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11-115页。本课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此文是其根据现代学术发展和个人经验而写的,号召学生在自然科学求知上,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突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运用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四书这些词语,了解“格物致知”、“四书”的出处。2熟悉、了解议论文阅读的理论知识。3复习举例论证及论述过程中设问句的作用,及找出道理论证的段落,体会道理论证。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体会作者论述的目的。2自读、自学运用字词,教师检查并深化。3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

2、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观点的。4从对此篇文章的学习中谈感想、启发,如对“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发表感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此篇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体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对自身的求知,具有端正的态度,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理解此篇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论点的。2通过对此篇文章的学习,谈感想、启发,如对“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发表感想。3联系自己的实际(如综合性学习中、生物劳技课中的经历),讨论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有想象力、有计划。难点1理

3、解第三段“传统教育目的”的阐述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对王阳明“格物看竹”例子的理解。教学突破小组合作搜集关于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的资料,讨论后,对此发表感想。结合自己读书求知的经验,小组讨论“研究人文科学”、“在个人行动上”如何重视实验精神。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通读课文;课前思考自己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备课堂发言。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谈起,导入新课。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3指导学生讨论学

4、习本文。4从本文谈开,引导学生谈自身学习求知等。学生活动1听导语过程中,回想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感受。2生字词的练习。3在讨论中学习本文。4对自身求知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正确看待“格物致知”的两方面意义。一、以问题导入新课并检查预习(约分钟)二、组织讨论,说出文章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约分钟)三、从本文谈开,结合自身体会讨论求知(约分钟)本课总结这是一篇很精彩的漫谈式论说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

5、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出发,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谈谈遇到问题的感受并对此发表感想,是能从这篇文章学习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因此,课前,教师要让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再把问题扩大化,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延伸到整个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异的对比上,视野会更宽广,因此,让学生对此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很好的一个拓展活动。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请给下面

6、加粗字词注音。肇()事者彷()徨()答案与提示:zhào pang huáng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四书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答案与提示:“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本文中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个性练习设计1“格物致知”

7、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答案与提示:要结合社会发展来看。2通过对此篇文章的学习,谈感想、启发,如对“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发表感想。3联系自己的实际(如综合性学习中、生物劳技课中的经历),讨论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有想象力、有计划。4进行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对比研究探讨。教学探讨与反思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上节课讲过的内容来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也便于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如论证方法、语言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探讨“格物致知”,也是调动学生讨论热情的重要一点。补充资料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暨中

8、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他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子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第四个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