性评价。 三、课程标准的功能:对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课标是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

4、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标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所以,课成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并不等于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总之,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指导即实实在在,又不是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像大纲管得那么细,

5、那么死。第二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1.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教育强调的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的问题,并作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反应出科学的这一变化趋势。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

6、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第三节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地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 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

7、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 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新安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 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 ,探究不

8、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巾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科学课程应具备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灵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

9、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与变化。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材往往只以问题与情境的表述为主,不把结论直接写在书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对元化得,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第四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1.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实际上,早在191

10、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就出现了“课程标准”一词,直到1952年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现行教育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弹性不足。教学大纲的出发点毕竟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但在国家的课程方案中应该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么一个教学过程达到这一素质要求。这样,从总体出发点和思路上就明确了国家方案中应该包括的是规定各方面国民素质基本要求的各科课程标准,而不是直接指导教学的各科教学大纲。  在这次课程改

11、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际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科学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国际上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都说明科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2.“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核心观点包括小学

12、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设计思路部分讲述了作者撰写标准的一些想法,阅读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撰写意图与思路。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

13、、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是以内容为单位的可控目标,这里的可控是指在教学中可实施、可检查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伴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性的长周期目标,它的可控性比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差得多。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介于两者之间。 (3)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4)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