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4页
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中高段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邢 芳 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人教版教材从小学中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将每单元的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到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高段五年级上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了。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略读课文教学相关理论学习,和大家交流三方面的内容:一、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及实施建议;二、略读

2、课文的编写意图及教学问题;三、略读课文教学流程及有效策略。一、依据课标要求,精准把握略读课文教学要领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关注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更强调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能力。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学习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

3、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目的之三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点。略读课文前面的一段导读语,体现了略读课的重点教学要求。

4、略读教学加强和补足精读教学的同时,也是为课外导读做了准备。叶圣陶曾经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外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开放。”这在教材编写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略读课文四语上册第23课卡罗纳一文,课前阅读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现:“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后面再次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师生通过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的学习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二、领会编排意图,尽心发挥略读课文独特功能 翻阅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册的

5、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每单元都以主题编排,具有整体感,略读课文大都故事性强,趣味性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编者编排略读课文旨在发挥略读课文的两大独特功能: 1巩固迁移 正如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定位,略读教学对巩固、迁移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承担着重要作用。在单元中略读课文都紧随精读课文后,人教版教材总以一精一略或两精两略形式编排,正好说明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 (1)阅读方法的巩固迁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运用、巩固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学生在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中学习到写景文章的特点:即抓住景物特点写,按一定的顺序写,并掌握了阅读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后,在学习后面的

6、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时,就可以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样的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不仅能在略读课文中迁移,而且迁移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写作方法的巩固迁移。叶圣陶曾说:“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须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确实,读为写服务,读能促进写,所以略读教学应挖掘其自身的语言特色,为学生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人教版四(下)麦哨一课,课文第3小节关于夏季农作物颜色、形态的描写颇具特色:选用了典型的夏季农作物,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这种写法和这些语言是值得学生巩固

7、和迁移的。再比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略读课文全神贯注和父亲的菜园在刻画人物性格时,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非常细致,学生从读学写,在进行单元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时就能达到巩固和迁移写作方法的目的。 2拓展延伸 (1)内容的拓展。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例如:五(上)第八单元的编排,就是紧紧围绕毛主席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虽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与乡亲们平等相处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 (2)思想的拓展。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

8、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五(上)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样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这种思想上的拓展,使单元主题更加丰满,角度更加全面。 (3)文体的拓展。在文体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应用性。五(下)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有古文杨氏之子和现代文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也有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

9、电话,让学生接触这两种生活意味浓厚的文字样式,初步了解剧本、相声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提高了学生文体的应用能力。 (4)方法的拓展。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第三组教材以秋天为专题,多角度地描写秋天,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教学听听,秋天的声音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对比性阅读,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拓展,可联系前3篇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音响等方面,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体会秋天独特的风情,并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由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

10、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然而,平时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在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三课时,还觉余兴未了,费时费力,还得不偿失。2、 略读课文泛读化。目前,不

11、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3、 略读教学收放无度化。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有些老师总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讲解过多,参与过于频繁,这样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思维,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放”的过开,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略读课上成了自读课,课堂上教师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

12、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 4、略读课文问题单一化。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可教可不教。走过程,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 综合以上几点思考,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中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弊端,作为一线的老师,更需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的作用小,精读课文重要,略读课文更不能忽视。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讲求略读教学有效策略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2)说说“有什么感受”。(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

13、构简约的教学框架。1、最基本的教学流程是:“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积累拓展”三个板块。即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交流感受,并针对印象深刻的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讨论交流,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最后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安排积累、拓展、延伸的练习。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学习,略读教学就能很好地完成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简约的课堂过程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了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2、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

1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逐段讲读,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如: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一读,抄一抄;想想哪种写作方法对自己很有启发,以后是否也可以用到习作中等等。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1)收放自如,自读时间留“足”。 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要利用好“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展示评价”这样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重在交流自读的成果,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相互学习,可视课文特点及学生需要,或以交流自学体会为主,或以讨论疑难之点为主,或以对

15、重点内容及写法的进一步体会为主。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因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不要过高,但是对于默读的速度应予以强调,以培养学生很快地吸收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这样的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悟出感受。 (2)“阅读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略读课文前面,有一段流畅的文字-“阅

16、读提示”,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将这堂课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老师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反复朗读中扫清障碍,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充分地默读,在读中思考,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

17、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进行交流。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达方式的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四是引导点拨阶段,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以自己的“厚积”进行“薄发”,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如果说简约的一堂略读课还需要些设计的工夫的话,最多也只是体现在引导点拨这一个阶段上,也就是收放有度、自如。 (3)找准挖掘点,引导求“精”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

18、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就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教学,两位老师就保罗两次误会作为教学的挖掘点,重点品读、感悟描写哥哥言行的语句,重打细敲,感受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兄弟间浓浓的骨肉亲情,让学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这就是略读教学中的“精”处理。 (4)内引外连,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完成自学交流的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引入它的姊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让学生选择阅读。读可以借鉴精读课文,巧妙选择重点的精华段落,训练读,读得有情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